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經濟法的特征、基本原則和淵源
1.3.1 經濟法的特征
作為部門法,除了具有國家意志性、強制性等一般法律所具有的特征外,經濟法還具有一些獨有的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性
經濟法反映社會生活的基本經濟規律,以經濟關系為基本調整對象。同時,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法受經濟基礎的制約,其內容反映經濟關系的基本規律,而非立法者的主觀臆斷;經濟法調整經濟關系的手段主要是經濟手段而非行政或其他手段。
2.綜合性
經濟法的綜合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經濟法律規范的構成具有綜合性。從表現形式上看,經濟法律規范既包括各種法律,同時包括法令、條例、細則和辦法等許多規范形式。從內容上看,經濟法律規范既包括實體法規范,又包括程序法規范;既包括強制性規范,還包括任意性規范等。其次,經濟法律規范的調整范圍具有綜合性。經濟法既調整宏觀經濟領域的管理和調控關系,也調整微觀經濟領域的管理和協作關系。從調整的領域來看,經濟法律規范包括工業、農業、財政、稅收、金融,以及統計、審計、會計、海關、物價、環保、土地等領域。
3.政策變動性
經濟法是國家自覺地對經濟活動進行調控的重要手段,其重要任務是實現一定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的要求。經濟法的很多內容實際上就是國家政策的法律化,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化,其內容也會隨著經濟體制和國家政策的調整和變動而進行相應的調整。
相關案例
2019年3月5日,李克強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并舉,重點降低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深化增值稅改革,將制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確保主要行業稅負明顯降低;保持6%一檔的稅率不變,但通過采取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增加稅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繼續向推進稅率三檔并兩檔、稅制簡化方向邁進。抓好年初出臺的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落實。這次減稅,著眼“放水養魚”、增強發展后勁并考慮財政可持續,是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的重大舉措,是完善稅制、優化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改革,是宏觀政策支持穩增長、保就業、調結構的重大抉擇。
4.行政主導性
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公平、平等和自由的經濟秩序。為了防止破壞市場秩序,影響公平競爭的行為發生,國家必須以經濟立法的手段來調控和管理市場經濟秩序,對違法經濟行為進行懲治,以此實現公平和正義。因此,經濟法從原則和內容上都體現了法的強制性、授權性、指導性,并多以限制或禁止性規定來規范主體作為或不作為,體現了明顯的行政主導性。
1.3.2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1.社會本位原則
社會本位是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的經濟法的本位思想。社會公共利益滿足程度與國家的宏觀調控、經濟個體的行為、市場的運行和社會分配行為等聯系密切。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社會本位意味著經濟法在調整固定資產投資、貨幣發行、產品質量控制、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關系時要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經濟法要求任何市場主體在進行市場行為時都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影響社會公共利益,否則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公平與效率原則
效率是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公平是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經濟法的公平與效率原則是要求經濟法在調整市場行為時必須兼顧公平和效率,如果只求效率而忽視公平,社會就會出現混亂局面;如果只求公平而不求效率,社會就不會發展。因此,必須使公平和效率實現適度的平衡。這就要求在公平上做到主體地位平等、交易機會均等和權利義務對等。同時,任何一個公平、自由、正義、有序的社會必然是一個高效和不斷發展的社會,這就要求在實現公平的同時提高效率,實現公平和效率的相互促進。
3.各方利益兼顧原則
利益兼顧原則是指要正確處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國家與勞動者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企業與勞動者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利益關系。這就要求經濟法在保證國家整體經濟利益的同時促進地方、企業、個人等各種利益的實現,從而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4.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經濟的發展涉及資源的開發利用、廢棄物的排放、環境保護和治理等一系列社會性問題。可持續發展反映了當代人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生存環境和發展的反思。因此,經濟法必須強調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
1.3.3 經濟法的淵源
經濟法的淵源是指經濟法的存在或表現形式。我國的經濟法都屬于成文法,但沒有法典這一法律表現形式。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憲法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經濟法的重要形式。例如,它對經濟法的相關規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六條)“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第七條)“國家保護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鼓勵、指導和幫助集體經濟的發展。”(第八條)這些規定為其他形式的經濟立法提供了依據。
知識鏈接
我國現行憲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5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先后五次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對現行憲法作了修改和補充。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地位和效力上僅次于憲法。以法律形式表現的經濟法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等。
3.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即國務院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僅次于憲法和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等。
4.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
地方性法規是地方的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它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這類法規是根據地方的具體情況制定的,如《北京市違反勞動保護法規經濟處罰試行辦法》《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決定》《黑龍江省經濟信息市場管理條例》等。
5.部門規章
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的組成部門及其直屬機構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中國證監會發布的《證券市場禁入暫行規定》和《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和《支付結算辦法》等。
6.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文件和法律解釋,是經濟法的重要形式之一。最高人民法院頒發的《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若干問題的意見》《關于審理房地產管理法施行前房地產開發經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等都屬于司法解釋。
7.國際條約或協定
國際條約或協定是指我國作為國際法主體同外國或地區締結的雙邊、多邊協議和其他具有條約、協定性質的文件。上述文件生效以后對締約國的國家機關、團體和公民就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因而國際條約或協定便成為經濟法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相關國家簽訂的協議,如《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農業協議》《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等;我國與有關發達國家簽訂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如中美簽訂的《中美農業合作協議》《中美關于中國加入WTO雙邊協議》及中國與新西蘭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西蘭政府自由貿易協定》等。
知識鏈接
法律效力等級
制定法律的機關不同,法律的效力也不相同。一些法律比另一些法律的效力高,有些法律的效力就很低。根據《立法法》規定:①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②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規、規章。③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于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④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⑤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權限范圍內施行。
相關案例
上位法優于下位法
2003年,河南省洛陽中級人民法院法官李慧娟在審理種子賠償糾紛案時,遭遇法律沖突問題。庭審中,原、被告就賠償損失的計算辦法爭議激烈,原告主張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以“市場價”計算賠償數額;被告則要求適用《河南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以“政府指導價”計算賠償數額。面對擺在眼前的法律抵觸問題,承辦該案的女法官李慧娟征得審委會的同意后支持了原告的主張,在判決書中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實施后,玉米種子的價格已由市場調節,《河南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作為法律位階較低的地方性法規,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相抵觸的條(款)自然無效”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