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陳陶①
孟冬十郡良家子②,
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
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
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
日夜更望官軍至。
① 陳陶:一名陳陶斜或陳濤斜,因有澤地,又名陳陶澤。在陜西咸陽東。
② 十郡良家子:指從西北諸郡招募的子弟。
至德元載(756)十月,宰相房琯請旨帶兵討伐叛軍,兵分三路,南路從宜壽(今陜西周至)、中路從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南)、北路從奉天(今陜西乾縣)一齊進軍。十月中路和北路與賊將安守忠遭遇,在陳陶斜血戰。房琯用古代車戰之法應敵,以牛車二千乘、裹挾騎兵步兵前進,被敵軍縱火焚燒,幾乎全軍覆沒,死者四萬余人,存者僅數千而已。杜甫在長安聽到這個消息,親眼見到叛軍得勝歸來的囂張氣焰,沉痛無比,便寫下了這首詩,哀挽官軍的慘敗。
詩人沒有實錄大戰的經過,只寫了戰敗的后果,著意描繪了陳陶血流成澤、尸橫遍野的場面:初冬時節,十個郡的士兵的鮮血都變成了陳陶澤里的水;在死寂的蒼天之下,曠野之上,布滿四萬義軍的尸體。“四萬義軍”的巨大數字與“同日死”的短促時間合并在一句之中,與前句血化作水的形容聯系在一起,便強調出無數生命毀于一旦的過于輕易之感。如此殘酷的戰爭,如此荒唐的慘敗,使血不但像水一樣沒有價值,也使生命失去了值得珍惜的意義。所以沒有人性的群胡可以用血洗箭,還能唱著胡歌狂歌痛飲。與都人掩面悲啼的情狀加以對比,便更加驚心動魄地揭示出兩京生靈在血泊中哀吟的慘象。
這首詩不僅以血淋淋的實錄反映了唐軍慘敗、叛軍氣焰正盛的形勢,而且以典型的畫面凸顯了人類戰爭的殘酷。表現的不僅僅是詩人對時勢變化的關注,更主要的是無數生命的毀滅在詩人內心造成的強烈震撼。杜甫的可貴就在他的心始終與人民一起滴血,從未因熟視喪亂而變得麻木,所以他的痛切悲苦之詞,才能使千載以下的讀者為他的博大仁愛而感奮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