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
原文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孟子·公孫丑上》
釋義
意志,是情感的統帥;情感,能使人的力量充盈。意志關注到哪里,情感就停在哪里。所以說:“應該堅定意志,但不要濫用情感。”
故事
戰國時期,屈原曾在楚懷王時任左徒、三閭(lǘ)大夫,參與國事決策,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聯齊抗秦。后來受到誣陷,被懷王疏遠,繼而放逐漢北。

清殿藏本屈原畫像
楚頃襄王即位后,對秦國采取妥協政策。屈原多次勸諫頃襄王遠離小人,結果卻更遭貶斥,長期流放沅(yuán)、湘一帶。屈原為祖國的前途憂慮,經常在汨(mì)羅江畔吟唱悲傷的歌。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郢(yǐng)都,屈原見國勢日衰,十分絕望,于五月初五投江而死。楚國民眾為了紀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五都將米粽投入江中進行祭奠,后來這一習俗便演化為端午節。

清吳歷繪《人物故事圖冊》之一,根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所載內容,描繪屈原被流放江濱,與漁父問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