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算機應用實務(第3版)
- 佘學文
- 7465字
- 2020-06-11 10:30:40
1.2 配置計算機硬件
隨著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計算機配件種類日漸繁多,功能各式各樣,生產廠家也令人眼花瞭亂,計算機配件的性能和價格千差萬別,計算機用戶的愛好又各不相同,所選購計算機配件的方案不可能一成不變,計算機配置難以整齊劃一。如何選購穩(wěn)定性好、兼容性佳、性價比高的計算機配件,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要是本節(jié)所要完成的任務。
任務描述
本任務主要是根據(jù)客戶的需要,合理配置一臺多媒體計算機的硬件,要求配置的計算機穩(wěn)定性好、兼容性佳、性價比高。
任務分析
首先要認識計算機硬件,能準確地說出計算機配件的名稱以及組成該硬件的各主要部分,熟悉各種配件的性能指標以及選購的方法。配置前多看網絡論壇上有關人員對該硬件的評價,多聽專業(yè)人員的建議,多收集市場價格方面的信息;購買時要注意觀察各種硬件的結構特征,了解其性能特征(包括穩(wěn)定性、兼容性等)。
任務分解
本任務可以分解為以下6個子任務。
子任務1:認識主板。
子任務2:認識CPU。
子任務3:認識內存。
子任務4:認識硬盤驅動器。
子任務5:認識光盤驅動器。
子任務6:認識顯示系統(tǒng)。
任務實施
1.2.1 認識主板
主板又叫主機板(Main Board)、系統(tǒng)板(System Board)或母板(Mather Board),實際上是一塊多層印制電路板,上面安裝各式各樣的電子零件并布滿大量的印制線路。主板是計算機各硬件之間溝通的橋梁,是最主要的控制與接口設備,主板的性能直接影響著整個計算機系統(tǒng)的性能。
1.主板的組成
主板上安裝了組成計算機的主要系統(tǒng),一般有BIOS芯片、I/O控制芯片、鍵盤接口、面板控制開關、擴展插槽、CPU插座、電源插座,及CPU與外部之間數(shù)據(jù)交換的通道——總線。主板的結構如圖1.5所示。
(1)芯片部分。
① BIOS芯片:是一塊方塊狀的存儲器,里面存有與該主板搭配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tǒng)程序,能夠讓主板識別各種硬件,還可以設置引導系統(tǒng)的設備,調整CPU外頻等。
② 南北橋芯片:橫跨AGP插槽左、右兩邊的兩塊芯片就是南北橋芯片。南橋多位于PCI插槽的下面;而CPU插槽旁邊,被散熱片蓋住的就是北橋芯片。北橋芯片主要負責處理CPU、內存、顯卡三者間的“交通”,由于發(fā)熱量較大,因而需要散熱片散熱。南橋芯片則負責硬盤等存儲設備和PCI之間的數(shù)據(jù)流通。南橋和北橋合稱芯片組,芯片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主板的功能和性能。
(2)插拔部分。也就是說,這部分的配件可以用“插”來安裝,用“拔”來反安裝。
① CPU插座:是安裝CPU的接口。目前主流的CPU插座是針腳式,主要由CPU風扇掛鉤、起拔手柄、插針孔、缺角組成。
② 內存插槽:一般位于CPU插座下方。圖1.5中的是DDR SDRAM插槽,這種插槽的線數(shù)為240線。

圖1.5 主板結構圖
③ PCIE插槽:PCI Express是新一代的總線接口,采用此類接口的顯卡產品已經在2004年正式面世。PCI Express的接口根據(jù)總線位寬不同而有所差異,包括X1、X4、X8以及X16(X2模式將用于內部接口而非插槽模式)。較短的PCI Express卡可以插入較長的PCI Express插槽中使用。PCI Express接口能夠支持熱插拔,這也是個不小的飛躍。
④ PCI插槽:PCI插槽多為乳白色,是主板的必備插槽,可以用來插軟Modem、聲卡、股票接收卡、網卡、多功能卡等設備。
(3)接口部分。主板上有許多接口與外部設備進行連接,如圖1.6所示。

圖1.6 主板接口面板示意圖
① IDE接口:隨著SATA接口有普及,IDE接口數(shù)量也逐漸減少,目前主板上IDE接口主要用來連接IDE接口的光驅。
② SATA接口:與并行ATA相比,SATA具有比較大的優(yōu)勢。首先,Serial ATA以連續(xù)串行的方式傳送數(shù)據(jù),可以在較少的位寬下使用較高的工作頻率來提高數(shù)據(jù)傳輸?shù)膸挕erial ATA 1.0定義的數(shù)據(jù)傳輸率可達150MB/s,比最快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達到133MB/s的最高數(shù)據(jù)傳輸率還高,而目前的Serial ATA 2.0的數(shù)據(jù)傳輸率可達到300MB/s,最終Serial ATA 3.0將實現(xiàn)600MB/s的最高數(shù)據(jù)傳輸率。
③ COM接口(串口):目前大多數(shù)主板只提供一個COM1接口,作用是連接串行鼠標和外置MODEM等設備。
④ PS/2接口:PS/2接口的功能比較單一,僅能用于連接鍵盤和鼠標。一般情況下,鼠標的接口為綠色,鍵盤的接口為紫色。
⑤ USB接口:是現(xiàn)在最為流行的接口,最大可以支持127個外設,并且可以獨立供電,其應用非常廣泛。USB接口支持熱插拔,真正做到即插即用(PNP),目前常用的USB 2.0標準最高傳輸速率可達480Mb/s。
⑥ LPT接口(并口):一般用來連接打印機或掃描儀,其默認的中斷號是IRQ7,采用25腳的DB-25接頭。
⑦ MIDI接口:聲卡的MIDI接口和游戲桿接口是共用的,可連接各種MIDI設備。
2.主板的選購
(1)主板是否與CPU配套。
(2)注意主板采用的芯片組(南北橋芯片)。
(3)兼容性與穩(wěn)定性。
(4)考察主板的特色功能。
(5)認真查看主板的用料和制作工藝。
(6)主板的售后服務。
1.2.2 認識CPU
CPU即中央處理器,也稱微處理器,是計算機系統(tǒng)的核心部件,控制著整個計算機系統(tǒng)的工作。
1.CPU的主要性能參數(shù)
(1)主頻。主頻也稱時鐘頻率,是CPU內核運行時的時鐘頻率,單位是M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速度。CPU的主頻=外頻×倍頻系數(shù)。主頻的高低直接影響CPU的運算速度,CPU主頻越高,計算機運行速度就越快,如P43.0GHz等。
(2)外頻。CPU外頻是指系統(tǒng)總線的工作頻率,它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進行的速度,因此CPU外頻越高時,CPU就可以同時接受更多的來自外部設備的數(shù)據(jù)。CPU的外頻決定著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
(3)前端總線頻率(FSB)。前端總線即CPU總線,直接影響著CPU與內存數(shù)據(jù)交換的速度。
(4)CPU的位和字長。
① 位:在數(shù)字電路和計算機技術中采用二進制,代碼只有“0”和“1”,其中無論是“0”或是“1”在CPU中都是1“位”。
② 字長:計算機技術中對CPU在單位時間內(同一時間)能一次處理的二進制數(shù)的位數(shù)叫字長。能處理字長為32位二進制數(shù)據(jù)的CPU通常就叫32位的CPU,同理64位的CPU就能在單位時間內處理字長為64位的二進制數(shù)據(jù)。
(5)倍頻系數(shù)。倍頻系數(shù)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系。在相同的外頻下,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
(6)緩存。緩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緩存的結構和大小對CPU速度的影響非常大,CPU內緩存的運行頻率極高,因此緩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高系統(tǒng)性能。但是從CPU芯片面積和成本的因素來考慮,緩存都比較小。
(7)CPU擴展指令集。CPU依靠指令來計算和控制系統(tǒng),每款CPU在設計時就規(guī)定了一系列與其硬件電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統(tǒng)。指令的強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標,指令集是提高微處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
(8)CPU內核和I/O工作電壓。CPU的工作電壓分為內核電壓和I/O電壓兩種,通常CPU的核心電壓小于等于I/O電壓。其中內核電壓的大小是根據(jù)CPU的生產工藝而定的,一般制作工藝越小,內核工作電壓越低,低電壓能解決耗電過大和發(fā)熱過高的問題。
(9)制作工藝。制作工藝的微米是指IC內電路與電路之間的距離。制作工藝的趨勢是向密集度更高的方向發(fā)展,現(xiàn)在主要的制作工藝有130μm、90μm、65μm。一般來說“工藝技術”中的數(shù)據(jù)越小表明CPU生產技術越先進。
2.CPU的選購
(1)確定CPU的品牌,可以選用Intel(如圖1.7所示)或AMD(如圖1.8所示)的。AMD的性價比較高,Intel的則是穩(wěn)定性高。

圖1.7 Intel Core 2 Extreme QX9650 CPU

圖1.8 AMD AM2 Athlon 64 X24800+CPU
(2)辨識CPU的ReMark(打磨),將CPU的正面面向自己,如果CPU上的激光印處有打磨的痕跡,即厚度小,且色澤發(fā)白,這說明CPU上的標志頻率和實際的可能不相符。
(3)查看CPU參數(shù),主要看主頻、前端總線頻率、緩存、工作電壓等,如P42.2GHz/512/400/1.5V, P4指的是奔騰四代的CPU,2.2指的是CPU的頻率,512指的是二級緩存的大小512KB,400指的是前端總線頻率為400MHz,1.5V是指CPU的電壓為1.5V,此值越小越好,因為電壓越小CPU產生的熱量就越少。
1.2.3 認識內存
在計算機系統(tǒng)內部,內存是僅次于CPU的重要器件,是計算機用來存儲程序和數(shù)據(jù)的元件,是影響計算機整體性能的重要部分。
1.內存的主要性能參數(shù)
(1)傳輸類型。傳輸類型實際上就是指內存的規(guī)格,即平常說的是DDR2型的還是DDR3型等,不同類型的內存在傳輸率、工作頻率、工作方式、工作電壓等方面都有不同。目前市場中主流的內存類型只有DDR2和DDR3這兩種,老一代的SDRAM和DDR等早已被淘汰。如圖1.9所示為DDR3內存。

圖1.9 DDR3內存
(2)內存容量:是指內存條的存儲容量。常見的內存容量有1GB、2GB、4GB、8GB等。單位換算如下: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3)內存的工作頻率:指代表該內存所能達到的最高工作頻率,以MHz為單位來計量的,代表了內存所能穩(wěn)定運行的最大頻率,常用來表示內存的速度。主頻越高則速度也就越快,目前較為流行的內存主頻為1033MHz和1600MHz。選擇內存時,要考慮其工作頻率與主板和CPU是否搭配。
(4)內存工作電壓。內存正常工作所需要的電壓值,DDR是2.5V, DDR2是1.8V, DDR3是1.5V,工作電壓越低,發(fā)熱量就越小。
2.主要品牌
在國內市場中,內存的品牌較多,如金士頓、現(xiàn)代、宇瞻、勝創(chuàng)、三星等,其中金士頓作為市場的領航人,在價格上較有優(yōu)勢。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內存條比較容易造假,在購買時需要仔細辨別。
3.內存的選購
(1)內存容量的大小;
(2)確定內存的頻率;
(3)選擇名牌廠商的產品;
(4)仔細辨別內存的真?zhèn)危?/p>
(5)查看內存做工的精細程度。
1.2.4 認識硬盤驅動器
硬盤驅動器簡稱硬盤,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外存儲器,通常安裝在主機箱內。它是將若干個鋼性磁盤片和磁頭完全密封在一個鐵盒里,其特點是存儲容量大,數(shù)據(jù)讀取速度快,數(shù)據(jù)安全。
1.硬盤的外部結構(如圖1.10所示)

圖1.10 硬盤的外部結構
(1)電源接口:電源接口與主機電源相連,為硬盤工作提供電源,硬盤的電源接口也是由4針組成的。
(2)數(shù)據(jù)接口:數(shù)據(jù)接口是硬盤數(shù)據(jù)與主板控制器間進行信息交換的紐帶。根據(jù)連接方式的不同,分為IDE接口和SATA接口。
(3)控制電路板:控制電路板包括主軸調速電路、磁頭驅動與伺服定位電路、讀寫電路、控制與接口電路。在電路板上還裝有高速緩存芯片。
(4)固定蓋板:在固定蓋板上標注產品的型號、產地、設置數(shù)據(jù)等。
(5)硬盤跳線:跳線的作用是使IDE設備在工作時能夠一致。當一個IDE接口上接兩個設備時,就需要利用跳線設置其為“主盤”或者“從盤”,具體的設置可以參考硬盤上的說明。
2.硬盤的性能指標
(1)容量和單碟容量:硬盤的容量大小是衡量一塊硬盤的最重要的技術指標。硬盤的容量是由盤面數(shù)(磁頭數(shù))、柱面數(shù)和扇區(qū)數(shù)所決定的,其計算公式為:硬盤容量=盤面數(shù)×柱面數(shù)×扇區(qū)數(shù)×512B。在硬盤總容量相同的情況下,要優(yōu)先選購碟片少的硬盤。硬盤的常用單位是GB,目前主流硬盤的容量為250~1500GB,其他單位有KB(KiloByte), MB(MegaByte), TB(TeraByte), PB(PetaByte), EB(ExaByte)。
(2)主軸轉速:以每分鐘多少轉來衡量硬盤的轉速,單位是r/min或RPM(Round Per Minute或者Revolutions Per Minute)。轉速越高,單位時間內磁頭掃過的扇區(qū)就越多,數(shù)據(jù)傳輸率會提高。常見的轉速有3600、4500、5400、7200、15000等,轉速越快,速度也越快。
(3)數(shù)據(jù)緩存:緩存(Cache)是硬盤與外部總線交換數(shù)據(jù)的場所。簡單地說,硬盤上的緩存容量是越大越好,大容量的緩存對提高硬盤速度很有好處,硬盤緩存容量通常為8~32MB。
(4)硬盤表面溫度:指硬盤工作時產生的溫度使硬盤密封殼溫度上升的情況。硬盤工作時產生的溫度過高將影響薄膜式磁頭(包括MR磁頭)的數(shù)據(jù)讀取靈敏度,因此硬盤工作表面溫度較低的硬盤有更好的數(shù)據(jù)讀寫穩(wěn)定性。
(5)接口技術:IDE接口把盤體與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減少了硬盤接口的電纜數(shù)目與長度,數(shù)據(jù)傳輸?shù)目煽啃砸驳玫搅嗽鰪姡脖P制造起來變得更容易。最新的Serial ATA(即串行ATA)以連續(xù)串行的方式傳送資料(150MB/s的數(shù)據(jù)傳輸率), SATA硬盤已經成為計算機平臺的標準配置,目前SATA Ⅲ標準進入市場,它們的傳輸速度分別擴展到300MB/s和750MB/s。因此在1066MHz甚至更高的FSB下,SATA將會有長足的發(fā)展,SATA Ⅲ的未來,要依靠主板以及硬盤生產廠商的配合。IDE和SATA接口如圖1.13所示。
(6)噪聲與防震技術:噪聲影響日常使用時的感受,防震技術是保證數(shù)據(jù)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圖1.11 IDE和SATA接口
(7)連續(xù)無故障時間(tMTBF):該指標是指硬盤從開始運行到出現(xiàn)故障的最長時間,單位是小時。一般硬盤的tMTBF至少在30000小時以上。
3.硬盤的選購
(1)硬盤容量的大小。
(2)硬盤的接口類型。
(3)品牌的選擇。
(4)硬盤緩存的大小。
(5)硬盤的轉速。
1.2.5 認識光盤驅動器
光驅已成為計算機的基本配置。光盤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兼容性強,盤片生產成本低等優(yōu)點。
1.光驅的外部結構
光驅的外部結構分前面板(如圖1.12所示)和后面板(如圖1.13所示)。

圖1.12 光驅的外部結構(前面板)

圖1.13 光驅的外部結構(后面板)
前面板主要有彈出按鈕、強制彈出孔、耳機插孔、光盤托架、工作指示燈及音量調節(jié)鈕。后面板主要有電源接口、數(shù)據(jù)線接口、主/從跳線及CD音頻輸出口。
2.光驅的性能指標
(1)數(shù)據(jù)傳輸率(Data Transfer Rate):即常說的倍速,它是衡量光驅性能的最基本指標。單倍速光驅就是指每秒可從光驅存取150KB數(shù)據(jù)的光驅。目前主流產品大多是52倍速。
(2)CPU占用時間(CPU Loading):指光驅在維持一定的轉速和數(shù)據(jù)傳輸率時所占用CPU的時間,它也是衡量光驅性能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CPU占用時間越少,其整體性能就越好。
(3)數(shù)據(jù)緩沖區(qū)(Buffer):數(shù)據(jù)緩沖區(qū)是光驅內部的存儲區(qū),用來減少讀盤次數(shù),提高數(shù)據(jù)傳輸率。目前大多數(shù)光驅的緩沖區(qū)為4MB。這也是購買光驅時最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3.光驅的選購
(1)光驅讀盤速度和寫盤速度。
(2)光驅的糾錯能力。
(3)光驅的穩(wěn)定性。
(4)光驅的機芯材料。
(5)廠家的服務質量。
1.2.6 認識顯示系統(tǒng)
1.顯卡
(1)顯卡的結構。顯卡又稱為視頻卡、視頻適配器、圖形卡、圖形適配器和顯示適配器等,如圖1.14所示。它是主機與顯示器之間連接的“橋梁”,作用是控制計算機的圖形輸出,負責將CPU送來的影像數(shù)據(jù)處理成顯示器認識的格式,再送到顯示器形成圖像。

圖1.14 PCI-E顯卡
顯卡有AGP顯卡、PCI-E顯卡等類型,AGP顯卡已逐漸淘汰,PCI-E顯卡是最新型的顯卡。現(xiàn)在也有很多主板是集成顯卡的。
(2)顯卡的性能指標。
① 刷新頻率:指圖像在屏幕上更新的速度,即屏幕上每秒鐘顯示全畫面的次數(shù),其單位是Hz。75Hz以上的刷新頻率帶來的閃爍感一般人眼不容易察覺,因此,為了保護眼睛,最好將顯示刷新頻率設置為大于等于75Hz。
② 色彩位數(shù)(彩色深度):圖形中每一個像素的顏色是用一組二進制數(shù)來描述的,這組描述顏色信息的二進制數(shù)長度(位數(shù))就稱為色彩位數(shù)。色彩位數(shù)越高,顯示圖形的色彩越豐富。增強色(16位)能顯示65536種顏色,也稱64K色;24位真彩色能顯示1677萬種顏色,也稱16M色。該模式下能看到真彩色圖像的色彩已和高清晰度照片沒什么差別。
③ 顯示分辨率:是指組成一幅圖像(在顯示屏上顯示出圖像)的水平像素和垂直像素的乘積。顯示分辨率越高,屏幕上顯示的圖像像素越多,則圖像顯示也就越清晰。顯示分辨率和顯示器、顯卡有密切的關系。顯示分辨率通常以“橫向點數(shù)×縱向點數(shù)”表示,如1024×768。
④ 顯存容量:顯卡的主芯片在整個顯卡中的地位固然重要,但顯存的大小與好壞也直接關系著顯卡的性能高低。安裝的顯存越多,顯卡支持的分辨率越高,顯卡的性能就越強,但價格也必然越高。目前顯存的主要類型有DDR2、DDR3。
(3)顯卡的選購。
① 種類和架構:多以AGP和PCI-E居多。
② 芯片:多以nVIDIA和ATI居多。
③ 顯存位寬。
④ 顯存速度和容量:同類顯卡,主要看顯存的速度和容量。
⑤ 散熱方法。
⑥ 做工和品牌。
⑦ 顯卡的接口,目前流行的顯卡基本上都是全接口的(VGA、TV-OUT、DVI)。
2.顯示器
顯示器是計算機系統(tǒng)的重要輸出設備,是用戶與計算機打交道的橋梁。目前市場上的顯示器主要有兩類:一類是CRT(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已逐步被市場淘汰,如圖1.15所示;另一類是LCD(液晶)顯示器,如圖1.16所示。

圖1.15 CRT顯示器

圖1.16 LCD顯示器
(1)顯示器的分類。
① 按顯示色彩分:單色顯示器和彩色顯示器。
② 按顯示屏幕大小分:19英寸、21英寸、24英寸。
③ 按顯像管的類型分:球面顯像管顯示器、平面直角顯示器、柱面顯像管顯示器和純平面顯像管顯示器。
(2)LCD(液晶)顯示器的主要性能指標。
① 屏幕尺寸:在TFT技術的支持下,液晶板從以往的8英寸發(fā)展到今天廣泛應用的19英寸到24英寸。對于液晶顯示器來說,其面板的大小就是可視面積的大小。
② 可視角:由于液晶顯示器的光線是透過液晶板以接近垂直角度向前射出的,由此從其他角度來觀察屏幕的時候,并不會像看CRT顯示器那樣可以看得很清楚,而會看到明顯的色彩失真。這就是可視角度的大小所造成的。具體來說,可視角度分為水平可視角度和垂直可視角度。
③ 響應時間:響應時間是指液晶由明轉暗或者由暗轉明所需的時間。一般來說響應時間越短越好。目前市場上主流液晶顯示器的響應時間是8ms、4ms,性價比也相當高,可以達到每秒125幀的顯示速度,可與CRT顯示器相媲美。
④ 亮度/對比度:液晶是一種介于液體和晶體之間的物質,本身并不能發(fā)光,因此背光的亮度決定了它的亮度。一般來說,液晶顯示器的亮度越高,顯示的色彩就越鮮艷,現(xiàn)實效果也就越好。液晶顯示器中表示亮度的單位為cd/m2(流明),普通液晶顯示器的亮度為250cd/m2。如果亮度過低,顯示出來的顏色會偏暗,看久了就會覺得非常疲勞。對比度是亮度的比值,也就是在暗室中,白色畫面下的亮度除以黑色畫面下的亮度。因此白色越亮,黑色越暗,對比度就越高,顯示的畫面就越清晰亮麗,色彩的層次感就越強。一般液晶顯示器的對比度為300∶1,一些較好的可達到400∶1,而傳統(tǒng)的CRT顯示器可達到500∶1。如果對比度小于250∶1,在看屏幕時就會產生模糊感。但是高亮度的液晶顯示器還會造成燈管的過度損耗,影響使用壽命。
⑤ 色彩:一般的LCD顯示器只能支持幾十萬種色彩,市場上多見的是支持24位色彩,即顯示色彩的像素數(shù)量達到262144的顯示器。在分辨率達到1280×1024的情況下,顯示色彩達到1670萬種,色階過渡相當完美,會使用戶體會到名副其實的真色彩。
⑥ 分辨率:是所有顯示器最重要的選購技術指標之一,分辨率越高,顯示的效果越好。所以購買時,要注意該顯示器的分辨率。一般的液晶顯示器的標準分辨率為1024×768,這一分辨率可以支持目前一般用戶大部分用途的顯示要求,一些一般性的專業(yè)繪圖要求也可滿足。當然,更高的分辨率也已出現(xiàn)。
⑦ 面板:除了響應時間、可視角度外,很多商家還提出“無壞點”、“無亮點”的承諾。什么是無壞點和無亮點呢?其實液晶面板上不可修復的物理像素點就是壞點,而壞點又分為亮點和暗點兩種。亮點指屏幕顯示黑色時仍然發(fā)光的像素點,暗點則指不顯示顏色的像素點。由于它們的存在會影響到畫面的顯示效果,所以壞點越少就越好。消費者在挑選液晶顯示器的時候,不要選擇超過3個壞點且在屏幕中央的產品。
⑧ 接口類型:目前液晶顯示器有兩種接口,VGA和DVI。DVI接口是全數(shù)字無損失的傳輸信號。使用VGA接口的液晶顯示器在長時間使用后,會出現(xiàn)效果模糊的狀況,需要重新校對才能恢復正常效果。但使用DVI接口的液晶顯示器就絕對不會出現(xiàn)類似的狀況,在長時間使用后,顯示效果依然優(yōu)秀。
舉一反三
到計算機市場作配件價格調查,并熟悉各種計算機配件,最后完成下列一臺多媒體計算機配置報價表的填寫,如表1.1所示。
表1.1 多媒體計算機配置報價表

能力拓展
某公司一副總經理常去外地出差,經常需要用計算機收發(fā)郵件和辦公使用,請用所學的知識為他推薦一款筆記本計算機,并簡要說明推薦的理由。
- MySQL高可用解決方案:從主從復制到InnoDB Cluster架構
- 云數(shù)據(jù)中心基礎
- Google Visualization API Essentials
- 數(shù)據(jù)化網站運營深度剖析
- 數(shù)亦有道:Python數(shù)據(jù)科學指南
- 數(shù)據(jù)庫技術實用教程
- INSTANT Apple iBooks How-to
- Hadoop集群與安全
- Spark分布式處理實戰(zhàn)
- 智慧城市中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技術
- 實現(xiàn)領域驅動設計
- PostgreSQL高可用實戰(zhàn)
- 大數(shù)據(jù)技術體系詳解:原理、架構與實踐
- 數(shù)字化轉型實踐:構建云原生大數(shù)據(jù)平臺
- 大數(shù)據(jù)計算系統(tǒng)原理、技術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