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恭迎安王爺回京
- 蘇女問昔
- 霏霏雪1980
- 3266字
- 2020-08-20 16:14:10
惶惶如千軍萬馬一樣的馬蹄踩踏聲破空而來,蘇問昔臉上都有了驚詫。
子規手中的漏斗掉在地上。
他熟悉這種聲音,在邊城的時候,每每義父城外巡邏回來,都是這樣的聲音。然而聽到的似乎比義父帶的騎兵更多出數倍。
馬踏聲越來越近,似乎地面都被震得顫抖起來。
這邊雖地處偏僻,但離都城尚有一些距離,平日里除了守城的寥寥士兵,根本不可能有大隊的軍士,何況是如此眾多的騎兵。
前面傳來馬的嘶叫,似乎竟是在府門前停了一下來。
蘇問昔甚至聽到似乎有人在府門口高聲問話的聲音。
東硯一下子從秋千上翻身跳下,畢竟年紀大些,還算鎮靜,看了一眼抿唇而站的子規,滿臉困惑的蘇問昔,以及帶著驚慌的紅鶯兒,沉聲說道:“小姐和少爺在此少待,小的去前面看看。”
蘇問昔看東硯跑走,想了想,也跟著跑上前去,一只腳明明不利索,跑得像只單腿起跳的袋鼠,難為她居然平衡掌握得好。
子規一見,邁步也跟了上去。
紅鶯兒看著蘇問昔一邊跳一邊跑的樣子,簡直嚇壞了,著急地喊了一聲“小姐”,想提醒她“你的腳”。
蘇問昔回過頭來,吩咐道:“你去找兩位姨娘,告訴她們呆在房中不要出來。”
紅鶯兒發了下愣,眼見著自家小姐和子規少爺走遠,無可奈何,只好去通知兩位姨娘。
蘇問昔和子規跑到半路,快接近前院的時候,聽見前面接二連三傳來高聲唱和的聲音:“恭迎安王回京!”
先是一個人的喊聲,有人接起喊著傳過來,然后是一群人的喊聲。
蘇問昔腳下一絆,差點摔倒,趕緊實腳落地支撐,完全忘了腳上的傷,疼得“啊”地叫了一聲,身子一歪,隨手抓住了子規細木棍一樣的胳膊。
啥?
面露震驚看子規:安王?誰?她家蘇老爺?
有沒有開玩笑?她家蘇老爺來頭這么大?隱藏得這么好?
子規抿了抿嘴唇,伸手扶住蘇問昔。眼前第一時間浮現弘光的身影。
第一次見弘光的時候,就覺得他身上有種不一樣的東西,現在想來,是與生俱來的那股居高臨下、上位者的威嚴。
“是弘光主持!”他肯定地對蘇問昔說。
蘇問昔愣了一下:“大和尚?出家的王爺?”
不及細想,拍著胸口舒口氣,“不是我爹就好!”
皇家那是好玩的嗎?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相互算計,心眼不多的連怎么死的都不知道。簡直是笑咪咪人吃人還不讓你看見骨頭的屠宰場啊。
子規怪異地看了看過份樂觀的蘇問昔,抿了抿唇沒有說話。
蘇問昔收到子規有些擔憂的目光,恍然想到,她家蘇老爺跟弘光關系不錯,還發展到密室相談的地步,要說兩人沒關系,誰相信啊?
弘光要是沒點事還好,要是有點事,她家蘇老爺能脫開干系?
弘光放著好好的安王不做,跑到地處偏僻的靜安寺來當主持,要說沒點事,誰信哪?真心出家當和尚,照他那地位,怎么不得修個金光閃閃的寺院把他供起來?
蘇問昔打了個冷戰。
有些埋怨她家蘇老爺。皇家是好沾的嗎?那就是一鍋有毒的肉湯,你又不缺吃喝,湊他們的近乎干嗎啊?
如果安王真有點什么事,搞這么大陣仗地迎接安王回京,上面的人安的什么心賣的什么藥可要小心掂量了啊。
蘇問昔越想越擔心,著急地拉著子規往前跳。
“你在此稍等,我去前面看看!”子規指著邊上一處假山石說道。
他比蘇問昔想得深。前面情況未明,這種時候,當然不讓蘇問昔露面的好。
“你讓我稍等?前面是我爹!”蘇問昔瞪眼。
子規好脾氣地安慰:“真若有事,官兵應先封府。”
蘇問昔眼睛一亮,是哎,電視劇里常演的嘛,抄家抓人之前都是官兵圍府,監管一應人員。既然這么長時間都沒有官兵進來……
蘇問昔一下子眉開顏笑了:“你人小心不小嘛,說得對!看來我爹不會有事情啦!咱們不用明目張膽過去了,找個人看不見的地方,躲起來偷偷看看情況。這么大的陣仗迎人,還是王爺,以前只是看……聽人說,這回可要見一見真章了!”
子規:“……”
她這情緒一跳三級,一下子從起火冒煙蹦到聽戲看熱鬧,還真讓人不能適應。
然而看她臉上表情放松的樣子,心底的擔憂當然不可能對她說出來再增她的煩惱。
上一世的時候,曾人聽說,數年前,安王和當今皇上爭天下,兩邊僵持不下,南北相抗。然而正值外族入侵,內憂外患,安王最后不忍生靈涂炭、戰火頻燃,毅然交出手中的權柄,拱手讓位于今上。為去今上的猜忌,又毅然落發,自請入佛,自此不再問及朝綱。
當世時,他并不知道,臨去之前,對他悲憫憐惜的那個弘光,正是落發離俗、棄權皈依的安王。
那么現在又是為著什么事情,皇上居然要宣召安王回京呢?
蘇問昔拉著子規躲在臨近前堂一架薔薇花后。茂密的花葉將兩人掩遮得絲毫不露,蘇問昔息凝神,小心扒開一片花葉看向前院一地跪拜在地的兵士。
最前面的是個身著紫色錦緞、面色白凈、一團貴氣的少年,年紀看著并不大,十六七歲的樣子。
蘇問昔心里甚覺納罕。
迎人迎到蘇府是什么意思?她家蘇老爺跟安王到底什么交情?為什么弘光前腳來,后腳有人趕過來相迎?
子規心里卻想的是,上一世的時候,聽說皇上對遁入佛門的安王多有猜疑,現在看來,并不是假的了。只是安王若是想脫身,何必來蘇府這樣明目張膽?皇上迫不急待地迎人,做得未免太明顯了。
還派了三皇子特意過來,是怕安王不好好配合嗎?
上一世時,三位皇子爭位。這位年幼卻城府極深的三皇子曾試探著拉攏過他,而他對朝里皇位的相爭帶著本能的厭惡,因此并沒有得這位皇子歡心。當日他被派往邊城,也是這位三皇子暗示他邊城兇險,勿必小心。現在想來,他被派往邊城的時候,結局已是定了。
既然當日派他去邊城是皇上的旨意,那么當日邊城被圍,無人救援,也是皇上的授意嗎?到底是為什么,他和義父相同的命運,皇上要置他們于邊城之困呢?
兩個人各有心思。
這時只聽院里齊聲高喊:“恭迎安王回京!”
只見前堂門開,弘光一身淺褐僧衣從里面緩步而出。
蘇老爺跟在后面,畢恭畢敬地送出來。
行到廊前,弘光站了站,看著前面的紫衣少年,緩聲問道:“本僧久不問世事,不知堂前是哪位殿下?”
紫衣少年叩首應道:“驪駿拜見皇叔。今奉父皇之命,特意前來,迎接皇叔回京。”
弘光注目看了看驪駿,似憶前事,出了一會神,低眉說道:“如此你是三皇子了。”
驪駿應聲“是”,恭敬地說道:“請皇叔移駕登輦。”
弘光淡淡笑了笑,回身對蘇老爺說道:“今與施主別過,相見不知幾何。我佛慈悲,垂憫世人,弘光此番身去,事佛如舊。施主且多保重!”
蘇老爺默默向弘光拜了兩拜:“蘇某自隱遁于此,得主持指點迷津,拔云見霧。日后即使不能相見,蘇某變銘記主持點拔!”
弘光笑了笑,轉回身,肅然走到廊下。
驪駿稍后起身,跟在弘光后面,步步相隨。
這時,外面忽然傳來一片喧嘩,夾著兵士的呵斥之聲。
驪駿皺了皺眉,看旁邊的傳事官,聲音不高,卻語帶嚴厲:“去看看外面何事喧嘩?”
說著話,已快步向前,擋在弘光面前,輕聲道,“皇叔且緩一緩腳步,待問清外面發生何事再出去。”
倒是做得一派維護之心。
弘光微微一笑:“弘光一介皮囊而已,殿下不必如此小心。”
驪駿卻仍堅持:“且聽傳事官回報過再走吧。”
弘光倒也不為難,緩緩站住身子。
不過一時,傳事官匆匆過來,恭身回道:“稟安王爺、殿下,外面有個小和尚,不顧兵士的再三阻攔,一意要闖府,已經被兵士拿下了。”
驪駿皺眉才要說話,弘光張口問道:“可是五六歲的瘦小孩子?”
“正是,安王爺認識?”
“應該是我的徒弟,從小跟我長大,知道我來了這里,想是跟過來了。讓人放他進來吧!”
傳事官看了看驪駿,驪駿立刻說道:“真是皇叔的徒弟自然不能為難,你讓兵士帶人過來讓皇叔看看!”
傳事官應一聲,急忙去了。不一時,再回來,后面幾個兵士押著一個孩子,正是靜安。想是闖的時候跟兵士起了沖突,臉上有幾處擦傷,僧衣也有些撕扯。
看見弘光,張口叫出來:“師父,不管你去哪里,勿必帶上我!”
弘光上前去,沖按著靜安的兵士揮揮手,將幾個人揮退,慈愛地伸手擦了擦靜安的臉,笑道:“總是個有主意的孩子。為何不聽我的話留在寺里?”
靜安抬臉看著弘光,認真的表情帶著懇切:“師父在哪里,弟子就在哪里。請師父勿必帶著我!”
性急地抓住弘光的手,“弟子不怕吃苦,只求能跟著師父身側。”
弘光無奈地搖頭笑了笑:“你出門可有跟寺里師兄言明?”
靜安見弘光松了口,咧嘴笑了,一下子眉開眼笑起來:“已經跟掌門師兄說明。掌門師兄讓人送我到莊口才走的。”
蘇問昔在花叢后看著弘光撫著靜安的光頭,師徒兩人親密非常地走出門去,滿院子的兵士在前面的人出門后才起身,一字排開,有序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