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一)君子之道

五、(一)君子之道

孔子的人格教育即君子之道,何謂君子之道,應有三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一個君子;二是每個人應當成為一個君子;三是一個人成為君子后能讓身邊更多人也成為君子。能夠是說弟子們條件具備,應當是說沒有不成為君子的理由,最后是能影響人帶動人。從這里可以看出君子其實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而圣人是儒家的終極理想人格,也就是最終目標,只是可望而不可及,君子是孔子給學生一個可以踐行的道路,這個道路的終點就是圣人,起點是自我,也就是意識到我想做個有理想、有追求、堂堂正正的人,有了這個期許,然后通過學習、教化、反省,推動自己沿著君子之道開始前進。

在《論語》中‘君子’出現了107次,何謂君子,其原意本是指君之子,就是國君之子,相當于有繼承權的‘官二代’,生下來就有官位,《論語》中‘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這里的君子就是指‘官二代’的國君之子,有官位,相當于現在有的‘官二代’,先有位置,通過崗位來培養能力,而老百姓是具備能力考試通過后才有崗位,孔子說如果用人,他用老百姓上來的。此處的君子僅指位極,而君子更多的是品德、道德、人品,指品極,那孔子的君子之道是位極與品極兩層意思,有時合一德配其位,有時單指。至于我們現在說誰是君子,那是完全的品極以道德來論,在位極上的含義已經沒有了。

那我們要問孔子為何要位極配以品極,其實解決失德的問題,重新確立人生價值取向,孔子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后沒有德行讓老百姓稱贊,齊景公是齊國國君還有四千匹馬,是有權有錢有地位,這是人們所欲求的,現在也是一樣,只是這種世俗的欲求比不上道德,孔子把道德價值大旗樹了起來,這對社會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我們從《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對照便可知道,《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們現在經常簡單認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壞人。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區別,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國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們都屬于君子。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屬于小宗之人,簡稱小人。從出身方面來看,只有貴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隸們是沒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論語》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們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奴隸,如果他們通過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會,成為社會管理者,他們也就躋身君子之列了。對于每個人來說有平等性,不再只是位極那樣的不平等,而且只要自我努力是能夠做到的。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孔子的態度是先有其德后有其位。哪要是無位呢,能不能成為君子,就是說只有品極沒有位極,孔子沒說,而后來的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說的是無位就做好自己,有位就在做好自己的基礎上去為天下百姓做好事,到了孟子則傾向于以品極為主了。孔子以君子之道來為弟子們鋪就一條切實的道路,應是要有位極的,因仁中的行仁是要做事,為何顔回德行那么高,孔子都說未見真正為仁的人,在于顔回不幸短命沒有行仁的事業,于是孔子是需要位極這個舞臺,以孔子歷來‘叩其兩端’的做法,做到品極與位極相符,即德配其位是他主張的。為了解君子之道,我們分位極、位極與品極相符、品極三個方面來講。

先來說單指位極的,這樣的最少,如《論語》中有‘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屬,不使大臣們抱怨不用他們,舊友老臣沒有大的過失,就不要拋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責備。”

位極與品極相符,孔子對這樣的君子大加贊賞,有一種榜樣的力量。‘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孔子評論子產說:“他有四個方面符合君子的標準:他待人處世很謙恭,侍奉國君很負責認真,養護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子產作為鄭國大夫上能輔佐君主,下能庇佑子民,力保鄭國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生存,不負德才兼備之賢名,因此受到孔子推崇。‘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孔子說:“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就引退不仕。”蘧伯玉是衛國大夫不戀位而重德。這里的君子是道德的榜樣,除了君子這個榜樣還有仁者圣人,這是往高處走,往下的是名士。‘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意思是說微子見商紂無道,就離開了,箕子裝瘋賣傻作他的奴隸,比干向紂王勸諫被殺。孔子說:“殷商有這三位仁人。”‘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仁人、君子、名士都是榜樣,而圣人則是最高的終點。

孔子的人格教育君子之道,因對象是弟子,是重品極的培養,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講的德行。那怎么教,孔子教弟子們要成為君子,并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生活中找標桿,跟誰去對比,在《論語》中君子常與小人對照比較,兩種一比就分別好壞、是非、取舍等。

君子有胸懷:‘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講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講團結。‘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意思是君子念念不忘道德,小人念念不忘鄉土;君子遵守規范,小人遵從恩惠。‘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意思是君子事事處處時時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常常局促不安而憂愁。‘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你一定要做個道德的儒者,千萬不要做個沒有道德的儒者。

君子有道義:‘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正義,小人只講究私利。‘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意思是君子會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會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正好相反。‘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規定要怎樣干,也沒規定不要怎樣干,只要怎樣干合理恰當,便怎樣干。”‘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司馬牛問怎樣去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道:“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有什么可以憂愁和恐懼的呢?”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司馬牛因缺少志于道難免會患得患失。

君子有修養:‘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說:“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說:“樸實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忿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后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君子有學識:‘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說:“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再用禮節來加以約束,也就可以不至于離經叛道了。”

君子有恒心:‘子曰:“圣人,無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孔子說:“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見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良的人我是看不到了,能見到持之以恒的人就可以了。從無到有,朋虛到盈,從約到泰,最難的就是持之以恒啊!”作為一個君子要走向成功,就是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始終如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充县| 黄浦区| 调兵山市| 宣汉县| 瑞金市| 镇安县| 乌兰浩特市| 亚东县| 大同县| 抚远县| 宜君县| 武冈市| 从化市| 城市| 东莞市| 深州市| 庆安县| 镇坪县| 四川省| 昆山市| 南江县| 黎川县| 汉川市| 上饶市| 黔西县| 洞头县| 潼关县| 遵化市| 双流县| 东港市| 泸定县| 达日县| 出国| 宜君县| 遂溪县| 启东市| 巴楚县| 宁明县| 门源| 穆棱市| 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