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本書的思維 脫離事倍功半的“敗者之路”

一位科學家一生可用于研究的時間極其有限,然而,世界上的研究主題卻多得數不清。如果只因為稍微覺得有趣就選為研究主題,將在還沒來得及做真正重要的事時,一生就結束了。

——利根川進

利根川進:生物學家,198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引述摘自《精神與物質——分子生物學可解開生命謎題到什么程度》(《精神と物質──分子生物學はどこまで生命の謎を解けるか》),利根川進、立花隆合著,文藝春秋出版。

拋棄常識

本書所介紹的“從議題開始”的思維,與世間一般的想法有很大差別。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拋棄一般常識”。下面我會舉出本書中有代表性的幾個思維?,F在也許會讓你覺得:“咦?”但是當你讀完本書并親自實踐之后,相信我,你一定會點頭贊同這些思考方式。


·“解決問題”之前,要先“查明問題”。

·“提升答案的質量”并不夠,“提升議題的質量”更重要。

·不是“知道越多越聰明”,而是“知道太多會變笨”。

·與其“快速做完每一件事”,不如“刪減要做的事”。

·與其計較“數字多寡”,不如計較“到底有沒有答案”。


前半句是一般的想法,后半句就是本書要介紹的“從議題開始”的思維。各位讀者只要先了解,這與單純“為了提升生產力而重視效率”這個解決方式——也就是所謂的“提升效率的技術”——有所不同即可。

什么是有價值的工作?

為了提升生產力,最先應該思考的是所謂的“生產力”究竟是什么。我從維基百科(Wikipedia)查到的結果是:“在經濟學中,生產要素(勞動力及資本等)對于生產活動的貢獻度,或是由資源產生附加價值時的效率。”但這個說法還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本書所說的“生產力”的定義很簡單,就是以多少的輸入(Input,投入的勞力及時間),產生多少的輸出(Output,成果)。以公式表示,則如圖0-1所示。

圖0-1 生產力公式

若想提高生產力,就必須事半功倍——刪減勞力和時間但交出相同的成果,或者以相同的勞力和時間產出更多的成果。到此為止,相信各位讀者都可以一目了然。

那么,究竟什么是“更多的輸出”呢?換句話說,就是讓企業人能夠確實產生的報酬關系、讓研究者可以收到研究費的那份“有意義的工作”,究竟是什么呢?

我曾經任職的麥肯錫咨詢公司,將這種“有意義的工作”稱為“有價值的工作”。對于專業工作者來說,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所謂專業工作者,就是指不僅要具備特別的技能,更要運用該技能從顧客一方獲得報酬,同時提供有意義的輸出(成果)。也就是說,如果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有價值的工作”,就根本無法提高生產力。

請各位花一分鐘左右的時間,冷靜下來仔細地思考。


對于專業工作者而言,所謂的有價值的工作是什么?


怎么樣?

我向許多人問過這個問題,但是,能給我明確答案的人并不多。我時常聽到的是類似以下的答案:


·高質量的工作。

·仔細的工作。

·沒有其他人能夠勝任、無人能取代的工作。


這些答案雖然也算部分答對,但都無法切中本質。

所謂“高質量的工作”,只是將“價值”換成“質量”而已。一旦問起“質量是什么?”就回到原來的老問題。對于“仔細的工作”也是一樣,若說“只要是仔細的工作,無論什么工作都是有價值的”,恐怕會有很多人會不贊同吧?最后一個,“沒有其他人可以勝任的工作”,乍看之下似乎很正確,但請再仔細想想。所謂“沒有其他人可以勝任”,通常都是些幾乎不具價值的工作,正因為沒有價值,所以才沒有人來做。

“高質量、仔細、沒有其他人能夠勝任”這些答案,其實連問題本質的邊緣都沒沾上。

有價值的工作究竟是什么?

就我的認知,“有價值的工作”是由兩條軸構成。

第一條軸是“議題度”,第二條軸是“解答質”。以“議題度”為橫軸、以“解答質”為縱軸所展開的矩陣,如圖0-2。

圖0-2 價值矩陣

“議題”(issue)這個詞,在本書的前言中也曾提到,但也許有些人并不熟悉。以“issue”的日文片假名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時,可以找到的說明并不多,但用英文“issue”搜索,則會找出許多定義。我在此所說的“issue”符合圖0-3的定義。

圖0-3 issue的定義

在同時滿足A與B的條件下才是issue。

因此,我認為“議題度”是指“在目前的情況下,找出該問題的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解答質”是指“對于該議題度,目前可以提供明確答案的程度”。

圖0-2價值矩陣的右上方象限屬于“有價值的工作”,越靠近右上方價值就越高。如果想從事有價值的工作,所處理的主題的“議題度”與“解答質”都必須雙雙提高。如果想要成為解決問題的專業工作者,一定要時常思考價值矩陣。

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工作的價值取決于矩陣中的縱軸“解答質”;而對橫軸的“議題度”,也就是“課題質”不大重視。然而,如果真的想從事有價值的工作、給一般人留下有意義的印象,或者是真的想賺錢的話,“議題度”才是更重要的。

原因在于,對于“議題度”低的工作,無論如何提高其“解答質”,從受益者(即顧客、客戶、評價者)的角度來看,價值仍然等于零。

千萬不能踏上白忙的“敗者之路”

那么,如何才能完成“有價值的工作”,也就是矩陣右上方區域的工作呢?無論是誰,工作或研究都是從左下方區域開始。

在這里絕對不可以犯的大忌就是“打定主意進行大量工作,朝右上方前進”。這條“借著勞力、蠻力往上,沿左邊走以到達右上方”的解決問題方式,我稱之為事倍功半的“敗者之路”(詳見圖0-4)。

圖0-4 敗者之路

下面這段話很重要,請各位仔細研讀。


世上大部分被稱為“可能是問題”的“問題”,事實上幾乎都不是商業或研究上真正有必要處理的問題。如果全世界被稱為“可能是問題”的“問題”共有一百個,那么在當下需要清楚判斷出是非黑白的問題頂多只有兩三個而已。


對于矩陣中橫軸“議題度”低的問題,無論多么努力拼命地擠出答案,終究也不能提高其價值,只算是白忙而已。這種“以為只要靠努力(勞力)和耐力(蠻力)就能得到回報”的工作方式(自認為“沒功勞也有苦勞”),將永遠無法到達右上方“有價值”的區域。

另一個變量是縱軸“解答質”,我們也來思考一下。在工作剛開始的時候,“解答質”一般也都在較低的區域。到目前為止,以我所見過的很多人的職場成長歷程,大多數人在初入職場的一百件工作中,只有一兩件開花結果。

以前的我也是一樣,現在想起剛進麥肯錫工作時的第一個項目,每天都做一大堆分析,然后畫出十幾二十張的圖表。在項目進行的幾個月之內,我就畫了五百張左右的圖表,但是,最后放進報告里的卻僅僅只有五張而已。如果計算“最終輸出(Output)的產出率”,結果只有1%;橫軸“議題度”由上司嚴格評估,這么一來,我所處理的縱軸“解答質”的產出率就只有1%。

因此,不經思考就悶著頭工作,至少肯定不可能到達“議題度”和“解答質”都很高的境界。用圖0-5表示這個概念,右上方象限中,橫軸“議題度”和縱軸“解答質”交集之處,就是所謂“有價值的工作”。由于這只有1%左右的成功率,所以算起來要完全符合的概率只有0.01%,也就是說一萬次工作中,只有一次像樣的工作。

圖0-5 未經訓練狀態下,“議題度”和“解答質”的分布示意圖

這么一來,將永遠無法產生“有價值的工作”,也無法造成改變,只會留下白忙一場的感覺罷了。而且當大部分工作都以低質量的輸出含糊帶過時,工作會很粗糙,很可能將變得無法產生高質量的工作。也就是一旦走上“敗者之路”,將來極有可能成為“失敗者”。

雖然你可能擁有超乎常人的體力與耐力,即使通過“敗者之路”也能成長;然而,充其量也只能如此。當你成為主管后,也會教導下屬同樣以努力和蠻力工作,然而你終究無法勝任領導者的角色,畢竟只靠努力與蠻力,幾乎不可能到達右上方“有價值的工作”區域。而且,一旦踏上“敗者之路”,等于宣告你根本不可能成為領導者。

如果真的想要接近右上方區域,應該采取的解決方式極其簡單明快:先提升橫軸“議題度”,再提升縱軸“解答質”。也就是采取與“敗者之路”相反的沿右邊走的解決方式:一開始就鎖定商業與研究活動的對象是特別有意義的內容,也就是“議題度”高的問題。

即使無法在一時之間立刻直接鎖定核心問題,也應該將范圍縮小到整體的十分之一左右。如果是初入職場的社會新人或是研究所新生,還沒辦法進行這項判斷,可以請教自己的上司或研究室的指導老師:“我所想到的問題中,在當下真正具有找出答案的價值的問題是什么?”一般可以進行這項判斷的應該是上司或指導老師。借由這個步驟,我們可以鎖定真正的問題,輕松地將聚焦于一個最重要問題的時間節省至5%~10%。

然后,在縮小后的范圍中,從“議題度”特別高的問題開始著手。這時候,千萬不能被“解答難易度”或“處理難易度”這些因素所左右,一定要從“議題度”高的問題開始。

由于在未經訓練的狀態下,輸出會如圖0-5一般分布,因此,為了提高“解答質”,必須先針對各個議題確保充分的討論時間。

我以前也是這樣,一開始被批評“質量太低”“沒有達到需要的水平”時,也無法切實體會其中的意思??墒?,經過針對縮小范圍后的議題反復檢討與分析后,大約數十次當中就會有一次左右表現得還不錯。一個人想做“好的工作”,就必須從旁人處得到“好的反饋”,才能學到什么是“好的解答質”。累積成功經驗,逐漸抓到技巧,進而超越固定水平、做出“好的解答”的概率,將會從十次中有一次,變成五次中有一次,逐漸提高成功率。

到這里,讀者們應該已經知道,為了實現這個解決方式,一開始的步驟,也就是將范圍縮小至“議題度”高的問題,就算要多花費時間也勢在必行。如果貿然地“這也做,那也做”,根本無法成功。即使抱著必死的決心工作,最終也無法因此學會工作?!胺凑茸龅剿涝僬f”的想法,在“從議題開始”的世界中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中斷沒有意義的工作,才是重要的。

即使每天練習兔子跳,也無法成為棒球選手鈴木一朗編者注:著名職業棒球手,被稱為“日本第一強棒”,他為了鍛煉下盤與腳力,每天練習兔子跳。作者以此比喻沒有弄清楚真正的問題。,因此,集中處理“正確的問題”的這種“正確的訓練”,才是邁向成功的關鍵(詳見圖0-6)。

圖0-6 脫離“敗者之路”

如何具備事半功倍的高效生產力?

在了解“有價值的工作”的本質之后,接著就來思考一下它的產生流程,換句話說,就是思考具有高生產力的人都是如何工作的。

首先,先試想未經思索就進行工作或研究的話,究竟會如何。

假設從星期一至星期五,用五天時間,針對某項主題的需要,統一整理出一些內容。各位讀者是不是時常會出現以下狀況呢?


星期一 因為不知道方法而一籌莫展。

星期二 仍然焦頭爛額。

星期三 暫且先到處搜集可能有用的信息及數據。

星期四 繼續搜集。

星期五 淹沒在堆積如山的資料中,再次陷入一籌莫展、焦頭爛額的困境。


那么,實現產出高價值、高效能成果的高生產力,也就是“從議題開始”的解決方式,究竟是怎么做的呢?如果是必須在一星期之內就要有輸出(交出成果)的案件,分配流程如圖0-7(圖中括號內是本書對應說明的章節)。

圖0-7 “從議題開始”解決問題的方式

話雖如此,無論積累多少經驗,也很難只嘗試一次就突然產出高水平的輸出。重要的是將這個循環“迅速繞完,并重復多次”,這才是提高生產力的關鍵。繞完一次循環后,可以看出更深一層的論點,再以其為基礎進行下一個循環。

思考,不要用蠻力;工作,不只靠勞力

根據自身的經驗,對于一起工作的年輕人,我時常建議的還有另一件事,那就是“千萬不要用蠻力”。

工時長短根本不是重點,重點在于只要交出有價值的輸出(成果)就好。例如,就算一整天只工作五分鐘,只要按照預定時間,甚至比預定早一點交出約定的成果,就沒有任何問題了。那些所謂“我正在拼命工作”“我昨天又熬夜了”的努力方式,在這個追求“有價值工作”的世界里,根本沒有必要。最慘的類型是明明時常加班甚至連假日也上班,卻被周圍人認為:“交出這種程度的成果,應該用正常的上班時間就夠了吧?”

連我也是一樣,二十多歲剛進入職場時,總要工作到頭昏眼花,才有做了工作的感覺,著實白費了相當多的時間。雖說年輕時體力充沛,像那樣的工作方式,也算有助于心情愉快。然而說穿了,其實那也不過是自我陶醉而已,所謂的收獲可能也只是了解到自己體力的極限,只有在確實產生出有意義的成果(輸出)之后才能獲得成長。若能持續有價值的工作,并保持其質量,就算“偷工減料”也完全不成問題。如果是問人就可以解決的事,那么問人就好;如果有更簡單的完成工作的方法,就該換個方式處理。

像這樣該以時間還是以輸出(成果)作為衡量標準,就是“勞動者”與“工作者”的區別,以現在的話來說則是“工薪族”與“企業人”的區別,甚至可說是“上班族”與“專業人士”的區別。

原本主要指以體力謀生的“勞動者”,其原意是指按進行特定作業的有限時間發工資的勞工?,F代詞語用法中,“工薪族”是指以時間為計算基礎領薪水的人,其含義與勞動者很相似。工薪族這個詞匯的概念中含有“加班與加薪的談判”,而這也幾乎都與勞動者相同。

“企業人”雖是受雇于公司,但其本意是指經營者、管理者或掌舵者。就算有考勤管理,但其本質上不是以勞動時間為基礎,而是基于對管理活動與日常商業活動的輸出(成果)責任為基礎,并以此獲得評價。

而所謂的“專業人士”,是指通過專門訓練而獲得相關技能,并負責運用該技能提供特定價值,從特定顧客處獲得報酬的人。由于他們提供的價值是針對顧客而言的,因此即使是以時薪計費的律師或顧問,其報酬仍依各自的技能水平而異,也就是說,他們各自產生的價值大小因技能水平的高低有很大差異。

“工作到極限為止”“以勞動時間取勝”屬于本書所謂的“勞動者”的思維,如果抱持這種想法,就無法成為“高價值、高效能的生產者”。如本書開頭所述“以相同的勞力與時間工作,能增加多少輸出”,這才是生產力的定義。

專業工作者的工作方式,與“勞動時間越長,賺的錢越多”這種勞動者或工薪族的想法形成對比:不以勞動的時間,而是憑借“造成變化的程度”獲取報酬或評價;或者可以說,存在的意義取決于“可產生多少有意義的輸出”。像這樣開啟專業工作者生存之道的開關,正是打下產生高生產力的基礎。

作者的提醒 細嚼慢咽,切莫狼吞虎咽

陷于表層邏輯思考的通病

最近這幾年遇見的令我感覺“頭腦雖然好,但反應卻很僵硬、沒有深度可言”的人似乎增多了。這類人給人的印象就是:對于所有的事情都只依據表層信息直接展開工作。這些人對工作可以快速熟悉、對答如流,可是不免就會令人擔心:“究竟有沒有確實理解呢?”我想這是因為理解與同感的能力太低的緣故吧。

每次我指出這一點,對方就以很認真的表情問我:“我聽不懂你說的意思,請解釋一下?!蔽颐看味紩粎捚錈┑卦敿氄f明。因為我相信像這樣重復解釋一千次的話,也許其中就會有幾次能促成有意義的變化。

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

對具有基本智慧的人而言,只要經過正確的訓練,這件事并不是那么難。對于任何事情并非要照單全收,而要基于自己的觀點建構世界觀,如果沒有認清每一個信息的重要性或層次構造、關聯性的話,必定遲早會遇到困難。

只依賴邏輯架構,而且思考既短淺又表層的人,是很危險的。

市面上可以看到很多介紹“邏輯思考”“思考架構”等解決問題的工具,但很可惜的是,真正的問題,光靠這些工具絕對無法解決。

面對問題時,需要針對各項信息,從復合的意義層面深入加以思考。為了能確實掌握這些信息,不能只聽信他人的說詞,必須親自去現場掌握第一手信息。然后,更難做到的就是,將運用上述方式掌握到的信息“以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墒牵蟛糠值臅袇s幾乎都沒提到這一點的重要性。

“死守第一手信息”是我的前輩們傳授下來的、被視為珍寶的信條之一。在現場接觸到信息時,可以掌握多少有深度的信息,正能直接顯示出這個人的基本實力,因為這牽涉到他的判斷水準,或超水平的思維結構的建構力,而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得起來的。智商或學歷雖高、卻缺少智慧的人反而很多,我想應該就是因為他們忘記了這個能力的重要性吧。

“深度理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大腦只能認知大腦本身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是否“有意義”,則取決于“至今遇過多少次類似事情是有意義的情況”。

有一個很有名的實驗,是“讓剛出生的小貓在只有豎線的空間內長大,那只貓將看不見橫線”。如果將那只貓放在方形的桌子上,它將因為看不見桌緣的橫邊而從桌面摔落。這就是受到一直以來所處理的信息在腦里形成的回路的影響的案例。對于大腦而言,“可以處理特定信息”本來就是“產生特定的意識”,這近似于“激活對特定事情的信息的處理回路”。

例如要制作某項商品策略的時候,不僅要搜集市場及競爭者的信息,也要對商品制作過程、資材的調度、物流及銷售等均有具體的概念,甚至需要有能力推測發生變化時會造成的影響,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解決問題時,熟知組織的歷史或發展歷程也是不可或缺的。而為了培養這些素養,就需要相應的時間:這一點在科學研究上也是相同的。對于現在已經知道的事、最近的發現與其中的涵義等,是否能夠沿著前后脈絡(context)進一步深入了解目前面對的問題,這才是一決勝負的開始。

希望本書的讀者們能夠成為仔細咀嚼信息的人,也就是可以正確理解各種涵義、價值和重要性的人。并且希望各位讀者留意,千萬不要成為只用表面邏輯“假裝思考”的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水县| 将乐县| 大新县| 安丘市| 社会| 奉新县| 华宁县| 大港区| 应城市| 永安市| 新余市| 来宾市| 靖宇县| 行唐县| 永和县| 瑞安市| 涟水县| 余姚市| 拜泉县| 巴林左旗| 南平市| 三都| 南开区| 德令哈市| 泊头市| 洪江市| 琼海市| 霍林郭勒市| 石门县| 上林县| 江西省| 玛曲县| 大田县| 平昌县| 福建省| 梓潼县| 涟水县| 湘潭市| 清河县| 会同县|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