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節 黃芪
Huangqi
ASTRAGALI RADIX
黃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var.mongholicus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的干燥根均作為黃芪入藥,有補氣壯脾胃、固表止汗等功效。蒙古黃芪種植區在內蒙古包頭、山西大同、甘肅定西等地;膜莢黃芪主要在河北、山東、東北地區種植。黃芪病害發生普遍、為害較嚴重的是白粉病、根腐病及根結線蟲病。另外,黃芪銹病、立枯病、褐斑病、霜霉病、菟絲子等病害在有些產區會造成嚴重損失。
一、黃芪白粉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嫩莖和莢果上也可發生。葉面最初產生近圓形白色粉狀斑,擴展后連接成片,呈邊緣不明顯的大片白粉區,上面布滿白色粉末狀霉層,為病菌的菌絲體、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嚴重時葉背及整株被白粉覆蓋;后期白粉呈灰白色,霉層中產生無數黑色小顆粒,為病菌閉囊殼(圖7-94、圖7-95)。
(二)病原
病原為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 DC.,為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白粉菌目、白粉菌屬真菌。菌絲體可在葉的兩面生。大多數情況下存留并形成不定形的白色病斑,常覆滿全葉。分生孢子桶形、柱形至近柱形,大小25.4~38.1μm×12.7~17.8μm;子囊果聚生或近散生,暗褐色,扁球形,直徑92~120μm,個別達150μm。壁細胞多角形。附屬絲12~34根,大多不分枝。子囊5~9個,卵形、近卵形,少數近球形或其他不規則形狀。一般有短柄,少數無柄或近無柄。子囊孢子3~5個,卵形、矩圓至卵圓形,帶黃色,大小20.3~25.4μm× 12.7~15.2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閉囊殼隨病株殘體在土表越冬,或以菌絲體在根芽、殘莖上越冬。第2年春條件適宜時產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生長季以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諝庀鄬穸鹊偷?5%時,也能萌發侵入為害。分生孢子主要靠氣流傳播。田間管理不善、排水不良、植株過密、光照不足等有利于病害發生流行。
(四)防治措施
(1)宜選新茬地種植,忌連作和迎茬;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并加強水肥管理;合理密植,注意田間通風透光。
(2)病害發生期視病情噴藥3~4次,可選用25%粉銹寧1000~1200倍液、62.25%仙生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等藥劑,間隔15~20天。
二、黃芪根腐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根部。根尖或側根先發病并向內蔓延至主根,植株葉片變黃枯萎。發病后期莖基部及主根均呈紅褐色干腐,上有紅色條紋或縱裂,側根已腐爛,病株極易自土中拔起,主根維管束呈褐色。在潮濕環境下根莖部長出粉霉,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二)病原
病原主要是茄腐鐮孢Fusarium solani,串珠鐮孢F.moniliforme和木賊鐮孢F.equiseti也可導致發病,均屬于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瘤座孢目、鐮孢屬真菌。茄腐鐮孢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在PSA培養基上氣生菌絲薄絨狀,白色,淺灰色,間有土黃色分生孢子座,基物表層肉色,有的菌株淡藍紫色,培養基不變色。小型分生孢子數量多,卵形、腎形,比較寬,壁較厚,大小8~16μm×2.5~4μm;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大孢子最寬處在中線上部,兩端較鈍,頂孢稍彎,基孢有足跟,整個孢子形態較短而胖,壁較厚,2~8隔膜,多數3~5隔膜。1~2隔膜的大小10~41.4μm×2.5~4.9μm;3~4隔膜的大小23.1~57.8μm×3~6μm;5~6隔膜的大小31.4~70μm×3.4~6.6μm;7~8隔膜的大小42.9~74.3μm×3.4~7μm。厚垣孢子球形,數量多,在菌絲或孢子頂端或中間單生,對生,直徑6~10μm。產孢細胞在氣生菌絲上長出長筒形的單瓶梗;在分生孢子座上成簇產生,多分枝,長短不一,但均呈長筒形。
(三)發病規律
病菌可在土壤中長期營腐生生活,隨時引起為害。病菌主要靠水流、土壤耕作傳播,通過根部傷口侵入。地下害蟲、線蟲及被牲畜踐踏造成的傷口有利于病菌侵入。通風不良、排水不暢、雜草叢生的潮濕地易發病,常造成根部腐爛。4月中旬開始發生,6~7月連續陰雨后轉晴、氣溫驟升時發病嚴重,常造成植株成片枯死。連作地及多雨潮濕地塊易發生,一般發病率20%~30%。1999年河北行唐種植的膜莢黃芪發病率高達80%,導致大面積毀種。
(四)防治措施
(1)加強栽培管理,實行3年以上輪作;雨后及時排水,地面不積水。
(2)播種時每平方米用木霉制劑10g拌適量細土溝施。
(3)發病初期選用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等噴莖基部,或用100倍石灰水灌根。
三、黃芪根結線蟲病
(一)癥狀
線蟲為害根部。線蟲侵入后,細胞受刺激而加速分裂,主根和側根變形成為瘤狀物,小的1~2mm,大的可以使整個根系成為一個大瘤,其表面初為光滑,以后變為粗糙且易龜裂。罹病植株枝葉枯黃或落葉。
(二)病原
病原為南方根結線蟲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屬于線形動物門、線蟲綱、墊刃目、根結線蟲屬。線蟲為長洋梨形,頭尖腹圓,呈鴨梨形,會陰部分的弓紋較高,橫條溝呈波紋狀,間距較寬,側線有時不清楚,在弓紋中心的橫溝呈旋渦狀不規則。雄成蟲蛔蟲形,尾端橢圓無色透明。雌蟲為0.61~0.75mm×0.4~0.68mm;雄蟲體長0.8~1.9mm。
(三)發病規律
土中遺留的蟲癭及帶有幼蟲和卵的土壤是線蟲病的傳染源。帶有蟲癭的土雜肥、流水和農具等均可傳染。6~10月均有發生。透氣性較好的砂性土壤對線蟲生長發育有利,常發病嚴重。
(四)防治措施
實行水旱輪作或與禾本科作物輪作;選用健康、無病原線蟲的種根作種栽。
四、黃芪白絹病
(一)癥狀
罹病初期,病根周圍及附近表土和淺土層內產生棉絮狀的白色菌絲體。由于菌絲體密集而成菌核,初為乳白色,后變米黃色,最后呈深褐色或栗褐色。被害黃芪根系腐爛殆盡或殘留纖維狀的木質部,極易從土中拔起,地上部枝葉發黃,植株枯萎死亡。
(二)病原
病原為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為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無孢目、小核菌屬真菌。營養菌絲潔白、絹絲狀,從中心向四周輻射狀擴展。菌絲有橫隔,分枝常呈直角,分枝基部略縊縮。菌核大多圓形,直徑為0.9~1.3mm。2~3個或多個菌核能互相聯接在一起。
(三)發病規律
白絹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中過冬。菌核經試驗,在10℃開始萌發,20℃萌發受到抑制,50℃以上菌核死亡。翌年溫濕度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體,侵害黃芪根部引起發病。此外,土雜肥及黃芪苗帶菌感染,也成為初次侵染來源。田間發病期間,菌核可通過水源、雜草及土壤的翻耕等向各處擴散傳播為害。
(四)防治措施
(1)與禾本科作物輪作,不與易感病的白芍、玄參等藥材及花生等作物輪作。
(2)整地時將殺菌劑翻入土中進行土壤消毒。
(3)選用無病種栽作種,并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栽后種植。
(4)發現病株帶土移出田間燒毀,并在病穴及其周圍撒施石灰粉消毒。
五、黃芪紫紋羽病
(一)癥狀
罹病黃芪由地下部須根首先發生,以后菌絲體不斷擴大蔓延至側根及主根。病根由外向內腐爛,流出褐色、無臭味的漿液。皮層腐爛后,易與木質部剝離。皮層表面有明顯的紫色菌絲體或紫色的線狀菌索。后期,在皮層上生成突起的深紫色不規則的菌核。有時,在病根附近的淺土中見紫色菌絲塊。菌絲體常自根部蔓延到地面上,形成包圍莖基的一層紫色線狀皮殼,即為病原菌菌膜。
(二)病原
病原為桑卷擔菌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為擔子菌亞門、層菌綱、木耳目、卷擔菌屬真菌。擔子果不發達,由疏松的菌絲體組成,平鋪于基物上。擔子頂端彎曲。菌核表層紫色,內層黃褐色,中心呈白色。擔子無色,圓筒形,彎曲成弓狀,向上側生圓錐形小梗,頂端生擔孢子;擔子自菌絲頂端產生。當擔孢子散發后,擔子便凋萎或消失。擔孢子單胞,無色,近圓形或鐮刀形,頂端圓,基部略尖,表面光滑,大小16~19μm×6~6.4μm。
(三)發病規律
菌核在土壤內可存活3~4年之久,翌年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菌核萌發侵入黃芪,引起發病。一般在6月下旬開始發病,7~9月受害最重。土壤黏重,重茬地,容易發病。
(四)防治措施
(1)實行輪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3~4年后再種。每畝施石灰氮20~25kg作基肥,經兩周后再播種。
(2)清除田間病殘組織,集中燒毀或漚肥。發現中心病株及時連根帶土移出田間,防止菌核、菌索散落土中。
六、黃芪霜霉病
(一)癥狀
該病有局部侵染和系統侵染特征。在1~2年生黃芪植株上表現為局部侵染,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期葉面邊緣生模糊的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病斑,淡褐色至褐色,葉背相應部位生有白色至淺灰白色霉層,即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發病后期霉層呈深灰色,嚴重時植株葉片發黃、干枯、卷曲、中下部葉片脫落,僅剩上部葉片。在三年生以上植株上多表現為系統侵染,即全株矮縮,僅有正常植株的1/3高、葉片黃花變小,其他癥狀與上述局部侵染癥狀相同。在甘肅省黃芪各主產區普遍發生,且發生較重,病株率普遍達43%~100%。
(二)病原
病菌為黃芪霜霉菌Peronospora astragalina Syd.,屬于卵菌門、卵菌綱、霜霉目、霜霉屬真菌。該菌孢囊梗自氣孔伸出,多為單枝,偶有多枝,無色,全長224.0~357.4μm×6.1~8.2μm,主軸長占全長2/3,上部二叉狀分枝4~6次,末端直或略彎,呈銳角或直角張開,大小7.7~15.9μm×1.5~2.5μm。孢子囊卵圓形,一端具突,無色,大小18.0~28.3μm×14.1~20.6μm。藏卵器近球形,淡黃褐色,大小43.7~61.7μm×43.7~61.7μm。雄器棒狀,側生,單生,大小30.8~39.8μm×9.0μm。卵孢子球形,淡黃褐色,直徑23.1~36.0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隨病殘體在地表及土壤中越冬或在多年生植株體內越冬。翌年,環境適宜時,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病菌侵染寄主,引起初侵染。在甘肅省隴西縣5月上中旬當多年生黃芪植株返青后不久,即出現系統侵染的癥狀,成為田間發病中心,可引起局部侵染并擴大蔓延。病部產生的孢子囊借氣流風雨傳播,引起多次再侵染。一般在7月上中旬開始發病,8月上旬至9月中旬為盛發期。通常中、上部葉片發病重,下部葉片發生較輕。發病后期病殘組織內形成大量的卵孢子,卵孢子隨病葉等病殘組織落入土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來源。降雨多、露時長、濕度大,特別是在7~8月連續的陰雨天氣病害蔓延迅速。在甘肅省岷縣、漳縣等高海拔地區發生較重。
(四)防治措施
(1)栽培措施 增施磷、鉀肥,提高寄主抗病性;合理密植,以利通風透光,減輕病害蔓延;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初侵染源。
(2)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施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或70%安泰生可濕性粉劑兌水噴施,每8~10天噴施1次,連續噴藥2~3次。
七、黃芪菟絲子
(一)癥狀
菟絲子生活力強,蔓延迅速,無根藤以吸盤纏繞植株,并產生吸根伸入其體內,依靠吸收寄主體內的營養物質生存。能在較短的時期內布滿成片,嚴重影響植株生長,使根部減產。被害植株生長衰弱,甚至大量死亡(圖7-96)。
(二)病原
病原為中國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Lamb.,為旋花科、菟絲子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蔓莖絲狀,黃色至枯黃色,葉片退化成鱗片狀?;ㄐ ⅫS白色,簇生松散,無柄,成傘形花序;花冠鐘形,5裂,呈杯狀;苞葉2片;共萼長卵形,5裂;雄蕊5枚,花藥長卵形,與花絲等長;雌蕊長約超過子房之半。子房2室,每室2胚珠,構成含4粒種子的蒴果;蒴果黃褐色,扁球形,表面粗糙;種子少,淡褐色,表面粗糙,只有胚而無子葉和胚根。
(三)發病規律
菟絲子種子是主要傳播來源。落在田間或混雜在種子內的菟絲子種子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源。翌年菟絲子種子隨寄主的生長而萌發,種胚一端形成細絲狀幼芽,并以粗根棒狀部分固定在土壤上;另一端脫離種殼形成絲狀菟絲,在空中旋轉,遇適當寄主纏繞其上,在接觸處形成吸根,伸入害主后分化為導管和篩管,分別和寄主的導管和篩管連接,吸取寄主的養分和水分。菟絲子種子邊成熟邊脫落,在田間不斷形成侵染源。再生力極強,寄主范圍廣,可為害多種大田作物和藥用植物,還是植物病毒的傳播媒介。
(四)防治措施
(1)結合深翻土地,將菟絲子種子深埋,或實行水旱輪作;發現菟絲子為害及早清除,防止擴展和產生種子。
(2)施用經過高溫腐熟的廄肥或糞肥,避免將菟絲子種子帶入田間;菟絲子開花結實前結合除草割除其植株,集中燒毀或深埋。
(丁萬隆 劉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