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靈敏度太高了,再來一次。」
“啊,還來?”
在近地軌道的500千米高度上,一架機動裝甲正在利用射流噴口來重整翻滾的姿態,這是一架外形酷似「海翼M1」,不過涂裝是黑灰色,主要是因為在進入宇宙前,在臨近空間那段時間里和高速空氣摩擦而燒蝕的隔熱層脫落。
科城已經有點記不得這是第幾次了,自從今年中在一場人為掩蓋的“意外”中突入宇宙,證實了空天飛機和機動裝甲對接和使用的可行性后,后續的地天往返就沒有再過度掩人耳目。
不過在2095年月底重返宇宙以來,這架機體在地面經過升級改進,繼續來到這個軌道高度進行測試。
而對科城進行指揮的則是更低一些軌道飛行的東亞共和國新發射的空間站,規模根本談不上大,只具備對接貨運飛船和回收機動裝甲的能力。
甚至可以說這個酷似百年前那種小規模的空間站發射上天,純粹的就是為這一個絕密的機動裝甲項目才進行。
「科城上士,按照你的感覺來調整試試。」
“好吧…”
科城按照指示在調整機體姿態穩定后,他動起雙手開始手動調整系統數據,而這個系統就是這整個機動裝甲的重要項目之一——艾格瑪協調系統(EGS)。
不同于傳統的AI輔助那種淺層的人機交互模式,而是深度輔助,相比上一代有著極高的靈敏度和集成度,可以參照駕駛員的操作習慣和預設指令來減少繁雜的修正等操作。
也不僅僅局限于輔助操作系統、火控鎖定系統、通訊/電子戰系統等,而是全機傳感器和駕駛員的深度融合,目標就是能讓機動裝甲盡可能的做出駕駛員想要做出的操作動作。
「現在就差你這個重要零件了,可別出岔子。」
負責這個項目的是一個叫揚風的四十歲男人,他現在既想穩妥,又不想進度過于緩慢,畢竟要完成那個計劃中的“完美”成品,目前最缺少的就是他負責的這個重要項目。
“揚風教授,你們將預設靈敏度范圍調的太高了,這反而要求我需要隨時高度集中注意力,反而降低人機功效。”
在這之前,科城已經操控這架機體測試了有三個小時多的時間,他現在精神有點疲勞,想著該如何修改數據時,順便就將自己的想法說出口。
「我知道,你慢慢調整,好了就直接開始。」
靈敏度過高代表著傳感器融合系統技術水平很高,但結合實際出發,靈敏度太高反而會讓機體做超出駕駛員想要做的范圍,就好比你只想煮熟飯吃,結果火力過高而燒糊了。
“試試看吧。”
科城將相對數值的90-100范圍降低到只有60-70,想要保守一點慢慢試驗,畢竟靈敏度太低的話,這個系統也就沒有多大意義存在,甚至拖后腿。
“…這是什么?”
結果他剛剛拉動推進桿想要讓機體加速,科城就立刻感覺到了機體好像變沉重了一樣,明明是在宇宙中卻能感覺到和剛剛的過份流暢有很大區別,直白點說就是機體變得遲鈍了。
「科城上士,你在做什么?」
就連在空間站負責指揮的揚風都看出光電傳感器捕獲到的「海翼M1」的異樣,機動的軌跡跟之前相比就像是網絡游戲丟包了一樣的遲緩又顯得僵硬。
“我在修正。”
科城也覺得這相當不舒服,于是再次重新調整姿態,然后再次修正數值范圍,將其調整到75-85后,總算是直觀感受到了舒適感。
于是他多次嘗試并不斷縮小范圍,最后控制在了84-87之間,這也可以看出艾格瑪協調系統的可塑性之強,可以提供每一位駕駛員自行修正數值來符合最舒適的范圍。
「調整好了的話,開始進行加速環繞了。」
“明白。”
接下來的測試就是讓機體主發動機點火加速,讓「海翼M1」加速環繞地球,并按照預定計劃的做軌道修正機動。
自從東亞共和國首次在過去的十年大戰中投入機動裝甲到戰爭中,從第一代笨重卻只能陸地行動的「開拓者」,再到第二代具備亞音速飛行的「天巡者A」,以及正在量產的第三代「鐵翼M1」。
但東亞并沒有停止這個腳步,尤其是機體在過去和南亞聯合體的邊境戰爭、埃塞亞尼克內亂的戰場上出色表現,使得機動裝甲的技術開發的投入已經不亞于新型戰斗機的制造。
除了由科城作為測試員秘密進行的這個項目外,還有的就是已經在上個月投入到特種行動中,盡管太平洋聯邦直至格林威治時間的2096年1月2日才正式確定「鐵翼S」的存在。
「警告!即將達到極限速度、警告!即將達到極限速度!」
系統的合成音和警示彈窗反復的響著,寧祈拓手握著操縱桿的手都有點顫抖,她只是按照要求進行這最后一次的試飛任務。
而這次試飛任務就是要測試「鐵翼S」的極限速度和巡航時間,此時的顯示面板中的數值在不斷的增加。
“…這股煩悶的壓力感到底是什么?”
她從未想到僅僅是從1000米每秒的速度提升到1200米每秒不到,就有如此強的負荷,甚至壓迫的她喘不過氣來,這個加速過程甚至比她最開始進行「鐵翼S」試飛時的還更要痛苦許多。
“結束了?”
強烈的負荷讓寧祈拓無法控制的失神,直至加速結束到穩定的巡航階段時,她才回過神來,一看顯示的速度讓她大吃一驚。
「速度:1180米/秒」
這個數值在三十四千米的高度,已經是突破4馬赫,仿佛是一枚高超音速巡航導彈一樣飛掠,僅僅是一分鐘巡航就能飛出70多千米。
當燃油耗盡到僅剩下用于降落和緊急情況需要的10%時,會持續半小時以上,意味著這架「鐵翼S」將會沖出飛出接近3000千米左右的航程,這個距離可以從維爾拉特市空軍基地到關島。
而此時的測試航跡并不是真要飛向關島,而是往太平洋聯邦經濟特區——日本高科重工的方向,在那附近的海域會有一只東亞共和國的艦隊游弋,海軍會對降落的「鐵翼S」進行回收。
“再叫一架預警機上天。”
在「先河號」航母的艦橋指揮室里,葉忠艦長十分平靜的坐著邊對身邊的李原說道。
李原是這艘滿載排水量超過75000噸航母的航空兵中隊總指揮,負責艦載機的任務執行、調度運作等,他沒有一點想要詢問原因的意思,反倒是談起別的事情。
「梁政中隊在執行CAP(戰斗巡邏)任務,不過您為什么不讓擔任隊長的他起飛,而是在甲板做截擊待命?」
先河號航母的艦載機最初的編制是分為5個殲擊機航空大隊,一個大隊8架,總計40架,后來在“埃塞亞尼克”的戰爭結束中,海軍又更改為4個中隊,一個中隊10架。
如今梁政所帶領的中隊,除了身為隊長的他和帶領的一個新來的菜鳥僚機戰友外,剩余的8架“超級藍鳥”艦載戰斗機早就在一個小時前起飛。
按照主機和僚機組成的雙機編隊分為四個方向巡邏,實現對艦隊的全方位巡邏防護,這是最保守的做法,同時上空會有一架「光輝傳遞者」預警機提供情報信息支援。
“驅趕蒼蠅的事,他也沒什么興趣,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