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理查二世:貴族政變與金雀花王朝之亂作者名: (美)雅各布·阿伯特本章字數: 7149字更新時間: 2020-06-24 13:16:27
第一章 理查的祖先

精彩看點
三位理查——十字軍戰士理查——約翰國王——當時的王室與貴族——權力起源——人類對大地物產的自然權利——王室統治的好處——受到限制的王室與貴族的權力——繼承人的分歧——小亞瑟的例子——與法蘭西國王結盟——諾曼底的形勢——亞瑟戰敗被囚——約翰引誘亞瑟退位——謀殺亞瑟——亞瑟之死的多個版本——貴族們的反抗——約翰國王像——大憲章——殘暴地壓迫猶太人——古代史書中的引文——荒唐的罪名——被釘上十字架的孩子——約翰·萊星頓——貴族與國王間的軼事
曾有三位理查登上過英格蘭國王的寶座。
第一位是理查一世,他被稱為“十字軍戰士理查”,他也因此被人們所熟知與稱道。他不僅是英格蘭至高無上的王,還統治著法蘭西的整個諾曼底地區。為了出征圣地,理查一世在自己的領地里招募了強大的軍隊;為了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耶路撒冷和其他圣地,他與撒拉遜人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在征戰途中,理查一世有許多非凡的際遇,這些故事都收錄在《理查一世》中。
理查一世的繼任者并非理查二世。他們中間還有幾位君主統治過英格蘭。繼承理查一世王位的是國王約翰。約翰是理查的兄弟,在理查出征圣地期間被任命為攝政王,留在了英格蘭。
約翰之后是亨利三世和三位愛德華;當第三位愛德華去世后,他的孫子理查二世繼承了王位。他當時只有10歲,還不具備統治一個國家的能力。

十字軍東征期間的圣地耶路撒冷
當時的國王都是些野蠻而又強橫的人,他們之間爭斗不斷,與貴族之間的戰爭頻發。與此同時,勞苦大眾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貴族們住在遍布全國的牢固的城堡里,他們擁有或聲稱擁有巨大的資產,并強迫勞動人民為他們耕種。這些城堡中有一部分現仍適合居住,但大部分已成一片廢墟,經常會引起人們的好奇,前去參觀。
國王牢牢掌握著自己的國家,正如那些貴族緊握自己的財產一樣——他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普通民眾也是這么想的。在他們看來,國王有“權力”享受奢侈華麗的生活,有“權力”作威作福,有“權力”強迫人們為了租金和稅收而付出他們近乎全部的收入;國王也可以像他的父親那樣擁有強大的軍隊,無論何時,只要他一聲令下,這些士兵就要趕赴沙場,為了他與鄰國間的不和而戰。但是國王的父親又有什么權力這么做呢?為什么?因為他的父親就是這么做的呀。好吧,那么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時候。第一個人是如何獲得這些權力的呢?這是一個無人能夠回答的問題。因為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沒人知道到底是誰建立了這些貴族家庭,或者他們是通過什么方式獲得這些權力。在君主統治的初期,當時的人們既不會讀也不會寫,沒能留下任何文字記錄,也沒有任何有關如何處理公共事務的記載。等到文明之光開始照亮中世紀的歐洲時,這些王室與貴族們早已落地生根,遍布四處了。
整個歐洲分成許多王國、侯國、公國以及其他一些割據政權。這些政權中都會有一個古老的家族,他們建立了至高無上、近乎專制的權力。同樣,沒有人知道他們最初是如何獲得這些權力的。
大部分民眾通常會心甘情愿地接受這些貴族或王室的統治。首先,他們對這些古老的、根深蒂固的家族有著一種近乎盲目的崇拜。其次,他們從小就總是被教導說國王擁有統治的權力,而貴族則對自己的財產有所有權;他們自己終身都要辛勤地工作,并允許國王和貴族以租金、稅收或其他名義拿走他們的勞動所得,只留下能夠勉強維持生活的必需品。民眾認為這是造物主賦予他們的責任,他們必須遵從這樣的安排,否則就是一種罪過。但是,土地顯然是造物主送給全人類的禮物,所以整個社會應當進行公平合理的安排,按勞分配勞動果實,讓每個人都獲得自己該得的報酬。
從許多方面來說,這些國王和貴族們組成的統治階層對公眾來說是大有好處的。正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普通民眾比我們所想象的更傾向于服從這些世襲的國王和貴族。他們會竭盡所能地維持秩序,懲治犯罪。如果有人結伙搶劫,這些國王或貴族就會派兵去剿滅他們。如果有竊賊入室行竊的話,他們會派出官員去追捕并監禁偷竊者。如果有謀殺案發生,他們會抓到殺人者并處以絞刑。國王和貴族們這樣做完全是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如果他們允許搶劫發生,或是讓民眾總是生活在恐懼中,那么,土地將無人耕種,租金和賦稅也將無處征收。所以,國王和貴族建立了法庭,制定了法律,并任命官員來負責執行,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臣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而民眾也被灌輸了這樣一種觀念——除了依靠國王的力量,他們是無法得到安全保障的。民眾常常告誡自己應當為此而感到心滿意足,愿意為了國王去征戰沙場,也愿意為國王和貴族付出自己近乎全部的收入。要是他們不這樣做的話,整個社會都會陷入一片混亂,強盜與竊賊也會四處橫行,而自己將會無處安身。
在當今世界任何一個開明的國度中,民眾都可以選舉政府部門來約束和懲罰搶劫與謀殺等罪行,制定并執行所有必要的法律來促進公眾福利的改善與提高。但是在古代,這是很少或從未發生過的事。雖然當今社會對行政管理的理解也不夠完美,但在當時,這根本就是沒有人能夠明白的事情。因此,人們除了服從之外沒有更好的選擇。他們不僅要服從他們的國王,還要盡全力來擁護這些世襲國王和貴族們的統治。
但是,我們決不能誤以為這些世襲貴族的權力是絕對的。事實上,他們的權力也要受到王國古老的習俗和法規的制約。除非國王和貴族們悖逆天道,否則,這些習俗和法規是不可違背的。他們所擁有的權力必須建立在這些古老習俗的基礎之上。跟這些習俗一起傳承下來的對權力的限制,自然也和這些權力本身一樣是有效的。
盡管如此,這些國王仍然會不斷地越過權力的邊界,從而引起連綿的戰火,他們的領土也總是因此而長期處在混亂當中。有時,不同的王位繼承者之間的競爭就會導致一場戰爭的爆發。如果一位國王離世時只留下一個年幼的、還沒有能力治理國家的兒子,那么,他的某一位兄弟——小王子的叔父——就會以這樣或那樣的借口伺機篡位。這時,貴族與朝臣們就會做出選擇,有的會支持這位王侄,有的則會選擇追隨那位王叔,這就有可能觸發一場漫長的內戰。這正是理查一世過世后的局面。在臨終前,他指定他的侄子亞瑟,一位只有12歲大的男孩,作為王位的繼承人。亞瑟的父親喬弗里是理查的兄弟,年長于約翰,因此他擁有合法的繼承人身份。但是,理查一世在出征圣地時曾任命約翰為攝政王,賦予他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所以約翰決定取代他的侄子,改由他自己來繼承王位。
于是,約翰自立為王。雖然他當時還在諾曼底,但他很快就親率一支軍隊趕赴英格蘭。
英格蘭的王公貴族們立刻決定抗擊約翰,維護小亞瑟的地位。他們宣稱亞瑟才是合法的國王,約翰只不過是篡位者罷了。他們把所有人都撤回了城堡以加強防御。
在任何一個國家,只要有人爭奪王位,鄰國的國王們都會參與進來。在他們看來,支持其中一方并協助他奪得王位,就可能獲得日后利用他的籌碼,可以對他施加影響了。當時的法蘭西國王是腓力二世。他決定在這場王位之爭中支持小亞瑟。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自己找一個向約翰開戰的借口,從而占領部分諾曼底地區并劃歸到自己的疆域之中。
于是腓力二世邀請亞瑟來到自己的宮中,問他是不是不想成為英格蘭之王。亞瑟回答說事實上他非常愿意稱王。“很好,”腓力二世說,“我給你一支軍隊,你去向約翰宣戰。我也會帶著另一支軍隊前去;到時候,從約翰手里得到的一切,凡是屬于諾曼底的東西都是我的,而整個英格蘭都將是你的。”

腓力二世加冕
腓力二世認為,約翰與亞瑟在英格蘭大戰時會分身乏術,無暇顧及自己這邊。這樣,他就可以輕易地占領大部分諾曼底,并據為己有。
作為一個只有14歲的孩子,亞瑟當然還無力對這樣的問題做出判斷,所以他欣然接受了腓力二世的建議。很快,腓力二世就集結了一支以亞瑟為首的軍隊,他們朝著諾曼底進發,正式向約翰開戰。當然,亞瑟只是個傀儡而已,真正擁有指揮權的是一些年長而又富有經驗的將軍,只不過他們的所有命令都是以亞瑟的名義發出的。
漫長的戰爭開始了,最終亞瑟戰敗被囚。一天晚上,約翰和他兇殘的軍隊占領了亞瑟所在的城鎮,這個可憐的男孩是在自己的床上被抓住的。一隊騎兵帶走了他,并把他關在了著名的法萊滋堡的地牢里。
不久,約翰決定去牢里拜訪亞瑟,看看能否與他達成一些協議。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特意又等了一段時間,直到他認為這個男孩的精神已被監禁和苦難所摧毀。他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想著只要亞瑟同意放棄王位并承認自己為王,他就釋放亞瑟,甚至可以給他大量財產。但他發現,即便亞瑟是如此年幼,即便是獨處地牢之中如此無助,他的內心并未屈服。對于約翰的提議,他的答案只有“把我的國家還給我”。最終,在發現自己無法引誘這位王子放棄權力之后,約翰氣急而去,他決定要殺了亞瑟。在他看來,只要亞瑟死了,就再也沒有什么困難可以阻止自己登上王位了。因為他自己就是下一個合法繼承人,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法萊滋堡是法國北部戰略要地。圖為埃米爾·阿佩的水彩畫《法萊滋堡》
還有另一種方法可以使約翰成為合法的繼承人。在當時,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任何眼不能視、耳不能聽、口不能言的人是不能繼承王位的。把小亞瑟弄瞎和殺了他一樣可以使他失去繼承權。因此,約翰決定毀掉小王子的眼睛,讓他無法繼承王位。他派了兩個人去地牢里執行這個殘忍的決定。
負責看守城堡的是休伯特。他是一個善良仁慈的人,非常憐憫這位不幸的囚徒。所以,當執行者來到的時候,他跑去牢房里告訴亞瑟他們此行的目的。亞瑟跪在他的面前,失聲痛哭,祈求他的憐憫。救救我!哦,救救我!聽到如此可憐的哭聲,休伯特被感動了。他決定在再次見到國王之前,一定要阻止這可怕的行徑。
當發現有人違背了自己的命令之后,約翰非常憤怒。他立刻決定把亞瑟送到魯昂的另一座監獄去,他知道那里的守衛是一個殘忍的沒有道德原則的人。不久之后,亞瑟的死訊就傳遍了整個王國,所有人都認為是約翰謀殺了他。關于這件事的傳言還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據說,約翰當時就在囚禁亞瑟的魯昂,在一次狂歡晚宴后,他在酒精的作用下變得非常興奮,于是就跑去親手殺死了亞瑟。之后,他命人在尸體的腳上綁上重重的石塊,打算沉尸塞納河。但是,尸體浮了上來并漂到了岸邊,被幾位修道士發現,偷偷地埋在了修道院里。
另一個版本是這樣的。約翰假裝與亞瑟和好,帶他出去和其他的騎士們一起騎馬。當時,他們一起騎在隊伍的前面。到了晚上,他們到了河邊的峭壁上,那里荒無人煙。此時,約翰拔出佩劍,策馬趕上亞瑟并刺穿了他的身體。亞瑟大喊著從馬上摔了下來,連連求饒。但約翰并未理會,直接把他拖到懸崖邊,硬生生地扔了下去。
第三個故事是這樣的。約翰決定要了亞瑟的命。有一晚,他親自來到塞納河邊的魯昂,進了關押亞瑟的城堡。守衛去到亞瑟的房間,叫醒他并讓他起床。
“起來,”守衛說,“跟我走?!?/p>

塞納河是法國北部大河,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圖為《塞納河風光》,阿爾弗雷德·西斯利繪
亞瑟起身,戰戰兢兢地跟著守衛下樓。到了塔底,他看見那兒有一扇朝向塞納河邊的門敞開著。在出來的路上,亞瑟發現樓梯邊有條船,里面坐著他的叔父和其他一些人。他立刻明白了這一切意味著什么。他十分恐懼,跪下來祈求他的叔父放他一條生路。但約翰還是命人殺了他,并把他抬出去扔進了河里。也有人說是約翰親手殺了亞瑟并扔進河里的。
到底哪一個故事是真的,現在已經無從知曉。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為了清除亞瑟,約翰促成了這起謀殺。他假稱理查一世在臨終前把王國交給了他,這樣一來,他的王位看起來就合法了。但是,沒人相信他的說辭。
無論如何,約翰獲得了王位,而且統治了許多年。但是,他的統治卻非一帆風順。雖然亞瑟死后沒有人再質疑他的繼承權,但是人們卻十分憎恨他的殘暴與罪惡。最終,他屬下的王公貴族們自發地組織起來反對他,希望能夠把他的王權限制在一個更加合理的范圍內。
有一段時間,國王同這些叛亂者(他是這樣稱呼他們的)間爆發了戰爭,但是他卻不斷戰敗。最終,國王被迫屈服。這些王公貴族們把自己的要求完整、正式地寫在羊皮紙上,脅迫國王在上面簽了字。這份文件被命名為大憲章,即偉大的章程?!洞髴椪隆返暮炇鹋c發布被看作是英格蘭歷史上一次至關重要的事件。這是英格蘭民眾與國王之間達成的第一份協議。時至今日,《大憲章》中的條款仍被認為是有效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是當今英國人民所享有的公民權的基礎。
國王約翰簽署這一協議的儀式是在距溫莎城堡不遠的泰晤士河邊一片寬闊美麗的草地上舉行的。

溫莎城堡是英國溫莎王朝的家族城堡,也是現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個。圖為《溫莎城堡日出》,保羅·桑比繪
然而,簽署一份這樣的協議貌似并不能約束英格蘭國王。此后,國王與貴族間總是為此而爭吵不休,因為一代又一代的國王拒絕遵守約翰以國王的名義簽署的這份協議。他們認為這并不是約翰自愿簽署的。他們說,因為當時的貴族們處于強勢,約翰是被迫就范的。當然,一旦國王覺得自己的力量強于貴族時,他們是非常善于違反協議的。曾經,有一位國王從教皇那里獲得了豁免權,免除了他履行協議的所有責任和義務。
貴族們希望國王能夠表現出誠意,雙方因此不斷產生爭執,有時甚至引發內戰。這些戰爭往往以貴族的勝利而告終。他們堅持要戰敗的國王重新簽署并正式批準《大憲章》。據說,在四五位國王在位期間,這項協議被重訂、確認了至少30次,從而最終成為這個國家不可動搖的、無可爭議的法律。自此之后,英格蘭國王的權力就要受到這些條款的限制與約束。
所有的這一切都發生在理查二世繼位之前。
除了與貴族間的爭斗外,當時的國王也經常與普通大眾發生矛盾。但是由于人們沒有辦法組織在一起進行抵抗,所以民眾往往是屈服的那一方。他們經常會受到殘忍的迫害和虐待。統治階層最大的目標就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來榨取大眾的血汗錢,為達到這一目的,他們把稅額提得很高,只給人們留下一些勉強維持生計的活命錢。在逼迫人們交稅時,往往會采用一些極其殘酷的手段。不幸的猶太人是他們強取豪奪的特殊目標。在當時的歐洲,幾乎所有的產業都把猶太人排除在外,他們只能靠買賣動產或是放貸為生。通過這種方式,很多猶太人都變得非常富有,而且他們的財富都極易隱藏。與猶太人往往裝窮不同,統治階層往往裝富。為了維持奢華生活,統治階層采取殘忍的手段來逼迫猶太人納稅。以下這段文字節選自當時一位史學家的文章,他向我們講述了一些殘忍的例子。同時,這段文字也向讀者展示了當時編寫史書時所采用的奇特古雅的創作風格與拼寫方式。
國王向猶太人征收賦稅,折磨并囚禁他們,因為他們當中有人并不情愿繳納稅款。其中,在布里斯托有一個人,他拒絕為獲釋而付罰款;因此,按照國王的誡命,他被判接受懲罰。也就是說,每天拔掉他一顆牙,直到他同意把查獲的10000馬克上交國王。在頭8天,他堅強地忍受了。但到了第8天的時候,他的第8顆,也是最后一顆牙(他總共只有8顆牙)要被拔掉的時候,他還是付了錢,留下了那顆牙齒。那些稍微聰明一點兒的人早就會這樣做了,可以少受點兒罪,還可以保留另外7顆在痛苦折磨中失去的牙齒,而那些平庸的拔牙者極有可能在操作時什么技巧都沒用。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可憐的猶太人只能任由國王宰割。當時的基督徒非常厭惡和蔑視猶太人。無論他們受到怎樣的不公或暴行,都不會有人為他們說話或是維護他們。有這么一個故事。猶太人習慣每年把一名基督教兒童釘死在十字架上。有一年,一位母親丟了孩子,她四處尋找,最后在一口井底發現了孩子的尸體。有人回憶說在孩子失蹤前不久,他看到這個孩子在一家猶太人的門前和幾個猶太孩子一起玩耍。這個猶太人的名字是約翰·萊星頓。立刻就有傳言說這個孩子是被猶太人抓走并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當然,約翰·萊星頓是最大的嫌疑人。警察立刻逮捕了他。他被警察的警告和威脅嚇到了,表示只要能饒他一命,他愿意認罪。他們答應了他的要求,于是約翰·萊星頓就承認了罪行。有102名猶太人因為這份供詞而被捕,他們被帶往倫敦,關押在了倫敦塔里。
雖然約翰·萊星頓認了罪并得到了承諾,但還是有人不打算放過他,要處死他。聽到這個消息之后,他覺得萬分痛苦,表示愿意招出更多的人。因此,他又招認了更多的細節和許多參與了犯罪的人。但是,一切都是徒勞。他還是和另外18個猶太人一起被處決了。
從這起案件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所謂的罪行極有可能是完全憑空想象出來的。在痛苦與恐懼之下做出的證詞往往是不能夠被采信的。在古時候,對嫌疑人嚴刑拷打,逼迫他們認罪或是供出同謀是一種很常見的手段。沒有什么事比這樣的行徑更為殘忍不公了。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會被極度的痛苦與恐懼逼瘋,只要可以減輕痛苦,盡快結束非人的折磨,他們什么話都可以說。
普通人是無法抵抗統治者的壓迫的,因為他們沒有任何力量,不能組織在一起創造一個新政權。所以,他們很容易被制服。但貴族不同,他們經常會抵制國王。當時有法律規定,任何無人認領的財產都是屬于國王的。當然,如果國王覺得財產擁有者的所有權憑證有問題的話,他也可以宣布財產歸自己所有。有一次,一位國王要求一位貴族出示他的財產所有權憑證,他打算要檢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問題。這位貴族沒有拿出文件,反而是拔出了自己的佩劍,橫在國王面前。

倫敦塔是英國的標志性宮殿、要塞,始建于征服者威廉時代。倫敦塔曾作為堡壘、軍械庫、國庫、鑄幣廠、宮殿、天文臺、避難所和監獄,特別關押上層階級的囚犯。圖為百年戰爭時期,法國占領倫敦塔“這就是我的憑證。”他說道,“陛下應當記得,就算諾曼底的威廉,他也不是獨自一人占領這片土地的。”
還有一次,一位國王想派兩位伯爵去國外打仗,但是這兩人并不想去。所以,他們拒絕了這項任務。
“我向上帝起誓,”國王說,“你們要么去,要么被絞死。”
“我向上帝起誓,”一位伯爵回答道,“我們既不會去,也不會被絞死?!?/p>
這些貴族們經常會大范圍地、有力地組織在一起對抗國王,而且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往往能夠成功地迫使國王屈從于他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