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節 紫菀
Ziwan
ASTERIS RADIX ET RHIZOMA
紫菀Aster tataricusL.F.為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河北、安微、江蘇等省有栽培。以根和根莖入藥,性溫、味辛苦,具溫肺下氣、祛痰、止咳和利尿等功效。紫菀主要病害有白絹病、黑斑病、斑枯病等。
一、紫菀白絹病
(一)癥狀
病菌為害植株基部與土面交界處及地下根莖部,引起皮層組織變褐腐爛,上生白色絹狀菌絲體和油菜籽狀菌核。近土面葉片受害,產生水漬狀黃褐色不規則圓形輪紋斑,也有輻射狀菌絲和較小的菌核。葉柄病斑梭形至長條形,擴展一周后,使葉萎垂,根莖腐爛加劇。
(二)病原
病原為主要為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屬半知菌亞門、無孢目、小菌核屬真菌。此外,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一種腐霉菌Pythium sp.也為害紫菀較深的不定根。
(三)發病規律
病菌的菌核散落在土壤中,是病害的主要侵染來源。種栽也可帶菌。病菌不產生孢子,主要靠菌絲生長擴展為害。菌核隨水流、病土轉移傳播,一般6~10月發生,高溫和濕潤的砂壤土有利于發病。
(四)防治措施
(1)合理輪作,改進耕度和栽培方法;選用無病種栽。
(2)及時拔除田間中心病株,并使用石灰處理病穴;發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于植株基部及其周圍地面。
二、紫菀黑斑病
(一)癥狀
病菌為害葉片及葉柄。通常在植株外圍葉片的兩面產生病斑。病斑圓形或橢圓形暗褐色,直徑5~25mm,略呈輪紋狀,邊線明顯。葉柄上病斑梭形,暗褐色。發病后期病斑上生極細小的黑色霉狀物,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斑多時相互匯合,導致葉片局部或整株枯死(圖7-99)。
(二)病原
病原為鏈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e (Fr.) Keissl.,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目、鏈格孢屬真菌。分生孢子梗深色,單枝,4~10根束生,少數單生,頂端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形,黃褐色,4~13個橫隔膜,0~4個縱隔膜,隔膜處縊縮。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體在病殘體上越冬,或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株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引起再侵染,擴大為害。5~10月為發病期。高溫、高濕時發病較重。
(四)防治措施
(1)選用無病種子;雨后及時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
(2)發病初期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的8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10天噴1次,交替使用,連續噴3~4次。
三、紫菀斑枯病
(一)癥狀
病菌侵害葉片產生圓形病斑,病斑直徑2~4mm,中心灰白色,邊緣顏色較深,后期病斑上產生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圖7-100)。
(二)病原
病原為紫菀殼針孢Septoria tatarica Syd.,屬半知菌亞門、球殼孢目、殼針孢屬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孔口突破葉表皮外露,器壁膜質,黑褐色。分生孢子長針狀,無色,具多個隔膜。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春天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引起初侵染。在東北地區病害于7~8月發生。
(四)防治措施
(1)搞好田園清潔,銷毀病殘體。
(2)發病前噴施1:1:600的波爾多液,生長期噴施50%多菌靈1000倍液1~2次。
(丁萬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