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前言

一、重點人物概況

拿破侖:生于1769年8月15日,卒于1821年5月5日。1804年稱帝前,人們習慣地稱他為“波拿巴”。稱帝后,改名“拿破侖”。筆者在后面的敘述中,提到帝王一詞,則指拿破侖。

萊蒂齊婭:生于1750年(月、日不詳),卒于1836年2月2日,是拿破侖的母親。出身于名門望族,才貌雙全。

約瑟夫:生于1768年1月17日,卒于1844年7月28日,是拿破侖的長兄。儀表堂堂,風流倜儻,先被封為那不勒斯國王,后任西班牙國君。

呂西安:生于1775年5月21日,卒于1840年6月29日,是拿破侖的大弟。才思敏捷,在霧月政變中,傾全力幫助拿破侖得以執政。

路易:生于1778年9月2日,卒于1846年7月25日,是拿破侖的二弟。曾出任荷蘭國君,其子即為日后的拿破侖三世。

熱羅姆:生于1784年11月15日,卒于1860年6月24日,是拿破侖的小弟。曾在法國駐美洲艦隊服役,1803年娶美國一女子為妻,生有一子。后在拿破侖的逼迫下離婚,繼而被封為威斯特伐利亞國君。

埃利茲:生于1777年1月3日,卒于1820年8月7日,是拿破侖的長妹。被封掌管托斯卡納。1820年患胃癌去世。

波利娜:生于1780年10月20日,卒于1825年6月9日,是拿破侖的二妹,最得拿破侖的寵愛,被譽為歐洲第一美女。

卡羅利娜:生于1782年3月25日,卒于1839年5月18日,是拿破侖的小妹。丈夫是元帥繆拉。

朱莉:是約瑟夫的妻子,即拿破侖的大嫂。

歐仁妮:生于1777年11月8日,卒于1860年12月17日,是朱莉的妹妹。曾是拿破侖的未婚妻,最終嫁給貝爾納多特,并被封為瑞典王后。

約瑟芬:生于1763年6月23日,卒于1814年5月29日,是拿破侖的妻子,即后來的皇后,但因一直沒有生育,1809年無奈與拿破侖離婚。

歐仁·博阿爾內:生于1781年9月3日,卒于1824年2月21日,是約瑟芬與前夫的兒子。戰場上屢立奇功,對拿破侖忠心耿耿。

奧斯坦:生于1783年,卒于1837年,是約瑟芬與前夫的女兒。丈夫是拿破侖的二弟路易,被封為荷蘭王后,他們的三子小路易,日后成為法國國君,即拿破侖三世。

萊昂·德尼埃爾:生于1806年12月13日,卒于1881年4月14日,是拿破侖的長子。母親是德尼埃爾,但該子長大后不爭氣,終日沉迷于女色,并在賭場中肆意妄為,拿破侖留給他的巨額家產都被揮霍干凈。

亞歷山大·瓦萊夫:生于1810年5月4日,卒于1868年9月27日,是拿破侖與波蘭之妻生的兒子。擅長交際,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也頗為深厚。

亞歷山大一世:生于1777年12月23日,卒于1825年12月1日,是俄國沙皇。執政期間,與法國的戰爭多以失敗告終,但在神圣同盟的活動中,卻是個極為活躍的分子。

庫圖佐夫:生于1745年9月16日,卒于1813年4月16日。是俄國著名將領,多次擊敗土耳其軍隊。法國大舉侵入俄國不久(1812年6月),他就被沙皇封為俄軍統帥,并在戰斗中擊退法軍。

巴克萊:生于1761年12月24日,卒于1818年5月26日。是俄國將軍,在拿破侖率軍入侵俄國期間,一味地強調退讓,后被亞歷山大起用的老將庫圖佐夫取代。

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生于1770年,卒于1840年,是普魯士國君,他的叔父是腓特烈大帝。

路易莎:生于1776年3月10日,卒于1810年7月19日,是普魯士王后,美貌絕倫。

布呂歇爾:生于1742年12月16日,卒于1819年9月12日。是普魯士將軍,人們尊稱他為“無畏將軍”,因為他本人雖然才不出眾,但作戰勇猛,從不退縮。曾在70歲高齡時還率軍參加抗法戰斗,最終在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侖。

納爾遜:生于1758年9月29日,卒于1805年10月21日。曾任英國海軍司令,聲名顯赫。1798年,在尼羅河口大敗法國海軍,使其沒有退路。在海戰中,身體多處受傷,甚至失去了一只眼睛,右臂也被截去。1805年10月,在特拉發加戰役中,他率領英國艦隊大勝法、西海軍,自己卻不幸以身殉職。

威靈頓公爵:生于1769年,卒于1852年。是英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曾于1814年擊敗拿破侖,1815年6月18日,在滑鐵盧戰役中,再次重創法軍,因此名震天下。

羅馬王:生于1811年3月20日,卒于1832年7月22日。是路易絲之子,被封為羅馬國君。自幼生活在奧地利宮廷之中,不幸染上家族遺傳性結核病,英年早逝,死時年僅21歲。

弗朗西斯二世:生于1768年2月12日,卒于1835年3月2日。是大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執政于1792—1806年。

瑪麗·瓦萊夫斯卡:生于1786年12月7日,卒于1817年12月15日。是波蘭伯爵夫人,1807年曾與拿破侖在華沙熱戀,并為其生下一子。

博利厄:生于1725年,卒于1819年。是奧地利著名將領,但在1796年第一次意大利戰爭中,敗于拿破侖。

維爾姆澤:生于1724年5月7日,卒于1797年8月27日。是奧地利將領,三軍統帥。1797年2月,所率部隊屢受重創,高齡73歲的老將無奈地在26歲的拿破侖面前降服,將曼圖亞要塞拱手相讓。

瑪麗·路易絲:生于1791年12月12日,卒于1847年12月17日。是奧地利大公主,1810年與拿破侖結婚,生有一子。1814年,因拿破侖退位,母子被人挾持,從此離開拿破侖。

梅特涅:生于1773年5月15日,卒于1859年6月11日。是奧地利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從政數十年。曾組織反法同盟,重創拿破侖,使得瀕臨滅亡的奧地利又獲得了新生。

小克勒曼:是元帥大克勒曼的兒子。馬倫哥戰役中,曾率領騎兵大敗敵軍,作戰勇猛,與繆拉不相上下。

巴拉斯:生于1755年6月30日,卒于1820年1月29日。是法國政治家,在大革命中扮演恐怖分子角色,于1794年發動熱月政變。為官期間,腐敗不堪,貪污受賄,無所不能,而且生活作風糜爛,擁有眾多情婦。唯一的可取之處是發現并提拔了拿破侖。

塔列朗:生于1754年2月2日,卒于1838年5月17日。身兼政治家、外交家雙重身份,在法國頗有名氣。不僅在拿破侖當權時地位顯赫,波旁王朝復辟,甚至在路易·菲利普政府中,也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富歇:生于1759年5月21日,卒于1820年12月25日。是法國政治家,組織創立了法國警察,本人為雅各賓黨。1794年參與熱月政變,并支持拿破侖的霧月政變。被拿破侖封為警務司令,但其忠心欠佳。滑鐵盧戰役后,擔任臨時政府主席,拿破侖被其逼迫離開法國。

貝爾蒂埃:生于1753年11月20日,卒于1815年6月1日。是拿破侖手下最有才華的參謀,被任命為元帥、親王。

奧熱羅:生于1757年10月21日,卒于1816年6月12日。被拿破侖封為元帥、伯爵。曾于1797年9月發動果月政變,但此人厭戰情緒明顯,在拿破侖初次退位后,效職于路易十八。

馬塞納:生于1758年5月6日,卒于1817年4月4日。被拿破侖封為元帥、親王,并被其譽為功績最大的人。

貝爾納多特:生于1763年1月26日,卒于1844年3月8日。被拿破侖封為元帥,并深得其喜愛,妻子是拿破侖當初的戀人歐仁妮。1810年8月,受封為瑞典王儲,即后來的查理十四世。

波尼亞托夫:生于1763年5月7日,卒于1813年10月19日。是波蘭國君的侄子,被封為親王,曾給拿破侖做了兩天的元帥。

內伊:生于1769年1月10日,卒于1815年12月7日。作戰勇猛,無人能比。被拿破侖封為元帥、伯爵、親王。

蘇爾特:生于1769年3月29日,卒于1851年11月26日。被拿破侖封為元帥、伯爵。在滑鐵盧戰役中,任參謀長,他沒有很好的軍事才能,做事拖拉,下達的命令內容不明確,并因此而貽誤戰機。

繆拉:生于1767年3月25日,卒于1815年10月13日。是法國元帥,妻子是拿破侖的小妹。1808—1815年,被封為那不勒斯國君。

莫蒂埃:生于1768年2月13日,卒于1835年7月28日。法國的每一次革命戰爭,都親身參與,拿破侖封他為元帥、伯爵。

拉納:生于1769年4月11日,卒于1809年5月23日。立有卓著戰功,為人秉直,是第一個為了拿破侖的偉業戰死沙場的元帥。

達武:生于1770年5月10日,卒于1823年6月1日。被拿破侖封為元帥、伯爵、親王。為人忠誠,竭盡全力效忠拿破侖,心思縝密,立有無數戰功。

馬爾蒙:生于1774年7月20日,卒于1852年3月2日。與拿破侖是戰友,兩人情同手足。他久經沙場,是拿破侖最信任的人,被封為元帥、伯爵。

格魯希:生于1766年,卒于1847年。他是拿破侖封的最后一位元帥,身為騎兵統帥,立有顯赫戰功。但在1815年6月的滑鐵盧戰役中,因他指揮的援軍未能及時趕到,造成了全軍最終的慘敗。

迪羅克:生于1772年10月25日,卒于1813年5月23日。是法國將軍,深得拿破侖的信任。為人有大將風范,極具儒家風度,對拿破侖毫無二心,被封為宮廷總監。

科蘭古:生于1773年12月9日,卒于1827年2月19日。與拿破侖是朋友,而且交情深厚,是法國的將軍,擅長外交,被封為公爵。

卡爾諾:生于1753年5月13日,卒于1823年8月2日。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他的軍事、政治才華充分地展現出來。

拉斯卡斯:生于1766年6月21日,卒于1842年5月15日。出身于法國貴族,曾經流亡國外,后被召回。他對拿破侖赤膽忠心,帶著自己的兒子跟隨拿破侖流放,寸步不離其左右。著有《圣赫勒拿島回憶錄》,書中詳述了拿破侖在島上流放時所過的非人生活。

梅內瓦爾:生于1778年,卒于1850年。是拿破侖的秘書,對其忠心不二。后隨瑪麗·路易絲到維也納。1815年5月回到法國,為了紀念拿破侖,著書——《憶拿破侖》。

貝特朗:生于1773年3月28日,卒于1844年1月31日。是法國將軍、伯爵。多年追隨拿破侖,1815年攜家眷同拿破侖一起流放到圣赫勒拿島,直至拿破侖去世。著作《札記》中,記錄了拿破侖最后7年中的大部分言論。

蒙托隆:生于1783年,卒于1853年。是法國將軍、伯爵。1815年,帶家屬隨拿破侖一起流放到圣赫勒拿島。

拉法葉特:生于1757年9月6日,卒于1834年5月20日。是法國著名政治家,而且參與了美國的獨立戰爭,號稱“兩個世界的英雄”。

克萊貝爾:生于1753年3月9日,卒于1800年6月14日。是法國將軍,在1794年6月26日攻克比利時的戰役中,立下奇功。拿破侖遠征埃及時,他戰功卓著,被封為駐埃及法軍司令。

古爾戈:生于1783年11月,卒于1852年7月25日。是法國將軍,曾和拿破侖一起征討俄國,在1814年的戰爭中,使得拿破侖死里逃生,1815年,他主動追隨拿破侖流放到圣赫勒拿島。

斯泰因:生于1757年10月26日,卒于1831年6月29日。普魯士人,被譽為19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通曉法律、經濟、歷史等多門學科。曾擔任稅務大臣,1804年提出改革體制的建議,此舉激怒了普魯士國君,后來無奈流亡俄國,被沙皇聘為顧問。

查理大公:生于1771年9月5日,卒于1847年4月30日。是奧地利國君的胞弟。被封為陸軍司令,在軍隊中實行改革,效果很好。曾經戰勝過法國軍隊。

施瓦岑貝格親王:生于1771年4月15日,卒于1820年10月15日。是奧地利元帥。自1792年之后,每一次的反法戰爭,都親自參加。曾被封為奧地利駐法大使,并為拿破侖與路易絲主持了婚禮。

若米尼:生于1779年3月6日,卒于1869年3月24日。是瑞士的軍事家,理論性強,曾效力于拿破侖,但后來倒戈投降反法同盟。

二、作者自述

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是與同時代的大背景相聯系的,但我們不能因此把人物的歷史與社會的歷史等同起來。因為二者有著顯著的區別。因此,在記載這二者時,寫作手法也是迥然不同的。想要混淆二者,使之結合成一體的想法,顯然是不可實現的。普魯塔克[1]傾力于人物傳記,而卡萊爾[2]則注重史實,兩位大家各自著書立說。不過,在我看來,后人中到今天還沒有誰能夠與普魯塔克齊名。

人物傳記,不是歷史學家的研究范疇,但同樣要求素材的真實性。那些文人墨客喜歡戲說歷史人物,甚至會寫出四不像的東西,還自稱為“歷史小說”。對此,歌德與拿破侖觀點一致,認為這樣的東西毫無脈絡可言,一切都亂糟糟的。

如果一個人的行大于言,那么,想要為這個人作傳就會更加不易。歷史上的風云人物:愷撒[3],腓特烈大帝[4]和拿破侖,都曾因為戰場上的戰無不勝而成為萬人之首,但是,時至今日,這些戰役的意義已經顯得沒那么重要了。曾經轟動一時的法薩盧斯戰役[5]、羅斯巴赫戰役[6]和奧斯特里茨戰役[7],大概只有酷愛軍事的人才會有興趣談起了。如果前面提到的三位統帥只是一介武夫,別無所長,那就同克拉蘇[8]、賽德利茨[9]和馬塞納[10]沒有兩樣了。唯有他們的政治天賦,才能讓他們風姿卓越。因為政治家將影響到世界的風云變幻。

我在努力尋找一種途徑,即通過對拿破侖心路歷程的描述,讓世人更加清楚地認識他,了解他。因為,他的政治生命是與個人的人格緊密相連的。他在戰場上叱咤風云,在政壇上呼風喚雨,這一切,都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而在此書中,那些輝煌的戰役,各國的紛爭,都不是最主要的,如同天氣總會變化一樣,我們無須去注意。但是,他與家人的喜怒哀樂,他臉上表情的每一次變幻,都是他人格的間接反映。

在教科書里,我們通常所能見到的,是拿破侖在歷史舞臺上的出色表演。不過,在本書中,他的這些豐功偉績,將被盡可能地壓縮。讀者在此會看到更多的,他那些曾經被歷史學家,軍事學家,包括政治家所忽略的東西。我要傾力展現的,絕不僅僅是那些法國作家曾經描述過的“拿破侖”,我所要做的,是讓大家真正地走近拿破侖,換一種全新的角度來審視他。本書盡可能多地截取了他一生中的小插曲和片斷作為切入點,以此來向世人展示一個真實的人物。我會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拿破侖的內心世界,在此,他的果敢與柔情,他的成功與失落,他的一切一切,都將毫無保留地顯現在讀者面前。所以,我在書中沒有花費力氣去描寫諸多的元帥與將軍,因為這些對于我們了解拿破侖的內心世界作用不大。

為了將拿破侖有血有肉的形象真實地再現于讀者眼前,就讓我們跟隨他人生的腳步,一起感受他的成長與變化吧。這樣,我在書中盡最大可能用拿破侖本人的原話來說明問題。因為由自己來介紹自己,是對自己最好的而且最真實的評價;或許這其中會有不妥之處,但即便如此,哪怕是他在說謊,也是給世人展示了一個真實的自己。當然,我不得不把自己當做什么也不知道的人,這樣,才能在寫作時把自己作為局內人,跟著主人公一起喜怒哀樂。因此,我和拿破侖有著真誠的情感交流,使他的內心世界再無秘密可言。當我作為局外人的身份,冷靜地評價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時,已經是本書的結尾了。正如旁觀者清。唯此,才能公正客觀地給他定論。

在保持史料的真實基礎上,我力求語言生動,給讀者帶來一個血肉豐滿的拿破侖。所以,我認為書中所描述的每一事件,都有其發生的必然性,不會隨機出現;我也不想去對其進行加工或改造,更不會趨炎附勢于某一說法;當然,可能會為了敘述的需要,省略一些事件。

可以肯定,書中除了主人公的內心獨白,其余資料都是無可爭議的史實。正如歌德在評價布里昂的《憶拿破侖》時所說:“那些新聞記者、史學家和詩人,花費了諸多力氣造就的戴滿光環的拿破侖,在此書無可爭議的寫實面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不過,拿破侖的偉大形象,卻因此更加明朗。我們不得不承認,真實才是最有說服力的,只有勇敢的人才敢于把它說出來。”

拿破侖的一生,對于整個歷史長河來說是短暫的,但是,他的生命歷程如同史詩一般;那深刻的底蘊,膚淺的人根本不可能體會,只有崇尚真實的人才能走到他的內心深處。他稱得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用一生寫就了生命的悲歌。在他身上,我們會看到自信和勇氣,激情與幻想,勤奮與斗志,而他也憑借這些,使自己的人生達到輝煌。今天,世界充滿著變化,無數的機遇,只有那些有卓越才能的人才能得到。全歐洲的熱血青年們,沒有誰比拿破侖更適合做你們的榜樣了!他在所有的西方人中,獨一無二,在歷史的舞臺上呼風喚雨,掀起狂風巨浪,并為之付出了畢生的代價。

為你推薦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會員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馬伯庸 7.2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騎馬釣魚 738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泽县| 金华市| 西藏| 盈江县| 乐东| 兴海县| 托克逊县| 徐水县| 三江| 出国| 万宁市| 文成县| 图木舒克市| 阿坝县| 赤峰市| 什邡市| 浦江县| 宜昌市| 高台县| 扎兰屯市| 白银市| 绥化市| 乃东县| 平陆县| 台南县| 南丰县| 乌鲁木齐县| 江都市| 封开县| 镇坪县| 寻甸| 玛曲县| 大兴区| 礼泉县| 遂平县| 湖南省| 睢宁县| 榆社县| 伊宁市| 蒙阴县| 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