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社會是怎么樣的?
如今,大多數人很難再專注做一件事情了。
他們身后總像被什么趕著,沒什么事,走路也會急匆匆。
生活的目標和衡量標準似乎只是,賺錢,賺更多的錢,賺最多的錢;買房,買大房子,買最大的房子。
既然一切都在變化,就沒什么能阻止人們不擇手段;
既然一切都有待可期,每個人的原始欲望都會被激發;
既然一切模式都不永恒,每個人就只能撈一把就走,爭取眼前利益;
放眼現在的社會,無論你是誰、掌握了什么資源、積累了多少家業。總有一種變革針對你,總有一款危機適合你。
沒有一種模式是長存的;沒有一種競爭力是永恒的;我們所有的經驗和積累,都隨時可能被顛覆、被清零,我們只能在夾縫里求生存。
這就是一個被任意洗牌的社會,人們怎么才能保持初心和恒心?
浮躁的社會里,大家的心態都是一樣的:趕緊沖進去撈一把就走,然后伺機再撈下一把。
社會很快,我們很急。急著成功,急于過標配的生活,急著實現自由、體驗人生。
這就是浮躁的社會,不分男女老人、不分農村城市、不分貧窮富裕、不分官員群眾,集體陷入了忐忑、焦慮的年代。
這就是浮躁社會的特征。
那么,一個不浮躁的社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不浮躁的社會是什么樣的?
不浮躁就是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該看書看書,該洗澡洗澡。聊事時聊事,陪朋友時陪朋友。萬事各得其所,專心在此時此刻,做每一件事。
而不是吃飯時想著別人的魚翅海參,睡覺時想著發票報銷,看書時想著如何炫耀,洗澡時想著喜酒湊份子,聊事時情不自禁總想談錢,陪朋友時總是手癢想刷一刷微信朋友圈——所謂浮躁,也就是時時刻刻,希望以最短的時間,博取最多的存在感、優越感和自我認同。
孔夫子以前說理想,也不花哨,就是很淳樸的,夢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理很簡單,但時事亂了,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什么東西都被標簽化、扭曲化、符號化了,不再是本來面目了,就浮躁了。
我上初中時,傳言中考改革,歷史地理生物不計入中考成績了,人心惶惶。那一段時間歷史生物課堂很亂,年輕老師鎮不住場。幾個月后,得到確切消息,大家浮躁的心才平靜下來。
我大四時,傳言保研制度要變(外保制度),院領導們在扯皮,一天一個新政策,一會兒說XX名之前的人都能外保,一會說前6名以后的統統不外保,一會說成績最好的院里要留下,只有X名到XX名之間的才能外保…要保研的人夜不能寐,食不知味。到政策落地后,大家浮躁的心才平靜下來。
高考填完志愿,等著高校出分數線時的那幾天,本來計劃練練打字(當時覺得打字是很高端的技能),讀完一本小說,結果什么事都做不下去,看電視劇的時候心里想的都是志愿學校的往年分數線,做夢夢到今年我的志愿學校遭遇大年,分數線暴漲。直到幾天后分數線出來,比我的分數低不少,才安心的把小說讀完。
教育學里有一個概念,就是成功或失敗的歸因理論。例如孩子們會把這次成績考的很差歸結為這段時間的學習不努力,學習習慣不好(不預習,不做筆記),這次試卷題目出的太偏,答題卡識別故障,老師改卷不仔細…其中前兩條是可控因素,是自己能左右的,后幾條是不可控因素,是外界環境決定的。
如果孩子認為,可控因素是決定成敗的主要因素,那么就會踏實努力;如果孩子認為不可控因素是主要因素或者說決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會很浮躁。回顧以上所有我經歷過的浮躁時期,共同點非常明顯,就是我的切身利益,我的未來和前途,掌握在不可控因素的手里的時候。
不浮躁的社會是什么樣子?就是理發店師傅知道自己的美好未來掌握在自己日益精進的手藝上,IT創業者知道成功與否取決于自己的app是否真正幫助了用戶,公務員相信自己的升遷速度取決于工作能力,中小學教師相信中產階級生活在每一次認真的備課和磨課過程中鑄就,博士生確信自己的畢業和選導師時是否仔細調查其人品無關。就是人們真正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社會。
浮躁是一個結果,不是一個原因。現在中國社會普遍浮躁。說白了,是因為社會高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機會能讓一部分人短時間迅速改變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
在目睹了大量這種現象之后,民眾就會傾向于尋找類似的機會而不是扎扎實實做事情。所以很多人總是在追求短平快的機會,要求快速達到目標、出現結果,不喜歡需要長期積累、長期付出的工作,對于很多事情缺乏耐心。這就顯得浮躁了。
上面有人說現在很多人喜歡追求馬上有錢。關鍵要“馬上”。其原因就在于周圍迅速致富的人很多。這給了人們希望,也讓很多人有心理的落差。因此,不浮躁的社會,往往是缺乏短平快機會的社會。
不浮躁的社會顯然有兩種可能。第一種社會,絕大多數人再怎么努力也不大可能大幅度改善經濟條件或社會地位。第二種社會,經濟條件或社會地位都是逐漸改變的,主要基于個人的積累。所以,古代社會不浮躁和現代發達社會不浮躁,往往是出于截然不同的原因。
禪宗里有一段公案,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后呢?”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和尚回答說:“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時就想著砍柴,擔水時就想著擔水,做飯時就想著做飯。”
什么是不浮躁的社會?我想大概就是窮人也會有過得快樂的方式,富人不以自己擁有很多金錢物質而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商人不會因為金錢而污染空氣和水源,食物,人們自己吃飽后還能想到那些沒有飯吃的人,解決矛盾的方式是法律和講道理而不是拳頭吧。
還有一位知乎上的分享讓我很深刻,作者和妻子去日本沿海騎行,因為妻子騎得很慢,他到達終點后回頭望去,發現在她妻子身后有十幾輛汽車排成長龍,卻沒有一輛按喇叭催促,沒有一輛試圖超車。后來妻子將路讓出來,車隊才超過他們,一輛汽車里的小朋友還在對她喊“加油”。
希望有一天,中國人能夠各就各位,各按其時,各安其事。
那就是一個不浮躁的社會,只有這樣,才談得上幸福感。——水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