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時期美國政府和西方國家花費數年的時間,試圖阻止金價飆升,試圖控制黃金恢復原來貨幣體系的穩定。他們組織的倫敦黃金基金,旨在把黃金穩定在35美元/盎司。但市場買方力量實在太強大了,這個黃金基金根本不起作用,被迫于1968年3月關閉。1968年3月在十幾天內,美國黃金儲備就減少了14億多美元(折合為124噸黃金),3月14日這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了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如此大的黃金需求量逼迫著美國政府,美國政府再也沒有維持黃金官價的能力了。
美國與黃金總庫成員國協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價向市場供應黃金,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但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仍按官價結算,從此黃金開始了雙價制階段。黃金市場被分割為官方部分和自由部分(由此可以看到價格雙軌制的制度設計并不是中國的首創)。在官方市場中以固定價格進行政府間結算及儲備計值。在自由市場中金價自由浮動,由供需關系決定,這成為當前世界市場化黃金交易的基礎。
顯然黃金價格的雙軌制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價格雙軌制的漏洞卻極容易被市場力量所利用。因為只要取得低價的官方儲備黃金,就可以在黃金自由市場上拋出輕易獲得暴利。世界各地的美元持幣者(包括央行和私人)爭先恐后地把手中的美元兌換成黃金,而各國央行又將兌換來的美元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要求兌換美國儲備的黃金。于是美國黃金儲備出現了急劇的縮減。
1971年8月金融市場上盛傳法國等西歐國家要以大量美元兌換美國政府所儲備黃金的消息,美國政府于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對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美國政府放棄了在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時的承諾,不肯再將它剩余的黃金出售給西方各國,不肯再用剩余的黃金兌換回它自己發行的紙幣---美元了,于是各西方國家貨幣也紛紛與美元脫鉤。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
四、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黃金大牛市
1971年,在損失了大量黃金儲備后,美國政府宣布退出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此后的黃金價格完全脫離了政府定價模式,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黃金沖破了布雷頓體系的牢籠控制,成為由市場供求關系定價的自由黃金,隨后黃金價格飛速上升,
至1973年因美元大幅貶值的誘導,再次引發了歐洲各國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浪潮。在這個市場浪潮沖擊下,導致西歐和日本外匯市場不得不關閉了17天。經過各國之間的緊急磋商最后達成協議,西方國家放棄固定匯率,實行浮動匯率。同時黃金漲過100美元/盎司大關,是原來官方所規定兌換價格的三倍。
在同一時期,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通脹率再次急劇升高。加上美國黃金市場的建立和發展,美國公民在被禁止數十年后,重新獲得擁有黃金的權利,交易商和個人投資者認定這些將極大地增加對黃金的需求,因而傾囊買進。金價繼續不斷攀升,新的歷史最高價格不斷被刷新。最后黃金價格在美國黃金市場對美國公眾開放的當天,黃金價格才沖頂回落。此時的黃金價格是200美元/盎司。(對這個市場現象,熟悉股市規律的投資者應該都不陌生,“利好兌現、見頂回落”!看來中外都有適用的地方。)
1975-1976年間,高通脹率引發了美國和其他國家嚴重的經濟衰退,高失業率和破產風潮是當時最突出的世界經濟景象。為了平抑市場對黃金的投機需求,美國財政部宣布拍賣部分黃金儲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同出此舉,并且要求成員國使用“特別提款權”作為記帳單位,取代原先使用的黃金。當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黃金進入市場銷售時,黃金市場價格創出了低價102美元/盎司。但此時拍賣中的黃金總是被踴躍認購的買單所消化。
黃金在上世紀70年代的價格飆升走勢圖(季度K線)
1977年黃金價格出現大幅反彈,此時通貨膨脹重新成為世界各國的焦點,很快金價在1978年又超越了前次高峰的200美元/盎司。
1979年,黃金市場出現了買方力量大有不管任何人拋出多少黃金就吃下多少黃金的氣勢,迫于強大的市場購買力的壓迫,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迫壓縮了原定的黃金拍賣計劃,不久就徹底放棄了這項計劃。
1979年上半年黃金價格引人注目地漲過了360美元/盎司,但隨后的超越眾人想象力的黃金暴漲令世人目瞪口呆。1979年夏季,世界通貨膨脹情況迅速惡化,美國政府的債務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從1970年的4000億美元,經過九年時間翻了一番后繼續增長,接近1萬億美元。
1979年下半年,黃金價格不斷刷新一個個百元整數單位,400美元/盎司、500美元/盎司、600美元/盎司、700美元/盎司,一個個令人眩目的、以前市場各方都不敢想象的價格被市場力量迅速創造著……。
1980年1月,當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事件發生后,黃金價格被推上了有史以來的歷史最高價:852美元/盎司。
從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時,黃金價格從當時官方固定兌換價格35美元/盎司,一直上漲到852美元/盎司,期間只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總體漲幅高達24倍之多。
對世界貨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與崩潰這段歷史,國內許多大專院校的金融教科書在對布雷頓體系中“黃金與美元”這段對抗歷史的描述是十分錯誤的,出現了明顯的“褒美元貶黃金”的立場性傾向錯誤。在許多教科書中這樣認為:美元是這場風波的贏家,而黃金失去了世界流通貨幣功能等所以是輸家。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國許多金融學者在這段金融史的學習中是接受來自美國的素材和教育,在不知不覺中被美國情節洗腦,最后向更多的學生傳達了錯誤的思維理念。
我們認為真實的情況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是黃金被強權政府所霸占和壓迫控制下的世界貨幣制度,是美國政府發行的美元控制和束縛了黃金,美元想完全取代黃金地位的一種貨幣體系制度;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實際上是美元這種獨霸企圖的崩潰,黃金由此擺脫了美元的控制,黃金重新獲得了自由,世界人民大眾由此才能夠自由擁有黃金。美元是這場對抗后的輸家,我們也就能夠理解隨后看到的黃金兌美元獲得了大幅飆升。
五、黃金大牛市后的20年熊市價格調整
任何金融產品的價格經過爆發性的大牛市暴漲過后,價格都會大幅回落,股票、石油、房地產等都是這樣,黃金價格也不例外。在創造出令人眩目的852美元/盎司的價格后,黃金出現大幅震蕩性回落,同時美國的通脹率從接近20%降到1982年的5%左右,黃金價格隨之跌落到300美元/盎司才止住。
在黃金短暫的爆發性飆升牛市隨后的二十多年里,黃金價格出現了長時間的價格回歸。同時世界經濟通漲的壓力減少了,進入了經濟發展的最好時期,美元經過大幅貶值后,再次堅挺起來,充當了世界貨幣的角色。也許因為黃金70年代末的牛市漲幅太大了,所以后來的價格調整周期也就非常的漫長。黃金價格從1980年后,一直處于熊市下降調整通道中,這種價格調整綿延了漫長的二十多年。但畢竟黃金的特殊性質和功能是不一般的,價格的波動還是相對溫和的,平均來講黃金價格在每盎司300—450美元區間波動,在1999年8月黃金價格創下了251美元/盎司的熊市最低價格。
5、黃金交易時間表
目前,全球的黃金市場主要分布在歐、亞、北美三個區域。歐洲以倫敦、蘇黎士黃金市場為代表;亞洲主要以香港為代表;北美主要以紐約、芝加哥和加拿大的溫尼伯為代表。
全球各大金市的交易時間,以倫敦時間為準,形成倫敦、紐約(芝加哥)連續不停的黃金交易:倫敦每天上午10:30的早盤定價揭開北美金市的序幕。紐約、芝加哥等先后開叫,當倫敦下午定價后,紐約等仍在交易,此后香港也加入進來。倫敦的尾市會影響美國的早市價格,美國的尾市會影響香港的開盤價,而香港的尾市價和美國的收盤價又會影響倫敦的開市價,如此循環。
黃金市場是一個全球性的市場,可以24小時在世界各地不停交易。黃金很容易變現,可以迅速兌換成任何一種貨幣,形成了黃金、本地貨幣、外幣三者之間的便捷互換關系,這是黃金在當代仍然具備貨幣與金融功能的一個突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