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腦子夠用嗎?
- (英)亞歷克西斯·威利特 珍妮佛·巴內特
- 1496字
- 2020-05-20 18:30:10
越來越大,越來越大,越來越大……
與最早的祖先相比,我們的腦足足擴大了3倍。然而,腦尺寸的增長速度并不是恒定的。在現代人類產生之前,進化的速度相對較慢;而其后,現代人類進化速度加快,直到成就如今的偉大模樣。
腦進化過程中的早期變化耗費了數百萬年,直到距今20萬至80萬年左右,腦尺寸才開始迅速擴大。人們認為,這種快速的變化與劇烈的環(huán)境變遷有關。從非常潮濕到非常干燥,重大的氣候變動讓環(huán)境變得難以預測。有人認為,對于某個物種而言,更大、進化度更高的腦可能更容易適應環(huán)境的劇烈變化與循環(huán),既能度過饑荒歲月,也能度過豐收年代。也許,能夠適應環(huán)境的人才能在嚴峻挑戰(zhàn)中生存下來,為了在不同條件下生存,他們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這說明他們的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使用不同方式去尋找食物或住所。這可能也說明他們的記憶力更好,更容易記住和辨認食物或住所的跡象、位置,哪怕不是在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里。
也許這樣的個體更適宜相互交流、合作,共同生存。他們的腦在驅動自動化的身體功能方面(如體溫調節(jié))可能更有效率,因此就更容易存活。當然,他們也能有效地繁殖和養(yǎng)育后代,從而將優(yōu)勢傳遞下去——進化就是這樣發(fā)揮作用的。關于有利性狀會給個人帶來什么樣的優(yōu)勢,有許多可能的理論解釋。
雖然我們還不知道早期人類的腦最初為什么開始擴大,但我們確實可以看到,物種進化過程中存在生理結構和能力上的變化。我們的腦一直在增長,我們的身體也一直在進化,我們長得越來越高,體毛越來越少。與我們的古老祖先和同時代表親相比,現代人類進化出了更輕盈、更細長的骨架,和包裹在薄薄頭骨中的巨大的腦。我們的面部特征更精細,牙齒更小。所有的發(fā)展都伴隨著我們的生活改變,這些結構變化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我們的需求。當我們越來越適應在地面上生活,越來越擅長建造住所、與鄰居和諧相處(能夠組織社區(qū)燒烤、一起喝咖啡),我們對攀爬、戰(zhàn)斗所需的體力要求就降低了。當我們能夠開發(fā)出工具去做一些工作(如用刀切肉,學會烹飪),讓食物變得更容易咀嚼,我們的頜骨和牙齒就變小了。隨著我們的頜骨占頭顱的比例變小,顱骨就擁有了更大的空間來容納腦。
終于我們的祖先等到了這樣的機會,不再只關注生存,能力與興趣開始升級,開始能夠利用環(huán)境來改善生活,從而帶來更強的生存優(yōu)勢。早期人類學會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這反過來又使他們能做更多其他有益的事情,如發(fā)現火種,學會利用火來取暖、烹飪。隨著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他們學會了群體生活,也許還可以有效溝通、談判并創(chuàng)造社會結構。隨著精細運動技能與思維過程的發(fā)展,工具、衣物及其他人造物也漸趨復雜。事實證明,早期智人生產的工具比生活在同時代的其他人種都更先進。與此同時,洞穴壁畫也說明智人創(chuàng)造了藝術。馴養(yǎng)動物,發(fā)展農業(yè)、交通、貿易以及建構復雜社會結構,都建立在腦的復雜化這一基礎上。可以想象,人類歷史上的所有發(fā)展都必須隨著腦的進步才能實現。
如你所見,腦的變化并非僅限于尺寸變大,它還在不斷建構新能力、擴展最有用的關鍵區(qū)域。究竟是腦的進化導致新能力出現,還是新能力激發(fā)了腦的進化,目前還無法定論。然而,隨著人腦的進化,認知功能不斷升級,許多基本功能也隨之轉化。隨著腦中的一些區(qū)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很多代人的逐漸進化中)另一部分區(qū)域很可能會被犧牲掉,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例如,與侵略性及其他原始能力相關的腦區(qū),就不再那么突出了。有些人的原始能力相關腦區(qū)較小,卻可能在另一層面擁有更大的腦區(qū)和能量——用以支撐更復雜的認知功能、更精細的運動能力,從而獲得生存和擇偶上的優(yōu)勢。那些能夠更有效地溝通、談判的個體,在制造物品、狩獵或保護自己等方面,都可能比偏重于原始能力的同類更有生存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