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 “三言”“二拍”的世界
- 陳永正
- 3058字
- 2020-06-02 17:46:22
少年時喜讀說部小說,家中有本“抱甕老人”編選《今古奇觀》,視為床頭秘本,讀過不下三五次,其中如《羊角哀舍命全交》《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李謫仙醉草嚇蠻書》等,更令自己心靈撼動。后來才知道這本奇書是從“三言”“二拍”中選出來的。“三言”,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作者為明代馮夢龍。“二拍”,即《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作者為明代凌濛初。五本書都是通過對舊本的收錄和修改,再加上作者自創的故事,成為我國古代短篇小說集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馮夢龍,字猶龍。明代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科場失意后,即致力于收集、編訂、創作通俗小說。晚明的社會實在太污濁了,政治實在太黑暗了,舉世昏昏,眾人夢夢,為了“觸里耳而振恒心”(《醒世恒言序》),使“怯者勇,淫者貞,薄者敦,頑鈍者汗下”(《古今小說序》),在明熹宗天啟年間,馮夢龍完成了不朽的短篇小說集“三言”的編纂工作。“三言”的目的在于“三世”——喻世、警世、醒世,作者企圖以小說去教化他人。
馮夢龍認為,小說的教育意義,要比儒家經典的《孝經》《論語》更為重大。所以,他對世道人心,則勸喻之,警誡之,喚醒之,而且用最明白、通曉、常用的語言使民眾易于接受。馮夢龍自己解釋說:“明者,取其可以道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適俗也。恒,則習之而不厭,傳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義一耳。”(《醒世恒言序》)這說是“三言”名稱的來由。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觀序》中說“喻世、警世、醒世三言,極摹人情世態之歧,備寫悲歡離合之致,可謂欽異拔新,恫心駭目”,當非虛譽。
馮夢龍的“三言”,是中國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標志著中國短篇白話小說的民族風格和特點已經形成。“三言”中所收錄的作品,有一部分是宋元舊篇,一部分是明代新作,也有小部分是馮夢龍的擬作。可以說,“三言”中一百二十篇作品是宋、元、明代民間說話藝人和文人加工整理的集體成果。它把當時流行的優秀話本基本上都收進去了,并經馮夢龍本人進行了整理潤飾,使它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和文學色彩。“三言”是話本的集大成之作,是我國古代短篇小說的寶庫。
繼“三言”之后,明末社會上又流行著通稱為“二拍”的兩種擬話本集。編纂者為“即空觀主人”,王國維《宋元戲曲考》中考定其為明末浙江烏程人凌濛初。由于馮夢龍的“三言”已經把宋元舊種搜羅殆盡,凌濛初不得不自起爐灶,“慘淡經營,加工組織”“取古往今來雜碎事,可新聽睹,佐談諧者”,重新加工或改作,其中有一些還是凌氏的新制。《初刻拍案驚奇》四十卷,《二刻拍案驚奇》四十卷(實為三十八卷)。總的來說,“二拍”比起“三言”來,在藝術上略遜一籌,但“二拍”中不少故事情節曲折生動,也頗有吸引力。特別書中不少作品都對“人欲”充分的肯定,在批判“存天理,去人欲”方面比“三言”似更為鮮明有力。
“三言”“二拍”的題材廣泛,想象豐富,有著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讀來饒有興味。其中有大量的描寫市井之民生活的作品,作者熱情歌頌白手興家的商人,給當時社會樹起了一個全新的價值尺度。只要有決心、有能力、努力奮斗,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地位。如《醒世恒言》卷二十《張廷秀逃生救父》中王員外說:“貧富哪個是骨里帶來的?”有關商人發跡的故事,如《初刻拍案驚奇》卷八《烏將軍一飯必酬,陳大郎三人重會》中,寫一位以“商賈營生”的孀婦楊氏,教育侄兒王生,使他“商賈事體,是件伶俐”,王生長成,楊氏便命他出外經商,說:“我身邊有的家資,并你父親剩下的,盡勾營運。待遇我湊成千來兩,你到江湖上做些買賣,也是正經”。王生也欣然說:“這個正是我們本等”。后來王生行商被劫,楊氏又勸慰他:“且安心在家兩日,再湊些本錢出去,務要趁出前番的來便是”。王生再次遭劫,楊氏又說:“不可因此兩番,墮了家傳行業”。果然,自此以后,出去營運,遭遭順利,不上數年,遂成大富之家。還有令人感奮的《醒世恒言》卷三十五《徐老仆義憤成家》的真實故事。徐氏兄弟分家,大房二房占去全部家產,而把老仆人阿寄推給三房的寡婦。阿寄忠于被欺侮的寡婦孤兒,發憤出外經商,重新建家立業,向世人展示了“富貴本無根,盡從勤里得”的道理。撇開主仆關系來說,從阿寄身上也可看到扶弱自強的人性美。
“三言”“二拍”中也有不少愛情故事,歌頌那些生死不渝、始終相愛的情人們,或是譴責那些始亂終棄的負心漢子,或是同情那些癡心苦戀的女郎,如《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杜十娘,一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女性,她以為找到了一位可依托終身的人——貴公子李甲。她巧妙地為自己贖了身,離開妓院,與李甲一起回到他的家鄉。可是,李甲在恐懼和利誘之下,終于無情地把她拋棄,轉賣給輕薄頭兒孫富。杜十娘面對著負義的情人,傲然挺立,用自己的生命作了最后的搏斗。她把一件件價值萬金的寶物擲入江中,痛罵李甲和孫富之后,憤然投江自盡,用一死表示了自己最后的抗爭。小說中的杜十娘表現了壯烈的悲劇美,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情力量。而《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卻是一篇動人的“非典型”小說。蔣興哥休妻后再復婚,三巧兒先后同三個男子有關系,最后與原來的丈夫復合。這些都跟傳統道德觀念“烈女不嫁二夫”相矛盾。作者對一位發生婚外情的女子采取同情和諒解的態度,表明了小市民階層全新的道德觀念。這不能不說是對傳統的倫理道德的懷疑和沖擊。這樣的“覆水重收”的故事,直到明朝末年才在中國文學史上首次出現,其深刻的社會意義,值得研究者們重視。
馮夢龍是位熱誠的女性謳歌者,在他的筆下,有不少“出色”的奇女子,“可欽可愛”“賽過男子”,《醒世恒言》卷十一《蘇小妹三難新郎》中,開門見山地揭出:“女兒那見遜公卿”。如蘇小妹,使大才子秦少游都“為其所困”,連她的哥哥蘇東坡都說:“吾妹敏悟,吾所不及!若為男子,官位必遠勝于我矣”,這里歌頌的是一位文學才女。《喻世明言》卷二十八《李秀卿義結黃貞女》中贊美的是一位市井奇女。黃善聰女扮男裝,出外謀生,勤苦營運,手中頗有積蓄,遂為京城中富室。《警世通言》卷三十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謂“有志婦女,勝如男子。”小說寫曹家莊的小官人曹可成,不事生產,終日在煙花隊里胡混。他與妓女春兒相好,把萬貫家財都弄光了。春兒不嫌貧賤,嫁給可成,忍苦成夫,終于重旺曹家莊。這里歌頌的是一位堅忍的底層女子。《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寫明世宗嘉靖年間錦衣衛沈煉遭嚴嵩父子迫害之事,表彰忠良之士,批判權奸小人。小說真正的主人公是聞淑女。沈煉之子沈小霞一家人被押送京城,奸黨準備在途中暗害他,聞淑女隨夫上路,智斗解差,終于使沈小霞逃脫了性命。馮氏在《明史·沈煉傳》有關資料基礎上作了大量的藝術加工,使之成為一個深刻動人的故事。馮夢龍并沒有把人物強分等級,無論是官宦小姐或是小家碧玉甚至是風塵女子,他都一視同仁,尊重她們的人格,熱情歌頌她們的奮斗精神。
《“三言”“二拍”的世界》是一本隨筆結集,本書在評述“三言”“二拍”時,既有文學史性質的綜述,又有具體作品的分析;既有點評,又有考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亦莊亦諧,亦淺亦深,不拘一格。力求使讀者在輕松的閱讀過程中增加興趣,獲得知識,收到效果。本書在20世紀90年代初納入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研究項目,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為劉逸生先生主編的《小說軒》叢書的一種,曾在讀書界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人文科學和心理學界人士也曾留意,視為立意嚴肅的史料研究述評。領讀文化有鑒于此,出版簡化字版本,再版發行。從初版至今,歷時近三十年,也算是經過“時間檢驗”了。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劍來(1-49冊)出版精校版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陳平安,唯有一劍,可搬山,斷江,倒海,降妖,鎮魔,敕神,摘星,摧城,開天!我叫陳平安,平平安安的平安,我是一名劍客。走北俱蘆洲,問劍正陽山,赴大驪皇城,至蠻荒天下。斬大妖,了恩怨,會舊人,歸故鄉。刻字劍氣長城,陳平安再開青萍劍宗!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