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銀行
教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樂于助人和關心別人的人,不受自己當下的情緒或者欲望的控制,這至少要花上二三十年。但是,其實是有方法可以幫你更快地完成這個目標的。心理學家和作家鮑勃·迪特(Bob Ditter)曾經提出過一個很好的概念:“善意銀行”。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相尊重,依賴于家長在善意銀行中的存款。家長在孩子身上積累的一點一滴的信任和忍耐,聚沙成塔,匯流成河—讓孩子把拼起來的樂高積木放在家里展示一個禮拜,其中的教育意義,也許比去一次迪士尼樂園更有價值。
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常常就像是你要挑選你的戰場一樣。其中需要的智慧可大了,但實質上你大部分的行動都是在踐行防守策略。而善意銀行,則是你采取的積極主動的策略。與其等待戰爭醞釀起來,再去決定是否值得開戰,你可以主動尋找方法讓孩子感受到獨立和被欣賞。當你持續地在善意銀行中存儲善意,孩子就越能忍受各種嚴格的規矩,甚至那些他們覺得不合理或不公平的規矩。
在善意上投資,如何能保證高回報呢?當孩子向你傾訴他的故事,他隱藏的深奧信息(對你來說隱秘而深奧,但他不覺得),哪怕是他上氣不接下氣地講著讓人難以明白的、不斷重復著“然后呢、然后呢、然后呢”之類的事情,你都要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擺出被迷住的樣子。你要不斷地問他更多的細節,什么龍卷風啊,無人機啊,或者是體育比賽的賽程之類的。在女兒挑選衣服時,要表達出善意的寬容,無論衣服有多浮夸多奇葩,只要不違背學校的著裝規定就好。注意要忍住不去強調你們倆仔細地為她挑衣服有多么不容易。記住,只有尊重才能換來尊重。
媽媽:“那條褲子你都每天都穿去上學,現在都一個禮拜了耶。”
女兒:“媽媽,我喜歡,它穿著軟綿綿的。”
媽媽:“嗯,是啊,軟綿綿的褲子穿著舒服。”
要是你的兒子希望他不在家的時候,妹妹不要去他的房間,你要尊重這一點,這樣他就會在你忙碌的時候,更樂意去幫助輔導妹妹的功課。要是你的女兒不愿意跟人打招呼,或者在告別時親吻家里的客人,你要尊重這一點,這樣她就更有可能笑著去回答客人笨拙但善意的問題:“沒有呢,杰夫叔叔,我沒有男朋友,因為我才念三年級呀。”
微小的寵愛卻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個女孩說:“去超市買東西結賬的時候,我媽媽有時會讓我在結賬柜臺旁的貨架上選一些閃閃的、彩色包裝的瑞士蓮巧克力。她讓我挑選我最喜歡的零食。”我一聽就明白了,媽媽愿意多排幾秒鐘的隊,讓女兒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是善意銀行里的一種高價值貨幣。
我曾采訪過全國各地的學生,有一個問題永遠都能立刻得到熱情的回答:“你喜歡和父母做什么事情?”孩子們的熱情回答,反映了他們有多么喜歡父母陪在身邊,也揭示了父母的許多做法都是在積攢善意,只是他們可能并沒有察覺到自己是在這樣做。以下是一些簡單的例子:
“爸爸是我的好哥兒們。我們一起去騎單車,一起打牌。”
“我媽媽和爸爸會放他們的珍藏唱片,我們一家人會一起跳起舞來。”
“我和媽媽一起做菜。她教會我如何在烤漢堡時往里面放芝士!”
“我媽媽和我一起追《全英烘焙真人賽》,我們整天都在聊這個節目。實在太好玩了。”
“我喜歡和媽媽一起禱告。”
“我們每個周末都一起騎越野車。”
“爸爸和我一起從河邊懸崖跳進河里。媽媽嚇得不敢看呢!”
“我的父母在印度出生。我們一起看寶萊塢的電影。”
“每當我坐上車時,媽媽就會看著我,拍拍我的手臂,‘嗨,寶貝’,然后才開車。我太喜歡這樣了。”
善意銀行,不僅僅是一種鼓勵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的策略,這更是一種思維,可以讓你的家庭在孩子生活其中的這些年里保持輕松的氛圍。在不同年齡階段,孩子會給你們帶來你能想象到的最糟糕的問題,也會給你們制造意想不到的驚喜。當你越來越懂得怎樣才能討孩子的歡心,你就能收獲越來越多的驚喜時刻。
【注釋】
[1] Bruno Bettelheim, The Uses of Enchantment: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Fairy Tales (New York: Vintage,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