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節 射干
Shegan
BELAMCANDAE RHIZOMA
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DC.為鳶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烏扇、扁竹、蝴蝶花等,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以根狀莖入藥,有清熱解毒祛痰利咽、活血消腫之功效。射干上發生的病害主要有銹病和眼斑病。
一、射干銹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侵染射干葉片,在幼苗和成株期均有發生。發病初期,老葉片或嫩莖上產生微隆起的瘡斑,不規則散生,破裂后,散出橙黃色或銹色粉末,為病菌的夏孢子,后期病部出現黑色粉末狀物,為病菌的冬孢子。發病后葉片干枯脫落,嚴重時全株死亡(圖7-92、圖7-93)。
(二)病原
病原為射干柄銹菌Puccinia belamcandae Dietel,屬于擔子菌門、銹菌綱、銹菌目、柄銹菌屬真菌。夏孢子堆生于葉兩面,圓形或矩圓形,散生或聚生,長期被表皮覆蓋或晚期裸露,略呈粉狀,栗褐色;夏孢子近球形、橢圓形或倒卵形,大小27~38μm×20~30μm,壁厚為2.5~4(~5)μm,淡黃褐色至肉桂褐色,有刺,芽孔3~5個散生偶見腰生。冬孢子為棍棒形或矩圓形,大小35~60μm×16~23μm,壁栗褐色,頂端達13μm,柄長達58μm,不脫落。病菌冬孢子在我國未曾發現。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冬孢子隨病殘體遺留在地面或黏附于種子上越冬。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引起初侵染。夏孢子在溫暖地區也可以越冬,通過風雨傳播反復侵染。東北地區6月上中旬始發,7~8月溫度升高、雨量較大,病害迅速蔓延,尤其是葉面結露及葉面上的水滴是銹菌孢子萌發和侵入的先決條件。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適溫為15℃~24℃,10℃~30℃均可萌發,以16℃~22℃最適。日均溫25℃,相對濕度85%潛育期約10天。氣溫20℃以上,高濕,晝夜溫差大及結露持續時間長易流行,連作地發病重。
(四)防治措施
(1)加強田間管理 幼苗成活后,勤鋤草松土,并適當培土。施足腐熟有機肥,適當増施磷、鉀肥,合理澆水,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2)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 秋季注意清園,徹底清除病殘體,降低越冬菌源基數。
(3)發病初期及時進行藥劑防治 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葉面及莖基部噴灑,7~10天1次,連噴2~3次。
二、射干眼斑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也可發生在花梗及果實上,不侵染根及根狀莖。葉上病斑兩面生,多發生在葉片上半部,圓形或橢圓形,直徑2~8mm,中央灰白色,邊緣紅褐色至褐色,呈獨特的“眼斑”狀。后期病斑上生淡黑色霉狀物,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生嚴重時病斑擴大并匯合成片,導致葉片早枯,產量下降。
(二)病原
病原為細麗疣蠕孢Heterosporium gracile Sacc.,屬于半知菌亞門、疣蠕孢屬真菌。分生孢子梗5~24根束生于少數褐色細胞組成的子座上,淡褐色,基部細胞多數稍大,頂端狹而呈圓錐形,不分枝,正直或屈曲,無膝狀節,2~5個隔膜,大小40~124μm×9~13μm;分生孢子單生,坐落于頂端,圓柱形,褐色,正直,表面有小刺,頂端和基部均呈圓形,臍點大,凹入基部細胞內,2~3個隔膜,大小32~64μm×15~20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病葉上或以菌絲體潛伏在根莖部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生長季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靠氣流傳播不斷造成再侵染,擴大蔓延。溫暖多雨、田間濕度大或偏施氮肥則發病嚴重。7月中旬至8月下旬為發病盛期。
(四)防治措施
(1)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掉或深埋。
(2)合理密植,實行配方施肥;適量灌水,雨后及時排水。
(3)發病初期噴灑50%代森錳鋅6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等藥劑,7~10天1次,連續2~3次。
(丁萬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