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商隱詩選評
- 劉學鍇 李翰
- 1046字
- 2020-06-12 16:03:46
灞岸[1]
山東今歲點行頻[2],幾處冤魂哭虜塵。灞水橋邊倚華表[3],平時二月有東巡[4]。
[1]會昌二年(842)八月,回鶻烏介可汗率所部南侵至大同一帶,唐朝廷下令征發許、蔡、汴、滑等六鎮兵馬,準備抗擊。詩所寫即此事。灞岸:灞水橋(在長安東)邊。
[2]山東:函谷關以東地區。點行:按名冊抽丁出征。
[3]華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柱,立于大路交衢。此指設于橋前作為標志與裝飾之表柱。
[4]平時:承平之時。東巡:皇帝巡游東都洛陽?!稌に吹洹罚骸皻q二月,東巡守?!惫收f二月東巡,非實際紀時。
會昌二年下半年開始準備,三年正月進行的破襲回鶻的戰爭,和會昌三年八月至四年八月的討伐澤潞叛亂,是唐后期兩次重大的政治軍事行動。商隱對這兩次戰爭都有深切的關注,寫下一系列詩文。本詩所涉即唐政府為抗擊回鶻而征兵之事,對因遭回鶻侵擾而死亡流離的百姓深表同情。杜牧同一時期也寫過一篇反映此一史事的作品《早雁》。除小李杜外,同代詩人直接反映此事的作品卻很少,這一方面說明了其時詩壇的寂寞,另一方面也說明商隱在哀嘆個人命途多舛的同時,一直不曾停止對國運的關切。
詩以回鶻南侵為背景,主要寫的是灞岸遠眺時的心情。通過想望中東都一帶兵士應征、北方邊地百姓號哭的情景與盛時帝王東巡的對比,寓無限今昔盛衰之感。
結構上,詩人先從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寫起,再聯想昔日東巡,結尾戛然而止,余味深遠,令人深思。而且這種從時間角度來說的倒裝,起到了更好的襯跌效果,能突出侵擾與動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但這種結構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為之,詩人的思路本來就是由現實出發而聯想開去的,遵循的是思維自身的邏輯。
商隱關于討伐澤潞叛亂的詩更多,今舉一篇《登霍山驛樓》:
廟列前峰迥,樓開四望窮。嶺鼷嵐色外,陂雁夕陽中。弱柳千條露,衰荷一向風。壺關有狂孽,速繼老生功。
這是會昌四年秋,商隱移家永樂(今山西芮城縣)后,往返永樂、太原時,登霍山而作。是時,討伐劉稹的戰爭即將完全獲勝。從字面上,前三聯均登臨即景,只有最后一聯寫時事?!袄仙Α敝杆鍖⑺卫仙?。李淵進軍關中時,老生守霍邑,被李淵打敗斬殺。詩人乞求霍山神能像當年幫助李淵一樣,早日助朝廷平定叛亂。
由前面的寫景到末聯祈愿,看似突然。實際上,由于詩人心中早就裝滿時事,登高一眺廣渺時空,內心蓄積便被引發出來。詩人將這表現在詩中,而又省略了其間的筆墨蹊徑,于是出現末聯的跳躍。紀昀說:“登高望遠,忽動于懷,興寄無端,往往有此似突而究非突,蓋其轉接之間以神而不以跡也。”(《玉溪生詩說》)其實,這同樣是遵循思維自身邏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