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干行①
妾發初覆額②,折花門前劇③。
郎騎竹馬來④,繞床弄青梅⑤。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⑥,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⑦,愿同塵與灰⑧。
常存抱柱信⑨,豈上望夫臺⑩。
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①本詩當為初游東南作,約當開元十四年(726)。長干行:樂府《雜曲歌辭》舊題。長干是地名,在今江蘇南京秦淮河之南,為一狹長山崗,吏民雜居,號長干里。《長干行》原為當地民歌,今存古辭一首。文人仿作之,多半是情歌。李白原作二首,這是第一首。
②妾:古代婦女自我謙稱,意謂自居于侍妾地位。初覆額:古時女子十五歲始挽發加簪。幼時不束發,初覆額,頭發剛掩住前額,大抵似今之前劉海。指幼小時。
③劇:游戲。
④竹馬:以竹竿當馬,童戲。《后漢書·郭伋傳》:“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可見其俗甚古。
⑤床:指井床,即井邊圍欄,一說指井上支轆轤的支架。床有支架之義,如筆床。弄:玩。
⑥向暗壁:向墻角暗處坐著。
⑦展眉:眉頭舒展,指自在地笑。應上“未嘗開”。
⑧愿同句:即同生共死之意。
⑨抱柱信:古代傳說尾生與一女子相約在橋下相會,女子未至,大水忽來,尾生守約不離去,抱著橋柱被水淹死。見《莊子·盜跖篇》。這里用以表示常存互相信任、長相廝守的愿望。
⑩豈上句:傳說一女子因思念離家已久的丈夫,天天上山候望,久而久之化為石頭,仍保持原來望夫的形象。后人稱此石為“望夫石”,此山為“望夫臺”。這句說,從未想到會有分離相望的一天,引起下文。
瞿塘句:指丈夫入蜀經商之路。瞿塘峽為三峽之一,在今重慶奉節境內。滟滪堆:瞿塘峽口的險灘,參下注。
五月二句:承上設想丈夫行旅險苦。不可觸,《太平寰宇記》載:“滟滪堆,周回二十丈,在(夔)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瞿塘峽口……夏水漲,沒數十丈。其狀如馬,舟人不敢進……諺曰:‘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觸;滟滪大如馬,瞿塘不可下。’”猿聲,《水經注·江水》載,三峽兩岸群峰相連七百里,遮天蔽日,山上“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因猿聲居高臨下而凄厲,故曰“天上哀”。
遲行跡:望丈夫去時的行跡而等待。遲,等待。
生綠苔:因去時已久,行蹤處長出青苔。
蝴蝶黃:舊說秋八月蝴蝶多黃色。
此:指上述雙蝶等景象。
坐:因而。紅顏老:青春容華變憔悴。
早晚:什么時候。今語尚有“多早晚”。下三巴:由三巴順流東下。三巴為巴郡、巴東、巴西的合稱。這里泛指蜀中。
書:書信。
長風沙:又名長風夾。在今安徽安慶東五十里的江邊。宋陸游《入蜀記》卷三載,從長干里到長風沙有七百里。長風沙又極湍險。這里是極言迎夫不辭遙遠險苦。
讀過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一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的人,一定會馬上悟到,本詩的句式“十四”、“十五”、“十六”,取于古辭;然而你再細細涵泳,又會味到,這詩的韻味與古辭不一。古辭寫戀情雖婉委動人,卻樸茂深永,本詩卻寫得旖旎細致,楚楚可念;古辭以敘事為主,夾以抒情,描寫細密,本詩卻以抒情帶敘事,筆法疏朗。這是因為古辭是以敘事為主的漢樂府,雖經六朝人修飾,但古樸猶存。《長干行》是后起于江南的六朝樂府詩,風格以清麗勝,形式以抒情為主。李白援漢樂府句法人六朝樂府,并以他清新的氣質調和而融為一體,是詩史上一首復古通變的杰構。從《長干行》今存詩篇看,六朝以來都為四句的短篇或聯章組詩,李白則衍而為長篇,這也是復古通變在詩體形式上的創新。
《唐宋詩醇》評本詩曰:“兒女子情事,直從胸臆中流出,縈回曲折,一往情深。”此評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從誦讀的感覺體味,本詩確如此;細細味之,卻會發現極具匠心。
詩以女主人公的自白來抒寫,以回憶為主,“常存抱柱信”二句是關鎖。這之前回憶青梅竹馬的童年時期到“為君婦”的感情萌生、發展、結果的過程;以下至結末寫丈夫經商入蜀后的思念與企盼。這二句的筆法跳脫,借“尾生抱柱”與“望夫臺”兩個民間傳說性的典故,上句為回憶作結,下句為思夫啟端,而“常存”、“豈上”兩個詞組又將二層意思勾連為一個整體,并自然地由樂入悲,形成強烈的對比,是轉接的范例。
心理描寫的細膩是全詩的又一特色,但是前后兩半的表現手法卻絕不相同。上半部分全用白描。古人稱賦法,如“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寫新婦形態以見其心理,細致入微,非深于體察者不能為。下半部分多用興法。寫擔心丈夫旅途安危,以三峽之險來表現;寫望夫纏綿,則用綠苔、秋風、飛蝶來影借。其中“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二句用景色來表現由夏入秋,以見相思之長,是下半部分兩個層次間的轉接,筆法又與“常存”兩句不同。結末變借景抒情為遙向夫君直接傾訴,又轉入賦法,“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將盼歸的急切,對夫君的摯愛,表現得淋漓盡致,是采用六朝民歌表現手法的范例。
本詩的音調旖旎而瀏亮,韻腳的變化與心理的變化極其切合,有志深研的讀者,不妨將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層次與詩的韻腳逐一排比出來,再細細對應著諷誦,這將會使你研讀古典詩歌的能力大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