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特療法調治腹瀉便秘
- 張欣等
- 1235字
- 2020-06-05 10:16:10
四、如何對腹瀉進行診斷
(一)根據腹瀉的起病與病程
1.急性腹瀉
中醫認為 急性腹瀉多因飲食不節,進食生冷不潔之物;或暑濕熱邪,客于胃腸,發生泄瀉。感受寒濕者癥見大便清稀,水谷相雜,腸鳴脹痛;感受濕熱者癥見便稀有黏液,肛門灼熱,腹痛;飲食停滯者腹痛腸鳴,大便惡臭,瀉后痛減,伴有未消化的食物等。
西醫認為 急性腹瀉多因腸道感染病毒和細菌引起,臨床上以急性腸炎、急性菌痢最為常見。急性腸炎以解黃色稀爛便或水樣便為特征,癥狀較輕;細菌性痢疾大便稀薄,帶有黏液及膿血,有解不完大便感,伴有腹痛、嘔吐等癥狀。
2.慢性腹瀉
中醫認為 慢性泄瀉,因脾胃素虛,或情志不調,或腎陽虧虛而致下泄。脾虛者癥見大便溏薄,腹脹腸鳴,面色萎黃;肝郁者癥見噯氣食少,腹痛泄瀉與情志有關;腎虛者癥見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腸鳴即瀉,瀉后痛減。
西醫認為 慢性腹瀉是消化系統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的癥狀,是由于胃腸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及運動功能障礙而導致。多由急性腸道傳染病、細菌性食物中毒、腸道變態反應、飲食不當等所致。起病緩慢,常有反復發作。
(二)根據糞便的質、量、色、味
中醫認為 大便完谷不化者多見于脾胃虛寒,或腎虛命門火衰;大便時干時稀,多因肝郁脾虛;大便先干后稀,多屬脾胃虛弱;大便帶血,多因胃、腸脈絡受損所致。大便清稀如水樣,多屬寒濕泄瀉;大便黃褐如糜而臭,多屬濕熱泄瀉;大便泄瀉臭如敗卵,是消化不良之故。
西醫認為 黏液便多見于腸炎、痢疾;膿血便多見于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或直腸癌;水樣便多見于消化不良、急性腸炎或腸滴蟲。淡黃色便多見于膽紅素未氧化及脂肪不消化;灰白色便見于膽道阻塞或因食入脂肪過量;果醬色便見于急性溶組織阿米巴痢疾。
(三)根據腹瀉前后的伴隨癥狀
中醫認為 肛門重墜,便出不爽者多因濕熱內阻;肛門灼熱者多因大腸濕熱下注;便出不爽,瀉下黃糜者,為濕熱蘊結;便出不爽,夾有未消化食物,酸腐臭穢難聞者,見于傷食泄瀉;大便不受控制,滑出不禁,多因脾腎虛衰、肛門失約所致。
西醫認為 腹瀉伴隨發熱、休克見于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腸結核等;伴隨里急后重見于急性痢疾、直腸癌;伴隨消瘦見于胃腸道惡性腫瘤;伴隨腹部包塊見于腸腫瘤、結核等;伴隨便血多見于潰瘍病出血或直腸癌或直腸息肉出血。
(四)根據腹瀉發生的時間
中醫認為 每日早晨天未亮就腸鳴腹瀉、腰膝酸軟、形寒肢冷,此為腎陽不足。如婦女每值行經前后或經期,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數次者,稱為“經行泄瀉”。如腹瀉發生在腹痛之后,即痛后而瀉,則為脾腎虛寒型腹瀉。如精神郁怒后即發生腹瀉,并伴有腹痛者,為肝旺克脾之腹瀉。
西醫認為 如腹瀉發生在進食以后,呈水樣便,為消化不良所致的腹瀉。如腹瀉發生于久病之后或年老體弱,則為慢性腹瀉。
3.對老年人損害尤為嚴重 老年人因抵抗力弱,較青壯年更容易出現腹瀉,如果認為腹瀉是小病,不及時就醫,就易釀成大病,嚴重危害健康,甚至猝死。這是因為,老年人急性腹瀉易出現低血糖、心臟和腦血管意外等并發癥。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現腹瀉,切莫掉以輕心,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