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澄之41歲。
按:張舜徽《潛虛先生文集》說:“桐城經學文章之緒,開自錢澄之。方苞與名世繼起,有志昌大。而學問識力,皆不逮澄之遠甚。名世與苞,治學途徑,又有不同。苞勤于治學,于《易》、《春秋》,訓詁不依傍前人,輒時有獨得;而名世平居好言史法,每論古人成敗得失,往往悲涕不能自已。”(《清人文集別錄》卷四)。
按:郭紹虞在《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七十五節說:“桐城文何以能成派?桐城文之成派,即因桐城文人之論有其一貫的主張之故。清代文論以古文家為中堅,而古文家的文論,又以‘桐城派’為中堅。有清一代的古文,前前后后,殆無不與桐城生關系。在‘桐城派’未立以前的古文家,大都可視為‘桐城派’的前驅,在‘桐城派’方立或既立的時候,一般不入宗派或別立宗派的古文家,又都是桐城的羽翼與支流。由清代的文學史言,由清代的文學批評言,論到它散文的部分,都不能不以桐城為中心。”(新文藝出版社1954年)
姚士晉卒,后,姚鼐作《姚休那先生墓表》。
戴名世(—1713)生。
按:戴名世生于安徽桐城。“吾戴氏系出微子,為神明之胄,支裔最為蕃昌,蔓延于天下而莫盛于新安。吾桐之戴遷自新安,已三百余年于今。家世躬耕讀書,仕宦皆不顯,而十余世譜系皆存。”(戴名世《戴氏宗譜序》)戴名世之嗣子夢滄有《倉前墓記》,記戴氏遷居桐城之地點,曰:“戴氏始遷居東郭之倉前,遂相沿曰倉前戴。倉前者,合族發祥之始基也。自二世祖仕謙開葬于茲,三世祖禎公及四世祖子璋,并子瓊、子瓚、子珉、子□,五世祖文杰、文清諸公俱葬于茲,因為住城,而六世、七世補葬者,不可勝舉。”八世祖曰時章,時章為名世高祖。時章有四子:震、露、霄、霖。九世祖曰戴震,為名世曾祖父。戴震,字東鮮,號孟庵。震有兄弟四人,他與仲弟露、叔弟霄,皆年逾弱冠而入縣學為諸生,文名藉甚,一時比之為“王氏三珠樹。”震有二子:寧、宗文,宗文早卒。十世祖曰戴寧,為名世祖父。戴寧,號古山,有文名,曾任新淦縣令、撫州樂安縣令。寧有四子:碩、磻、砢、岷。十一世祖曰戴碩,叔父曰戴磻。其父戴碩,字孔萬,諸生,擔囊授徒廬江,于康熙十九年客死舒城陳家洲,嘗為詩百余卷。碩生子二,長名世,次平世,女三。碩妻,名世母方氏也,“為方苞從姑母。溫恭賢淑,年十八歸戴氏,敬事舅姑,敬禮夫子,和睦家人,內外無閑言,姻婭族鄰,群奉為女宗”。田有與望溪(方苞,字望溪)系姻親關系而長后者15歲,故戴公為表兄,方公為表弟。至名世輩業已第十二世矣。長子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號藥身,別號憂庵,因家居桐城東北之南山岡硯莊,后人遂稱“戴南山”,晚年自號“栲栳”,后因南山集案,其作品遭禁毀而世稱“宋潛虛”。名世無子,叔父磻有六子(輔世、傳世、安世、經世、濟世、卜世);輔世(堂弟)為長且與名世最善。從《桐陂趙氏宗譜》知,名世有一女為好友趙良冶第四子之妻,生于康熙二十三年,死于五十九年。名世先后有兩妻一妾,俱無子,僅一女。從夢滄于《南山集》案中幸免于難推測,其為名世之嗣,蓋為其死后所追認(石鐘揚《戴名世家世考》)。
按:黎庶昌為“補姚氏姬傳《古文辭類纂》所未備”,于光緒十五年編成《續古文辭類纂》,實為桐城派文章源流匯集。上編收先秦兩漢之文,下編收“方(苞)、劉(大櫆)前后之文”(240多篇)。其中戴名世的古文即有六篇(“書說類”收《答伍張兩生書》、《與劉言潔書》,“傳狀類”收《王養正傳》、《一壺先生傳》、《畫網巾先生傳》、《薛大觀傳》),戴名世本當立于“桐城派”作家之林。
按:宣統二年,上海扶輪社將戴名世與方苞的文章匯為一集,名之曰《方戴合鈔》,使長期被罷黜文名的戴名世,取得與被奉為“桐城派”創始人的方苞并駕齊驅的歷史地位。
按:梁啟超說:“他(戴名世)本是一位古文家,桐城派古文,實推他為開山之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按:柳亞子說:“戴氏與方苞齊名,為清代桐城派古文家開山鼻祖,論者謂其才學實出方苞之右。”(《南明史料書目提要》)
按:戴名世是桐城派先驅,因后來發生了“《南山集》案”,戴名世被殺,方苞亦受牽連,所以桐城派后學就不再提及這位先輩了。近年學界對戴名世在桐城派中的地位重新做了評價,將其列為“桐城四祖”之一,故本書從其生年開始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