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世界最大的特工機構——克格勃
- 諜影重重
- 伯恩
- 12507字
- 2014-01-13 14:40:21
克格勃是成立于蘇聯時代的間諜機構,以實力高超而著稱于世,被英國的情報機關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搜集秘密情報的間諜機構”。
克格勃與美國的中情局、以色列的摩薩德、英國的軍情六處并稱為世界四大間諜組織。自蘇聯解體以后,俄羅斯繼承其衣缽,但其力量大為削弱,經過調整以后,又以新的面孔出現,重新活躍。
首屈一指的蘇聯克格勃
克格勃之所以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間諜機構,不僅因為它人數眾多,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始終凌駕于蘇聯的黨政軍各部門之上,成為只對中央政治局負責的超級權力機構,還曾經對蘇聯人民進行過鎮壓。
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為了爭奪世界勢力范圍,公然對壘,間諜戰線的斗爭十分激烈。為了適應形勢的需要,克格勃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與美國國家安全局相抗衡的情報機構。克格勃被英國的情報機關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搜集秘密情報的間諜機構”。
克格勃與美國的中情局、以色列的摩薩德、英國的軍情六處并稱為世界四大間諜組織。自蘇聯解體以后,俄羅斯繼承其衣缽,但其力量大為削弱,經過調整以后,又以新的面孔出現,重新活躍。
克格勃一直是蘇聯對外情報工作、反間諜工作、國內安全工作和邊境保衛工作等的主要負責部門,是一個凌駕于黨政軍各部門之上的“超級部”。讓我們走進昔日風光無限的克格勃,駐足欣賞一下這個龐大間諜機構的前世今生。
克格勃英文縮寫KGB,克格勃是其3個俄文首字母的音譯,即國家安全委員會,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間蘇聯的情報機構。
克格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12月布爾什維克政府剛剛成立之初的“契卡”。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之后,立憲民主黨人、右翼社會黨人、沙皇政府的剩余勢力以及舊官吏、將軍、資本家和地主等聯合反對蘇維埃政府,西方的情報組織此時也滲透進來,參加反蘇維埃活動,各種暴亂此起彼伏。契卡正是為了應對、肅清各種反對勢力和破壞活動而成立的。它的全稱是“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它的標志上有盾牌和劍的圖形,象征著捍衛革命、與敵斗爭。契卡的成員每月20日領取工資,因為20日是該委員會成立的紀念日,這一傳統直到克格勃時代仍然存續。
1917年12月21日,契卡得到蘇維埃政府授予的特別司法權和執法權。契卡內部設有情報局、組織局、行動局、機要處和經濟局等機構,還在各地建立了分支機構,一時間遍布全國。契卡存在期間成功捕捉到刺殺列寧的殺手,把20多萬“反革命”送進地獄,把尼古拉二世秘密滿門抄斬,并且成功挫敗了英、法、美等國家的外交官和秘密間諜參與的“洛克哈特陰謀”(也稱“大使陰謀”)。
隨著蘇維埃政權在國內取得絕對勝利,很多黨員都認為契卡的時代過去了,改革該機構勢在必行。1922年2月,根據斯大林的提議將契卡改組為國家政治保衛局。1934年蘇聯進入國際聯盟,國家政治保衛總局改組為國家安全總局,屬于內務人民委員部管轄,開始從事國外間諜活動。大清洗時期,國家安全總局是主要的執行者,其內部也遭到清洗,有3000多人被處決。
1941年2月,國家安全總局從內務人民委員會中劃出,組建為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6月,德國入侵蘇聯,又改回為國家安全總局。1943年4月,重新成為獨立的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戰后,1946年3月,根據斯大林的指示,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改稱國家安全部,加強對國外情報活動,重點是對美國的情報活動,其后成果明顯。
1954年3月13日,赫魯曉夫決定將國家安全部門從內務部劃出,組建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成為國家級機構,正式名稱是“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
克格勃升級為國家級的機構后,主要任務包括:
1.打擊各種教派活動,防止天主教和梵蒂岡之間的聯系;
2.堅決保衛蘇聯的邊界;
3.負責保衛蘇聯加盟共和國領導人的安全;
4.在國內外展開情報搜集活動,滲入外國情報機構和外國的蘇聯流亡者組織,滲入外國政治、科學、技術機構和國際組織上層,搜集政治軍事戰略計劃、最新科技成就和間諜機構情報。同時,向外國提供假情報;
5.負責蘇聯國內的反間諜活動,在國內重要部門和軍隊中采取反間諜措施,保護國家秘密和安全;
6.同反蘇分子和民族主義分子斗爭,及時發現和制止反蘇文件的出版和散發;
7.監視通訊聯絡,組織和保障政府的通訊,負責無線電通訊中的反間諜活動,記錄全國所有電臺的工作情況;
8.執行蘇共中央交給的其他任務。
克洛勃主要機構有對外諜報局、國內反間諜局、軍隊管理局、邊防軍管理局、總務局、克洛勃駐外站組等。克格勃系統工作人員曾一度達到50多萬名,其中總部機關有1萬人,間諜、反間諜和技術保障等部門有20萬人,邊防軍管理局所屬30萬人。此外在全國有150萬線人,在國外有25萬諜報人員,年預算為100億美元。
克格勃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是安德羅波夫和貝利亞,安德羅波夫最后擔任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而貝利亞在權力斗爭中失敗,被赫魯曉夫以叛國的罪名處死。
在世界情報史上,蘇聯諜報結構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規模、設備、人員編制還是活動能力方面,都不比美國諜報結構遜色。蘇聯的諜報工作十分發達,通過間諜活動獲取情報是其主要情報手段。在整個蘇聯的歷史上,諜報工作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燕子”——克格勃的女間諜
克格勃的情色間諜是間諜歷史上的一個奇跡,他們幾乎無往而不利,因為他們受過最特殊也是最無恥的訓練。女間諜被稱為“燕子”,男間諜被稱為“烏鴉”,他們以自己的身體為武器,幾乎沒有人可以躲過他們的“武器”。
曾經有位他國外交官前往蘇聯旅行,被人灌醉、脫光衣服,并被抬到床上,而床邊被布置了一些散放的胸罩、短褲等女性衣物,同時一個裸體女子靠在外交官的身邊并深情相擁,隨后照相機和閃光燈迅速捕捉鏡頭,一個害人的圈套就成功制作完成。第二天的清晨,當這位還一無所知的外交官醒來的時候,克格勃的工作人員已經站在他的床邊,并出示其精心拍攝的照片,外交官被眼前的一幕驚呆。
這時克格勃的成員開口了:要么簽字為克格勃服務,要么就承受這些照片公布后帶來的一切后果。年輕的外交官只好答應克格勃的要求,簽了字,答應為克格勃效勞。在以后的日子里,克格勃如同一條毒蛇緊緊纏繞著他,他不得不出賣祖國的利益,直到他喪失利用價值,被克格勃棄用或者不幸處理掉為止。
曾經有一位美國的工程師在休假期間去蘇聯旅行。某天,他獨自一人在哈爾科夫市街邊散步,累了之后走進了一家餐廳,由于客人較多,服務員安排他和一位漂亮的金發女郎同坐一桌。兩個人很自然地攀談起來,很快就成為一見如故的好朋友。這位金發女郎不僅姿色誘人,談吐也十分優雅,而且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吃過飯后,兩人相約一天后在一個公園的餐廳吃飯。飯后,這位金發女郎領著這位工程師穿過一條林蔭小路來到圓形劇場的廣場上,兩人在廣場的長椅上忘情地相擁、親吻,好像一對熱戀的情人。
正當這位工程師忘情地擁抱著這位金發女郎時,這位女士卻突然用俄語大叫起來,隨后從周邊來了10多個人,手里還拿著照相機,并不停地拍照。工程師還沒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警察以“強奸未遂”的罪名逮捕。
在審訊室里,工程師被幾個克格勃軍官圍著進行審問。一個克格勃軍官對這位美國工程師說:“如果你認罪,你只有3年徒刑;如果你不認罪,將有10年的徒刑送給你。”美國工程師一聽,立即要求美國大使館來人。克格勃軍官不以為然地回答:“可以,但要等判決之后。”突然換了副嘴臉說:“當然,如果你有意向跟我們合作,這件事也許就沒有發生過。”
工程師斷然拒絕合作,于是被關進單人牢房,在孤立無援和嚴酷的威逼恐嚇之下,他屈服于克格勃,并答應“合作”。
3天后,他被帶到莫斯科,軟禁在一家旅館的套間里。6天之后,克格勃強迫他宣誓成為了一名間諜,并約定第二年在墨西哥與克格勃人員接頭,開始接受任務。
克格勃利用“燕子”的手段沒有什么新奇,無非是色誘、設套,之后威逼利誘,但成功率卻非常高。然而,克格勃的情色間諜計劃也有失誤的時候,最失誤的情色間諜計劃是色誘印尼前總統蘇加諾。
蘇加諾,是印度尼西亞第一任總統。1901年6月6日出生于印尼的爪哇。蘇加諾總統是個英俊瀟灑、富于革命激情、善于演說的總統。他具有浪漫思想和愛心,曾把自己描繪為“一個偉大的愛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蘇加諾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經常下車與普通人握手交談,還能在破爛不堪的農舍里睡覺。他也十分多愁善感,見到美景會深深嘆息,見到晚霞會詩意蕩漾,唱黑人圣歌會潸然淚下。他至少結過6次婚,關于他的私生活也有各種傳說和故事。當然,關于蘇加諾的這些資料都在克格勃的掌握之中。
20世紀60年代初,蘇加諾訪問莫斯科。克格勃知道蘇加諾素有與女子廝混的傳聞,就把幾個“燕子”介紹給他。這些“燕子”成為他臥室中的常客。克格勃借機偷拍了蘇加諾與“燕子”們廝混的錄像。在蘇加諾的訪問即將結束的時候,克格勃人員陪同蘇加諾來到了克格勃的總部,并把偷拍到的錄像放給他看,并想以此要挾這位總統,但令克格勃沒有想到的是,蘇加諾看完錄像后,神態自若,并且毫無愧色。他問克格勃可否讓他把錄像帶回國去,以便在國內公映。蘇加諾帶有戲劇性的請求,使克格勃官員目瞪口呆,竟無言以對。克格勃對蘇加諾的訛詐沒能得逞。
“烏鴉”——克格勃的男間諜
克格勃男情色間諜“烏鴉”的風光并不遜色于他們的同行女情色間諜“燕子”,貝爾雅可夫的“烏鴉行動”便是著名的成功諜案。
1993年,也就是克格勃解體后兩年,前克格勃軍官潘圖斯基對外宣稱:他曾經策劃安排了手下的“烏鴉”成功地勾引了挪威首相基哈德森的妻子弗娜,使她心甘情愿地為克格勃提供情報。這起間諜案一經披露,立刻引起極大關注。
基哈德森在挪威享有“現代最偉大的政治家”之美譽,受到挪威人民的尊敬和崇拜。首相夫人弗娜非常年輕且有活力,是個絕對的美人。她生性活潑,并且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她不僅具有出色的外交才能,還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法語甚至俄語,而且舉止高雅,在與首相共同參加的所有公眾場合都能為丈夫基哈德森爭得許多光彩,為基哈德森的數次連任贏得了不少的選票。弗娜不僅十分熱心公益事業,還對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也同樣熱心。她在挪威建立了歐洲第一所“出走婦女保護中心”,在那段時間,這位美麗的女人成為全歐洲的頭號新聞人物。弗娜思想左傾,對蘇聯一直懷有好感。她在挪威政壇也是一名具有相當知名度的政治家,在20世紀50年代擔任挪威工黨青年團的領導人,曾發起和蘇聯共產主義青年團結為姐妹團體的活動。通過與蘇聯不斷的聯誼活動,這位美女結識了許多蘇聯人。
當克格勃將目光聚集于弗娜并著手調查的時候,發現了這樣一件事:這位美麗高貴的首相夫人之所以熱衷于社會公益事業和社交活動,除了她天生活躍的性格和旺盛的青春活力外,還有一個原因——她和丈夫基哈德森年齡相差20歲,相當于兩代人的這對夫妻自然會有心理隔閡。另外,基哈德森為了挪威勞心勞力,每天都沉浸在繁忙的工作中,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很有限。弗娜為了維護丈夫在挪威社會乃至全歐洲的崇高威望,不得不默默地承受起這種上層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的心理重負和痛苦。這種壓力對于任何一個女人來說都是無法承受的。但是,作為一位首相夫人,她只能默默承受,以保持挪威首相家庭的完美形象。她能夠選擇的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更多地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用工作的壓力和疲勞來減輕來自內心的孤寂。
經過調查,克格勃認為弗娜是一個外表風光,內心卻寂寞無比的女人。于是,把目標鎖在了她的身上。
克格勃為什么要鎖定她,原因很簡單。冷戰之后,華約與北約兩大集團勢均力敵,挪威于1949年加入北約組織,并且是創始國之一。不過挪威對北約集團的一些做法一直有所保留,最直接的一點:挪威始終嚴禁核武器和北約部隊進駐挪威。同時,基哈德森首相對蘇聯的印象也不算太壞,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蘇聯軍隊曾一度出兵挪威北部。當地居民曾視蘇軍為把他們從納粹手中解放出來的英雄。這些歷史因素,再加上基哈德森夫婦的左傾傾向,使克格勃有了從首相夫婦入手打開北約缺口的想法,希望可以引導挪威脫離北大西洋聯盟而中立。
不過,如何開展這項工作,克格勃一籌莫展,這時機會卻悄悄來臨了。1954年,弗娜率領一個青年友好代表團訪問蘇聯。克格勃大喜過望,決定利用男色把這位漂亮的夫人拉下水。于是潘圖斯基將軍周密策劃,精心部署,親自導演了一場“烏鴉行動”。
潘圖斯基經過精心挑選,選擇了貝爾雅可夫充當此次行動的主角。貝爾雅可夫并非標準的美男子,但體格健壯,精力充沛,是典型的俄羅斯男人身材,加之他受過全面系統的訓練,善于和女人打交道。隨著弗娜率領的代表團來到莫斯科,貝爾雅可夫也閃亮登場了。貝爾雅可夫在弗娜率領的友好代表團中充當導游,負責接待工作。
貝爾雅可夫待人熱情,服務周到,很快贏得了弗娜和代表團上下的好感。特別是弗娜,由于貝爾雅可夫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她身上,使得她對這個蘇聯人好感倍生。就在挪威代表團結束訪問即將離開的前一天晚上,貝爾雅可夫盛情邀請首相夫人到他的房間去,兩人云雨了一番。弗娜回國后,對貝爾雅可夫念念不忘,二人時常通電話,想念之情頻頻地從挪威傳到蘇聯。
1955年,在弗娜的說服下,基哈德森受蘇聯邀請訪問蘇聯,基哈德森首相成為第一位接受克里姆林宮邀請的北約國家領袖。訪問期間,弗娜又與貝爾雅可夫偷了幾次情。克格勃知道這樣的方式并不能實現克格勃的戰略目標,必須牢牢抓住弗娜這條大魚。于是一年后,他們把貝爾雅可夫派往蘇聯駐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大使館工作。潘圖斯基還親赴奧斯陸督導并為這對偷情的男女開車。由于貝爾雅可夫身材魁梧,為避人耳目,他必須將龐大的身軀壓低并斜躺在臥車的后座上。在這輛車的后面,通常還要跟著一輛公務車隨行護送,并檢查前車是否被盯梢。等把貝爾雅可夫送抵旅館或弗娜的秘密小公館時,潘圖斯基才離去。離去時,潘圖斯基總是要留下幾個隨從人員在附近巡邏,以便發現有不妙情況時能及時發出暗號,通知貝爾雅可夫和弗娜趕緊撤離。
無數次的偷情后,弗娜對貝爾雅可夫已經十分信任,她會時不時給貝爾雅可夫談一些他感興趣的國際國內問題。當然,為了獲取更多更有價值的情報,貝爾雅可夫便使用苦肉計。他對弗娜說他倆每次幽會都被人秘密地偷拍,對此他竟在事前一無所知,心里感到很內疚,并表示這對自己倒無所謂,主要是替弗娜擔心。接著他又裝出一副可憐相說,自己在大使館里只是一個無名小卒,要想提升并保持兩人的關系,只能在情報上做出成績,以獲得上司的歡心。弗娜這個深陷情欲泥沼的傻女人沒有一點懷疑,毫不猶豫地欣然答應:一定想辦法幫助他。由于弗娜提供的情報,使蘇聯當局對挪威在北約集團中的地位,它在聯合國組織中的作用以及在一些國際事務中可能采取的立場,挪威國會權力結構的變化和發展等情況有了更多的了解。就此而言,貝爾雅可夫的“烏鴉行動”是成功的。
然而,貝爾雅可夫有個致命的弱點,他十分喜歡喝酒,并且沒有酒品,總是醉酒后撒酒瘋。貝爾雅可夫喝醉后,就在老婆依娜面前耍酒瘋,并常常毆打妻子,有時借著酒瘋竟把妻子打得大哭大叫,弄得四鄰捂著耳朵都難以清凈。
幕后指揮者潘圖斯基對貝爾雅可夫十分失望,他深知貝爾雅可夫的失控程度已到了臨界線,如讓他再發展下去,他與弗娜之間的關系必然暴露而變成國際丑聞。潘圖斯基不得不忍痛割愛,把貝爾雅可夫送回國去。
至此,貝爾雅可夫與挪威首相夫人弗娜的“戀情”在維持了3年后宣告結束。
1970年,弗娜因病不幸逝世。挪威上下都為失去這樣一位美麗高雅、平易近人的首相夫人悲痛萬分。他們沒有想到,在萬里之外的蘇聯莫斯科克格勃總部大樓內的一間密室里,克格勃官員也為弗娜布置好了一間小小的靈堂,來吊唁的都是當年潘圖斯基領導下的秘密小組成員。
可以說,這只是克格勃男色間諜成功案例中的一個,從中也能看出,克格勃的情色間諜是多么厲害!
誰扼殺了超級戰艦克格勃
是葉利欽終結了克格勃,還是蘇聯人民終結了克格勃?最后一任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是否后悔參加了“8·19政變”?下面將逐一為你揭曉。
1991年8月19日,蘇聯發生了政變,副總統亞納耶夫發布命令宣布,戈爾巴喬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總統職務,自即日起由他本人代行總統職務。同時宣布成立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行使國家全部權力,在蘇聯部分地區實施為期6個月的緊急狀態,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由亞納耶夫、國防部長亞佐夫、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巴克拉諾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8人組成。該委員會發布《告蘇聯人民書》,稱戈爾巴喬夫倡導的改革政策已經走入死胡同, 國家處于極其危險的嚴重時刻。委員會連續發布兩道命令,要求各級政權和管理機關無條件地實施緊急狀態,并暫時只允許《 真理報》等9家報紙發行。目的是為了奪取政權,阻止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挽救處于崩潰邊緣的蘇聯。
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拒不服從緊急狀態委員會的命令,號召舉行政治罷工,抗議亞納耶夫等人發起的行動。加之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亞納耶夫行動持否定態度,并支持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最終以亞納耶夫等人的失敗告終,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也被捕了。
盡管克格勃在世界情報、間諜領域享有盛名,但在蘇聯國內,很多人都對其咬牙切齒。《克格勃秘史》最后有這樣一段話:同其他任何大國一樣,蘇聯既需要對內的安全機構,也需要對外的情報部門。但是,要想擁有人民尊重的情報機構,就必須關閉克格勃,一切從頭開始。
克格勃是否受到蘇聯人民的尊重,我們來參考下面幾件事。1989年人們舉著蠟燭在克格勃總部大樓周圍游行,以紀念幾百萬遭到恐怖殺害的犧牲者們;1990年在距克格勃大本營不遠的捷爾任斯基廣場上建起了一座“殉難者”紀念碑;1991年“8·19政變”不久,激憤的人們推倒了克格勃的象征標志——委員會創始者費利克斯·捷爾任斯基紀念碑。這些足以說明,克格勃是不受老百姓歡迎的。
“8·19政變”后,老百姓都強烈要求把這個禍國殃民的機構從組織上消滅掉。當然,國家還是需要去外國搞情報,發展間諜,監督外國人,保護國家安全的部門,老百姓也同意有這樣的部門,但這種部門至少得遠離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時間,克格勃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在這種形勢下,對克格勃進行變革是必要的,也是理所當然的。
在對克格勃的變革中,葉利欽出場了。他在“8·19政變”中親眼看到了克格勃的力量,克留奇科夫參與緊急委員會更讓葉利欽對這個組織心有余悸。葉利欽意識到如果把涉及國家安全的各種特權全部集中到一個機構手中,自己又無法控制的話,那無疑會給自己的總統寶座帶來巨大威脅,戈爾巴喬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于是,葉利欽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任命自己的親信來統治這個機構。當然,他必須要做的還是對克格勃進行“手術”。葉利欽先是迅速地把蘇共的全部財產歸俄羅斯政府所有,而軍隊、內務、安全、外交、財政等重要部門也相應進行改組。善于滿足人民需要的葉利欽對克格勃進行了徹底改組,把克格勃原來直屬的部隊移交給了國防部,邊防部隊劃出去成為獨立部隊,而一些分局也被分割出去,總人數從60萬一下減少到了4萬。
1991年10月11日,大權旁落卻又十分無奈的戈爾巴喬夫總統又一次召開蘇聯國務委員會,想挽救這個人心渙散、四分五裂的國家,同時也想再次贏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挽救自己和同僚的政治生涯。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政府決定解散克格勃,并在原有的基礎上組成新的安全機構。
但是,局勢的發展已經不再允許戈爾巴喬夫對這個四分五裂的國家指手畫腳了。1991年底,蘇聯作為一個國家不復存在,戈爾巴喬夫這個總統只能黯然下臺,把聚光燈讓給獨聯體的總統們。現在,由他們來決定在各共和國都有分支機構的克格勃的命運。當然,主角還是葉利欽。不出幾天,葉利欽把調整后的克格勃改為俄聯邦安全署。到1995年,葉利欽再次對之進行調整。最后,原克格勃被分為聯邦安全局,對外情報局,政府通信與信息局,邊防軍等獨立的部門,分別履行各自的職責。至此,這個世界上曾經最強大的情報機關終于不復存在了。但是,問題很快就出現了。
葉利欽在位期間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再加上國際勢力的滲透和干預,被他肢解后的克格勃(聯邦安全局)在打擊恐怖主義、民族分裂勢力的行動中總是力不從心。特別是俄在車臣戰爭中損失慘重。另一方面,對克格勃的輕視使得克格勃成員面臨著極大的危機感,很多特工人員的地位迅速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特工開始離開克格勃,從而造成這樣的局面:有些特工利用手里的機密文件去換錢并跑到了西方;有些特工利用自己的特長創辦私人保安公司,或為西方財團、公司和科研組織效力,公開搜集俄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情報,靠變賣情報資源度日。這些前克格勃官員長期在情報部門工作,對偵察和反偵察技術了如指掌,個個都是竊聽領域的專家,手中有大量的先進設備,聯邦安全局的人手有限,當然能力也有限,所以根本無力去控制這些離去的特工。
不過,葉利欽似乎知道克格勃曾經想逮捕他,所以在其總統任期內,始終沒有給克格勃任何機會。
普京的克格勃情結
普京在很多場合提到克格勃,也從不回避自己曾經在克格勃任職的經歷,普京也毫不諱言:“始終以克格勃的經歷為榮。”
1967年,15歲的普京上中學的時候,恰逢安德羅波夫被任命為克格勃主席。這位主席雷厲風行,不喜歡因循守舊,力求變革,因此上任之初便對克格勃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一項就是讓克格勃的在職人員從隱蔽的角落走到外面享受榮譽。借著成立五十周年的慶典等活動,對外宣傳克格勃,并塑造英雄形象,這些宣傳讓很多優秀的年輕人想加入克格勃,其中就包括未來的總統普京。
這種正面的廣泛宣傳和影響,讓普京立志成為克格勃的一員,為此普京前往克格勃列寧格勒接待處詢問,得到的回復是進入克格勃最佳的途徑是上大學法律系,于是普京以堅強的毅力考上了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通過一系列的審查,普京成功地成為了克格勃的一員。
1985年,普京被派往民主德國從事間諜工作。普京在民主德國的公開身份是萊比錫“蘇德友誼之家”的主任。據普京自己透露,他在民主德國的情報活動,是以北約為主要目標,搜集的情報都直接報送國內的克格勃總部。雖然普京在這里只工作了6年,但業績非凡。其中最搶眼的表現是憑借智慧和勇氣保護了德累斯頓分局!
柏林墻倒塌后,東德各地游行示威此起彼伏。1989年12月6日晚上,德累斯頓民眾聚集到一起火燒了當地的東德安全部大樓,當時有人說蘇聯的秘密警察就在附近,于是憤怒的人群涌向了德累斯頓分局。
當時,德累斯頓分局的領導恰好不在,當值的工作人員中普京的官銜最高,資歷也最老。普京讓警衛人員持槍在警戒位置就位,但是情況不斷惡化,憤怒的群眾不斷地聚集。普京立即聯系駐扎在德累斯頓的蘇聯部隊,但他們也無法做出決定,要向上級請示。得到這樣的答復令普京的處境更加困難,他知道情緒激動的群眾一旦沖進來,局面將無法控制。沉思幾分鐘后,普京出現在德累斯頓分局的大門口。
人群中有人問:“這棟樓是用來干什么的?”
面對喧鬧的人群,普京大聲告訴當地群眾:“這里是蘇聯軍事機構駐地,不容隨意侵犯。”
接著有人質問普京:“為什么院里停著懸掛東德牌照的汽車,蘇聯人在東德干什么?”
普京回答:“按有關規定我們有權使用東德的汽車牌照。”
人群中又有人問普京:“你究竟是什么人,為什么德語說得這么流利?”
普京不動聲色地回答道:“我是一名翻譯。”
就這樣,普京成功地拖延了時間,并等到了蘇聯國內允許用武力保護克格勃機構的答復。
在得到國內的指令后,普京用流利的德語向人群大聲宣布:“我再重申一遍,我們兩國之間是有國家條約的,這里是蘇聯的軍事設施,我們享有治外法權。我希望你們不要試圖闖入這一地區。我的部下擁有武器,并且將向越境者開槍!”從人群七嘴八舌的問話中,普京知道這些群眾沒有激烈的挑唆者,也沒有組織。普京嚴肅的表情及其斬釘截鐵的話語使人群安靜下來。那些試圖闖入者私下交換了一下意見,慢慢地散去了。至此,德累斯頓分局脫離了危險。
普京成為總統后,不遺余力地重振克格勃,大量起用克格勃出身的人員,政府的幾大部門領導都有過克格勃的經歷。克格勃對普京的影響還體現在他的舉手投足上,他辦事不張揚,卻能恰到好處地對對方施加影響;他表情堅毅甚至冷酷,使對方無法從他的表情來判斷他的情緒變化;他在非正式的場合,都會選擇把手隱藏起來,這樣避免多余的手勢泄露自己的情緒或者態度的變化。
可以說,克格勃給了普京很多,比如對形勢的高度敏感,對周邊環境的敏銳的洞察能力,對信息的分析和搜集能力,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堅定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等,這些優秀的特工素質無一不在普京的身上打下了烙印。
“金唇”行動——美國國徽背后8年的秘密
1945年,克格勃費盡心機、歷盡千辛萬苦,用最名貴的木材制作一枚美國國徽,把“金唇”竊聽器暗藏在其中,贈送給美國駐蘇大使卡里曼。這枚國徽在美國大使的辦公室一掛就是8年……這一竊聽行動既是克格勃引以為榮的驚世之舉,也讓美國中央情報局感到無地自容,更是世界間諜史上屈指可數的經典之作。
“燕子”飛進大使館
從1933年11月16日蘇聯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的那天起,克格勃的官員便從未停止過對美國駐蘇使館的監聽與監視。
1938年,為了更詳盡、更具體地了解美國駐蘇大使館的內情,克格勃開始向美國使館放飛美麗的“燕子”。這些“燕子”們裝扮成國家芭蕾舞劇院的演員,憑著閉月羞花的美貌輕而易舉地“飛”進了美國外交官的臥室,陪伴他們度過了一個個令人銷魂難忘的夜晚。與此同時,那些負責守衛使館大樓的蘇聯女兵也不斷向美國男士拋送秋波,使得他們神魂顛倒。“燕子”們的行動收獲頗豐,不斷獲取大量有價值的情報,其中最令克格勃官員感興趣的是美國使館大樓頂層即其“要害”所在,會議室、武官處、密報室及大使辦公室都設在這層樓上。
“金唇”出世,演繹完美竊聽
1943年,德黑蘭會議結束之后,斯大林認為要掌握更多的美國核心機密。為此斯大林責令當時的克格勃主席貝利亞,要不惜一切代價、動用一切手段對美國大使卡里曼的辦公室進行竊聽。貝利亞與其手下高參開始絞盡腦汁,設計竊聽卡里曼辦公室的行動方案。不過,面對美國大使館的嚴密審查及反間諜手段,貝利亞等人始終沒有一個很好的方案。
不過,轉機出現在1943年12月17日這一天,貝利亞興沖沖地向斯大林匯報:針對美國使館專門設計的竊聽設備已順利通過檢驗,其性能簡直“無與倫比”,功效也是“令人稱奇”。這種特制竊聽器被命名為“金唇”。從外表上看,這種竊聽器就像一個帶尾巴的蝌蚪,極易隱藏。“金唇”可以接收到300米以內大耗電量振蕩器所發出的微波脈沖,并將其轉化為自身運行所必需的電能。因為它不需要電池,也不需要外來電流,從而使當時的反竊聽設備根本不可能捕捉到任何信號,而且工作壽命可以無限延長。因此,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金唇”竊聽器在當時代表了世界頂級水平,它的橫空出世為克格勃的竊聽行動提供了極大方便。
隨后,克格勃的特工開始利用“金唇”對美國大使館進行竊聽。特工們將微波振蕩器及蓄電池安裝在美國使館對面居民樓的頂層,并把居民樓的居民全部換成自己人。星期天一到,女特工們都要在陽臺上抖落和晾曬地毯及被褥,她們非常自然地將灰塵一樣的蝌蚪形的“金唇”撒到美使館大院內。
國徽陰謀名垂千古
任何人都知道,一個國家的大使館是其主權的象征,一般人根本無法涉足,更何況是一個竊聽裝置,而且要放到大使的辦公室,加之美國對蘇聯百分之百的警惕,放置竊聽器的難度可想而知,但這堪比登天的事情居然被克格勃完美地完成了。
為了將“金唇”送進美國大使卡里曼的辦公室,克格勃特工人員可謂是費盡了心機。他們曾精心在美國使館內設計了一起火災,高度警惕的美國人卻始終沒給扮成消防隊員的特工人員進入卡里曼大使辦公室的機會。幾經周折后,克格勃的高參們最終想出將竊聽器放在禮品中送給美國大使這一妙計。當然,這件禮品不僅要適合做“金唇”的載體,而且還必須保證大使同意接受,并將其放在辦公室中才可以。為此,克格勃相繼排除了一些不適于做竊聽器載體的禮品。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禮品竊聽器終于研制成功了,是由名貴的紫檀木、黃楊木、紅杉木、柔美棕、波斯帕羅梯木、紅木及黑木拼裝而成的一枚美國國徽。克格勃將這枚國徽的中央掏空,把“金唇”竊聽器植入其中。這樣,一切都準備妥當,只等一個機會,一個將此國徽送給大使卡里曼的機會!
但是,如何才能將這份禮品送給大使卡里曼呢?克格勃又為其量身定做一個“引誘計劃”。1945年2月9日,蘇聯宣布在黑海之濱舉行“阿爾臺克全蘇少先隊健身營”的開營典禮,并以蘇聯少先隊員的名義向羅斯福總統及丘吉爾首相發出敬請光臨的邀請,以此誠摯感謝兩位政治家在戰爭期間對蘇聯人民的幫助。當然,百忙之中的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不可能應邀而來,委派其他官員前來參加蘇聯孩子們的活動也不合適,最適合完成這一使命的非兩國駐蘇大使莫屬。果然,一切在克格勃特工的意料之中,美國大使卡里曼與他的英國同行專門從莫斯科趕到黑海之濱出席開營典禮。
樂隊奏響了美國國歌,蘇聯少先隊員用英語合唱美國國歌,開營典禮進入了高潮。美國大使卡里曼完全沉浸在孩子們純真稚嫩的歌聲中,應有的戒備與警惕早已被歡歌笑語所淹沒。此時,4名蘇聯少先隊員抬著一枚精美絕倫的巨大木制美國國徽走到卡里曼大使面前。蘇聯翻譯官勃列日科夫馬上向貴賓們翻譯這枚國徽的做工及用料是如何講究。蘇聯工匠高超精湛的制作工藝使這位見多識廣的美國外交官情不自禁地發出驚嘆:“天哪!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把它放哪兒最合適呢?”勃列日科夫不失時機地低聲對卡里曼說:“就把它掛在您的辦公室,英國人肯定會嫉妒得發瘋。” 卡里曼絕對沒有想到,這只美輪美奐的木質國徽竟然暗藏玄機,因此泄露了美國的機密,也令大名鼎鼎的美國中央情報局顏面無存!
接下來,克格勃要做的就是在美國大使館對面的建筑中安放一個靈敏度極高的雷達,這對于克格勃特工來說簡直易如反掌。從此以后,國徽里的“金唇”便源源不斷地將美國大使館里的秘密傳播出來。對美國來說不幸的是,自1945年2月起克格勃的竊聽計劃一直持續了8年。這8年間,“金唇”送走了4任美國大使。最令人驚奇的是,每一位新大使到任后從墨水瓶到地板全部更換一新,就是從未動過這枚美國國徽。它無與倫比的藝術美感贏得了4位美國大使的喜愛,甚至有位大使將辦公室的窗簾及家具色調也相應做了些改變,以與這枚國徽相匹配。
“金唇”之謎無人破譯
再完美的計劃也有暴露的一刻,1953年美國中情局發現了“金唇”竊聽器,但始終沒有勇氣公開他們的“恥辱”。直到1960年5月,蘇聯擊落由鮑爾斯駕駛的美國U-2高空偵察機后,華盛頓才公開“金唇”的秘密。當時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卡波特將那枚精美的國徽及“金唇”竊聽器拿到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會議上做了一番展覽。在此后的幾十年中,美國和英國的特工曾多次試圖破解“金唇”的技術秘密,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時至今日,蘇聯人的“金唇”竊聽器仍舊陳列在美國中情局的博物館內。
附:本章內容主要參考:
1.亞諾編著,《KGB克格勃全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
2.(英)克里斯托弗·安德魯、(英)瓦西里·米特羅欣著,《克格勃絕密檔案》,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3. www.tianyabook.com/kegebo/(《克格勃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