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多舛少爺帶愛奔向革命路

命運多舛八歲母去世,離家外出求學三年整;父親開辦鹽井遭不幸,回家守孝三年苦讀書;幸福牽手坤俞成伉儷,帶愛伴學洪流搏潮頭……

鄭家少爺命運多舛

張靜宜從李家看病開藥回家后,連續吃了10多天的藥也不見好轉,而且越來越嚴重,抱病在床。令鄭廷欽看著愛妻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憂心忡忡,心疼如鋸齒拉身體。自己又賽馬受傷在身,無力幫助妻子排除病疼,用錢治病也無濟于事。在一個寒冬的夜晚里,她緊緊地閉上了眼睛,令鄭佑之哭天喊娘,也沒有把娘親喊醒。

1899年,鄭佑之才8歲。母親患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童年失母,令佑之從此失去了親愛的母親。小小的他,跪拜在母親的靈堂前萬分悲痛,望天哭問:

“老天爺啊,你咋不睜大眼睛,保佑我仁慈善良的母親長命百歲啊!老天爺啊,你就發發慈悲,把我親親的母親召喚回人間……”

二哥悲痛哭媽,三弟伯衡、四弟瑞符也慘叫淚灑父親胸懷。

鄭廷欽在悲傷之中,把亡妻厚葬之后,再也沒有精力外出打理生意,整天在家陪著3個未成年的兒子發愁,日日生活在痛失愛妻的煎熬之中……

大約過去了100多天的痛苦時光,為了照顧年幼的兒子,在親友們的撮合下,鄭廷欽續娶了自貢自流井王氏之女為繼室。

王氏是位黃花閨女,一年之后她又生下兒子,取名鄭自相(藺如)。王氏帶著年幼的兒子,自是天天喜愛。然而,怕別人說她是后娘,把前娘的兒子管緊了,招來閑言瑣語,就對張靜宜的3個兒子用心較少,不愛管教,幾乎對他們采取放任自流。

鄭佑之漸漸大了,也是三兄弟中最懂事的一個。他覺得后母只顧疼愛親生的六弟,對他們兄弟照應少,感情上很難與后媽親近。

鄭佑之那時除跟著陳先生讀私塾外,不再每天糾纏父親玩鬧了,經常領著弟弟在鄭家莊園玩耍。當然,他畢竟才8歲,更喜歡比他大的孩童一起玩樂。在課余之時,他最愛同佃戶家的孩子唐大興等山里娃一起,滿山飛跑,尋找童年的樂趣……

那年冬天,鄭佑之跟著唐大興到唐家玩時,看見唐家的幾個孩子光著腳板,身上穿的衣衫全是爛襟襟,連肉也未遮住,個個冷得牙齒格格顫抖。看到此情此景,他立即跑出唐家,回到自己的屋里,挑選了幾件自己或弟弟們穿剩無用的衣物,抱在懷里就跑去唐家,送給了唐大興的弟妹們使用。

“二少爺,你真是一個善良懂事的孩子,你把家里的棉衣棉褲拿來送我們的孩子穿,你后媽知道嗎?她會怎么想啊?”唐媽媽從鄭佑之手里接過衣物,一面為孩子穿衣,一面說。

“唐大嬸,你莫擔心我的,這是我們自己不用的,拿給他們穿起,可以暖和身體。”

年關到了,鄭家莊園正熱火朝天地熬糖煮酒、殺豬宰羊、裁縫新衣,喜迎過年。那天,鄭佑之又去唐大興家耍。他看到唐家冷冷清清,沒有準備什么好吃的東西來過年,不解地問:“唐大興,快過年了,你家咋個還不殺豬過年呢?”

“二少爺,你有所不知,今年天干,交了你家的租谷后,連過年米都沒有了,還殺得起豬來過年?”唐大興說話時,用手扯了幾下自己的小耳朵,他比佑之大1歲。

鄭佑之這才發現唐家人鍋里煮的是紅苕湯,里面一顆米也沒有。他一轉身跑回家,抓起一個麻袋,在裝米的大桶里裝上半袋子米,就準備跟唐家送去。當他看見家里掛滿一排新鮮豬肉時,就伸手取了一塊,扔進麻袋里,迅速扛著米袋子向唐走去。

第二天,王氏知道這件事后,對鄭佑之狠狠地痛罵了一頓,說他吃里爬外,是個敗家子。

鄭佑之不服氣,頂了后媽幾句:“我們家靠別人種田種地,交糧交租,有飯吃、有肉吃。而佃戶人家在過年時,卻連米飯都吃不起,送一點給唐家,又有什么了不起的。”

鄭廷欽聽見他們兩個在吵嘴,就從房里一跛一拐地走了出來:“大過年的,你們倆娘母鬧啥子,別人聽了要說閑話的。”

王氏看見老爺出來了,她就對丈夫說:“你兒子偷了咱家的米和肉,送給了唐佃戶家,我說他兩句,他就給我頂嘴。這孩子長大了,我是管不了了,你就自己好好地管教吧。”

“我不是偷,我是拿!”鄭佑之聽見后媽同父親對話,他站在壩子里高喊一聲,怕父親責怪就跑出了大門。

看著兒子的背景,聽了佑之的反駁,鄭廷欽沒有生氣,反而覺得這孩子與眾不同,和顏悅色地對妻子說:“我看他拿點東西送他的好朋友過年,說明這孩子心善,懂得對下人好,自然今后對你這個后娘更好。”

“你說得好唷。可是,佑之不同我親近,我也管不好他。他的事以后我就少開腔,以免他覺得我這個后媽待他不好。”

“管還是要管的,只是要注意方式方法,說話的語氣。”

每當鄭佑之與后媽發生矛盾時,鄭廷欽從內心上講,他是護著兒子的。可對王氏,他盡量從中調和,希望一家人每天都過著和睦相處的日子。

鄭佑之漸漸地,同后母的感情更加疏遠,常常采取“惹不起就躲得開”的戰略戰術,跑到山鄉放野去了……

鄭廷欽自從賽馬受傷之后,又出不了家門做生意。因而,他的生意漸漸下滑,常常有些惆悵失落,情緒也隨著生意徐徐下滑。不但腿腳走路不靈光身體也不如以前健壯。

雖然家有家財萬貫,但坐吃山空的理論,他有深刻理解。為了家業,他仍然準備帶病堅持打理生意,讓鄭家莊園的人氣恢復,不能因“馬克象”,讓風水寶地的旺氣從他手中慢慢散發退熱。

鄭佑之在家中的私塾讀了幾年,早已學完私塾課程。并讀完家藏各類書籍上百冊,通曉很多詩文,被當地人譽為“小秀才”。陳先生就覺得這個弟子再跟著他讀書,也許會誤人子弟。一天,他就向鄭三爺講:“佑之的私學基礎已經打牢了,依我看應該送他到新式學堂,去學習新的知識。”

“這些年來,感謝陳先生費心啦,教了我的幾個孩子讀書。對于佑之,我也正盤算讓他到外面去讀新學。他外公那里就設有新學堂,我就同岳父商量,看去他們那里上學可否?”

“我知道張氏家族辦的新學堂不錯,送佑之去那里讀書,我看是個好法子。”

張榮山知道女婿想把外孫送到榮縣讀書時,他立即就同意了。而且,張老爺也知道外孫與后母的關系合得不融洽。讓外孫到這里來讀書,不但可以學到新學知識,讓他成才,還可以緩和他同后媽的糾葛。

1900年,鄭佑之9歲時,由父親等人帶著行囊,親自送佑之到榮縣張氏家族辦的新式小學——五顯廟小學讀書。因為鄭廷欽自從被人傳說“養馬克象”后,在畫象嘴就再不養馬了,出門也不騎馬了。

送二兒子去榮縣上學那天,鄭廷欽是賽馬受傷之后,第一次出遠門。兒子像一只從籠中放出的鳥兒,一路心花怒放地走在前面。父親緊跟著兒子,吃力地邁著傷腿,總是跟不上。走到一個大石灘時,佑之問父親累不累,我們休息一會兒再走。

“要得。”于是,他們就坐在石灘上休息了。鄭廷欽拿出煙袋抽起煙。挑行李的傭人也跟著抽起了煙。煙霧在他們的身邊盤旋。鄭佑之癡癡地看著從他們口中飛散的煙霧,一圈一圈地攪和在一起,讓他覺得人世間的關系,也像這煙霧纏繞,理也理不清……

“佑之,你到了新學堂,去外公那里讀書,要給我爭口氣哈,將來我們鄭家還要靠你發揚光大,光宗耀祖。”鄭廷欽連續抽了幾口煙后,他就對坐在身邊的兒子吩咐。

“要得。父親你請放心,我喜歡讀書,一定聽老師的話,聽大人的話。”

“我有空會常到那里去看你的。”

“你來時,記得把伯衡、瑞符他們也帶來哈。”

“行!”

鄭佑之進入五顯廟小學讀書后,對新學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學習認真,努力鉆研,文化水平增長很快,特別是在科學知識方面,獲得了長足進步。他在這所學校上完了3年的初小課程,而且所學功課門門優異。

開鹽井父遭不幸回家守孝3年

1902年,鄭廷欽的腰傷腿傷基本痊愈了,他就重出江湖,把家底統統翻了出來,到自貢自流井,準備重新大干一場——開鑿鹽井。這時,他把佑之從榮縣接到自貢,送入王氏宗族創辦的珍珠寺私立小學讀書。

鄭廷欽在開鑿鹽井時,沒有精心預算好,沒有得到科學論證時,就盲目投入巨資開工。工程一開,需要注入資金源源不斷,眼看自己投入的資金斷裂,沒有辦法,他就四處借款,找人合伙投資,才使開鑿鹽井得以繼續施工。

自貢是出名的鹽城,據說任何地方挖開就能找到鹽礦。鄭廷欽在自流井投入巨資開鑿鹽井時,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終于把鹽井造好了,卻流不出制鹽的水……

面對付出的辛勞血汗,傾家金錢,還借債巨額,卻換成了一個空空的井、深深的大黑洞,連泡影也沒有撈起來。把投入的巨資全部倒進了廢井的泥土里,被深深的黑洞全部吞沒,給鄭廷欽帶來了人生最大的打擊。

鄭廷欽開鑿鹽井宣布失敗時,當時一些投資入伙,籌資借款的債主,紛紛找到鄭廷欽賠償還債。鄭老板又是一個誠信經商之人,只能回家變賣田產還債……

開鑿鹽井遭到慘痛失敗后,徹底把鄭廷欽打垮了,倒在病床上,比當年賽馬受傷沉痛十倍。從此,他一蹶不振,患了心病身病,整天抑郁成疾,不出莊園的大門。

1905年,年僅14歲的鄭佑之,聞訊父親生了病重,遂停學返家,擔負起幫助照料父親的責任。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這句古話當真從天而降,正好砸在了鄭佑之的頭上,砸得他撕心裂肺,悲傷痛哭:1905年春天,鄭廷欽拋下王氏和4個未成年兒子,撒手去了西天,到九泉之下找結發妻子張靜宜……

父親遭遇不幸去世之后。按照當地習俗,鄭佑之就回家守孝3年,只好放棄在外的求學時光。在家守孝的時光中,為了不荒廢學業,不僅自學,而且還到本鄉陳家寺繼續讀書。

1907年夏天,16歲的鄭佑之在家守孝3年期滿,以優秀的成績,考入宜賓縣最好的縣立中區高級小學。他告別后媽、3個弟弟,來到清朝末年宜賓最有名的翠屏書院讀書。

那時的書院,是古代教育制度有別于官學的另一種教育系統,是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據資料記載,中國最早的官辦書院開始于唐朝,是唐玄宗在東都洛陽開辦的第一個麗正書院。從宋朝開始,書院作為我國的一種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翠屏書院,位于宜賓城區翠屏山腰。據《宜賓縣志》記載,本著“味先賢之言,求先賢之道,處則飭之身而行之家,出則推之國而達之天下,無愧先賢”的辦學宗旨。

翠屏書院是一進三幢的磚木結構建筑,配上小青瓦屋頂,顯得古典精致書院四角,以磚墻環繞,形成一個四合院布局。這個書院布局合理、功能分區有致,體現了當時教學講學、祭祀、藏書的三大主要功能。

翠屏書院環境古幽,清雅靜謐,古色古香的建筑散發著典雅書香氣息。書院門前,東西分列鐘亭、鼓亭,在清代時,每當暮色臨近,鐘聲敲響,回蕩山谷,蒼勁悠遠,是明清時期四川南部地區書院建筑的典型代表。使人遐想聯翩,曾被譽為宜賓八景之一,稱為“翠屏晚鐘”。

翠屏書院是宜賓有史可據的最早、最有影響的書院之一。后又經多次建設修葺。1849年敘府知府許道凡,捐資為翠屏書院增建房舍20余間,以建房余銀670兩生息補充經費,又將義學田產劃歸書院。當時的宜賓縣令朱琦捐銀1000兩,加原有息銀為翠屏書院共購置田產房屋3處。

1901年改為尚志學堂,后又改為敘州府中學堂。

鄭佑之在翠屏書院,每天能安心讀書,孜孜不倦地暢游在學海里。

1908年,17歲的鄭佑之在翠屏書院讀書一年,又以優秀的成績,提前小學畢業,考入宜賓最好的中學——敘府聯中讀初中。這所學校的教員,大都是由從國外留學歸來的,他們具有新知識的名儒,又有民主主義思想和強烈愛國熱情。他們在學生中倡導民主思想,宣傳反帝愛國運動,鼓動青年學生參加社會活動。

鄭佑之進入敘府聯中讀書時,這是一所開門辦學的新型學校。在鄭佑之的班上,有同學江紹輔等37人,他們在一起不只是求學,而且學校經常組織他們進行討論,學以致用,讓他開闊了眼界,視野放在社會上。

教鄭佑之他們的國文教員趙秋潭老先生,就是一位具有民主進步思想,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的愛國人士。他在一次上作文課時,出了《論才》為題,要求學生即席作文。

鄭佑之稍思片刻,立即伏案提筆《論才》——

才,眾所周知是指一個人的學識能力:如才能、口才、干才、將才。歷史上的人才不勝枚舉……什么樣的人算人才?我認為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把思想轉化為行為的人,且首先能做到自食其力,又能影響帶動別人,為他人能創造美好生活的人。

當今時代,已經是風起云涌的革命時代。孫中山先生發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號召,率領革命軍舉起反清反帝大旗,點燃華夏民族前進的燈塔……而我們青年學生,就要成為革命斗爭的人才干才……

鄭佑之把作文寫好后,交給了趙秋潭老師。趙老師閱讀了這篇作文后,興奮激越,倍感鄭佑之這個年輕學生,思想敏銳,眼界高遠。趙老師判定鄭佑之是個人才,是一個時代需要的人才!

當第二天趙老師來上課時,首先把鄭佑之的文章在課堂上念給同學們聽。然后他講:佑之同學的《論才》,有別于其他學生的“之乎也者”,慣用八股文來敘述。而這篇文章精練、構思精巧、語言精辟,特別是論“人才”的觀點新穎、立意深刻。并緊緊結合時事,痛擊時弊,歌頌那些積極投身反帝反清的人士,號召培養救國救民于水火的人,給“人才”以全新的詮釋。

然后,趙老師在課堂上請同學們開展討論:什么是人才?今天的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怎樣才能成為國家的人才?學生們討論激烈,各抒己見……從此,在敘府聯中,人人都知道有個人才叫鄭佑之。

在宜賓敘府聯中讀書時,鄭佑之他們就接受了孫中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反清救國政治綱領。并與進步老師、同學們一起經常參加支持宜賓同盟會員領導的革命活動……

牽手坤俞有愛伴學路

1910年放暑假,鄭佑之放假回到畫象嘴,后母王氏一天同佑之講:“佑之,這幾年你在宜賓上學,花了不少錢,現今你也讀了不少書。你是知道的父親病故后家業落敗,還差了很多債務沒有還清,是我們全家人省吃儉用,才勉強盤你上學的。你現在已經不小了,干脆不讀書了,回家幫助家里,盤好3個未成年的弟弟。”

聽了后媽的話之后,鄭佑之心中也明白她這些年當家的苦處,但不管怎樣說,他也要堅持完成學業,就向后媽說:“母親,書我是要繼續讀的,我必須要完成初中學業。家里錢緊,我就節約用,我還可以請長輩幫助我解決上學的一些費用。”

“母親不想讓你外出讀書,還有一個重要的事。你父親在閉眼睛的時候,拉著我的手說,‘一定要盡早把你的婚完了。’現在你19歲了,已經成了一個大男人,不要整天只想著在外面讀書,現在你應該成家立業了,早日把李家大小姐娶過門,這樣也才讓你父母在九泉之下安息……”

“母親的心意我懂。但我現在的學業半途而廢,沒有完成學業就結婚,我堅決不同意。”

“你這孩子咋就不聽長輩的話。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是管不了你,那就請你家長輩來教你。”王氏自以為對佑之的關心,他不領情又聽不進話。她一生氣帶著老六,去了同族大哥鄭富安家,請求大哥出面,勸勸佑之。

鄭富安就出面召集鄭家同族兄弟,來到鄭佑之家,由大伯主持正式開個家庭協調會,研究如何解決鄭佑之的問題。

鄭富安首先叫王氏先講。她就把自己的想法,全盤托出,并請在座的各位,好好勸勸佑之。

王氏講完之后,鄭佑之就在長輩面前,陳述了自己想繼續讀書,暫不結婚的理由。

在座的鄭家人,也紛紛發表了看法,各說各有理,各講各的話,甚至還有人提議王氏干脆把家分了,讓他們各自奔前程……真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啊。

聽了大家的話后,鄭富安說:“大家同心協力,資助佑之繼續在宜賓讀書吧。現在就讓他放棄學業,真是太可惜了。至于佑之的婚姻大事,再過些時候完婚,也不耽誤什么的。”

最后,在鄭富安的主張調停之下,大多數人支持鄭佑之繼續讀書,王氏也才勉強答應佑之繼續求學。

1910年冬,當鄭佑之從宜賓放寒假回到畫象嘴后,后母再向他提出完婚大事,并找來同族長輩勸說。大家都叫鄭佑之利用這次假期把李家大小姐娶進門,把婚結了,一可告慰九泉之下的父母;二可幫助鄭家打理家務;三則同意讓他結婚后繼續去宜賓讀書。

在這種情況之下,鄭佑之才答應完婚。隨即,由鄭富安、王氏,帶上鄭佑之到伯陽嘴,正式向李家提出為兒女完婚的喜事。

李鴻緒對于鄭家這些年來發生的變故了如指掌。雖然鄭家敗落,但他們對未來的女婿鄭佑之,看得清清楚楚。他喜歡佑之的人品,愛他一心求學上進,更愛他的才華橫溢。李先生相信佑之今后一定能有出息,重新光大鄭家,那是指日可待。

藍明富更喜歡長得高大帥氣的未來女婿,她對鄭佑之相當喜歡。特別是大閨女坤俞,從小就同佑之感情盛好,兩情相悅,把心交到了佑之的身上。今天,終于盼來了鄭家人說婚事。李家人滿心歡喜,爽快答應。

征得李家同意后,王氏就以母親身份做主,請人看好了黃道吉日——1911年正月初八。于后,她積極張羅,為鄭家娶第一個兒媳婦忙碌開來……

正月初八的太陽,暖烘烘地爬上了當頂的天空,一頂8人抬的大花橋,一閃一閃地進入人們的視線,隨后跟著一路不算太長的送親隊伍,正向畫象嘴歡歡喜喜地走來。

觀看熱鬧的人們,長長地排在畫象嘴的朝門外,喜迎新娘進門。站在畫象嘴朝門口的鄭富安高聲大喊:“放喜炮,迎新人!”

頓時,從畫象嘴燃放起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向人們報喜:鄭佑之、李坤俞這對新人,從此結為夫妻。

大紅花轎抬進了畫象嘴。鄭佑之滿臉紅光地走在大花橋的后面。充當新郎伴郎的唐大興,滿臉笑開了花,好像是他結婚一樣歡天喜地。

當大花橋抬進畫象嘴寬闊的院壩時,唐大興高聲大喊:“佑之,把新娘子抱出來,讓我們沾喜氣!”

鄭佑之就把李坤俞抱進懷中。新娘頭頂紅蓋頭,幸福地依偎在新郎的懷抱。

婚禮現場,王氏穿著一件大紅棉襖,滿臉喜色地坐在婚禮的主臺上。新郎新娘站在鋪著一塊紅地氈上。鄭福安主持婚禮:

“一拜天地,蒼天為證:鄭佑之、李坤俞天造一雙,地配一對,從此結為夫妻。”鄭佑之帶著李坤俞,向老天鞠躬。

唐大興帶頭鼓掌。婚禮現場,爆發出喜氣熱烈的掌聲、高聲歡樂的笑聲,一齊飛出了畫象嘴,回蕩在天空。

“二拜高堂,感謝撫養之恩,永遠孝敬老人。”新郎新娘面向后媽鞠躬。

“三,夫妻對拜,夫妻恩愛,早生貴子,永結同心,百年好合!”新郎新娘面對面幸福地互相鞠躬。

結婚禮拜儀式結束后,鄭佑之就牽著李坤俞的手,進入了幸福的洞房……

那天的婚禮,按鄭佑之的要求辦得簡潔。只請人鄭家同族、李家送親客人,加上鄭佑之的外公家人,王氏家人,總共擺了9桌婚宴喜酒。

一天,鄭佑之同新婚妻子在鄭家莊園里賞梅時,他突然來了靈感,借《紅梅》為題,贊妻詩一首:

東風為汝洗鉛華,又點胭脂學畫家。

似笑絳桃無骨骼,卻憐紅杏少橫斜。

新妝照水窺明鏡,薄醉當春斗綺霞。

蜂蝶未知芳信草,清高到底是梅花。

隨后,鄭佑之還寫了幾首“內人出閣時姊妹之離緒”的詞——

在昔齟齬嫌聚久,偏今離異觸愁多。

柔腸翻是香煙織,縷縷相思結一坨。

豈為于歸次及哉,為渠多病自徘徊。

是紅是黑憑天去,珍重明朝早轉來。

在昔分離原與姊,今朝別妹更添愁。

最憐弱妹嬌癡甚,照樣拖裙叫破喉。

歷年什物賴收羅,此目分離意若何。

一樣爹娘齊墜淚,獨渠贏得哭聲多。

大婚喜事辦完之后,鄭佑之沒有沉浸在蜜月之中,他將繼續去宜賓讀書新婚妻子同新婚丈夫甜蜜相守10天后,她知道丈夫的心思,溫情地對他說:“佑之,馬上就要開學了,我雖然舍不得你離開我,但為了你的前程,為了你的理想,為了我們今后幸福的生活,你就走吧。”

鄭佑之輕輕地把妻子攬在懷中:“謝謝你的理解與大度。坤俞我走了以后,家里就交給你了,你要好好同母親、兄弟們相處。”

“佑之,你放心地走吧,我會按你的要求做的。”

“我也舍不得離開你。但我們都還很年輕,一個人不能僅僅守著小家庭過日子,特別是作為一個男人,要干的事還有許多。因此,為了我們今后的幸福生活,我不得不繼續外出去完成學業。”講到這里時,鄭佑之心中就像煮沸的開水,一股股熱浪涌向眼眶,男人的淚水灑在了嬌妻的胸懷。

李坤俞也向丈夫傾灑心雨。鄭佑之率性一把摟緊了妻子,以阻止將要分別的惆悵。她像一只溫順的兔子,乖乖地入住丈夫寬厚的胸膛。

正月19那天,鄭佑之背著愛情行囊,向站在畫象嘴的愛妻揮手告別,帶著妻子的愛邁向求學之路。

鄭佑之走出了畫象嘴,身影漸漸地離開了淚眼模糊的李坤俞。她還深情地目送丈夫遠走的背景。

“二嫂,二哥已經走了,我們回家吧。你不要悲淚了,以后我們兄弟陪你玩就是。”鄭瑞符懂事地對二嫂說。

到了宜賓之后,鄭佑之立即給妻子坤俞寫了一封信,還抄摘了古人的詩,借以表達思鄉的心情:

花前灑淚臨寒食,醉里回頭問夕陽。

不管相思人老盡,朝朝容易下西塘。

相思無路莫相思,風里揚花只片時。

惆悵深閨獨歸客,繞鶯啼斷落花枝。

囑咐花香莫過墻,隔墻人正繡鴛鴦。

聞香定要停針線,繡不成雙不寄將。

花飛一片減春光,恰逐春風送夕陽。

莫放珠簾遮燕子,好教含泥上雕梁。

革命洪流立潮頭

1911年,在中國大地上爆發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這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由廣大工農群眾、青年學生參加的一次“比較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場革命洪流,像決堤大江,洶涌澎湃,滾滾浪濤,沖向清王朝的封建統治……

鄭佑之雖然出生在一個封建地主家庭,但他面對清朝政府腐敗無能,貪官污吏壓榨民眾,地主階級盤剝農民等等黑暗現象深惡痛絕。特別是對帝國主義的豪強欺凌,義憤填膺,早就萌生了愛國愛民、推翻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的思想。

當辛亥革命的浪濤很快就在宜賓掀起,正在宜賓讀書的鄭佑之,同其他革命志士、進步同學一起,參加反清的革命行動。

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以后,同盟會領導人決定把革命的重心轉移到長江流域,推動了湖北地區革命組織的大聯合。

5月,清朝政府借鐵路國有為名,將已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并將修筑鐵路的筑路權,出賣給外國銀行財團,激怒了數省民眾,反清浪潮波及全國。四川人民首舉反清大旗,掀起了大規模的愛國保路運動。各州、縣、街、鄉、鎮都成立了保路同志會,參加人數達十萬之多。

在革命黨人的推動下,宜賓各縣已成立了保路同志軍。鄭佑之所在學校敘府聯中的全體師生,在同盟會的領導下,紛紛集會演說,散發傳單,并組織聲援。一時間,宜賓掀起了一股波浪滔天的反清怒潮。

同宜賓邊界相連的榮縣起義軍,在吳玉章的領導下,于9月攻占榮縣,通電全國宣布獨立。這時,鄭佑之也為燃燒起來的革命怒火所吸引,立即離開學校加入了革命斗爭的行列,在宜賓北路一帶鄉鎮、榮縣五寶鎮等地方四處奔波,大聲疾呼愛國保路,為創建民國,推翻清廷的反動統治義無反顧,一往無前。

鄭佑之參加了敘州同志軍,與革命同志一起會師犍為,支援成都,打敗了趙爾豐派來鎮壓同志軍的清軍。他就寫了一副歌頌四川保路斗爭的對聯:

昔年倡爭路風潮,賴先生盡力維持,民國肇成君有力;

今后謀求再深造,求學成投身教育,以提高文化愿望。

夏天爆發的四川保路運動,預示著全國革命風暴的到來。武漢新軍大部被調入川,統治者的武力減弱,起義的條件已經成熟。革命軍就爆發了武昌起義,先后占領漢陽、漢口,武漢三鎮。

孫中山領導革命起義以來,第一次取得勝利的消息,傳到全國,全世界為之震動。鄭佑之與同學們立即組織上街游行,慶祝勝利。他走在游行隊伍的前列,帶頭振臂高呼:

“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中華民國!”

“打倒帝國主義!”……

武昌起義槍聲一停,湖北軍政府在武昌宣告成立。由于原來的起義領袖被捕、被殺、受傷或逃匿,群龍無首,加上革命黨人沒有認識到掌握領導權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只有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才能號召組織政府,于是擁戴新軍統領黎元洪為軍政府都督,推舉湖北諮議局議長、立憲派首領湯化龍為總參議。

黎元洪料想革命不會成功,推托不肯上任。革命黨人便組織謀略處,擔負軍政府的領導責任。五天以后,黎元洪眼見清王朝大勢已去,才宣誓就職。他上臺后,謀略處即被撤銷,軍政府被改組,立憲派分子及反動官紳紛紛擠進革命政府。革命黨人雖然與之進行反復斗爭,終究未能扭轉以黎元洪為首的舊官僚、立憲黨人控制湖北軍政府的局面。

湖北軍政府成立后,立即宣布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又公布了《中華民國鄂州約法》,規定主權屬于人民。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理想,在中國第一次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武昌起義的勝利,引起了帝國主義和清王朝的極大震恐。帝國主義各國迫于革命形勢,不得不宣布“嚴守中立”。同時,又派軍艦集結武漢江面,做好武裝干涉的準備。清廷則于10月12日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新軍南下進攻革命軍,再度起用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委為湖廣總督,督辦“剿撫”事宜。

袁世凱想趁機攫取更大更高的權位,以“足疾未痊”為理由假意拒絕出任,直到清廷委他為欽差大臣,給他統率水陸各軍大權,他才“出山”南下,在漢陽、漢口打響了戰爭。

湖北革命軍民奮起保衛武漢,群眾踴躍參軍,幾天之內,軍政府擴軍達四萬人。新兵奮勇投入戰斗,工農手持刀矛助戰,大敗清軍于劉家廟,首戰告捷,漢口全市張燈結彩慶祝勝利。

這時袁世凱命第一軍馮國璋部反攻,劉家廟很快復陷敵手,革命軍又退大智門。清軍縱火劫市,大火延燒三天三夜,漢口繁華之區化為焦土,到處成為廢墟。

漢口失陷后,由上海趕來武昌不久的同盟會領袖黃興受命為戰時總司令,率部偷渡漢水,反攻漢口未克,退守漢陽。清軍進攻漢陽,黃興率革命軍奮勇抵抗,終因寡不敵眾,漢陽又告陷落。歷時一個多月的武昌起義結束,形成革命軍與清軍隔江對峙的態勢。

武漢地區的戰事遭到挫折,但武昌起義形成的革命態勢是反動力量無法扭轉的。武昌起義后短短一個多月,全國有14個省先后宣告“光復”和獨立,革命風暴席卷神州大地,向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發起全面進攻,武昌起義終究導致了中國2000多年來封建王朝統治的結束。

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傳到宜賓后,鄭佑之又同革命黨人一道,同地方反動當局作不懈的斗爭。迫使敘州府在革命勢力的強大壓力下,于12月5日宣布獨立,建立了擁護民國的川南軍政府。

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業已獨立的17個省,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創立,推選剛剛返國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孫中山明確表示:“民國者,民之國也。為民而設,由民而治者也。”表明中華民國政府設立,完全是為了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管理國家,中華民國的國家主權應該屬于全體國民。

武昌起義代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中國同盟會本部由日本東京遷至上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再遷南京。中國同盟會在武昌起義之后開始出現分裂,有一些人并不贊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對孫提出的平均地權更加反對章炳麟、黎元洪等組建共和黨,使中國同盟會四分五裂了,南京臨時政府的9個成員中,只有3個是中國同盟會成員。

鄭佑之目睹辛亥革命雖然已把清廷推翻,民國建成,但革命的基本任務并沒有完成現實。特別是袁世凱篡奪總統權位后,很快就暴露出他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在中國的新代理人的丑惡面目。

中華民國成立后,鄭佑之原以為從此可以進入太平盛世,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遠大的理想抱負。可是,時間過去一年了,國家大權仍然掌握在軍閥、官僚和大地主、買辦資產階級手里,國內政治并無多大變化。一些有治國理政的人才橫遭迫害。連孫中山也遭到頑固派、立憲派的挾持,大權旁落,不得不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

鄭佑之為此憤憤不平,憂國憂民之心油然而生,提筆寫了一首《春草》詩——

幾經鏟割根難盡,欲下犁鋤土又堅。

況是春風常拂撻,任教深造總徒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逊克县| 九江县| 凤翔县| 油尖旺区| 延川县| 天等县| 修武县| 太仆寺旗| 吉木乃县| 宜宾市| 章丘市| 晋中市| 阿坝县| 商都县| 越西县| 军事| 兴安县| 精河县| 玉环县| 汝州市| 会泽县| 栾城县| 建平县| 民权县| 宁南县| 同德县| 钟祥市| 当雄县| 朝阳区| 铅山县| 屏山县| 潮安县| 上思县| 波密县| 新竹市| 临潭县| 定兴县| 霍林郭勒市| 广汉市| 德保县| 宝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