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粵菜歷史

Figure-0011-04

粵菜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在秦以前,嶺南與經濟文化已比較發達的中原地帶相比,飲食相對簡單粗糙,但廣東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省內有密布的內河湖泊,可供食用的動植物種類繁多。南越人以采集螺、蚌、蜆、牡蠣等水產品為生,善漁業。據《周禮》載,“交趾有不粒食者”,他們“煮蟹當糧哪識米”,而且有“生食之”的習慣。戰國時成書的《山海經》也有南方人吃蛇的記載。至西漢人劉安編著的《淮南子》,也有“人得蚺蛇以為上肴”的記述。可見具有粵菜風味的“蛇饌”已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秦王朝統一嶺南后,在嶺南新設三郡,數十萬南下漢人帶來了中原烹飪技藝,也使中原地區與嶺南的文化、經濟交往漸多。到了漢代,南越武王趙佗歸漢以后,漢越交往越來越頻繁,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烹調技術也隨著文化的傳入而進入嶺南地區。在廣州發掘的幾座漢墓中,食物有芋、姜、黃瓜、甜瓜、木瓜、桃、梅、橘子、荔枝等蔬菜水果;畜禽有豬、牛、羊、雞、鴨、鵝;還有泥蚶、青蚶以及禾花雀等。在禾花雀的殘骨中夾存著黃土和木炭,表明禾花雀是用黃土裹著置于炭中烘熟的,這種制法周代稱“炮”。可見當時中原漢人接受了南越人雜食之風,又把中原的烹調法移入而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

南宋時期大批中原士族南下,中原的烹調技術更是隨之大量流入南方。南逃的皇室把中原飲食習俗一直帶到瓊海,使廣東菜系至今尚保留了許多中原古代食法。而令南宋人驚嘆的嶺南人“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的地方風格與正食的北味烹調技術相結合,就轉變為南方特有的菜肴。至此粵菜作為一個菜系已初具雛形,而“南烹”之名已見于典籍。

自漢代以后,廣東先后從國外引進了海棗、芒果、菠蘿蜜、番石榴、番荔枝、花生、玉米、番薯等許多農作物。到了明清,由于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改進耕作技術,廣東的農業已經逐步走在全國的前列,珠江三角洲也別稱為“魚米之鄉”,人們的生活也較前富裕,“講飲講食”的風氣逐漸盛行,也陸續出現了許多著名鄉土美食。據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載:“天下所有食貨,粵東幾盡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有也。”豐富的原材料使廣東烹飪能做到“飛潛動植皆可口,蛇蟲鼠鱉任烹調”。

Figure-0012-01

到了晚清,廣州已成為我國南方最大的經濟重鎮,更加速了南北風味大交流。這時的廣州,內外商貿云集,各地名食蜂擁而至,飲食市場十分興隆。廣州街頭除了正宗粵菜外,京都風味、姑蘇風味、揚州炒賣、四川小吃、山西面食等其他地方風味隨處可見,西餐廳、咖啡館、扒房、酒吧也已多見不怪。粵菜的烹飪大師們不斷吸收、積累各種烹調技術,并根據本地環境、民俗、口味、嗜好加以改良創造,使粵菜得以迅猛發展,在閩、臺、瓊、桂諸方占有主要陣地。《清稗類鈔》記載:“肴饌之有特色者,如京師、山東、四川、廣東。”從中可以發現,粵菜其時已成為我國四大菜系之一。

新中國誕生后,廣東的經濟逐步發展起來,經貿活動以及對外交往頻繁,社會安定,物質豐富,政府重視,使粵菜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1956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上就展示了5000余款菜肴,800多道美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政治及經濟的原因,粵菜的一些特色曾一度減弱,1978年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迅速騰飛,而粵菜又一次得益于經濟發展的動力,獲得了發展良機。粵菜得以東進西闖,北上出國,所到之處都呈現出無法抗拒的誘惑力,人們以品粵菜為時尚,以嘗粵菜為樂事,以懂粵菜為自豪,加之粵菜烹飪教育蓬勃發展,烹飪人才迅速成長,使烹飪的科學研究也得以深入,增強了粵菜發展的實力。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粵菜必將更加盡善盡美,為中國的烹飪技術增添光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西宁市| 顺昌县| 新野县| 高州市| 昭通市| 策勒县| 德江县| 渭源县| 丹寨县| 神农架林区| 麦盖提县| 屯留县| 花莲县| 安顺市| 福安市| 平遥县| 西贡区| 华阴市| 无锡市| 扎鲁特旗| 汽车| 托里县| 通渭县| 宣城市| 疏勒县| 东至县| 江达县| 涡阳县| 军事| 田东县| 巴彦淖尔市| 汉中市| 崇仁县| 宁阳县| 延安市| 南和县| 阳新县| 余庆县| 新平| 丹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