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五、替魏延辯誣

三國的史事是大家都知道的,本來用不著我來講。我現在所要講的,只是向來大家弄錯之處,我想要來矯正矯正而已。既然如此,我就還要想替一個人辯誣,那就是魏延。

魏延本來是以部曲(部曲本是軍隊編制的名目。《后漢書·百官志》說:大將軍營分為五部,部下有曲,曲下有屯。后漢末,有些將校兵士,永遠跟隨著大將,就變作不直屬于國家而屬于這個將,帶些半奴隸的性質。所以部曲的地位是頗低的)隨先主入蜀的。因屢有戰功,升遷到牙門將軍。先主既得漢中之后,還治成都,要拔擢出一個人來鎮守漢中,當時大家都以為要用張飛,張飛也以此自許,而先主竟破格擢用了魏延。關羽、張飛是先主手下資格最老的兩員猛將,當時敵國的人亦都稱他們為萬人敵的。先主從起兵以來,不分兵則已,要分兵,關羽總是獨當一面的,前業經講過了。此時關羽正在鎮守荊州,再要找一個獨當一面的人,以資格論,自然是張飛了。再次之則是趙云,隨先主亦頗久。爭漢中之時,趙云亦頗有戰功,先主稱他“一身都是膽”的。然而這時候要鎮守漢中,先主卻破格擢用了魏延,這就可見得魏延的才略。關羽、張飛都是長于戰斗的。關羽攻曹仁,雖然終于失敗,乃因受了孫曹兩面的夾攻,而又外無救援之故。當時那種凌厲無前的氣概,使曹操方面十分吃緊,那也不是容易的吧?當曹操平張魯之后,張的兵,業已攻入巴中。使巴中而竟為曹兵所占據,強敵即逼近西川,蜀漢的形勢,此時實亦萬分吃緊,而張飛竟能夠把張打退,這一場功勞,也不能算小吧?然則在當時,關羽、張飛所以威名播于敵國,易世之后,還有人稱道弗衰,也不是偶然的。然而先主對于鎮守漢中之任,竟不用張飛而用魏延,則魏延的將略,似乎還在關張之上。大概關張的將才,是偏于戰斗,而魏延則要長于謀略些吧?然則鎮守荊州的,假使是魏延,或者不如關羽之以過剛而折,而半個荊州,也就不至于失陷了。這雖然是揣測之詞,似乎也有可能性。

魏延的謀略,從一件事情上可以見得。據《三國志》注引《魏略》說:諸葛亮出兵伐魏時,和手下的人謀議。魏延獻計說:“魏國的安西將軍關中都督夏侯楙,是曹操的小女婿,既無智謀,又無勇氣。你只要給我精兵五千,直指長安,他聽得我去,一定要逃走的。他走后,長安就只剩些文官了。魏國東方的救兵要合攏來,還得二十多日,你的大兵也好到了。如此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了。”案諸葛亮第一次伐魏,在魏明帝太和二年(228)。這一次,魏國見蜀國久不出兵,以為它無力北伐,毫無預備。所以諸葛亮出兵,甚為得手。南安(今甘肅隴西縣西北)、天水(今甘肅通渭縣西南)、安定(今甘肅鎮遠縣南)三郡都望風迎降。只因馬謖失機,以致前功盡棄。以后出兵,雖然累戰克捷,然魏國亦已有了預備,要大得志就難了。所以太和二年這一役,亦是魏蜀強弱的一個關鍵。據《三國志·夏侯傳》注引《魏略》,夏侯免去安西將軍關中都督之職,就是在這一年的,然則魏延的獻計,亦就是這一年的事,倘使諸葛亮采用魏延之計,則魏延做了先鋒。馬謖亦是奇才,我們不能以成敗論人,但謀略雖好,戰斗的經驗或者要缺乏些,所以不免有失,用魏延則無此弊,然則使諸葛亮采用魏延之計,看似冒險,或者轉無馬謖的失著,亦未可知。所以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實在是可惜的,而魏延的將略,亦就因此可見了。

然諸葛亮雖不用魏延之計,而其軍隊精練,一切都依著法度,亦自有其不可及之處。他第一次雖然失敗,以后又屢次出兵。魏朝嘗派司馬懿去抵御他。司馬懿的用兵,亦有相當能力。他生平除掉和諸葛亮對壘之外,也總是勝利的。獨至對于諸葛亮,則僅僅乎足以自守。這句話,是見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注所引吳人張儼所著的《默記》里面。第三國人的話,比較要公平些。于此可見《三國志》里載諸葛亮伐魏之事,總不勝利,《晉書·本紀》里更說他每戰輒敗;只因《三國志》為晉人所著,《晉書》所根據的,也是晉朝人的史料,不足憑信罷了。諸葛亮每次出兵,都因糧運不繼,不能持久,乃制造了木牛流馬以運糧,又分兵屯田,為久駐之計。蜀漢后主的十二年,即魏明帝的八年(234),他屯田的兵,已經雜居渭水沿岸,逼近長安了。不幸患病身死,從此以后,蜀漢就更無力進取中原了。這固然不僅是軍事一方面的問題,然而當時蜀漢的軍隊起了內訌,以致魏延身死,亦不能說不是一個損失。

據《三國志》說,諸葛亮病危的時候,和楊儀、費、姜維三個人密定了退兵的計劃。這一次出兵,魏延本來是先鋒,這時候卻將他改作斷后,而令姜維次之。魏延如不聽命令,大軍就徑行開拔。諸葛亮死后,楊儀秘不發喪,派費去探問魏延的意思。魏延說:“丞相雖死,我自活著在這里。相府里親近的人和官屬,自可將護他的棺柩回去安葬,我自當帶兵擊賊。如何因一個人之死,廢掉天下的大事呢?況且魏延是什么人,要聽楊儀的命令,替他做斷后將?”就和費同擬一個計劃,哪一部分的兵該退回去,哪一部分的兵該留下來,要費和他聯名,把這命令傳給各將領。費騙他道:“楊儀是文官,不會部署軍事,他絕不會違反你的意思的,不如讓我回去,再和他商量商量。”就騎著馬快跑而去。費去后,魏延懊悔不該放他,再派人去追,已經來不及了。魏延派人去探看,楊儀等已經整軍待發,打算把魏延一支兵留下來。魏延大怒,趁他們沒有動兵,便帶兵先發。楊儀等亦伐木開路,晝夜兼程,緊跟在他的后面。魏延的兵先到,據住了南谷口,派兵去攻擊楊儀。楊儀派何平去抵敵。何平罵魏延先發的兵道:“丞相死得沒幾時,你們何敢如此?”魏延的兵知道其曲在延,都不聽他的命令,散掉了。魏延只和他的兒子以及另外幾個人逃回漢中去。楊儀派馬岱帶兵去將他追斬了。這一段事情,一看而知其不是實在。

據注引《魏略》說:諸葛亮病重的時候,是派魏延代理自己的職務,秘喪而歸的。楊儀和魏延素來不睦,就揚言魏延要投降敵國,帶著手下的人去攻魏延。魏延因出其不意,無從抵擋,只得帶著兵逃走,就給楊儀追殺了。這話也不是事實。

諸葛亮在病危之時,預定退軍計劃,這一個命令,總是要傳給全軍的,豈有和楊儀、費、姜維私相計議,置先鋒軍于不顧之理?這豈像諸葛亮做的事情?若說諸葛亮的職務實系命魏延代理,則全軍都在魏延統率之下,楊儀是文官,手下沒有軍隊的,帶著什么人去攻魏延?若說運動諸將,同反魏延,怕沒有這樣容易的事!況且據《三國志》說:當時魏延表奏楊儀造反,楊儀也表奏魏延造反,顯然成了個兩軍對壘的形勢,并不是從一軍之中突然分裂而戰斗起來的。然魏延是個名將,果使有了準備,派兵去攻楊儀,也斷沒有給何平一罵兵就被罵散了的情理。所以兩種說法都不是事實。

這件事情的真相,依我推測,是這樣的:諸葛亮病危時,并沒有能夠預訂退兵的計劃就死了。他死后,楊儀等密訂了一個退兵的計劃,怕魏延不聽,派費去探問。魏延果然不肯聽他們的部署,要自己另訂一個計劃,和費聯名行下去。費哄騙他逃了回來。知道無可疏通,就把他置諸不顧,打算將余軍徑行開拔。這個消息又被魏延打聽到了,乃趁他們沒有開拔之前,先行開拔,把南谷口據住了。至此,兩軍遂不得不正式交戰。魏延雖然勇猛,然所統率的,只有他的直屬部隊,就是做先鋒軍的,楊儀在諸葛亮幕府里,全軍都在他調度之下,眾寡不敵,所以魏延就給他打敗了。至于說魏延的軍隊,給何平一罵就罵散了,不曾有劇烈的戰斗,乃因內訌并非美事,所以又有些諱飾。這件事情的真相,似乎大略是如此。

魏延既然死了,自然得宣布他的罪狀。當時所說的,大約是誣他要謀反降魏。所以《三國志》里有這樣幾句話,說“魏延不北降魏而南還,乃是要除殺楊儀等,本意如此,不便背叛”,就是替魏延剖辯的。不過古人文辭簡略,沒有把當時誣他的話敘述清楚罷了。假使魏延真要造反,楊儀便有剿滅反叛的大功,回來后豈得不重用?然而不過做一個中軍師,并無實權,諸葛亮的老位置,反給蔣琬奪去了(諸葛亮是丞相,蔣琬的資格,是不夠做丞相的,但以錄尚書事而兼益州刺史,其實權就和諸葛亮無大異)。這件事,《三國志》上說:諸葛亮生時就密表后主,說我若死了,便將后事交給蔣琬。這也不是實情。諸葛亮的做事,是很積極的。他在生前,似乎并沒有預料到自己要死。假如他預料到自己要死,那可先行布置的事情多著呢。以他的地位聲望,一切公開囑咐了,也不怕什么人反對,而且可使身后的事情更形妥帖,何至于密表后主,只保薦了一個蔣琬呢?《三國志·蔣琬傳》說:諸葛亮死后,新喪元帥,遠近危悚,蔣琬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色舉動,和平時一樣,眾人因此漸服。可見得蔣琬初繼諸葛亮的任時,眾人還不很信服他。假使諸葛亮生前預行指定他為自己職務的后繼人,就不至于此了。以諸葛亮的公忠體國,心思細密,豈有想不到這一層之理?蔣琬和楊儀,向來所做的事情是差不多的,而楊儀的職位和資格,還在蔣琬之上。不過楊儀是鋒芒畢露的,大家有些怕他,蔣琬卻是個好好先生,人家容易和他和睦,所以諸葛亮的位置就給蔣琬搶去了。楊儀自然不服,口出怨恨之言,以致得罪而死,這事無甚關系,可以不必細述。然使魏延確系造反,楊儀確有誅滅反叛之功,則無論他如何不孚眾望,人家將來要排擠他,當時總是要賞他的,斷不能徑置諸閑散之地,這也可見得魏延并沒造反。

諸葛亮從太和二年(228)以后,是不斷的出兵伐魏的,太和二年(228),是入三國后的第九年。諸葛亮之死,在入三國后十五年。蜀漢的滅亡,是在入三國后四十四年。所以諸葛亮死后,蜀漢還有二十九年的命運。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總統國事的是蔣琬;中七年是費;后十年是姜維。蔣琬、費手里,都不甚出兵伐魏。姜維屢次想大舉,費總裁制他,不肯多給他兵馬。費死后,姜維做事才得放手些,然而亦無大功,而自己國里,反因此而有些疲敝。當時很有反對他的人。后來讀史的人,亦有以蜀之亡歸咎于姜維的用兵的,其實亦不盡然。

當時魏蜀二國,國力相去懸殊。滅蜀的一次,據魏國人計算,蜀兵總數共只九萬,分守各地方的,差不多去其一半,而魏國分兵三路,諸葛緒、鄧艾每路三萬,鐘會所帶的兵又有十余萬,兵力在兩倍以上。所以蜀漢的形勢,是很難支撐的。既無退守的余地,就只得進攻,至少要以攻為守。諸葛亮的不斷出兵,也是為此。從魏齊王芳之立,至高貴鄉公的被弒,其間共計二十一年,即系入三國后之第二十一年至第四十一年,正是魏國多事之秋,蜀漢若要北伐,其機會斷在此間,而其機會又是愈早愈妙,因為愈早則魏國的政局愈不安定。然此中強半的時間,都在蔣琬、費秉政之日,到姜維掌握兵權,已經失之太晚了。所以把蜀國的滅亡,歸咎到姜維,實在是冤枉的。倒是蔣琬、費,應當負較大的責任。魏延伐魏之志,是比較堅決的。只看諸葛亮死日,他不肯全軍退回,便可知道。如其諸葛亮死后,兵權在他手里,總不會像蔣琬、費那樣因循的,雖然成敗不可知。所以魏延的死,總不能不說是蜀漢的一個損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阳县| 德钦县| 斗六市| 陆良县| 米泉市| 会东县| 恭城| 临桂县| 哈密市| 喜德县| 平陆县| 遂川县| 芜湖县| 水富县| 黑龙江省| 繁昌县| 上林县| 崇信县| 潼关县| 紫金县| 买车| 社旗县| 安溪县| 伊吾县| 漯河市| 基隆市| 珠海市| 铅山县| 巴青县| 香河县| 铅山县| 南皮县| 周口市| 台州市| 徐汇区| 奈曼旗| 襄城县| 阳春市| 四川省| 加查县| 庄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