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識破迷局:理財通識第一課
- 南小鵬
- 2827字
- 2020-06-03 16:21:57
讓她由富返貧的私募
這是一次真實的維權經歷。
2017年下半年,王女士認為房價已經漲到頂了,果斷賣了一套房,買了一些理財產品,2018年年底有幾筆到期了,兌付時卻出現了問題。
這些產品的購買過程是這樣的。起初,銷售人員打電話對王女士說,他們只做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每個項目都有政府出函擔保,所以不用擔心項目的兌付問題,而且收益率還比銀行、信托都高一些。王女士是一個比較謹慎的人,一開始并不相信,一直在觀望。
銷售人員并不放棄(有時候這份精神倒是不得不讓人感動),不僅每周給王女士打電話、發產品清單,還時不時邀請王女士參加各種活動,說是查看他們的項目。從邀請去龍蝦城吃龍蝦,到體驗他們建造的酒店,再到觀看他們組織的各種演唱會,前前后后折騰了大半年。王女士見這家公司自己買地建造的寫字樓正熱火朝天地在建著,而且老板經常在全球各地演講,不禁有些心動,最后決定買上一筆。按照銷售人員的說法:地方政府會還錢的嘛,即便還不出來,公司還有這么多項目呢,隨便賣幾個就能還出來。
結果,2018年年底,理財產品到期了,銷售人員卻告訴王女士暫時無法兌付本金和利息,但是保證6個月內兌付,讓王女士簽一份補充協議。這份補充協議的大意是:產品到期了但暫不能兌付,保證6個月內連本帶息(包括這6個月的利息,一起兌付。現在投資者可以選擇幾種方案:第一種,簽了這份協議,保證兌付;第二種,公司幫投資者打折30%轉讓所持有的份額,但不一定轉讓得了;第三種,可將本金和利息置換成公司在香港的股票,行權價格是3.5元;最后,還有一條——每位客戶必須保密,如有泄密視作無效。
王女士驚呆了——這簡直就是霸王條款。簽補充協議起碼應該有相應的質押或抵押物吧?什么都沒有。該股票行權價3.5元,現在的價格僅2.1元,市場沒有成交量,也就是說很可能買盤和賣盤都在老板自己手里,拿了這股票,但凡行權就虧損,按照公司現在這種運營情況,漲回3.5元估計得等到傳承給下一代了。可如今,一切都已太晚。幾個月后,這家公司因涉嫌非法集資,被刑事調查。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這家公司做的真的是政府項目嗎?只要你穿透整個底層資產,就會發現其中的貓膩。
項目的底層的確是政府項目,但合同條款和王女士想象的并不一樣。政府所說的還錢,是在項目驗收成功后分3年支付,第一年支付50%,第二年支付30%,第三年支付20%,約定的利息是6.5%,是低于王女士理財產品的合同收益的。也就是說,在項目建設期內,政府是不出一分錢的,需要公司自行籌集資金進行建設,項目建設完成并通過驗收,政府才會分期撥付款項。所以,對于在建設期內到期的理財產品,是這家財富公司在兌付本金和利息,確切說需要由后面發行的產品來兌付前面到期產品的資金。最近,因為私募募集非常困難,所以公司資金鏈斷裂了。但政府會不會付錢呢?會的,前提是項目按期完工并且通過驗收。所以,如果這家財富公司募集不到資金,很有可能項目都不能完工,也就別談政府按期付錢了。
此外,這家公司自稱在積極處置自持項目還錢,如寫字樓、酒店、別墅、古玩城。看似實力雄厚,實際上,這些項目都是當時發了私募募資加杠桿來做的。目前所有的私募都沒有結束,也都面臨兌付困難。這些所謂的“資產”,沒有一個不是用杠桿堆起來的,沒有一個是真正擁有產權的,如果要處置這些資產,還需要借來一大筆錢兌付私募基金后才能處置。
私募設立門檻較低,目前,全國有數萬家持有私募牌照的私募公司。因為監管上的差異,私募產品比信托更加靈活,而靈活的背后則是風險。因為資金使用上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導致私募類項目無論是前期盡職調查還是運行中的跟蹤,都有極大的難度。普通投資者很難具備對項目底層的穿透能力,甚至投資者看到的材料都有可能是假的。例如,材料說給某知名地產項目融資了10億元,可能募集的10億元最終只支付給開發商2億元,剩下的都被挪用了;說是用某棟大樓作抵押,實際上這棟價值10億元的大樓也許已經被抵押了無數次,騰挪出了30億元的產品;說是A項目融資,可能錢去了B項目。這幾年大量的私募產品爆雷,大多是這種虛假項目。只要包裝得好看,給投資者的收益率夠高,給銷售人員的提成夠高,就沒有賣不出去的垃圾資產。只是買到這些項目的投資者,一旦項目出問題,大概率本息全無。
還有另一個關于私募的真實案例。
2018年,李女士經朋友介紹投資了一家量化私募,而且是保本保息的量化私募。這家公司成立了七八年,總裁是留學歸來的海歸,主要做二級市場及對沖。公司2016年盈利30%,2017年盈利23%,號稱管理資金量達35億元,并將增加至50億元,且管理的量化私募多次入選股票策略私募公司十強榜單,其旗下71只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也在4.49%~31.92%之間,甚至有的基金月收益率達63.55%,年化收益率達109%。
雖然業績亮眼,但李女士比較謹慎:萬一虧損怎么辦?正好朋友說和這家公司的總裁私人關系很好,可以在私募合同以外單獨再簽一份承諾書,保證每年最少12%的收益率,如果超過了這一收益率,超出部分全歸私募;如果達不到,則由私募補上,而且這個承諾書很正規,蓋有公司的公章。李女士聽了非常滿意,購買了100多萬元的產品,直接打款到這家私募公司的賬戶。結果,不到半年就出現了問題,不少以前參與的投資者到期拿不到錢。李女士慌了,但她購買的產品沒到期,也無法主張相關權利。很快,公安機關宣布這家私募涉嫌非法集資,17億元資金無法兌付,公司一眾高管都被刑事拘留。而李女士的朋友居然也是這家公司的兼職銷售,推薦成功是有提成的。
其實,這個私募產品存在的問題是比較容易發現的。首先,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股票類私募基金是嚴禁保本保息的,一家專業、合規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是絕對不可能私下簽署這樣的承諾書的。當這種明顯違規的情況發生時,投資者千萬要小心。
其次,李女士購買該私募產品時是直接打款到這家公司的賬戶,這就說明了一件事:該產品沒有托管,資金是不受控的。目前,監管雖然并沒有強制要求私募基金必須由銀行或券商等持牌金融機構托管,但一般正規的私募產品都會申請銀行或券商托管。所謂托管,指的是募集資金只能匯到托管銀行或托管券商的指定賬戶。例如股票陽光私募,客戶的投資資金僅能在托管賬戶和證券市場之間封閉流動,是一個閉環,管理人無法私自挪用資金。而這家私募并沒有托管,投資者的錢直接轉到公司賬戶,后期無法監控資金真實流向。幾十億元資金的管理完全靠良心是靠不住的,所以最后大量資金被轉走挪用,甚至用于個人購買汽車、房產。
說到托管,補充一點,沒有托管的私募肯定是要遠離的,畢竟資金流向不可測,存在挪用風險,但有托管的私募不一定就可高枕無憂。股票類私募產品相對還好,但股權類和其他類(固定收益)私募,即使有銀行托管,但托管機構僅按照私募契約將托管的募集資金以股權投資或借貸形式劃入標的企業,至于這些企業有沒有問題、是否會挪用資金,是無法跟蹤管理的。
所以,對于私募類產品,除非你自己足夠專業,對管理人足夠了解,對底層項目足夠清楚,對資金流動有足夠的把握,才可考慮投資,否則,還是老老實實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更加穩妥,私募類項目并不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