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趣翩翩,英語原來可以這么表達
- 丁燕蓉
- 1909字
- 2020-06-10 11:34:02
前言
表詞達意,先有詞而后有意,精準、地道的英文表達離不開詞匯的積累。雖然英語詞匯的相關書籍林林總總,但是適合你的那本詞匯秘籍,必然是編排邏輯經過科學驗證、詞匯范圍貫穿生活始終、學習方法能舉一反三的。本書正是基于這幾方面的考慮,以便于讀者記憶、存儲和提取運用,從而增強英語語言表達能力編寫而成的。
一、基于日常詞匯,以不變應萬變
英語詞匯量有上百萬,常人難以全部內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詞匯積累在精而不在多。
本書的最大特色在于收集了以下幾類詞匯和表達法:(1)常用詞匯的引申義。例如,“on the table”除了字面意思“在桌子上”,它的引申義“擺在桌面上進行討論的;公開的”也常被英文母語者使用。(2)高使用頻率的表達法。例如,我們經常使用的“worried(擔心的;焦慮的)”,其實可以用“on pins and needles”(“坐在針氈上”的那種焦慮)來表達。(3)詞性變化而詞義不變或者延伸的基本詞匯。例如,“boss”作名詞的本義為“老板”,而作動詞的常用義為“指揮”。“land”作名詞表示“土地”,但是表達“找到工作”可以用“to land a job”(“land”作動詞的常用義為“使……登陸”,這里引申為“找到”)。(4)可多領域靈活使用的表達法。例如,“Goldilocks effect(金發女孩效應)”可以指友誼關系。“not too close, not too distant, just right(不太親密,不太疏遠,剛剛好)”,也可以活用為選男友的標準——“not too handsome, not too ugly, just right(不太帥,也不太丑,剛剛好)”,還可以指食物的味道——“not too hot, not too bland, just right(不要太辣,也不要太淡,一般就好了)”。(5)由諺語、名言改寫而來的表達法。例如,笛卡爾的“I think therefore I am.(我思故我在。)”,對于很多愛發朋友圈的人來說就是“I share therefore I am.(我分享故我在。)”;對于購物狂來說,他們秉持的理念就是“I shop therefore I am.(我購物故我在。)”;在講述睡眠重要性的時候,也可以提出“I sleep therefore I am.(我睡覺故我在。)”。
二、忠于學科分類,全方位修煉內功
語言來源于生活,也終須服務于生活。相信不少人都有過認真捧起一本英語詞匯書,卻始終都停留在“List A”的經歷,久而久之,英語學習的信心與興趣也都被消耗殆盡。
然而,本書采用學科分類法,將看似無序的英文詞匯回歸到與日常息息相關的工作、學習、生活等場景中去,真正幫助讀者做到信手拈來、學以致用。本書涉及五大領域:(1)人及社會環境;(2)自然環境與農業、動植物;(3)社會和國家機構;(4)娛樂活動與體育運動;(5)文化和藝術,總共囊括二十七個學科話題。筆者再從各個學科中提取出最具代表性和實用性的英文表達,全方位、多領域、有條理地精心挑選地道表達法,通過具體的學科場景帶領讀者順利完成詞匯的積累,告別以往英語詞匯書的“A篇詛咒”。
另外,筆者在二十七個學科話題后面增加了“介詞詞組”部分,以針對性地解決部分中國學生在寫作表達方面的困難。每個摘錄的英語句子都附帶參考譯文,以最大效率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內化,并加以靈活運用。
三、源于科學研究,直達詞匯真宗
回想牙牙學語的幼童,第一堂識字課都離不開“爸爸、媽媽;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這些詞匯,不僅發音簡單,而且本身是具象的、貼近生活的、符合高效“路徑構造”的。根據Adele E. Goldberg(1995)提出的英語“way”構式和國內學者張輝教授等人的“二語構式加工的神經認知機制研究”,我們知道:不同的構式,可接受度是不一樣的。其中,暗示了路徑構造的方法類構式可接受度最高,描述了移動的伴隨行為或狀態的方式類構式可接受度次之,純粹編碼一個行為的表達方式可接受度是最低的。對于英語母語者來說,語言表達法中的具體詞匯往往比一般詞匯的可接受度更高。由此,便不難理解,英語母語者為何更傾向于用“pros and cons”(暗示了和
)表示“優缺點”而非“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用“cost an arm and a leg”表示“代價巨大”,用“as American as apple pie”表示“典型美國式;美國特色”,用“rosy”表示“美好的”。
據此,筆者近五年來重點收集了五十多個熱門話題,廣泛借鑒英語母語研究員、資深作家、記者、對話題感興趣或有實際經驗體會的人士所撰文章。筆者在執教期間布置了相同的話題給學生寫作,發現國內學生在同一主題的表達方式上與英美習慣表達法存在很大差異。因此,筆者就英美資深人士的文本句子進行摘錄、整理和匯編,力圖讓讀者感受到英語詞匯的魅力,把詞匯學習這場耐力賽變得如兒時初識“eyes and nose”一樣輕松有趣。
由于篇幅有限,本書收錄的表達可能不盡完整,但求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讀者有一種“英語原來可以這么表達”的感覺,引導讀者積累更多可接受度較高的、地道的英語表達法。
衷心感謝廈門大學外文學院江桂英教授,本書系其主持的“基于使用的語言習得觀與大學英語課程有效性關系研究”(廈門大學“雙一流”2018年度建設項目繁榮計劃專項)項目成果之一。
編著者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