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在平凡的生活中遇見幸福的自己(5)
- 遇見幸福的自己 人生需要放下的66個理由
- 德芬
- 5567字
- 2014-01-23 15:42:07
畸形:生活中常見一些怪癖的人,他們畸形的原因往往是挫折所致,如因直言遭到打擊而變得格外慎重和膽小等。
惡習:這與挫折也很有關系。如有的人挨了打罵,于是也用同樣的辦法來對付別人,正所謂“以惡抗惡”。它一旦成為積刁和心理傾向,就會影響自己的發展和人格。
人生從它自身的邏輯出發,要求人們增強生活的勇氣,來戰勝挫折,并放下挫折。為了幫助人們擺脫受挫后的消極心理,下面介紹幾種簡單有效的心理應對策略。
1.優勢比較法
優勢比較法就是當你受挫后,盡量去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難更多、處境更差的人。通過挫折程度比較,將自己的失控情緒逐步轉化為平心靜氣。然后,再找出自己的優勢,強化優勢感,從而擴大挫折的承受能力。挫折同樣蘊含著力量,處理好挫折也能激發潛能。
挫折承受力的高低,首先取決于身體健康條件。其次取決于往昔的經驗與學習。對挫折的知覺判斷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知覺判斷越符合客觀情況,越能增強自信心,不為一時的挫折所征服,也就越能提高挫折容忍力。
2.確定目標法
挫折毀滅了自己既有的目標,所以,遇到挫折后就要重新尋找一個方向,確立更切合實際的新目標。目標的重新確立,需要分析思考,這是一個將消極心理轉向理智思索的過程。目標一旦確立,猶如心中燃起了一盞明燈。確定目標法既可抑制和阻止不符合目標的心理和行動,又可以激發和推動人們去從事達到目標所必須的行動,給人們戰勝困難的勇氣。
3.奮起拼搏法
在挫折面前,我們的最佳出路是奮起拼搏。只要我們奮起拼搏,百折不撓,挫折就會變成前進的墊腳石,被牢牢地踩在腳下。鮑狄埃說得好:“力量不在別處,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挫折面前沒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命運的主人。
▲面對葛朗臺式的節儉,你需要放下吝嗇
◎吝嗇也是一種病
劉大媽和老伴均是退休教師,每個月能夠領取幾千塊的退休金。按理說,生活應該算是很有保障了吧,而且老兩口的身體也很硬朗,正是退了休享福的時候,可是劉大媽很是吝嗇!她女兒怎么開導也不行!她的存款放到哪里,連她老伴兒都不知道,留點私房錢東藏西藏,藏到最后自己都找不著了,著急上火的。家里所有的破爛東西都不舍得扔,再大的屋子也堆得滿滿的!把好衣服留起來先穿舊的,新買的吃的放到冰箱里先吃陳的,等陳的吃完了吧,新的也成陳的了。聽說食用油要漲價就去超市買好多存家里放著……
葛朗臺式的節儉和苛待自己也是一種病,是為吝嗇病。法國著名的人文主義作家蒙田曾在文章里抨擊過吝嗇病。他說:“我存錢只是為了買些什么,為了快樂……我慶幸自己到了該吝嗇的年齡卻能改邪歸正,擺脫了人類最可笑的病癥。”
談及吝嗇,我們就得先說說自私。因為吝嗇是一種極端自私的表現。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現象,是一種極端利己的心理,自私心理具有隱藏性,無意識性和深層性。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自私心理,當個人的需求脫離社會規范,人就可能傾向于自私。人如果對這種心理不加以控制,讓其極端化,自私就會變成吝嗇。
吝嗇之人,對于金錢的任何支出都會有一種近于生理性質的痛苦,這幾乎是他們的一種本能。他們的銀行卡里就算再有錢,也很難控制這種本能。其實他們的財富越多,支出的機會也就越多,這樣他們就會越發地感到痛苦。他們過多地計較個人得失,遇到什么事情都擔心自己吃虧;他們很少關心別人,對人比較冷漠,只考慮自己的感受而忽視別人的想法;他們還過于看重財富與利益,為了財富與利益,他們甚至會六親不認。
通常情況下,吝嗇的形成與環境影響和人格形成不良有著密切的關系。
從外界因素來看,由于各種原因,人們的社會資源占有具有一定的差別性,貧富關系因社會競爭的變化而常常變化。社會財富占有的不確定,使得一些人產生對現實的焦慮心理,于是,人們建立起一種很強大的心理防御機制,尤其在意既得利益而對其他人漠不關心。再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誠信現象,使人們對他人抱有強烈的戒備心理。他們把對少數人的不滿推及全社會,以偏概全,以為人人都是欺詐之徒。對他人不再抱有同情之心,怕自找麻煩。此外,社會風氣也是重要因素。社會風氣好,大家就容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讓利他主義深入人心,社會的吝嗇心理狀況就會好得多。如果社會分配不公,爾虞我詐,大家就容易變得自私自利,斤斤計較,成為滋生病態吝嗇心理的溫床。
從個人主觀方面說,首先,吝嗇是一種消極的心理防御機制,有些人過高地估計現實生活中的風險,卻過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實力,為了應付各種焦慮,就建立起自我防御機制。冷漠、吝嗇和無責任感就是這種機制的表現。再有,吝嗇是個體早期人際關系的產物,吝嗇的人從小很少甚至從未從父母那里得到過愛和關懷,他們也就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他們與父母進行感情交流的機會少之又少,所以很難對他人的艱難處境引起心理共鳴。他們看到需要資助或幫助的人,往往會覺得不關自己的事,而心安理得地把責任推給他人。此外,個人缺乏社會責任感。吝嗇之人往往自私、冷漠,對社會,他人乃至親屬不負責任,或者只站在狹隘立場上看待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俄羅斯明斯克市著名心理醫生斯普魯托夫斯基,經多年調查研究發現,財迷心竅的人和吝嗇鬼易得多種疾病。他認為,對金錢的貪婪和刻意追求,整天害怕失去錢財的憂慮,是一種精神折磨。他通過60道測試題,在240位病人的答卷中發現,他們絕大多數在生病之前,都把金錢看得過重,甚至貪得無厭,不擇手段。而用錢卻省而又省,恨不得把一個銅板當兩個花。財迷導致失眠,心跳加速,睡眠不足,從而誘發心肌梗死、中風、高血壓等。吝嗇之人患這類病的幾率比正常人高3~7倍。接下來我們介紹一下斯普魯托夫斯基的速測表,這個速測表可以驗證你是否屬于貪財吝嗇的人。請誠實回答以下4個問題:
1.如果你偶然撿到了錢或者中了獎,或者輕松地賺到一筆錢,你會把這筆錢存起來以防萬一嗎?
2.看電視競猜節目時,你是不是經常計算獎金數目。如果你擁有這些錢,你舍得花掉嗎?
3.你在商店里看中了某種東西,盡管你買得起,但因要價高了點,還是不愿掏腰包。等你回家后,卻又扼腕嘆息?
4.你是不是經常后悔以往花的冤枉錢。你一次又一次地合算,如果這些錢留到現在,用途也許更大。
如果你對上述4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你就該適當放下吝嗇,經營一下健康了。
一個人只有放下吝嗇心理,才能像蒙田那樣,無心理障礙地用手中的財富,去旅游、交友、購物、休閑,去買可能買到的快樂,如此一來,幸福也就來敲門了。那么,如何才能放下吝嗇呢?我們不妨從精神上思考,領悟吝嗇的錯誤做起。
首先,人活在世上,固然離不開金錢,但也離不開親情、友情和愛情。自私冷漠只會割斷和親人的關系,害自己落得個煢煢孑立的下場。幫助和關心是相互的,人人都會遇到困境需要幫助。我們要學會付出和給予,才能在內心收獲一份寧靜。
其次,把關注度從個人轉移到他人身上,培養能夠陶冶情操的興趣愛好,讓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保有一份樂觀的心態,加強鄰里之間的溝通,與人互相理解,相互關心,試著去包容和接納!
再有,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就算得到再多也很難滿足,捫心自問:“我想要得究竟是什么呢?金錢、權力、地位、不老的容顏,永恒的童話,最美麗的謊言?得到多少我會在內心感覺得到滿足?”事實上,只有學會給予,幫助他人,那么輕易而又真實地證明自己的存在時,收獲一份敬意和尊敬我們才會滿足!
▲面對塵世的種種誘惑,你需要放下貪欲
◎人不能被誘惑奴役和異化
宋朝有一位老先生,他在朝做官等于現在的部級首長,因年事已高告老還鄉,積攢了很多金銀,家里騾馬成群,田地成壟,妻妾成群,活得很是滋潤。但就是怕死,于是就到處燒香拜佛,求仙問道,尋求長生不老之法。
一天,他聽說離家不遠的寺廟里,有位修道的高僧年已近古稀,鶴發童顏。于是派人將他請來。高僧說:“你名譽地位,錢財富貴都有了而且也算高壽了,你應該滿足了。修道是很艱難困苦的事情。”但老先生為了活得更長壽富貴,非要拜師修道。高僧只好說:“你要修道的話,需要先離開聲色犬馬。”老先生聞此便吩咐下人將高僧送走。送走高僧后,家人問老先生:“你不是要求長生不老嗎?好不容易請來高僧,卻為何又把他送走?”老先生說:“人活一輩子,除了吃喝玩樂之外,還有什么好玩的?叫我放下這些去修道,那又何必長壽呢?”于是,照舊他的日常生活,聲色犬馬,沒過多長時間,他就拋下萬貫家財死了!
高僧聞訊后,凝重地說:“當人們面對名利、美色、聲樂的時候,如果任由其誘惑,則天不舍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誘惑的牢籠之內,徒勞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粉身碎骨,甚至一命嗚呼!”
人在塵世,五顏六色,流光溢彩,風暖花香,目眩頭暈。可以這么說,誘惑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人處于形形色色的誘惑包圍之中:名利的誘惑、金錢的誘惑、聲色的誘惑、美味的誘惑、錦衣的誘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凡此種種,都能勾起人浮想聯翩,激發人的欲望,令人心智迷亂,欲得之而后快。
在誘惑面前,人們可以因難以割舍的情懷而肆意接受,也可以選擇用一顆放下之心,理智地拒絕。毋庸置疑,塵世的種種誘惑,容易誘導意志不堅定的人踏入歧途。面對誘惑,君子可能變成小人,忠良可能變為奸佞,堅定的革命者可能變為貪圖小利的可憐蟲。然而,凡事須辯證地對待,面對誘惑,人不能被它奴役和異化。通俗地說,人可以被誘惑包圍,但絕不可以被誘惑湮沒,否則,便失去了自身的主體性,沒有資格再稱作人。
如果一個人追求錢財、色欲、名利、享受,執著迷惘,難解難分,不知適可而止,就像無知的孩童貪圖粘在刀鋒上的蜜糖,不惜用舌頭去舔刀刃,以至于讓刀刃割傷了舌頭。如果一個人不知分寸地過分追逐之,終必會使自己自身隕滅。然而,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些人,有一得一,樣樣都要,功名富貴不想丟;錢財越多越滿足;妻妾美女不可少;吃喝玩樂花樣多,無所不要,最后還要成仙成佛長生不老!可惜世界上哪有這樣多的好事被一個人獨享!
面對誘惑,關鍵在于既應該有所取又應該有所舍,既應該有所投入又應該有所自持,既應該有所熱忱又應該有所節制,從而能在誘惑的籠罩之下,保持頭腦上的清醒,心態上的平衡,行為上的規范。
1.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克制自己的欲望
不要因爭名逐利而喪身,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順應自然,知足知止。要知道“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的道理,物極必反,過分的愛惜會導致極大的耗費,過多的斂取必定導致重大的損失,盛極而衰是已被歷史證明了的。所以,在名與利、得與失上,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明智的選擇,只有這樣,才可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的生命、名聲、利益才可以長久。
2.保持心態上的平衡,明白舍是得的前提
相傳古代,有一個人家里老鼠成災,主人就找了一只貓回來捕鼠。這只貓很會捕鼠,但是也咬雞。一段時間后,主人家的老鼠沒有了,同時雞也差點兒被咬死了。于是,兒子對父親說:“我們為什么還要留著一只專愛咬雞的貓在家呢?”父親告訴兒子說:“這里面有這樣一個道理,老鼠不但偷吃我們的糧食,而且還咬壞我們的衣服,如此橫行下去,我們就會挨餓受凍;沒有了雞,我們只是暫時吃不上雞罷了,但是比較一下,這和挨餓受凍又差著一大截,我們為什么要趕走貓呢?
一個人要想生活得不挨餓受凍,就得養貓舍雞,付出代價才能有回報,正所謂“要想取之,必先予之”。然而,世人常常只想取之,不想予之,只想得到,不想放棄,貪得無厭,最后的結果是失去更多。很多時候,放棄是得到的前提。
3.保持行為上的規范,以不貪為寶作準繩
在得到與放下之間,不少人更喜歡得到:得到尊敬、得到利益、得到榮譽、得到地位……誰不希望事業更成功、生活更富足呢?問題是,我們不能把目光緊緊盯著得到什么以及如何得到上,從而忽略與“得到”唇齒相依的“放下”。
范蠡、文種幫著越王勾踐復國雪恥滅了吳國,范蠡功成身退,做買賣去了。他曾勸文種離開,可文種還是貪戀于功名,不聽范蠡之言,不懂得放下,最后被勾踐殺害。古代官場黑暗,人人自危,功成身退,只是尋求自保而已,不足為訓。但“不貪為寶” 這話卻是至理名言。不貪包括不貪權、不貪財、不貪色等。縱觀當今一些步入人生險灘的貪官們,大多貪權、貪財、貪色,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凡事都有一個度和量,過分追求本不該屬于自己的東西,往往會適得其反,失去自己原本擁有的東西。該得則得,該放就放,一張一弛乃人生的大智慧。
▲面對惡者自毀的悲催,你需要放下邪念
◎木魚與鋼刀
通義禪師在化緣歸來的路上,遇到一個攔路搶劫的歹人,歹人手持鋼刀說:“把所有的錢財留下,留你一命不死。”通義禪師不慌不忙地從懷里掏出一個吃飯的碗和一個化緣的木魚,微笑著說:“就這些,看對你有沒有用處。”“我要個破碗和木魚干什么?我又不是和尚!”歹人怒號道。通義禪師依然心平氣和地說:“我知道你不是和尚,可我就只有這些東西呀。”聽到這里,歹人也真地消了火氣,不屑地說:“你這個可憐的窮和尚!”
通義禪師用手一指說,“你看看那名山大川、古剎新宇、清風明月,全是我的,怎么說我窮呢?”歹人也不示弱,比畫一下手中的鋼刀說:“你拿著木魚化緣千家,不如我手持鋼刀攔劫一人。”“這么說,你家肯定富貴有余、樓瓦雪亮了?”通義禪師問那歹人。歹人馬上拉下臉來,哭喪著臉說:“若是那樣,我就發了!”
“我看你永遠發不了!”通義禪師接著說,“你見過因搶劫而成為富貴人家的嗎?”歹人馬上垂頭喪氣地說:“那倒沒見過。”“你手里的鋼刀不如我懷里的木魚,你心中的邪念更不如我心中的善良。”通義禪師語重心長地說,“古今中外,善者留名,惡者自毀,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啊!”歹人聽到這里,還真被說服了,他放下鋼刀,跟著禪師上山了。
曾子的母親去世時,因為家貧,曾子找不到一條布可以把母親從頭到腳完全覆蓋起來。有人建議:把布斜過來,不就可以遮蓋全身了嗎?曾子說:“不行,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這里的“斜”,同“邪”,就是不正。一個人的人生觀,是正是邪,關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