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工業4.0時代的按需印刷
- 陳成穩
- 3749字
- 2020-06-05 09:12:21
1.1 “互聯網+”時代來了
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認為:技術的發展存在一種不可避免的序列關系。他甚至大膽假設,如果真的有地外文明的話,他們也會發明電,然后是電燈,以及汽車,最終也會發明互聯網。圍繞互聯網出現的必然性,凱文·凱利談到了三種進化的動力:自我的選擇、遺傳因素和周圍世界。無論是生物的進化,還是人類的思想史,抑或是互聯網的發展,都是受這三種動力的驅動?;ヂ摼W進一步實踐的成果,就是“互聯網+”。比起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等人類的偉大進步,“互聯網+”的崛起將更為波瀾壯闊。當社會的各行各業都通過互聯網連接起來時,信息的排列組合便具有了無窮的可能性,新的經濟形態和社會形態將隨之誕生和迅猛生長。人類社會將成為全球化的有機體。
2015年,我國政府就正式提出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兑庖姟氛J為,“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
中國,正以蓬勃的勢頭投入到“互聯網+”這場浩大的變革之中。
1.互聯網的誕生
1946年,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這是人類在繼語言、文字和印刷術出現后傳播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突破。
誠然,語言、文字和印刷術曾將人類從繁重的記憶任務中解脫出來,擴大了人與人之間溝通交往的方式,但是,它們沒有如計算機這樣更極致地延伸了人類大腦的功能,并進一步解放了人的大腦。
一旦計算機勝任很多人類腦力工作中程序性的部分,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類,比如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就比人類強大太多,那么人類就可以專注于腦力思考中更有價值的部分。
1969年10月,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個沒有照相機也沒有錄像機的實驗室里,倫納德·克蘭羅克和兩個同事查理·克萊恩、比爾·杜瓦爾正在將兩臺計算機連接起來。倫納德·克蘭羅克輸入了LOGIN(登錄)的第一個字母L,然后問比爾:“L有了嗎?”,比爾回答說:“有了”。然后倫納德·克蘭羅克再輸入O,又問:“O有了嗎?”比爾回答說:“是的,O有了”??傻鹊絺惣{德·克蘭羅克輸入G,就再也沒有得到肯定的回答,因為連接斷了。
就這樣,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兩臺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僅僅傳輸了兩個字母就崩潰了,但這一刻卻標志了一個全新時代的來臨。世界上第一條電子信息網絡在美國的悄然問世,在現在它已經被公認為不僅僅是技術事件,而是社會事件。
同樣在1969年,由于美國國防部的一個實驗性舉措,導致了互聯網的雛形——阿帕網誕生。起初,該網絡只有四臺計算機相連,到1973年,網絡上的節點達到了70多個,并且橫跨大西洋,利用衛星技術與歐洲部分國家實現連接,之后逐步擴展到了世界范圍。1983年,TCP/IP被指定為互聯網的標準協議,互聯網也實現了一次歷史性的飛躍。
計算機能聯網,作為通信工具而不僅僅是作為計算的工具,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作為計算工具時,計算機還只是延伸了個人的大腦,但當計算機成為通信工具,把“延伸了的大腦”再連接起來時,就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爆炸性的改變。例如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可以通過網絡組建社區,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可以通過網絡協作,不同知識的組合排列的可能性呈幾何級數增長。
隨著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越來越融入大眾的生活,從專業領域走向大眾領域,互聯網的潛力也不斷被挖掘。
現在人們感受到的網絡社會的崛起,不僅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還因為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都發生了改變。而與此同時,信息和通信科技革新恰巧發生了。社會的變革、經濟的變革、技術變化的趨勢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結構,即網絡社會。
互聯網帶來的改變并沒有局限在一個垂直領域里,而是滲入到各個專業領域、各個行業里,發生在每個流程或者細節當中。因此,互聯網如水一般模糊了工業時代專業與專業、行業與行業、組織與組織、個人與個人之間涇渭分明的界線。這也為人的自我實現打開了多樣路徑——我們不再只是把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用在簡單重復的工作上,局限在一個狹窄的領域之內。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也推動了人的自我更新、自我修正。與工業時代圍繞中心、預設目的、實現自上而下的控制不同,互聯網呈現出去中心化、無預設目的、自下而上發生的特點。因此,工業時代歷史的演進是,今天致力于實現昨天預設的目的;而互聯網時代歷史的演進是,今天面向明天呈現多樣化的可能性?;ヂ摼W在發生、在更新,也在不停地自我修正,我們每個人都身在其中,實現自我。
在未來,所謂的互聯網行業將會消失,因為整個世界都將被互聯網滲透。
2.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
過去的20年是消費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消費方式、人與人的連接方式。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深入開展“互聯網+”行動,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傳統產業深刻重塑。
由此可見,“互聯網+”有頂層設計,同時具備龐大的用戶基礎,“互聯網+”猶如浪潮滾滾向前,任誰也無法阻擋。騰訊公司CEO馬化騰對這一點深有感觸:“市值都是一時的,騰訊十幾年前市值也不大,現在大了也不意味著什么,所以更關注的還是在一波波的浪潮面前,怎么適應戰略的潮流,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的確,在“互聯網+”時代,如何順應潮流是永恒的課題。
消費互聯網的確改變了普通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而未來的產業互聯網則要改變企業的價值創造方式。這不僅是對用戶需求了解程度的革新,也是對用戶價值創造過程的革新。由價值經濟導向的產業互聯網時代,最先改變的將是企業的產品研發制造、產品的推廣及交付、資本與金融三個方面。
在消費互聯網時代,企業進行產品研發設計的核心觀念是鎖定目標消費者,其強調的重點是擁有購買能力,產品研發思路依靠的是市場調研問卷。多數企業處于B2C商業模式,即企業對消費者。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企業一切行為的核心出發點變為用戶。不再僅僅按傳統人口統計學的參照標準,比如地域、性別、年齡、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等,打動消費者的重點將是用戶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的共鳴。
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商業模式從B2C變革為C2B,甚至是C2M,這是產業互聯網時代企業成功的精髓。在消費互聯網時代,價值傳遞思路是批量化傳播與規模化交付,用廣告抓住眼球的方式獲取流量。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精準化傳播成為重點。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溝通效率的提升,用戶的體驗、個性的需求會被企業迅速了解,然后逐步被滿足,企業通過用戶創造好口碑,實現溢出效果,從而又促進了傳播。
O2O是企業在產業互聯網的標配。第一個“O”承擔起品牌營銷、產品推薦與銷售、客戶關系管理、社交娛樂和收集意見反饋的任務,帶動線下終端消費。后一個“O”只做一件事,就是不遺余力地創造卓越的服務流程和極致體驗。線下終端也可以往線上終端導流,形成線上與線下互動的良性循環。
產業互聯網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它的基礎是網絡技術(大數據、云計算)、海量設備和移動終端多樣化(智能終端、可穿戴技術等)的發展,它將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最終引起生產力的變革。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產業與互聯網之間的雙向滲透,創造出全新的價值經濟,演繹出新的商業模式。
3.智能時代
智能革命是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進軍的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從以前生產能力不足而需要大規模生產的階段,到生產過剩、個性化需求突顯的一個轉折點,是幾乎所有工業國不約而同采用的戰略,是全球制造業共同的努力方向。
中國錯失了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先機,只有本次智能化工業革命與各發達國家處于同一起跑線,甚至在工業互聯網應用方面處于領先位置,這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回顧互聯網在中國20余年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耐人尋味的事實:在層層推進的各個領域,互聯網基本游走在諸如娛樂業、零售業、金融業等“虛體”服務領域,對“實體”經濟,即制造業,卻影響甚微。很多制造業企業隔岸觀火、埋頭苦干,除了改造、升級生產流水線,推行精益改善,加入全球化的工業分工體系之外,那些互聯網“打劫”各類產業的顛覆故事,仿佛是存在于另一個次元的傳說。然而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制造業已經無法置身事外,新技術給工業互聯網帶來了無盡的發展空間。
隨著工業互聯網的不斷演進,自動化、精益化生產將發展到越來越高的水平。近年來,我們逐漸發現,工業的核心競爭在發生新的更為復雜的變化,單純的工業內部的解決方案已經不能滿足工業發展的需求。此時,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智能化ICT(信息和通信技術)、AI(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出現為工業系統的革命性發展創造了新的空間?;ヂ摼W以其平等、開放、共享和協作的思維正在重新定義制造系統的價值。而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則將隱性和碎片化的工業問題變得顯性化、模型化和可預測化,成為推動工業進入智能時代的新生產力。商業和工業在其各自領域不斷拓展延伸,今天,在“互聯網+”的推動下,他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融合,而這正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和工業互聯網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