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驕橫貪奢,逸豫亡身——12個關于驕奢敗行的歷史教訓(2)
- 史上99個血淋淋的教訓史上99個活生生的經(jīng)驗大全集
- 葉舟
- 5633字
- 2014-01-15 10:09:10
古語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當你志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古往今來多少能人志士,因為其才能出眾、行為脫俗,招來別人的嫉恨和陷害,甚至了身家性命。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但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也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圣人君子似的。做人嘛,還是謙虛一點的好。試想,如果不能安身立命,還如何談得上齊家治國平天下呢?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就是識別事物或微妙或明顯的變化。洞察時局,深謀遠慮,在災難降臨之前有所防范。
★教訓26:驕恣專橫終喪身——梁冀肆行
驕傲、貪婪,好比星火,在世人的心中熊熊燃燒。驕傲的人很難滿足,總是貪得無厭,因為他總是指望從別人那兒得到更多,所以這也決定了這些人可悲的下場。
梁商是漢朝時期有名的大將,于永和六年(公元141年)病逝,死后其子梁冀繼任為大將軍。
梁冀驕恣專橫,內(nèi)恃妹妹梁皇后,外與宦官曹騰等人相勾結,欺凌百官,壟斷朝政。
順帝僅有一子,名劉炳,漢安二年(公元143年)生,翌年被立為太子。順帝死,梁皇后與梁冀立劉炳為帝,是為沖帝。當時劉炳僅有2歲,由太后梁蚋臨朝稱制,大將軍梁冀輔政。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正月,劉炳病死。
沖帝死,太尉李固建議:“當今立帝,宜擇年長,高明有德,任親政事者。”
梁太后、梁冀認為立年長之君于己不利,不納李固之言。
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正月,梁太后迎立渤海王劉鴻之子八歲的劉纘為帝,是為質(zhì)帝。劉纘為章帝玄孫,生于永和三年(公元138年)。劉纘少而聰慧,很是不滿梁冀的專橫,在一次朝會時,當著滿廷公卿之面,目視梁冀說道:“此跋扈將軍也!”梁冀深恨在心,于本初元年(公元146年)六月,使人將劉纘毒死。
梁冀毒殺質(zhì)帝后,立年僅15歲的蠡吾侯劉志為帝,是為桓帝。梁太后仍然臨朝秉政。
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即桓帝即位的第二年,梁冀的另一個妹妹被立為皇后,梁氏的權勢更加顯赫。梁氏一家充斥朝廷,先后有7人封侯,3人為皇后,6人為貴人,2人為大將軍,夫人、女食邑稱君者7人,尚公主者3人,其余卿、將、尹、校57人。梁冀專擅朝政20余年,“人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名”。朝會時,梁冀不與三公同席,十天到尚書臺辦公一次。朝廷內(nèi)事無大小,都要經(jīng)過梁冀?jīng)Q定,才能執(zhí)行。東漢自和帝、安帝兩代外戚開始干政,至梁冀專權而達到極點。
梁冀專權恣肆,對敢于反對他的官吏,多方羅織罪名,肆行擅殺。位至三公的李固、杜喬因不同意梁冀立劉志為帝,被橫加罪名,收捕處死,陳尸街頭。梁冀貪得無厭,依仗權勢多方搜刮財物。各地方進貢物品,必須先將上等的獻給梁冀,皇帝御府只能得到次的。
梁冀還掠取良人為奴,其家奴多達數(shù)千人。梁冀以掠奪來的財富,大肆修建豪華的住宅、園林,其家就像皇宮一樣富麗堂皇。梁冀專權的十四年多時間里,東漢王朝實際上成了梁家的天下。
梁冀的專橫跋扈,殘忍貪暴,引起了廣大人民的無比憤恨。民間到處流傳著“梁氏滅門驅馳”的咒罵聲。
宮中宦官也因其勢力被削弱而憎恨梁氏。
桓帝對梁冀的跋扈也忍無可忍。
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梁太后病死,廷熹二年(公元159年)梁皇后也死去,梁冀失去了宮中的靠山。同年八月,桓帝與宦官中常侍單超、具瑗、唐衡、左倌、除璜5人密謀,派兵包圍了梁宅,梁冀自殺。梁氏族人及親戚不論老少,皆棄市。梁氏的黨羽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被處死者數(shù)十人;故吏、賓客被免官者300余人,“朝廷為空”。
以史為鑒:
驕傲、貪婪,好比星火,在世人的心中熊熊燃燒。驕傲的人很難滿足,總是貪得無厭,因為他總是指望從別人那兒得到更多,所以這也決定了這些人可悲的下場。所以,人們一定要以史為鑒:,要學會謙虛、淡泊名利,否則很有可能會落得個像“梁氏家族”一樣的悲慘結局。
★教訓27:奢則不孫,儉則固——王愷石崇斗富
晉武帝司馬炎統(tǒng)一全國后,志滿意得,完全沉湎在荒生活里。除了美女之外,他的日常生活崇尚奢侈豪華,他的生活方式是全國人民的榜樣,被大家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并進行實踐活動。在社會上,逐漸蔓延開奢靡的風氣。
一位叫何曾的大官每天吃飯要花費一萬錢。一萬錢是多少錢呢?曾經(jīng)有些人利用大米作為中間商品,將當時的錢的價值與今天人民幣的價值進行了對比,最終得出一萬錢約等于五千塊錢的結論。也就是說,這位何大人一天吃飯的花銷就比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一個月的工資都多很多。更令人氣憤的是,他還整天向別人抱怨沒有什么好吃的。
一次司馬炎在女婿王濟家做客,飯菜很豐盛,都用琉璃碗裝著。有一道菜是蒸乳豬,味道尤其好吃。司馬炎就問王濟是怎么做的,王濟告訴他,乳豬是用人的乳汁烹制而成,所以很好吃。司馬炎當時就垮下臉來,竟然比他的生活還高級,結果飯還沒有吃完他就走了。王濟卻對自己的成就非常滿意,這道菜就連皇帝都想不出來。
31-晉武帝
(掃描三才圖會555上右圖)
在京都洛陽,當時有三個出名的大富豪:一個是掌管禁衛(wèi)軍的中護軍羊琇,一個是晉武帝的舅父、后將軍王愷,還有一個是散騎常侍石崇。
羊琇、王愷都是外戚,他們的權勢比石崇來得大,但是在豪富方面卻比不上石崇。石崇的錢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這許多錢是哪兒來的呢?原來石崇當過幾年荊州刺史,在這期間,他除了加緊搜刮民脂民膏之外,還干過骯臟的搶劫勾當。有些外國的使臣或商人經(jīng)過荊州地面,石崇就派部下敲榨勒索,甚至像江洋大盜一樣,公開殺人劫貨。這樣,他就掠奪了無數(shù)的錢財、珠寶,成了當時最大的富豪。
他們之間開始了一場豪華比拼,看誰最有錢,看誰最舍得花錢。王愷家用麥芽糖和著干飯刷鍋,石崇就用蠟燭當柴火燒飯。石崇用花椒和泥涂墻壁,王愷就用赤石脂涂墻。
石崇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廁所建的比一般人家的臥室還要華麗。有人去他家做客,上廁所時,看到里邊用綾羅綢緞裝飾得很豪華,還有幾個侍女在那里站著,還以為是闖進了小姐的閨房,趕忙退出來,給石崇賠禮。
王愷為了炫耀自己富,又在他家門前的大路兩旁,夾道四十里,用紫絲編成屏障。誰要上王愷家,都要經(jīng)過這四十里紫絲屏障。這個奢華的裝飾,把洛陽城轟動了。
石崇成心壓倒王愷。他用比紫絲貴重的彩緞,鋪設了五十里屏障,比王愷的屏障更長,更豪華。
王愷又輸了一著。但是他還不甘心罷休,向他的外甥晉武帝請求幫忙。晉武帝覺得這樣的比賽挺有趣,就把宮里收藏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王愷,好讓王愷在眾人面前夸耀一番。
有了皇帝幫忙,王愷比闊氣的勁頭更大了。他特地請石崇和一批官員上他家吃飯。
宴席上,王愷得意地對大家說:“我家有一件罕見的珊瑚,請大家觀賞一番怎么樣?”
大家當然都想看一看。王愷命令侍女把珊瑚樹捧了出來。那株珊瑚有兩尺高,長得枝條勻稱,色澤粉紅鮮艷。大家看了贊不絕口,都說真是一件罕見的寶貝。
只有石崇在一邊冷笑。他看到案頭正好有一支鐵如意(一種器物),順手抓起,朝著大珊瑚樹正中,輕輕一砸。“嘩啦”一聲,一株珊瑚被砸得粉碎。
周圍的官員們都大驚失色。主人王愷更是滿臉通紅,氣急敗壞地責問石崇:“你……你這是干什么!”
石崇嬉皮笑臉地說:“您用不到生氣,我還您就是了。”王愷又是痛心,又是生氣,連聲說:“好,好,你還我來。”
石崇立刻叫他隨從的人回家去,把他家的珊瑚樹統(tǒng)統(tǒng)搬來讓王愷挑選。
不一會,一群隨從回來,搬來了幾十株珊瑚樹。這些珊瑚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愷的高出一倍。株株條干挺秀,光彩奪目。至于像王愷家那樣的珊瑚,那就更多了。
周圍的人都看呆了。王愷這才知道石崇家的財富,比他不知多出多少倍,也只好認輸。
這場比闊氣的鬧劇就這樣結束了。石崇的豪富就在洛陽出了名。當時有一個大臣傅咸,上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他說,這種嚴重的奢侈浪費,比天災還要嚴重。現(xiàn)在這樣比闊氣,比奢侈,不但不被責罰,反而被認為是榮耀的事。這樣下去怎么了得。
晉武帝看了奏章,根本不理睬。他跟石崇、王愷一樣,一面加緊搜刮,一面窮奢極侈。
石崇后來官至太仆,他在金谷澗(今河南洛陽西站附近)修建一座別墅,稱之為金谷園,經(jīng)常與惠帝皇后賈南風之侄賈謐和散騎侍郎潘岳等人聚會作樂,號稱“二十四友”。金谷園中歌伎眾多,其中有一妓名綠珠,美艷無比,又善吹笛,備受石崇寵愛。
晉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趙王司馬倫專擅朝政,威福自用,其部將孫秀派人索取綠珠。石崇令出園中數(shù)十名婢妾,任其挑選,唯獨不愿獻出綠珠。
孫秀索求綠珠未遂,于是矯詔捕殺石崇。當石崇被押解至東市處斬時,他嘆息說:“奴輩利吾家財。”負責行刑的官吏說:“知財致害,何不早散之?”石崇無語可答。遂與全家老少共15人一同被處死。
西晉王朝一開始就這樣腐敗,這就注定要發(fā)生大亂了。
以史為鑒:
無論是有錢人還是窮人,都要從史實中悟出這樣的心機:“貧困時不羨慕富貴,富貴得志時不驕傲。”這才是對待財富的正確觀念。財富并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尺度,財富并不代表著幸福。而驕奢淫逸、紙醉金迷確實舒服。它猶如有毒的罌粟,盡管花朵眩人眼目,吃起來上癮,但后患無窮。孔子有句名言“奢則不孫,儉則固。”唐代李商隱更是一語道盡奢侈之害“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驕奢淫逸會使人墮落,富了也會變窮。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也莫不是如此。
★教訓28:忠言不納,自取滅亡——一意孤行的楊駿
楊駿是晉武帝楊皂后的父親,與楊珧、楊濟是兄弟。晉武帝時甚為得勢,號稱“三楊”,勢力之大,無人可比。
公元290年,趁著晉武帝司馬炎病情惡化,未有遺囑,楊駿按自己的心意安插親信。
皇帝病稍緩和,見楊駿新任官員,嚴厲斥責說:“你為何如此專擅?” 于是命中書令作詔書:由司馬亮和楊駿共同輔佐朝政。
得知武帝立下詔書后,楊駿即以借閱詔書為名,從中書令處將詔書取來收藏。中書監(jiān)華賡十分恐惶,親自上門索要,楊駿不給。
時隔不久,皇帝再次昏迷,趁皇帝昏迷之機,皇后楊氏請求由父親楊駿輔政,皇帝點了一下頭。 楊后于是口頭宣布皇帝“意旨”,由中書監(jiān)華庫和中書令何劭寫詔,任命楊駿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身兼五大官職,獨攬朝中一切大權。詔書寫成后,皇后當著華貭和何劭的面呈給皇帝,皇帝看后沒有說話,其時皇帝仍在昏迷中。接著,皇后催促汝南王司馬亮離開京師前往封地。
皇帝清醒過來,問汝南王司馬亮來了沒有?旁邊有人說:“未到。”
武帝長嘆一聲,講不出話來。幾日后,武帝便病逝于含章殿。 太子司馬衷同日繼位,是為惠帝。
武帝逝世后,揚駿搬進太極殿居住,由二百名武式警衛(wèi)。武帝出殯時,楊駿害怕權力喪失,竟不參與葬禮,留守殿中。
武帝去世才不久,皇太后楊氏為了出去眼中釘,企圖謀害司馬亮。亮聞訊,向廷尉何勖求計,何勖回答說:“如今舉國上下人心皆歸向您,您不討伐別人,別人就要討伐您!”
楊駿兄弟楊濟和外甥河南尹李斌都勸楊駿留下司馬亮,楊駿不聽,任由他連夜逃往許昌。
楊濟擔心楊駿如此專橫跋扈,遲早會大禍臨頭,便對尚書左丞傅咸說:“家兄如果征召大司馬司馬亮回京主持朝政,自己則辭職退隱,楊家或許還能保全。”
傅咸說:“皇族與外戚,互相依靠方能平安。楊駿只須和司馬亮同心輔佐朝政,不用退隱。”
楊濟請侍中石崇勸說楊駿,楊駿不從,他自知沒有威望,便大肆封爵以收買人心。左軍將軍傅只致信楊駿,認為晉武帝剛剛去世,不應行賞,行賞有違法例。
散騎常侍石崇和散騎侍郎何攀亦共同上書,認為太子剛剛繼位,即賞賜爵位,而且規(guī)模超過晉朝初建和諸將平定東吳的功勞,并不合適。
楊駿一意孤行,皆不予采納。
楊太后又促使惠帝下詔,任命楊駿太尉為太傅、大都督、假黃紱,總理朝政,朝廷文武百官都要聽命。
傅咸勸之:“當今圣上軟弱,將大權委托給您,但天下人并不認可,恐怕這樣對您不太好。周公是位偉人,攝政輔佐成王時尚有流言蜚語,何況如今圣上要比當時成王年輕得多!我以為先帝陵墓完工之后,您最好考慮辭職。”
楊駿由于野心勃勃、利欲熏心,一切忠言都聽不進去。 傅咸屢次忠言勸誡,楊駿反而惱怒,將他遷出京師,貶為郡守。
楊濟特地致信警告傅咸:“諺語說:‘兒子癡呆,不吃官司。’不吃官司并不容易。您直言恐怕會掉腦袋,特此奉告。”
楊駿忌恨惠帝皇后賈氏,即任命自己的外甥段廣為散騎常侍,負責機要;以張劭為中護軍,統(tǒng)領禁軍。每次發(fā)布詔令,惠帝閱畢呈皇太后,然后再頒發(fā)。
楊駿主政,嚴厲苛刻、剛愎自用,很多重要官員都對他深惡痛絕。
馮翊太守孫楚對楊駿說:“你身為外戚,居伊尹、霍光之重任,輔佐皇帝,應該大公無私,一心向上,否則您將受罰而后悔莫及。當今皇族勢力強盛,而您卻不與他們共輔朝政,內(nèi)心猜忌、獨攬大權,任用自己親信,不知大禍即將臨頭。”
楊駿仍然不聽。
楊駿姑媽之子蒯欽屢次直言冒犯楊駿,別人都為他擔憂。蒯欽卻認為只有遠離他才能避免受難。
楊駿召王彰為司馬,王彰不從,王彰朋友張宣子問他,為何避官不作?王彰回答說:自古以來,一家連出兩位皇后(武帝先后娶楊家堂姐妹為后)的家族沒有不家破人亡的。況且楊太傅親近小人、疏遠君子、專權放任,敗亡就在眼前。我遇海出塞躲避還怕沾染禍害,怎敢應召為官?晉武帝不為國家長遠著想,挑選的繼位者不具備治國能力,輔佐大臣又不適當,天下馬上就要大亂了。”
宮中官員孟觀、李肇等都不受楊駿禮遇,于是暗中告發(fā)楊駿圓謀不軌。
宦官董猛一直供職于太子宮中,是太子宮中宦官管理機構寺人監(jiān)的負責人。賈后密令董猛、孟觀和李肇等人策劃殺死楊駿,廢太后。
李肇將賈后之意報告荊州軍事長官楚王司馬璋,司馬璋欣然同意,請求入朝,楊駿允準。 不久,盂觀、李肇啟奏惠帝,誣告楊駿謀反。惠帝于是連夜下詔,皇宮內(nèi)外戒嚴,命令東安公司馬繇率領禁衛(wèi)軍四百人討伐楊駿。楚王司馬璋駐守司馬門,任命淮南國相劉頌為三公尚書,保衛(wèi)皇宮。
得知她父親處境危險,楊太后便叫手下人用箭將信射到城外,暗中通風報信。
賈后得知,認為太后與楊駿一同謀反。頃刻間,宮中軍隊出發(fā),火燒楊駿府第,又命令弩于在高閻上向楊駿府宅不斷發(fā)箭,以阻止楊駿軍隊出發(fā)。 楊駿逃人馬廄,在馬廄被殺。
孟觀等人隨后逮捕楊駿兄弟楊珧、楊濟,張劭、李斌、段廣、劉預、武茂以及散騎常侍楊邈、中書令蔣俊、東夷校尉文鴦等都被誅滅三族,死了數(shù)干人。
以史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