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偉人代表作圖釋書系:相對論
- (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 5947字
- 2020-06-12 18:47:32
相對論簡史(代序)
BRIEF HISTORY OF RELATIVITY
[英]斯蒂芬·威廉·霍金
19世紀后期,科學界相信,他們對宇宙的完整描述已近尾聲。在他們的想象中,一種叫“以太”的連續介質充滿了宇宙空間,空氣中的聲波、光波和電磁信號,都是以“以太”為傳播介質的。
在同一時期稍后幾年,一種與空完全充滿“以太”的思想相悖的論出現了:根據“以太”理論,光傳播速度相對于“以太”應是一個定值。因此,如果你沿著與光線傳播相同的方向行進,你所測得的光速應比你在靜止時測得的光速低;反之,如果你沿著與光線傳播相反的方向行進,你所測得的光速應比你在靜止時測得的光速高。但造成光速差別的證據在實驗中并未找到。

史蒂芬·霍金 攝影 20世紀
史蒂芬·霍金是英國物理學家,他用畢生精力研究時空領域和宇宙起源大爆炸原理。他提出的黑洞能發出輻射(現在叫霍金輻射)的預言,現在已是一個公認的假說。在科學界他的研究工作遠不及他的暢銷書《時間簡史》出名。在這本銷售量達2500萬冊的暢銷書中,他對量子物理學和相對論作了大量介紹。

以太合成 示意圖
如果以太存在且靜止不動,那么地球上測量到的光速就會因為地球運動的方向而有快慢之別。此圖是麥克斯韋以太理論的圖解。
1887年,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的凱斯研究所的阿爾伯特·邁克爾遜和愛德華·莫雷完成了最準確的實驗注1測量。他們測量了兩束成直角的光線的傳播速度。根據“以太”理論推理,由于自轉和繞太陽的公轉,地球應在“以太”中穿行,因此,上述兩束光線應因地球的運動而測得不同的速度。但是莫雷卻發現,無論是晝夜或冬夏,都未引起兩束光線速度的變化。不論你運動與否,光線似乎總是以相同的速度傳播。
注1阿爾伯特·邁克爾遜和愛德華·莫雷的實驗:1881—1887年,阿爾伯特·邁克爾遜和愛德華·莫雷為測量地球和以太的相對速度,進行了著名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實驗結果顯示,不同方向上的光速沒有差異。這實際上證明了光速不變原理,即真空中光速在任何參照系下具有相同的數值,與參照系的相對速度無關,這說明以太其實并不存在。后來又有許多實驗支持了上面的結論。
同時,根據麥克斯韋方程組,科學家也發現電磁波的傳播不需要一個“絕對靜止”的參照系,因為該方程里兩個參數都是無方向的標量,所以在任何參照系里光速都是不變的。

其中ε0是真空電容率,μ0是真空磁導率。
因此,愛因斯坦大膽拋棄了以太學說,認為光速不變是基本的原理,并以此為出發點之一創立了狹義相對論。現在也有人推測,以太可能是由一種宇宙的暗物質所構成,又稱“光引力行為”,光引力行為是一種只有屬于光的萬有引力,發光者借由暗物質的聚合而產生光,可是這些也只是在構想的階段。
愛爾蘭物理學家喬治·費茲哥立德和荷蘭物理學家亨卓克·洛倫茲最早認識到,相對于“以太”,運動中的物體在運動方向上的尺寸會收縮,而時鐘會變慢。但他們同時又認為,“以太”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物質。
這時,就職于瑞士專利局的年輕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卻大膽否定了“以太”說,并一次性解決了光傳播速度的問題。
1905年,愛因斯坦在論文中第一次指出,由于人們無法探測出自己是否相對于“以太”運動,因此,關于“以太”的整個概念都毫無意義。愛因斯坦認為,科學定律應該賦予所有自由運動的觀察者相同的形式,無論觀察者如何運動,他們都應該測量到同樣的光速。
在這一思想中,愛因斯坦要求人們放棄所有時鐘普適的時間概念,確信每個人都應當有他自己的時間值:如果兩個人是相對靜止的,他們的時間就是一致的;如果他們存在相互的運動,那他們觀察到的時間就會有差異。
實驗證明,愛因斯坦是正確的。一個繞地球旋轉的精確時鐘與存放在實驗室中的精確時鐘比,前者與后者會有時間指針上的差別。如果你想延長你生命,你可以乘飛機向東飛行,這樣,疊加上地球旋轉的速度,你就可以延長零點幾秒的生命,也可借此彌補你因食用航空食品帶來的損害。
愛因斯坦認為,對所有自由運動的觀察者而言,自然定律都是相同的,這個前提是相對論的基礎。因為,這個前提隱含了只有相對運動是重要的。雖然相對論的完美與簡潔折服了許多科學家和哲學家,但是疑問仍然多多。愛因斯坦摒棄了19世紀自然科學的兩個絕對化觀念:“以太”所隱含的絕對靜止和所有時鐘測得的絕對或普適時間。
人們也許會問,相對論是否隱含了這樣的意思: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而不會再有概念上絕對的標準?
這種疑問從20世紀20年代一直持續到30年代。1921年,由于對光電效應的貢獻,愛因斯坦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由于相對論的復雜難解及面臨的種種爭議,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諾貝爾獎頒獎辭只字未提相對論。

愛因斯坦與質能方程 合成圖片
在愛因斯坦的物理理論中,有一個質量能量方程:E=mc2。起初,很多人對這一理論不屑一顧,嗤之以鼻,后來原子彈爆炸的畫面通過電視屏幕為人熟知后,人們這才嘆服于任何物質在通常情況下蓄含其內的能量是這么巨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所言不虛。于是很多人通過努力想找到反物質,找到普通物質釋放能量的途徑,用來造福于人類。

原子彈爆炸 攝影
愛因斯坦關于能量與質量關系的理論——E=mc2,統一了以前的能量守恒定律與質量守恒定律,揭示了核能的存在。在愛因斯坦這個理論的基礎上,美國率先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現在,相對論已經被科學界完全接受,無數實驗也證實了相對論的預言,但我每周仍然會收到二三封說愛因斯坦錯了的來信。
相對論的重要結論之一,是質量與能量的關系。對所有觀察者而言,愛因斯坦假定光速是相同的,沒有可以超過光速運行的事物。如若給粒子或宇宙飛船不斷地供應能量,會發生什么現象呢?被加速物體的質量就會增大,使得更快的加速很難進行。把一個粒子加快到光速是不可能的,因為那需要無窮大的能量。質量與能量是等價的,它們的關系被愛因斯坦總結在著名的質能方程E=mc2中,這或許是迄今為止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唯一物理方程。
鈾原子核裂變為兩個小的原子核時,很小的一點質量虧損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就是質能方程的眾多推論之一。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陰云密布,一群意識到裂變反應在應用上十分重要的科學家游說愛因斯坦,讓他放棄自己是和平主義者的顧忌,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寫信,勸說美國開始核研究計劃。于是有了“曼哈頓計劃”和1945年廣島的原子彈爆炸。有人因為原子彈的巨大傷害而責備愛因斯坦對質能關系的發現,這如同因為飛機遇難而責備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一樣,是毫無道理的。事實是,愛因斯坦并未參與“曼哈頓工程”,而且他自己也驚懼于那巨大的爆炸。
相對論完美地結合了電磁理論的有關定律,但它與牛頓的重力定律并不相容。牛頓的重力定律表明,如果你改變空間的物質分布,整個宇宙的重力場將同時發生改變,這意味著你可以發送比光速更快的信號,同時需要絕對或普適的時間概念。這為相對論所不容。

圖為鈾原子核裂變
核裂變,又稱核分裂,是指由重原子核(一般為鈾核或钚核),分裂成質量差不多的輕原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原子彈以及裂變核電站的能量都來自核裂變。其中鈾裂變在核電廠最常見,加熱后鈾原子放出2到4個中子,中子再去撞擊其他原子,從而形成鏈式反應。
早在1907年,愛因斯坦便意識到兩者的不相容問題,那時他還在伯爾尼的專利局上班。直到1911年,遷到布拉格工作后,愛因斯坦才深入思考這一問題。他意識到加速與重力場的密切關系:在密封廂中的人,無法辨別他自己對地板的壓力的來源——是由于地球的重力場中的引力,還是由于在無引力空間中加速的結果(這些設想都發生在“星際旅行”的時代之前,估計當時愛因斯坦把密封廂設想為電梯轎廂,而不是宇宙飛船中)。
但我們知道,如果不想讓電梯碰撞的事情發生,你便不能在電梯中加速或自由墜落許久;如果地球是完全平整的,人們可以說蘋果因重力落在牛頓頭上,與因地球表面加速上升造成牛頓的頭撞在蘋果上是等價的。
但是,當地球是圓形的,這種加速與重力的等價便不再成立,因為同一時刻,在地球相反一面的人將會被反向加速,而兩面觀察者之間的距離卻不會更改。
1912年回到蘇黎世后,獲得靈感的愛因斯坦意識到,如若將真實幾何進行適當調整,重力與加速的等價關系就能成立。如果三維空間加上第四維的時間所形成的空間—時間實體是彎曲的,那結果會怎樣呢?他認為,質量和能量將造成時空彎曲,這在某些方面已經被證明,比如行星和蘋果。物體趨向于直線運動,它們的運動軌跡會被重力場彎曲,因為重力場彎曲了時空。
在馬歇爾·格羅斯曼的幫助下,愛因斯坦潛心學習彎曲空間及表面的理論,這些抽象的理論被玻恩哈德·瑞曼發展起來時,從未想到與真實世界會有聯系。1913年,愛因斯坦與格羅斯曼合作發表文章,他們提出了一個思想:我們所認識的重力,只是時空彎曲的事實的一種表述。但是,由于愛因斯坦的一個失誤,他們當時未能找出時空彎曲的曲率以及能量與質量的關系方程。
在柏林,愛因斯坦避開家庭的煩擾和戰爭的影響,繼續研究這一問題。1915年11月,他最終發現了聯系時空彎曲與蘊涵其中的質能關系方程式。1915年夏天,在訪問哥廷根大學期間,愛因斯坦曾與數學家戴維·希爾波特討論過他的這個思想,希爾波特早于愛因斯坦幾天也找到了同樣的方程式。盡管如此,希爾波特承認,發現這種新理論的榮譽理應歸于愛因斯坦,因為正是愛因斯坦將重力與彎曲時空聯系了起來;這還應感謝文明的德國,因為在那里,即使在戰爭期間,這樣的科學探討及交流仍然一如既往地進行著,與20年后所發生的事情(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多么巨大的反差!

時空彎曲 示意圖
從物理學的角度看,時空的彎曲性質依賴于物質的分布和運動。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給出了時空與物質之間的關系和它們的運動規律。通常情況下,時空彎曲的量級是很小的,只有在黑洞或其他強引力場情況下,才有大的彎曲。
關于彎曲時空的新理論叫做“廣義相對論”,以與原先不包含重力的“狹義相對論”相區別。1919年,人們以頗為壯觀的形式證明了“廣義相對論”:一支英國科學考察隊遠征西非,在日食期間觀察到了太陽附近一顆恒星位置的微小移動。這證實了愛因斯坦的論斷,恒星發出的光線在經過太陽附近時,由于引力而彎曲了。這一證明時空彎曲的直接證據,是在公元前300年歐幾里得《幾何原本》之后,人類認識宇宙的最大的革新。
將“時空”由被動的時間發生轉變為動態宇宙的主動參與者,“廣義相對論”帶來了居于科學前沿的一個巨大問題,這一問題到20世紀結束時仍未解決。物質充滿著宇宙,同時又導致時空彎曲而使得物體相互聚集。用“廣義相對論”解釋靜態的宇宙時,愛因斯坦發現,他的方程式是無解的。為適應靜態宇宙,愛因斯坦變通了他的方程式,在其中加入了一個名為“宇宙常量”的項。這個“宇宙常量”將再次彎曲時空,以使所有的物體分開。“宇宙常量”引入的排斥效果將平衡物體的相互吸引作用,從而保持宇宙的長久平衡。

世界圖 合成圖片
這幅圖描繪了物理學中一些嘗試著解釋宇宙的理論模型。這些理論模型都在著力采用某種“世界圖”來解釋宇宙。
人們對于宇宙的起源及終結的研究方向,被“廣義相對論”徹底改變。靜止的宇宙可能會永遠存在,或者說,在過去的某個時間,在這一靜止的宇宙產生之時,也就已經是現在的形態了。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現在的星系正在彼此遠離,那么,在過去的時間里,它們彼此之間應該是十分臨近的——在大約150億年前,它們甚至可能彼此靠近,相互重疊,密度可能也是無窮大。“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宇宙大爆炸標志著宇宙的起源、時間的開始。因此,愛因斯坦無疑是過去100年中最偉大的人物,他應該得到人們更加長久的尊敬。
在黑洞中,空間與時間是如此彎曲,以至于黑洞吸收了所有的光線,甚至沒有一絲光線可以逃逸。因此,“廣義相對論”推測時間應終止于黑洞。但廣義相對論方程并不適用于時間的開始與終結這兩種極端情形。因此,這一理論并不能揭示大爆炸的結果,一些人認為這是上帝萬能的一種象征,即上帝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開創宇宙。

宇宙的終結 合成圖片
關于宇宙的終結,目前有四種學說:第一種,宇宙內的所有恒星,消耗完自身的能量后,變成無數個黑洞,最終匯聚成一個大黑洞,宇宙變成一個混沌世界;第二種,宇宙不斷膨脹;第三種,宇宙收縮,最終又變為一個奇點,反復爆炸、膨脹、收縮;第四種,宇宙在爆炸收縮中不斷反復,既不會變為奇點也不會死亡。

黑洞 合成圖片
黑洞是一種引力極強的天體,就連光也不能逃脫它的吸引。恒星會在一定條件下變成黑洞。在黑洞的視界鄰近,虛粒子出現并相互湮滅。粒子對中的一員落入黑洞,而它的伴侶自由逃逸。從視界外面看,黑洞正把逃逸的粒子發射出來。在空虛的空間中,粒子對出現,引起簡短的存在,然后再相互湮滅。
可是,另一些人(包括我自己)認為,宇宙的起源應該服從于一種普遍原理——它在任何時候都是成立的。在朝這一方向的努力中,我們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距完全理解宇宙的起源還相去甚遠。廣義相對論不能適用于大爆炸理論的原因是它與20世紀初另一偉大的觀念性的突破——量子理論并不相容。量子理論的最早提出是在1900年。當時柏林的麥克斯·普朗克發現,從紅熱物體上發出的輻射,可以解釋為“光線以特定大小的能量單元發出”,普朗克把這種能量單元稱為量子。輻射好比超級市場里的袋裝白糖,并非你想要多少的量都行,相反,你只能買每袋一磅的包裝。1905年,愛因斯坦在一篇論文中提及普朗克的量子假設可以解釋光電效應。他也因此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對量子的研究延續至20世紀20年代。當時哥本哈根的華納·海森堡、劍橋的保爾·狄拉克以及蘇黎世的埃文·薛定諤提出了量子機制,從而展開了描述現實的新畫卷。他們認為,小粒子不再具有確定的位置和速度,相反,小粒子的位置測得越精確,它的速度測量就越不準確;反之亦然。面對這種基本定律中的任意性和不可預知性,愛因斯坦十分惶惑。他最終沒有接受量子機制。他的著名格言“上帝并不是在投骰子”表達的正是這一感受。雖然如此,全新的量子機制定律仍然為大多數的科學家所接受,并承認其實用性,因為這些定律不但吻合實驗結果,而且可以解釋許多以前不能解釋的現象。這些定律成了當代化學、分子生物學以及電子學發展的基礎,也是過去半個世紀鑄造整個世界的科技基石。
1933年,納粹統治了德國,愛因斯坦放棄了德國國籍,離開了這個國家。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尖端科學研究所,愛因斯坦度過了他生命中最后的22年時光。當時,納粹發動了一場反對“猶太科學”以及猶太科學家的運動(大批科學家被驅逐出境,這也是德國在當時未能造出原子彈的原因之一)。這場運動的主要目標是愛因斯坦和他的相對論。得知一本名為《反對愛因斯坦的100位科學家》的書出版時,愛因斯坦說,為什么要100位?如果我真的錯了,一位就足夠了。
“二戰”后,愛因斯坦敦促盟軍設立一個全球性機構以控制核武器。1952年,愛因斯坦被剛成立的以色列政府聘任總統職務,但他拒絕了。他說:“政治是暫時的,唯有方程可以永恒。”廣義相對論方程是他最好的紀念碑和墓志銘,它們與宇宙一起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