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荀子譯注
  • 張覺
  • 2136字
  • 2021-11-19 11:42:48

前 言

荀卿其人,廢死蘭陵,在當時郁郁而未得志。然其書則卓然立于諸子之林,不但為戴德、戴圣、韓嬰所采錄[1],而且歷千百年而不廢,此必有其所以不朽之道。郭沫若曾以《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為先秦散文“四大臺柱”,其言云:“孟文的犀利,莊文的恣肆,荀文的渾厚,韓文的峻峭,單拿文章來講,實在是各有千秋。”[2]此雖論文之言,然按諸其說,荀子亦卓犖大家,巍巍然少與倫比。

荀子之書,乃為“嫉濁世之政”而作[3],故其“遺言余教,足以為天下法式表儀。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觀其善行,孔子弗過”[4]。其書頗多洞察社會政治、道破人情世故、指示立身行事之論。故讀是書,非但可知古人之學術思想,亦必有益于立身處世。為助讀者披閱,今將其人其說,略述于下。

荀子,名況,戰國末趙國(今山西安澤)人,約生于公元前335年[5]。年十五曾游學齊國稷下(在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善為《詩》、《禮》、《易》、《春秋》。齊襄王(公元前283年前265年在位)時,曾任稷下學宮祭酒,時人尊而號為荀卿,后人亦謂之孫卿子[6]。后遭讒適楚,楚相春申君以為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死而荀卿廢,遂家于蘭陵,疾濁世之政,發憤著書數萬言而卒。李斯、韓非、浮丘伯皆嘗受業為弟子。《史記》有傳,可參見。

縱觀《荀子》全書,凡哲學、倫理、政治、經濟、軍事、教育,乃至語言學、文學,皆有涉獵,且多精論,足為先秦一大思想寶庫。

以哲學觀而論,荀子乃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之代表。荀子以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又主張“制天命而用之”,“應時而使之”[7]。既揭示了自然規律之不可抗拒,又強調人類之能動性。至如《解蔽篇》之探討思維原則,《非相篇》之反對相術,亦皆為研究哲學者所當注意者。

荀子為性惡論者,以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8]

荀子之性惡論運用于政治領域,則為禮治主義,以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9]。人之欲無窮,故必隆禮;隆禮之至,則必重法。故荀子之論禮,又每每與法相提并論,其言云:“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10]當然,有法無禮亦不可,“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11]。然則何以得其人?則唯禮義之用,“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12]。荀子融禮、法為一爐,兼重道德教化、法治刑賞,其政治思想之要義蓋在此。至于其稱先王之外,又首唱法后王之論[13],則又較孔、孟之只道先王為進步。

政治之基礎在經濟,故荀子又詳論“足國之道”,主張“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主張“輕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征,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以為“如是則國富矣”[14]。荀子又以為“國計之極”,在“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15]。此一財政原則,向為兩千年來發展封建經濟之金科玉律,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戰國時政局動蕩,戰爭不斷,故荀子又專門論及軍事,以為“仁人之兵”無敵,以為“好士者強,不好士者弱;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賞重者強,賞輕者弱;刑威者強,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強,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是強弱之常也”[16]。此皆不刊之論。至于其論“六術”、“五權”、“三至”等等,亦多可采,實為將兵者所當詳察。

荀子倡性惡論,故特別強調后天之學習,所謂“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17],故其論學甚詳,《勸學》、《修身》、《不茍》等篇,每多修身進學之警策。

其他如《非十二子》篇評論各家思想,《正名》篇闡述其正名學說與語言理論,亦發前人之所未發。而以民歌形式所寫之韻文《成相》篇,乃后世彈詞之祖;至于《賦》篇,又開漢代辭賦之先河。此皆為研究先秦學術思想、語言文學者所當深究。

以上所述,乃其犖犖大者。要而言之,荀子之學,出于孔氏而深廣于孔,其中心雖以禮義為治,然其思想之博大,乃集各家思想之大成,決非“儒家”所可包容;其足以取資者,亦非上述所可詳盡,讀者自可得之。

張覺
1989年3月26日初稿于上海流水齋
1993年1月13日修改于五角場鐵屋

[1] 見《大戴禮記》、《小戴禮記》、《韓詩外傳》。

[2] 見郭沫若《十批判書·荀子的批判》。

[3] 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4] 見本書《堯問》篇。

[5] 考證見張覺《韓非子全譯》之《難三》題解。

[6] “荀”、“孫”音近而訛。或以為漢人避宣帝劉詢諱而改曰孫卿子,非。

[7] 見本書《天論》篇。

[8] 見本書《性惡》篇。

[9] 見本書《禮論》篇。

[10] 見本書《性惡》篇。

[11] 見本書《君道》篇。

[12] 見本書《王制》篇。

[13] 見本書《不茍》、《非相》、《儒效》、《王制》等篇。

[14] 見本書《富國》篇。

[15] 見本書《富國》篇。

[16] 見本書《議兵》篇。

[17] 見本書《性惡》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水市| 油尖旺区| 安岳县| 稻城县| 漳州市| 新野县| 德江县| 库车县| 五常市| 塔河县| 新蔡县| 安吉县| 古交市| 同江市| 新营市| 阳朔县| 公安县| 天台县| 泽普县| 益阳市| 磴口县| 酒泉市| 庄河市| 大田县| 内黄县| 漳浦县| 大名县| 柳州市| 木里| 沽源县| 德兴市| 工布江达县| 玛多县| 沙田区| 阿拉善左旗| 平武县| 东乡族自治县| 保亭| 慈溪市| 巍山| 江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