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龍經典四部曲:房龍地理+寬容+人類的故事+人類的藝術(套裝共4冊,完整全譯本)
- 房龍
- 1602字
- 2020-05-22 15:47:57
第五章 地球的四季及其形成
起源于拉丁動詞“serere”的“季節”這個詞,是“播種”的意思。由此可見,這個詞表示的是“播種的季節”,那么它應該只是指春天而已。不過,在中世紀,由于其他三個季節的加入,“季節”這個詞偏離了原來的意思,它現在代表的是一年之中的四個季節,即春夏秋冬。秋季,又叫作增長的時期(它與“增長”或“尊嚴”有著一樣的詞根,也指“增長的時期”和“有尊嚴的人”);冬季,還有一種說法是“濕季”;夏季在古梵語中代表的是一整年。
一年中的四季不但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浪漫情感有莫大的關系,同時還具有單調乏味的天文背景。因為四季的循環過程其實是地球繞著太陽做年度運轉而產生的。
地球自轉一圈所用的時間是24個小時,它繞著太陽做公轉運動所需的時間是365.25天。人們將每年的0.25天疊加在了一起,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歷法整齊,同時也導致了閏年的出現,確切地說是每四年出現一次,在閏年里將產生366天。通常情況下,結尾是兩個“零”的年份是沒有閏年的,不過,也有例外,能夠被400整除的年份都可以有閏年,所以這個特例出現在了公元1600年,下一次的特例是公元2000年。
地球繞著太陽運轉的軌跡是一個橢圓形,而不是正圓形。雖然這個橢圓也算不上真正的橢圓,但是,它卻使人類所研究的地球運行工作變得異常復雜了。
除此之外,存在于地球中軸與太陽同地球之間平面的那個角也不是直角,它只是一個66.5°的傾角。
地球繞著太陽做公轉運動的時候,它的軸始終保持這個角度,由此直接導致了四季交替的現象在世界各地的出現。
世界各地的晝夜平分日期第一次出現每年的3月21日,因為這一天,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陽光是均勻的。90天以后,地球剛好走完它公轉路程的1/4,此時,北極地區整個轉向了太陽,而南極地區則恰好處于太陽的背面,因此,在北極出現了有6個月之長的白晝,而南極地區卻迎來了6個月黑暗的極夜。當北半球處在陽光燦爛的夏季時,身處南半球的人還需要在火爐邊看書來打發漫長的寒夜。不過,當北半球的人在圣誕節享受滑冰樂趣的時候,夏天炙熱的陽光卻照曬著阿根廷人、智利人;當他們打磨自己的冰刀時,滾滾熱浪又開始襲擊美國了。
每年的第二個晝夜平分的日子是9月23日,這也是第二個重要的四季交替的日期。北極與太陽分離的日子是12月21日,這個時候,太陽開始光顧南半球,南半球迎來了它炙熱的夏天,而北半球則走進了嚴寒的冬季。
不過,四季循環并不是全部由地軸特別的傾斜和地球的自轉來決定的。因為有了地軸66.5°的傾斜,地球被劃分出了五個區域。熱帶地區在赤道的兩側,這片區域接收到的陽光幾乎都是垂直照射的。緊挨著熱帶的是南北兩個溫帶地區,陽光并不直射這個區域,因此這里比熱帶更寬廣的高山平原和江河湖海都可以享受到溫暖。而太陽照射在兩極地區的角度是很小的,這個地方就算是到了夏天,陽光照射在地表的面積也整整比它自己大了一倍之多。
僅從文字上來理解這一切你可能覺得不是那么容易,我建議你去天文館參觀一下,或許在那個地方你能夠了解到更多關于地球的知識,這要比從書本中獲得快很多。不過,可以允許建造天文館的城市畢竟太少了。或者,你可以到市政府去找政府官員要一份圣誕節的禮物,當然這個禮物就是一座天文館。
那些官員可能會為了弄清楚天文館是什么,而費盡心思地去查閱字典(要找出這個答案,他們可能要用20年或者30年的時間),這個時候,我建議你還是自己動手去演示四季的交替吧,你可能需要蘋果、橘子、蠟燭以及用來分區的墨水這些道具。當你用一根火柴點亮一支蠟燭的時候,就可以讓“南極”或者“北極”變成“白晝”或“黑夜”了。如果恰是此時,在你自己制作的地球上,有一只蒼蠅光顧了,請你不要有這樣的念頭:
“假設——只是單純的假設——人類就是這樣的一只小蟲子而已,它沒頭沒腦地爬行在一個巨大的橘子上面,同時,有一支更為碩大的蠟燭照耀著它們,可是這些都只是某個巨人為打發飯后閑暇時間的消遣而已。
”盡管想象力豐富是一件好事,但我奉勸你千萬不要在天文學領域放飛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