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目標心理學——一個人偉大是因為他的目標偉大(1)
- 成功要讀心理學:個人勵志與自我超越的心靈指南
- 牧之 張震
- 5531字
- 2014-01-22 10:36:36
實際上太多的人無法達成其理想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定下生活的目標。
§§§第1節 想象中的投籃
美國的《讀者文摘》雜志前幾年曾報道過一個哈佛商學院的故事:商學院做了一個實驗,把水平相似的學員分為三個小組,告訴第一個小組停止練習自由投籃一個月;第二組在一個月中每天下午在體育館練習一個小時;第三組在一個月中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練習一個小時投籃。結果,第一組由于一個月沒有練習,投籃平均水平由39%降到37%;第二組由于在體育館堅持了練習,平均水平由39%上升到41%;第三組在想象中練習的隊員,平均水平由39%提高到42.5%。
這是不是很奇怪?在想象中練習投籃怎么能比在體育館中練習投籃要提高得快呢?很簡單,強烈的愿望,使你在想象中投出的球都是中的!
§§§第2節 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標鋪成的
有人問哈佛畢業的羅斯福總統:“尊敬的總統,你能給那些渴求成功特別是那些年輕、剛剛走出校門的人一些建議嗎?”
總統謙虛地搖搖頭,但他又接著說:“不過,先生,你的提問倒令我想起我年輕時的一件事:那時,我在本寧頓學院念書,想邊學習邊找一份工作做,最好能在電訊業找份工作,這樣我還可以修幾個學分。我的父親便幫我聯系,約好了去見他的一位朋友——當時任美國無線電公司董事長的薩爾洛夫將軍。等我單獨見到了薩爾洛夫將軍時,他便直截了當地問我想找什么樣的工作,具體哪一個工種?我想:他手下的公司任何工種都讓我喜歡,無所謂選不選了。便對他說,隨便哪份工作都行!
“只見將軍停下手中忙碌的工作,眼光注視著我,嚴肅地說,年輕人,世上沒有一類工作叫‘隨便’,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標鋪成的!”
總統的話令人深思。而其母校哈佛大學商學院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也印證了總統的話。哈佛商學院調查了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25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他們的生活狀況及分布現象十分有意思。那些占3%者,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25年來他們都朝著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起家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被達成,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的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其中占60%的模糊目標者,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成績。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來都沒有目標的人群,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活都過得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
調查者因此得出結論:
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成功,在一開始僅僅是一種選擇,你選擇什么樣的目標,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
因此,哈佛商學院在招募學生的時候,非常注重吸收那些有著卓越目標并愿意努力為之實現的學生。
§§§第3節 目標的10個激勵作用
哈佛大學的學生們常被教導:
只有確立了前進的目標,一個人才會最大可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主宰自己的命運。
1968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的美國當代成功學教授理查德·波斯丁教授,在給哈佛學子的演講中,曾反復講述一個農夫的故事:
有個農夫擁有一塊土地,生活過得很不錯。但是,當他聽說要是有塊土地的底下埋著鉆石的話,他只要有一塊鉆石就可能富得難以想象。于是,農夫把自己的地賣了,離家出走,四處尋找可以發現鉆石的地方。農夫走向遙遠的異國他鄉,然而卻從未能發現鉆石,最后,他囊空如洗。一天晚上,他在一個海灘自殺身亡。
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個買下這個農夫土地的人在散步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塊異樣的石頭,他拾起來一看,它晶光閃閃,反射出光芒。他仔細察看,發現這是一塊鉆石。這樣,就在農夫賣掉的這塊土地上,新主人發現了從未被發現的最大的鉆石寶藏。
這個故事是發人深省的。理查德·波斯丁教授指出:財富不是僅憑奔走四方去發現的,它只屬于那些自己去挖掘的人,只屬于那些依靠自己的土地的人,只屬于那些相信自己能力的人。
下面的這個故事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上述觀點。
在美國西北部蒙大拿的達比鎮,人們好多年都習慣于仰望那座晶山。晶山之所以獲得這個名稱,是因為它被侵蝕后暴露出一條凸出的狹窄部分,那里布滿微微發光的晶體,看上去有點像巖鹽。早在1937年,這里就修建了一條直接越過這塊出露巖層的小徑。但是此后一直到1951年,并沒有一個人認真地彎下身子去撿起一塊發亮的礦巖石,好好地把它觀察一下。
1951年,達比鎮居民康賴和湯普森在一次礦物展中看到了這種礦石標本,標本上附有一張卡片說明它的用途,他們便立刻在晶山上立柱,表示所有權。湯普森把礦石的樣品送到斯波堪城的礦務局,并要礦務局派一名檢驗員來察看一種“儲量巨大”的礦物。1951年的下半年,礦務局派了一部推土機上山采取礦石樣品并進行分析,認定這里確是極有價值的世界最大的鐵礦儲藏地之一。直至今日,一些沉重的運土卡車仍舊奮力登山,載著極為沉重的礦石慢慢下山;而在山下等待它們的是手中拿著支票的美國鋼鐵公司和美國政府的代表們。
這些故事告訴了我們生活的最大秘密——在你身上就擁有鉆石寶藏。你身上的鉆石寶藏就是潛力和能力,它們足以使你的理想變成現實。你所必須做到的,就是更好地開發你的“鉆石”,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付出辛勞。只有傻子才肯舍棄眼前生活,而另去那個虛無飄渺的遠方,做好高騖遠、不著邊際的追求。只要你不懈地挖掘自己的鉆石寶藏——不懈地運用自己的潛能——你就能夠做好你想做的一切,你就能夠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
你將來想成為哪一種人?你決定如何開發自己的能力?這種想法叫做愿望,任何動物都無法做這種思考,唯獨人類才能。對于愿望,不必去考慮實現的條件。即使一切外在條件都對你不利,你也會千方百計地想去完成它。因此,完成愿望、達成目標只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你是否有想做的動力。
如果你沒有愿望,就沒有目標刺激你產生奮發向上的力量;如果沒有刺激,你就不會有任何動力去完成某些事情。
理查德·波斯丁教授指出,樹立積極的目標,將會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
1. 目標產生積極的心態
目標是你努力的依據,也是對你的鞭策。目標給你一個看得見的彼岸。隨著你實現這些目標,你就會有成就感,你的心態就會向著更積極主動的方向轉變;
2. 目標使你看清使命,產生動力
有了目標,對自己心目中喜歡的世界便有一幅清晰的圖畫,你就會把精力和資源集中于你所選定的方向和目標上,因而你也就更加熱心于你的目標;
3. 目標使你感覺到生存的意義和價值
人們處世的方式主要取決于他們怎樣看待自己的目標。如果覺得自己的目標不重要,那么所付出的努力自然也就沒有什么價值;如果覺得目標很重要,那么情況就會相反。如果你心中有了理想,你就會感到生存的重要意義,如果這個理想(人生目標)又是由一個個目標組成的,那么,你就會覺得為目標付出努力是有價值的;
4. 目標使你把重點從過程轉到結果
成功的尺度不是做了多少工作,而是獲得多少成果;
5. 目標有助于你分清輕重緩急,把握重點
沒有目標,我們就很容易陷入跟理想無關的現實事務中。一個忘記最重要事情的人,會成為瑣事的奴隸;
6. 目標使你集中精力,把握現在
目標對目前工作具有指導作用。也就是說,現在所做的,必須是實現未來目標的一部分。因而你必須重視現在,把握現在;
7. 目標能提高激情,有助于評估進展
目標,使我們心中的想法具體化,更容易實現;使我們干起活來心中有數,熱情高漲。目標同時提供了一種自我評估的重要手段,即標準。你可以根據自己距離目標有多遠來衡量取得的進步,測知自己的效率;
8. 目標使人產生信心、勇氣和膽量
信心、勇氣和膽量來自于“知彼知己”。對目標及實現過程的清晰透徹的認識,必然使你從容不迫,處變不驚;
9. 目標使人自我完善,永不停步
自我完善的過程,其實就是潛能不斷發揮的過程。而要發揮潛能,你必須全神貫注于自己的優勢并且會有高回報的方面。目標能使你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當你不停地在自己有優勢的方面努力時,這些優勢必然會進一步發展;
10. 目標使你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美國19世紀哲學家、詩人愛默生說:“一心向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
§§§第3節 不給自己確定目標,休想得到命運的垂青
如果一艘輪船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就會在海上打轉,直到把燃料用完,也到達不了目的地。一個人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標的明確計劃,不管他如何努力工作,都像是一艘失去方向舵的輪船。
然而,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在沒有明確目標的情況下,受完了教育,找一個工作,或開始從事某一種行業。許多人如無頭蒼蠅到處亂撞,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所以到了“而立”之年乃至“不惑”之年,還在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苦惱,人生始終處于不如意狀態。
你必須首先確定自己想干什么,然后才能達到自己確定的目標。同樣,你應該首先明確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然后才能把自己造就成那樣的有用之才。
1976年時本特19歲,在休斯敦太空總署的大空梭實驗室里工作,同時也在總署旁邊的休斯敦大學主修計算機。縱然學校、睡眠與工作占據了他一天24小時的全部時間,但只要有多余的一分鐘,他就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音樂創作上。
本特知道寫歌詞不是他的專長,所以找到善寫歌詞的凡內芮與他合作。
一個周末,凡內芮邀請本特到德州她家的牧場烤肉。凡內芮知道本特對音樂的執著。然而,面對那遙遠的音樂界及陌生的唱片市場,他們一點通道都沒有。此時,他們兩個人坐在德州的鄉下,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走。突然間,她冒出了一句話:“告訴我,你心目中‘最希望’五年后的你在做什么,你那個時候的生活是一個什么樣子?”
他沉思了幾分鐘,開始告訴她:
“第一,五年后我希望能有一張很受歡迎的唱片在市場上發行,可以得到許多人的肯定。”
“第二,我要住在一個有很多很多音樂的地方,能天天與一些世界一流的樂師一起工作。”
凡內芮說:“你確定了嗎?”本特回答:“是的!”。凡內芮接著說:“好,既然你確定了,我們就把這個目標倒算回來。
“如果第五年,你要有一張唱片在市場上發行,那么你的第四年一定是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簽上合約。
“那么你的第三年一定是要有一個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給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聽。
“那么你的第二年,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開始錄音了。
“那么你的第一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準備錄音的作品全部編曲,排練就位準備好。
“那么你的第六個月,就要把那些沒有完成的作品修飾好,然后讓你自己可以逐一篩選。
“那么你的第一個月就是要把目前這幾首曲子完工。
“那么你的第一個禮拜就是要先列出一整個清單,排出哪些曲子需要修改、哪些需要完工。
“好了,我們現在不就已經知道你下個星期一要做什么了嗎?”凡內芮笑著說。
“喔,對了。你還說你五年后,要生活在一個有很多音樂的地方,然后與許多一流樂師一起忙創作,對嗎?
“如果,你的第五年已經在與這些人一起工作,那么你的第四年就應該有你自己的一個工作室或錄音室。那么你的第三年,可能是先跟這個圈子里的人在一起工作。那么你的第二年,應該不是住在休斯敦,而是已經住在紐約或是洛杉磯了。”
次年,本特辭掉了令許多人羨慕的太空總署的工作,搬到洛杉磯。
第6年,也就是1983年,他的唱片在亞洲開始暢銷起來,他一天24小時幾乎全都忙著與一些頂尖的音樂高手一起工作。
當你的人生沒有目標時,當你看不清前方的道路時,當你在最困惑的時,你應該學會靜下心來問你自己:五年后你“最希望”看到你自己在做什么?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這個答案的話,你休想得到命運的垂青。別忘了,在生命中,上帝已經把所有“選擇”的權力交在我們的手上了。
§§§第4節 成功=目標+進取心
表現杰出的人士都是循著一條不變的途徑達到成功的,備受哈佛學子推崇的世界著名潛能激發大師——美國的安東尼·羅賓先生稱這條途徑為“必定成功公式”。這條公式的第一步是要知道你所追求的,也就是要有明確的目標;第二步就是要知道該怎么去做,否則你只是在做夢,應立即采取最有可能達到目標的做法。
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類似成功的案例,譬如肯德基的創始人桑德斯便是如此。在美國,法律并沒有強制規定退休年齡,每個人都可以憑自己的意愿決定何時退休,有的人甚至在35歲便退休了。桑德斯一直希望退休后能按照自己的興趣與嗜好去從事某項工作,因為他喜歡吃雞肉,所以他60歲從公司退休之后開始著手經營這項生意。他在61歲時研究出獨特的炸雞方法,并開始經營炸雞店。從此之后,肯德基在全球范圍內盛行起來。桑德斯之所以在退休后還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標,并且積極朝著目標前進。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但是只有目標是不夠的,還要有進取心才行。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碌碌無為,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進取心。讀書的時候不認真,工作的時候消極怠惰,慢慢地你就會對按部就班的生活和貧窮的日子習以為常,麻木地聽從現實生活的安排。積極進取的意識慢慢被生活消磨殆盡,對實現愿望、完成目標缺少了動力,最后就會像一座陳舊的機器一樣銹跡斑斑。
什么是進取心?就是主動去做應該做的事情的心態。進取心對一個人的一生極為重要,因為沒有了它,對于目標你就不會堅持下去,遇到挫折就會立刻放棄。剛開始建立事業的創業者尤其要有進取心,因為沒有它就不會有努力的目標,也就不會有成就事業的動力。進取心代表著追求高遠、持久的目標。只有始終相信自己會有一番作為,并積極主動去實行自己計劃的人,才有成功的機會。只有不斷地超越自己,對經營和管理精益求精的創業者,才能把事業推上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