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五天,秦王齋戒結束,就召集群臣和外國使節,來舉行受璧儀式。藺相如從容地走到了宮殿中,對秦王說道:“貴國自穆公以來,共有二十幾位君主,但沒有一位能守信義。我擔心您也蒙騙我,使我趙國既失去寶貝,又得不到你們秦國的城市,所以我已派人將玉璧攜回國內。秦王要是把十五座城市先割讓給我們趙國,我們趙國哪里敢不交出玉璧呢?”
秦王一聽,羞愧難當,想殺藺相如,又恐惹人恥笑,就讓藺相如回趙國了。其實,秦國本來就沒打算用城換璧,只不過想借此來試探一下趙國的態度和實力罷了。
成語“雞鳴狗盜”的淵源是什么?
成語“雞鳴狗盜”的來源和齊國公子孟嘗君有關。一次,孟嘗君出使秦國,被秦王扣留。孟嘗君害怕被秦王殺掉,急于脫身,去求秦王的寵妃在秦王面前為他說情。秦王的寵妃非常喜歡狐貍皮襖。孟嘗君正好有一件世上獨一無二的白色狐貍皮襖,不巧的是已經獻給了昭王。這下可愁壞了孟嘗君,他問遍了所有門客,尋求解決辦法。有一個人說,他可以夜里學狗叫到王宮里把那件狐貍皮襖偷回來。果然,這個門客在夜深人靜時從王宮中偷回了狐貍皮襖。孟嘗君把它獻給秦王的寵妃,寵妃欣然接受,勸說秦王釋放了孟嘗君。
當孟嘗君離開秦都后,秦王又后悔了,派人追捕孟嘗君。孟嘗君一路東逃,逃到函谷關前,已是夜半,依照關口規定,只有等到雞鳴時才允許百姓出入。孟嘗君讓門客們想辦法。門客中有一個善學雞叫的。這個門客一學雞叫,別的雞也跟著叫了起來。關吏打開關門,孟嘗君逃出函谷關,安全返回了齊國。
趙奢因何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派遣軍隊進攻趙國西北部的要塞閼與,企圖由此進襲趙都邯鄲。趙王召來大將廉頗和樂乘,問他們可不可以出兵援救閼與守軍,二人都認為閼與路程太遠,而且都是山路,通行艱難,很難求援。趙王很失望,又去問趙奢,趙奢回答說:“道路遠而又艱難,就像兩只老鼠在一條穴中相爭斗,哪一方將領勇敢,哪一方就可以獲勝。”趙王大喜,立即命令趙奢率趙軍援救閼與。
趙奢率趙軍從邯鄲出發,出城三十里,傳令趙軍停止前進,并向軍中下令:“誰敢向我談進軍的問題就殺誰的頭!”
這時,秦軍在圍攻閼與要塞的同時,派出一支部隊繞到趙軍背后,一直前進到武安之西,武安是邯鄲西邊的最后一道屏障。消息傳到,一個軍官按捺不住,向趙奢進言,請他急速前進援救武安。趙奢不聽,下令斬殺這個軍官,命趙軍原地不動,并增加壁壘,整整18天未曾前進一步。秦軍間諜潛入趙軍,被趙軍抓獲,趙奢不但不殺,反而將他放走。這個間諜回去后,將情況報告了秦軍統帥。秦軍統帥因此放松了對趙軍的警惕。趙奢將秦軍間諜打發走后,命令全軍立即出發,火速前進,一天一夜便趕到了前線,在離閼與50里的地方扎營,并立即修起壁壘。趙奢采納了士兵許歷的建議,指揮趙軍猛攻秦軍。秦軍大敗,棄甲而逃,傷亡慘重。閼與之戰使秦國的東進計劃暫時受阻。
戰后,趙奢因功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等重臣同列,許歷也因功而被擢升為國尉。
“債臺高筑”講的是誰的故事?
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一統天下的周朝,可是天下傳到周赧王的時候,周天子的土地,零零碎碎加在一起,也就幾個縣,不但比不上秦、楚這樣的大國,連大國底下的臣子封地也比不上。這時,諸侯國中,秦國尤為強大,經常出兵平滅那些弱小的國家。有一回秦國包圍了趙國的首都邯鄲,結果卻被魏國的信陵君打敗了。趙國得救,秦兵戰敗,在各國引起了很大震動。當時楚國有一位名士叫春申君,便向楚國的國君楚考烈王建議說:“大王,現在機會來了。秦國老想稱王稱霸,這次信陵君打敗了它。假如您現在動員周天子聯合幾個國家,一齊攻打秦國,就能把秦國滅了。這樣一來,您就成了各國的盟主。時不再來,機不可失啊。”于是楚考烈王就請求周赧王出面號令各諸侯參戰,共同討伐秦國。
周赧王企圖借此重振周王朝的聲威,于是,毫不猶豫地答應出面。可當時的周王朝又小又窮,打仗得有錢組織軍隊才行。為了組織一支幾千人的軍隊,周赧王不得不向豪門富戶借債,還立下字據:保證在滅秦之后,用戰利品加倍償還。
當時,周王朝已沒有什么號召力了,而各國都懼怕強秦,除了楚國和距離秦國較遠的燕國響應了周赧王的號召,其他國家根本沒派兵,仗也就沒打成。周赧王只好把剛剛湊齊的軍隊解散了,可他借來的錢已花得精光。周赧王沒有錢還債,那些債主拿著字據天天登門討債。周赧王無法應付,每次一見債主上門,他就躲進深宮后的一座高臺上。后來,人們稱這個臺子為債臺,以債臺形容欠債過多無法償還,“債臺高筑”的典故就是這樣來的。
邯鄲大戰的結局如何?
公元前258年,秦昭王因趙違約未割讓六城給他,不聽白起勸諫,派王陵進攻趙都邯鄲,秦趙邯鄲之戰爆發。趙國上下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堅守城池。平原君趙勝以國憂為先,身先士卒,聽從李談的勸告,裁減府邸人員和開支,組織敢死隊3000人與秦軍殊死決戰,秦軍為之退卻30里,大大鼓舞了士氣。
秦軍久攻不下,幾易其帥;邯鄲久陷重圍,易子而食。戰事日緊,趙王遂遣平原君求救于楚、魏。楚王應從,派春申君率軍救趙。求得楚國幫助,平原君再求魏援助,魏信陵君通過魏王愛妾竊得魏王虎符,率10萬大軍前往邯鄲救圍。
魏信陵君率領的10萬大軍與楚國的援軍匯合于邯鄲,對秦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與此同時,邯鄲的趙軍也乘機反攻,秦軍大敗,邯鄲解圍。此戰過后,趙國暫時渡過了亡國危險。
信陵君用什么辦法救趙?
秦軍圍攻趙國國都邯鄲時,趙國岌岌可危,平原君派人送信給魏王和信陵君,請求魏國出兵援救趙國。魏王接到趙國告急的求援信后,立即派遣晉鄙大將帶領10萬兵馬去援救趙國。秦王聞訊后,立即親自到邯鄲督戰,并且派使臣警告魏王說:“我秦國大軍進攻趙國都城邯鄲,早晚之間就要拿下這個城市;如果諸侯國家當中有誰敢出兵援救趙國,那么等我拿下趙國后,定要最先擊敗它!”魏王害怕了,連忙派人傳令給晉鄙率領的魏國10萬軍隊:立即停止前進,就在鄴地駐扎待命。
信陵君因無法解除邯鄲之圍感到十分憂慮,他多次請求魏王下令火速救趙國,但魏王始終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信陵君無計可施,便斷然決定自己帶著門客們準備奔赴邯鄲同秦軍拼殺。侯嬴勸阻了信陵君,并給信陵君出了一計。信陵君立即采納了侯嬴的計謀,令人前去請求魏王寵妃如姬盜取調遣晉鄙的兵符相助。如姬在夜深時,趁魏王熟睡之機盜得魏王調兵所存的半個兵符,交給了信陵君。
信陵君帶上朱亥一行人來到鄴城,見到晉鄙,假托魏王有令要自己代替晉鄙的職務。晉鄙雖然將兩塊兵符合上了,但心里還是對此事產生了懷疑,打算拒不交出兵權。見此情形,朱亥大喝一聲,立即拿出藏在袖中的重達40斤的鐵錘,劈頭蓋臉朝晉鄙砸過去,一錘打死了晉鄙。隨后,信陵君統率晉鄙的軍隊進攻圍困邯鄲的秦軍,給秦軍以突然打擊。在魏軍和趙軍的內外夾擊下,秦軍被迫解圍,倉皇逃走。
魏王非常惱恨信陵君殺死了大將晉鄙,信陵君也自知得罪了魏王。于是,信陵君便派遣其他將軍率魏軍回國,而自己留在了邯鄲。
毛遂是怎么自薦的?
秦軍包圍邯鄲時,趙國平原君去楚國求救。出發之前,平原君要挑選20名文武全才的人和他一道去。平原君的手下一共有三千多人,要選20人很容易,但他挑了半天,只挑出19人。這時,一個叫毛遂的人站了出來說:“也許您不大認識我,但我就是您要找的最后一個人。”平原君就問毛遂:“你在我的門下幾年了?”毛遂說:“三年了。”平原君說:“我聽人說,賢人在世上,就像一個錐子放在袋子里,它的尖很快會從袋中露出來的。你在我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并沒有做出什么重要的事使得大家稱頌你,我也沒聽說你有什么大的能耐,這就證明你的本事是十分有限的。我看你還是留下吧。”毛遂說:“您說得很對,我以前沒有露出尖來,就是您沒有把我放到袋子里去,今天請求您把我放到袋子里去。”于是,平原君就帶上了毛遂,另外19人在去楚國的路上經常私下拿他開玩笑。
到了楚國,平原君就和楚王商量楚軍援趙之事。但任憑平原君怎么說,楚王就是不答應。這時,只見毛遂手按寶劍走了上去,斬釘截鐵地對平原君說:“先生,援趙的利害關系兩句話就能說清,怎么和他從早上就說到了中午,還沒有說成?”楚王看到這位不速之客,問:“這是何人?”平原君說:“是我的門人。”楚王喝道:“還不給我下去,我正和你家先生商量大事,你來干什么?”
毛遂有意地向楚王面前走了一步,大聲說道:“你之所以對我無禮,是因為你坐在家里,依仗著你們人多。但是,就在這十步之內,你能顯示出你楚國人多的優勢嗎?大王的性命實際上就握在我毛遂的手里。”楚王被毛遂說得不知如何是好,用求助的眼光望著平原君,平原君示意他聽毛遂的話。然后,毛遂繼續為楚王剖析了援趙抗秦的利弊得失。
楚王聽毛遂分析得很有道理,就說:“那就依毛先生的話,楚趙結盟抗秦。”毛遂怕楚王反悔,便讓楚王與平原君歃血為盟。盟誓后,楚王派大兵救援趙國。毛遂對解邯鄲之圍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秦王是怎樣干掉白起的?
公元前259年,秦王打算派兵進攻趙國都城邯鄲,白起勸諫說:“我們去攻打趙國的國都,趙軍肯定拼死抵抗,別的國家也會幫助趙國,加上我們現在國內空虛,肯定會失敗的。”可秦王不聽,執意要發兵攻打趙國,還打算派白起帶兵。白起借口生病,不能帶兵前往。秦王便派王龁統兵,包圍了邯鄲,卻久久不能攻下。這時,楚國的春申君和魏國的信陵君率軍進攻秦軍。楚魏聯軍和趙軍里應外合,秦軍大敗。
白起聽到這個消息后,對秦王說:“您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么樣?”秦王聽了白起的話非常生氣,就免去他的官爵,令他遷居到陰密(在今甘肅)。白起出了咸陽不遠,秦王又派使者賜白起一把寶劍,命他自殺。白起接過寶劍,滿腔悲憤,長嘆一聲,揮劍自殺。
為何孔廟中沒有荀子的牌位?
荀子,名況,字卿,亦稱荀卿、孫卿,趙國人,其生卒年不詳。在自然觀方面,荀子汲取了道家“天道自然”的觀念,反對天命和鬼神迷信,以為“天行有常(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因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和“人定勝天”的唯物主義命題。
荀子對儒學的理論貢獻不亞于孟子,但他否認命運、不敬天地鬼神、不法先王、不尚仁義、人性本惡等觀點難以見容于后世儒學,所以孔廟中沒有荀子的牌位。
趙國名將李牧是怎樣防御匈奴的?
李牧是趙國名將,曾經在趙國的代郡(在今河北)和雁門郡(在今山西)一帶防御匈奴。李牧防御匈奴很有辦法:首先,他致力于團結將士,使上下齊心協力;然后,他根據邊境的實際情況開辟商業市場,把從市場上征收來的租稅都作為軍費開支,每天都買些牛來殺掉,犒勞士兵;第三,他加緊督促士兵練習騎馬射箭,提高戰斗能力;第四,命令軍兵提高警惕,完善烽火等報警設施,并派出許多間諜偵探匈奴人的動向;第五,李牧不準士兵出去和匈奴人交戰,匈奴兵一進入趙國邊地,趙軍立即點燃烽火,入城據守,拒不出戰。這樣過了幾年,趙國并沒有什么損失;匈奴人認為李牧是個膽小鬼,就連趙國的邊防士兵也都這樣看待李牧。
匈奴連續幾年里都沒有搶到什么,卻始終認定李牧膽怯。李牧又經常賞賜將士,將士們無功受祿,于心不安,不愿意再接受賞賜,都愿意和匈奴人大戰一場。李牧見士氣已經養成,便從邊防軍中挑出1300輛戰車,13000名精銳騎兵,能擒敵殺將的精銳步兵5萬人,善射的弓箭兵10萬人,把他們全部調集在一起,準備作戰。然后,李牧下令大開城門,將牛羊都驅趕到田野里。匈奴人聞訊后,立即前來搶掠。趙軍佯裝不勝,讓匈奴人俘去數十人。匈奴單于見趙軍不過如此,便率領大軍進入邊塞,想大撈一把。李牧見匈奴兵來到,便布下奇陣,命中軍誘敵,左、右兩軍從側翼包抄進擊,形成包圍,大敗匈奴人,殺匈奴兵十多萬人。之后,李牧率軍乘勝消滅了襜襤部落,擊破了東胡,并迫使林胡投降趙國。匈奴單于被打得抱頭鼠竄,十幾年都不敢靠近趙國邊境。
主修都江堰的人是誰?
秦惠文王的時候,秦國滅掉了位于今天四川成都一帶的蜀國,改為蜀郡,派官治理。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命為蜀郡太守。當時,蜀郡治下的岷江經常發生水澇災害,人們難以安居樂業。于是,李冰和兒子一起行程數百里,沿岷江逆流而上,親自勘察岷江的水情、地勢等情況。在實地考察基礎上,李冰確定了治理岷江的周密方案。終于,歷經千辛萬苦,李冰帶領大家修建成了都江堰。為了工程的維護和長久的使用,李冰還制定了一系列維修和監控辦法,有的至今還為人們所沿用。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具有很高的科技水平,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我國歷史上曾修建過的許多水利工程中,唯獨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經久不衰,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航運等多種功效,成為一項工程奇跡。
呂不韋是怎么爬上丞相之位的?
公元前287年,秦昭襄王的次子安國君被立為太子,他的愛姬被立為正夫人,賜號華陽夫人。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子女,其中有個叫異人的兒子排行居中。異人的母親夏姬不受寵愛,異人就被作為人質送到了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