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知識儲備

對于DIY者來說,大家都想組裝一臺真正適合自己的電腦,筆者認為,“真正適合自己的電腦”是指使用盡可能少的資金滿足自己的全部或主要需求。如果預算足夠,那就簡單了,全部選購性能最好的就可以了。

2.1.1 如何才能選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電腦

問答1:明確購機需求,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購買電腦前應首先明確自己的需求,這是組裝出既省錢又適合自己需求的電腦的前提。自己攢電腦主要用來做什么,是用來上網、辦公,還是用來看電影、玩游戲;如果是看電影,是不是真的需要高清;如果是玩游戲,是玩普通的小游戲,還是要玩最新的大型3D游戲,如圖2-1所示。上述問題,讀者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978-7-111-58316-5-Chapter02-2.jpg

圖2-1 明確需求

不同的需求,必然需要組裝不同性能的電腦。比如說,如果您的需求主要是上網辦公,那么就可以選擇一款中等性能的CPU及集成顯卡的主板,并選擇一個點距較大的顯示器。如果您的需求主要是看高清電影,那么就必須配備大硬盤、全高清顯示器,還需要視情況配備藍光光驅等。

在上述基礎之上,您還需要再細化需求。比如說,您看電影是不是只看普通RMVB格式的電影,如果是的話,那么對硬盤的需求就會減弱許多,顯示器也不必配全高清的;玩游戲是玩最新的3D游戲,還是玩魔獸世界之類的網絡游戲,如果只是玩網絡游戲,對顯卡的性能需求自然就可以適當地降低一些。

綜上所述,您最先要做的是明確需求,最好將需求明確地寫出來,并權衡一下,哪些功能是可以放棄的,哪些功能是必須滿足的。待將需求最終確認下來,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配置的電腦。

問答2:那些超炫的功能是你真正需要的嗎?

許多人買東西都愛求大求全,往往看到某個產品多了一個功能,感覺不錯,頭腦一發熱,就買了,回家后又發現用不上,但已多花了250元。

攢機時,我們同樣面臨著許多配件功能的誘惑,比如說,某些主板提供的一鍵超頻功能,您是否真的需要?某些顯示器提供的全接口功能,如圖2-2所示,您是否真的有那么多設備?某些機箱提供的前端LED指示面板,是不是真的實用?這些全部是用戶在選購配件前需要考慮的。

978-7-111-58316-5-Chapter02-3.jpg

圖2-2 液晶顯示器的接口

相信99%的人攢機時都有一個預算,不管是3000元,還是8000元,您都要保證您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不要讓那些無用的功能占用有限的預算。

其實,過濾掉無用功能的方法也很簡單。首先,要明確您的需求,在這一點上功夫一定要做到位。其次,對于每一項功能,您都要考慮清楚該功能是不是用得上,如果最終答案是有可能在未來某一天用得上,那建議您現在先不要選擇此功能。為未來的“有可能”花錢,實在是不劃算的,待未來需要了再配置才是比較劃算的方案。

問答3你選擇的配件是否有瓶頸

許多人在攢機時有這么一個想法,即電腦中CPU、顯卡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附屬品。所以在實際購機時,恨不得將所有預算都花在這兩個配件上,其他的則是能省則省。

筆者可以明確告訴大家,這個想法是錯誤的,電腦作為一個整體,每個配件都有它自己的作用。比如說,將一塊頂級CPU放在一塊低端主板上,有可能只能發揮CPU50%的性能;一塊強勁的顯卡,配一個19in的顯示器,強勁顯卡的優勢則完全無法發揮。電腦瓶頸問題符合木桶定律,如圖2-3所示。

978-7-111-58316-5-Chapter02-4.jpg

圖2-3 電腦瓶頸問題

由于瓶頸的問題涉及的東西過多,因此筆者無法為讀者詳細解析。不過,讀者應把握以下兩個原則。

(1)首先必須明白,您買的是一臺電腦,而不是一個配件。如果單純對某一個配件加大投資,在其他配件的限制下,這個配件是發揮不出其應有性能的。

(2)其次,由于CPU、顯卡重要之說由來已久,因此如果您覺得自己的電腦在某方面有缺陷但又沒有資金去補救,那么可以適當地降低CPU與顯卡的預算。

問答4:商家為什么要臨場換件?

如果您已經確定了電腦配置,在實際去電腦賣場時,商家卻向您推薦別的產品,這時您一定要端正心態,哪怕商家說得天花亂墜,您也不要改變主意。

因為商家推薦產品,唯一的目的是賺取更多的利潤。在他們的心中,不同的配件的差別就是利潤不同。他們鮮少考慮配置是否合理,電腦是不是適合您使用,所以,對于他們提出的配置推薦,您基本可以無視。

此外,有些不良商家還會用先答應下來,攢到一半再說沒貨這樣的辦法來迫使您換件,如圖2-4所示。對付這種奸商的最好辦法就是,先在賣場多轉轉,確認一下自己的配件有沒有貨。到時他再說沒貨,你直接告訴他哪里有就好了。

問答5:ATX電源的功率越大越好嗎?

許多消費者在攢機時,會想當然地認為某些配件不重要,比如ATX電源。但其實,ATX電源在一臺電腦中是相當重要的,它是其他配件穩定工作的基礎。

許多消費者的電腦在用了一段時間之后,或主板、或CPU、或其他配件燒了。追根究底發現,罪魁禍首幾乎全部是劣質ATX電源。

并不是裝在主機上能用的電源就是好電源,好的電源首先要擁有較高的轉換效率。轉換效率低的ATX電源會明顯比較費電。其次,好的電源輸出的電流必須要穩定,輸入電流的高低變化對輸出端的影響要盡可能地小。電流長時間的忽高忽低會提高主板等配件故障率。

978-7-111-58316-5-Chapter02-5.jpg

圖2-4 臨場換件

此外,好的電源還應該有“保險”一類的裝置,比如,當外部交流電突然短路時,好的電源能迅速斷開,避免主機燒毀。

從價格來看,市場上與機箱搭售的50塊錢左右的電源基本都存在安全隱患。筆者建議單獨購買ATX電源,并且電源的預算在150元以上。

在ATX電源的選購中,首先一定要選知名品牌的產品,比如全漢、航嘉、長城之類的老品牌。其次,ATX電源的功率也沒必要追求太高,對于一般的主機,額定350W電源就足夠了,對于集成顯卡的主機,額定300W電源就夠了。最后,在購買ATX電源時,一定要注意廠商的小文字游戲,即是“額定300W”,還是“最高300W”,這兩者絕對是不一樣的,如圖2-5所示。

978-7-111-58316-5-Chapter02-6.jpg

圖2-5 電源功率

問答6:攢機商(店)也需要貨比三家嗎?

現在的攢機商全都是能說會道,討人歡心的手段也各有一套,往往幾句話下來,就讓客戶感到賓至如歸,覺得他就是客戶的親哥,客戶就是他親弟弟。這是商家工作中必須掌握的技能,自然無可厚非。

但作為一個消費者,您必須明白的是,商家不是您親哥,您也不是他親弟弟,他只是一個賣貨的,您也只是一個買東西的。

許多消費者在攢機時,往往一和經銷商提需求,經銷商一熱情,結果消費者就不好意思走了,心想“反正在哪攢都一樣”,就直接攢了。其實,筆者可以明確告訴大家,不同商家攢的機器絕對不一樣。

商家雖然都是逐利的,但有的商家確實會厚道一些,有的會黑一些。消費者多走幾家,多對比一下,絕對是有利的。所以,對于消費者而言,一定要多走幾家攢機商,為了避免服務熱情導致不好意思走的情況發生,要把握住和每個商家都少談幾句,然后直接就走。

最后,一定要選一個報價略低于網上報價的商家來攢機。太貴的一定不選擇,這就不用筆者多言了。太便宜了,就要小心商家換件、用二手件之類的問題。

問答7:攢機商選定后,驗配件還需要那么認真嗎?

在攢機時,配置、商家都選好后,下面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驗配件,以及攢完后驗機。有的奸商為了使利潤最大化,會偷偷使用一些二手返修件,或者在攢機時故意混淆配件型號,找個便宜的給裝上。

對于消費者而言,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在攢機時一定要先讓商家把配件拿齊了。在開始組裝前,把所有配件檢驗一遍,千萬不要邊裝邊拿配件,因為一旦開始組裝,有些事情就說不明白了。

每個配件,消費者都要過一下手,自己來拆包裝,拆時看包裝是不是新的,配件上有沒有手印、灰塵之類,或是劃痕。只要用心觀察,二手件與全新件絕對是可以區分出來的。另外,每個配件的型號,一定與配件上的銘牌對一下,以免出錯。

驗機是在攢完電腦后要做的事情,消費者最好自己帶一張Windows系統盤,自己動手安裝,裝上所有驅動后跑幾個類似3DMark的程序,以確保電腦穩定,然后讓商家出一個明確的裝機配件清單,并針對每個配件列出質保期,蓋上商家的印章,最后才將錢付給攢機商。

2.1.2 多核CPU的知識詳解

問答1:CPU是如何制作的?

CPU是由很多很多晶體管集合而成的,這些晶體管的材質是“半導體”。從名字上可以看出,半導體是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一種物質,在滿足某個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從導體變成絕緣體,也可以從絕緣體變成導體。這就足夠讓它具有兩個狀態:導電的“1”和不導電的“0”。

有了“0”和“1”狀態的晶體管就構成了二進制語言中最基本的單元“位”(bit)。那么,如果有8個這樣的晶體管并排排列,就可以同時表示8個位,也就是一個“字節”(Byte),比如“10101010”。字節是計量存儲容量和傳輸容量最常用的單位。那么,一個CPU中到底有多少個晶體管呢?最早期的8086CPU有將近3萬個晶體管,而目前的AMD推土機CPU則有驚人的20億個晶體管。如圖2-6所示為AMD推土機CPU。

從上圖可以看出,20億個晶體管被集成在幾毫米的底盤硅片上,這需要非常高的精密度,而一個細小的浮塵都可能損害CPU,因此CPU必須在絕對無塵的環境下,用精密的儀器來制作。晶體管之間的相互連通靠的是金屬金、銅、鋁,早期的CPU中用的是鋁,現在已經用銅代替了,金在導電性和低損耗上是最佳材料,但由于價格昂貴而難以實現。

978-7-111-58316-5-Chapter02-7.jpg

圖2-6 AMD推土機CPU

問答2:如何確定CPU的性能?

978-7-111-58316-5-Chapter02-8.jpg

圖2-7 CPU內部運行框圖

CPU的性能高低與其內部構造和運行過程是息息相關的。CPU的內部構造主要由輸入設備、輸出設備、運算器、控制器和存儲器5個部分組成。如圖2-7所示為CPU內部運行框圖。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由于無法看到CPU的內部構造和運行過程,因此只能通過其他途徑確定CPU的性能。

那么如何確定CPU的性能呢?

目前,市場上的CPU核心數量一般在2~8核,核心數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確定了處理器的性能強弱。另外,主頻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一般,主頻較高的CPU性能會好一點;緩存容量也是影響CPU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緩存容量越大,CPU的性能越好;CPU的熱功耗(TDP)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一般熱功耗越低,CPU的性能越好,而CPU制造工藝決定了CPU的熱功耗,目前最先進的制造工藝是14nm。

因此,可通過CPU的核心數量、主頻、緩存容量、制造工藝等重要參數來了解CPU的性能。

問答3:檢查一下自己的CPU

首先來認識一下電腦檢測軟件CPU-Z。它是一款功能強大的檢測軟件。用戶可以利用CPU-Z對電腦的CPU進行一次徹底的體檢。如圖2-8所示為CPU-Z的檢測CPU參數結果界面,CPU的核心數量、緩存大小、主頻等信息都會顯示在上面。

978-7-111-58316-5-Chapter02-9.jpg

圖2-8 CPU-Z的檢測結果界面

問答4:如何查看CPU的主頻?

CPU的主頻就是CPU內核工作的時鐘頻率,一般以GHz(吉赫)為單位。通常來講,主頻越高的CPU,性能越強,但是由于CPU的內部結構不同,因此不能單純地以主頻來判斷CPU的性能。

那么,如何查看CPU的主頻信息呢?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因為CPU在封裝時都會在外殼上標注一些信息,比如CPU的主頻、型號、制造日期、制造國家等字符,所以直接看CPU的封裝外殼上面的文字就可以找到CPU主頻是多少。如圖2-9所示中的Core i5-3450處理器的主頻為3.10GHz。

另外,在電腦進入系統之后可以通過查看電腦屬性了解CPU的主頻。這里以Win-dows7系統為例,啟動電腦進入系統之后在“計算機”圖標上面單擊鼠標右鍵,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屬性”,在彈出的“系統”窗口中可以看見CPU的主頻等信息,如圖2-10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到,該CPU的型號為i3M370,主頻為2.4GHz。此外,在圖中左側窗格中展開“設備管理器”,也可以查看CPU的主頻。

978-7-111-58316-5-Chapter02-10.jpg

圖2-9 Corei5-3450處理器

978-7-111-58316-5-Chapter02-11.jpg

圖2-10 “系統”窗口

問答5:什么是CPU的緩存?

緩存是反映CPU性能的主要參數之一,它是內存與CPU之間的存儲器中繼器,其容量比較小但速度比內存高得多,接近于CPU的速度。緩存是用于減少CPU訪問內存所需的平均時間的部件。在結構上,一個緩存由若干緩存段構成。每個緩存段存儲具有連續內存地址的若干個存儲單元。

高速緩存的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高速緩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并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并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高速緩存中,可以使得以后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高速緩存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如圖2-11所示。

978-7-111-58316-5-Chapter02-12.jpg

圖2-11 緩存數據讀取示意圖

為了更好地了解緩存,我們可以將CPU理解為市中心工廠,內存為遠郊倉庫,而緩存就在CPU與內存之間。如圖2-12所示為CPU、緩存與內存之間的位置關系。距離CPU工廠最近的倉庫是一級緩存,其次為二級緩存、三級緩存。工廠所需的物資,可以直接從緩存倉庫中提取,而不必到很遠的郊區倉庫中提取。

978-7-111-58316-5-Chapter02-13.jpg

圖2-12 CPU、緩存與內存之間的位置關系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高速緩存的命中率非常高,通常,CPU要讀取的數據90%都在高速緩存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CPU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須等待。

正因為高速緩存的命中率非常高,所以緩存對CPU性能的影響很大,CPU中的緩存越大,整體性能越好。

問答6:如何從外觀區分CPU

眾多的CPU芯片,既有很多相同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可以通過軟件對CPU進行參數檢測,以此來區分不同的CPU。

另外,還可以通過CPU的外觀來區分CPU,因為不同CPU的接口類型是不同的,而且插孔數、體積、整體形狀都有變化,所以部分不同的CPU不能互相接插。此外,還可以通過CPU芯片中間電容的排布形式的不同來進行區分。

CPU的接口就是CPU與主板連接的通道。CPU的接口類型有多種形式,有引腳式、卡式、觸點式、針腳式等。目前主流CPU的接口分為兩類:觸點式和針腳式。其中,Intel公司的CPU采用觸點式接口,如圖2-13所示分別為LGA1150、LGA1151、LGA1155、LGA2011CPU接口類型;而AMD公司的CPU主要采用針腳式,如Socket AM3、Socket AM3+等,這些接口都與主板上的CPU插座類型相對應,如圖2-14所示為AMD公司的CPU接口。

978-7-111-58316-5-Chapter02-14.jpg

圖2-13 Intel公司的主流CPU接口

978-7-111-58316-5-Chapter02-15.jpg

圖2-14 AMD公司的主流CPU接口

a)Sockot AM3 b)Socket AM3+

2.1.3 主板知識詳解

問答1:主板上有哪些插槽?

主板上的插槽和接口如圖2-15所示。

978-7-111-58316-5-Chapter02-16.jpg

圖2-15 主板上的插槽和接口

CPU插槽安裝CPU的插槽。Intel公司和AMD公司的CPU安裝插槽明顯很不同,Intel公司的CPU插槽有很多小針(Intel CPU是觸點型的),AMD公司的CPU插槽有很多小孔(AMDCPU是針腳型的),所示安裝CPU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對應的CPU。AMD公司的CPU是可以向下兼容的,而Intel公司的CPU即使同是LGA775 Socket接口,能安裝的CPU也有可能不同。

內存插槽安裝內存的插槽。不同類型的內存,插槽也不相同,不能混用。DDR采用的是184針插槽;DDR2采用的是240針插槽,DDR3同樣采用240針插槽,但DDR2與DDR3的卡口位置不同,同樣不能混插;DDR4采用284針插槽。另外,只有插在相同顏色的插槽上,內存才能組成雙通道。

PCI-E×16插槽主要是用來安裝顯卡,數據傳輸速率可以達到8GB/s。有一種SSD固態硬盤也使用PCI-E×16接口,速度非常快,但價格也非常高(硬盤章節中有相關介紹)。另外,為了支持Intel公司和AMD公司的雙顯卡技術(Cross Fire、SLI),有的主板提供2~3個PCI-E×16插槽。

PCI-E×1插槽這是一個通用插槽,用來代替PCI插槽,以后聲卡、網卡都可以插在PCI-E×1插槽上。

USB擴展連接器USB擴展連接器主要用于連接數碼相機和攝像機等設備,可以把USB端口擴展到6個。

SATA數據接口連接SATA硬盤和光驅的接口。一般主板都有2~8個SATA數據接口。SATA數據接口比以前的IDE數據接口占用空間更少,插拔線纜更容易,數據傳輸更快、更穩定。現在流行的SATA數據接口有SATA1.0、SATA2.0、SATA3.0。

電源接口ATX電源為主板提供電源的插座。現在主流供電是24針,以前用的是20針。

CPU輔助電源接口這是ATX電源專為CPU提供的供電接口,一般是4針或8針。

前面板插針(PANEL):這是主板連接電腦機箱上電源開關、復位開關、電源指示燈硬盤數據指示燈的插針。

問答2:主板中有哪些重要芯片?

主板中的芯片主要有芯片組、I/O芯片、BIOS芯片、電源控制芯片和網絡控制芯片等,如圖2-16所示。

978-7-111-58316-5-Chapter02-17.jpg

圖2-16 主板上重要的芯片

1.BIOS芯片

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基本輸入/輸出系統)是為電腦中的硬件提供服務的。BIOS屬于只讀存儲器,它包含了系統啟動程序、系統啟動時必需的硬件設備的驅動程序、基本的硬件接口設備驅動程序。主板中的BIOS芯片主要由AWARD和AMI兩家公司提供。

目前,BIOS芯片主要采用PLCC(塑料有引線芯片)封裝形式。采用這種形式封裝的芯片非常小巧,從外觀上看,它大致呈正方形。這種小型的封裝形式可以減少主板空間的占用,從而提高主板的集成度,縮小主板的尺寸。

2.I/O芯片

I/O芯片是主板輸入輸出管理芯片,它在主板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負責管理和監控整個系統的輸入輸出設備。在主板的實際工作中,I/O芯片有時對某個設備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控制信號,再用這些信號去控制相應的外設芯片,如鼠標鍵盤接口(PS/2接口)、串口(COM口)、并口、USB接口、軟驅接口等都統一由I/O芯片控制。部分I/O芯片還能提供系統溫度檢測功能,BIOS中的系統溫度最原始的數據就是由它提供的。

3.電源控制芯片

電源控制芯片的功能是根據電路中反饋的信息,在內部進行調整后,再輸出各路供電或控制電壓。電源控制芯片主要負責識別CPU供電幅值,從而更好地為CPU、內存、芯片組等供電。

4.音頻芯片

音頻芯片,也可稱為音效芯片,是主板集成聲卡時的一個聲音處理芯片。音頻芯片是一個方方正正的芯片,四周都有引腳,一般位于第一個PCI插槽附近靠近主板邊緣的位置。在它的周圍,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電阻和電容,所以能夠比較容易辨認出來。

5.網絡控制芯片

網絡控制芯片是主板集成網絡功能時用來處理網絡數據的芯片,一般位于音頻接口或USB接口附近。

問答3:哪些元件影響主板供電?

如果主板沒有一個穩定的供電,那么即使主板安裝了性能良好、穩定性高的芯片組,以及CPU和內存,系統也不會穩定。所以,主板供電是否穩定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主板供電電路中有一些關鍵的部件,如PWM控制器芯片(PWM Controller)、MOS-FET驅動芯片(MOSFET Driver)、輸出扼流圈(Choke)、輸出濾波的電解電容(Electro-lyticCapacitors)等。如果這些部件都比較好,那么主板供電基本就比較穩定了。

1.PWM控制器芯片

PWM控制器芯片。是控制CPU供電電路的中樞神經,在CPU插座附近。如圖2-17所示就是PWM控制器芯片。PWM控制器芯片受VID的控制,通過向每相的驅動芯片輸送PWM控制器芯片的方波信號來控制最終核心電壓Vcore的產生。它對于主板的電壓穩定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MOSFET驅動芯片

MOSFET驅動芯片是CPU供電電路里常見的一種芯片,它有8根引腳。通常,每相配備一顆MOSFET驅動芯片。很多PWM控制器芯片里集成了三相的MOSFET驅動芯片,這時主板上就看不到獨立的MOSFET驅動芯片了。MOSFET驅動芯片對于主板的電壓穩定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圖2-18所示為MOSFET驅動芯片。

MOSFET的中文名稱是場效應管,因此,MOSFET也被叫作MOS管。如圖2-19所示,8引腳的黑色方塊在供電電路里表現為受到柵極電壓控制的開關。

978-7-111-58316-5-Chapter02-18.jpg

圖2-17 PWM控制器芯片

978-7-111-58316-5-Chapter02-19.jpg

圖2-18 MOSFET驅動芯片

978-7-111-58316-5-Chapter02-20.jpg

圖2-19 MOS管

每相中的驅動芯片受到PWM控制器芯片控制的上MOS管和下MOS管輪番導通,對這一相的輸出扼流圈進行充電和放電,從而在輸出端得到一個穩定的電壓。每相電路都要有上橋和下橋,所以每相至少有2顆MOSFET驅動芯片,而上MOS管和下MOS管還可以用并聯2~3顆代替一顆來提高導通能力,因而每相還可能看到總數為3顆、4顆甚至5顆的MOS-FET驅動芯片。

如圖2-20所示,這種有三只引腳的小方塊也是一種常見的MOSFET封裝,稱為D-PAK(TO-252)封裝,也就是俗稱的三腳封裝。中間的腳是漏極(Drain),漏極同時連接到MOS管背面的金屬底,通過大面積焊盤直接焊在PCB上,因而中間的腳往往會被剪掉。這種封裝可以通過較大的電流,散熱能力較好,成本低廉,易于采購,但是引線電阻和電感較高,不利于達到500kHz以上的開關頻率。

978-7-111-58316-5-Chapter02-21.jpg

圖2-20 三引腳場效應管

3.輸出扼流圈

輸出扼流圈,也稱電感(Inductor)。在輸入電路中,一般每相配備一顆扼流圈,在它的作用下輸出連續平滑的電流。少數主板每相使用兩顆扼流圈并聯,即兩顆扼流圈等效于一顆。主板常用的輸出扼流圈有環形磁粉電感、DIP鐵氧體電感(外形為全封閉或半封閉)或SMD鐵氧體電感等形態。如圖2-21所示為半封閉式和全封閉式的鐵氧體功率電感。電感體上標注的“1R0”或“1R2”,表示其電感值為1.0μH、1.2μH,其中“R”表示小數點。

978-7-111-58316-5-Chapter02-22.jpg

圖2-21 鐵氧體功率電感

如圖2-22所示為主板環形電感。環形電感的磁路封閉在環狀磁芯里,因而磁漏很小,磁芯材料為鐵粉或Super-MSS等其他材料。隨著板卡空間限制的提高和供電開關頻率的提高,磁路不閉合的鐵氧體電感、乃至匝數很少的小尺寸SMD鐵氧體功率電感以其高頻區的低損耗,越來越多地取代了環形電感,但是在電源里因為各種應用特點,環形電感還在被大量作為扼流圈或其他用途使用。

978-7-111-58316-5-Chapter02-23.jpg

圖2-22 主板環形電感

4.輸出濾波的電解電容

供電的輸出部分一般都會有若干顆大電容(Bulk Capacitor)進行濾波,它們就是輸出濾波的電解電容。電容的容量和ESR(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等效串聯電阻)影響輸出電壓的平滑程度。電解電容的容量大,但是高頻特性不好,所以還有其他形式的濾波電容,例如固態電容。如圖2-23所示為輸出濾波電容。

固態電容常位于CPU供電部分。常見的固態電容為鋁-聚合物電容,屬于新型的電容器。與一般鋁電解電容相比,它的性能和壽命受溫度影響較小,而且高頻特性要好一些,ESR低,自身發熱小。

978-7-111-58316-5-Chapter02-24.jpg

圖2-23 輸出濾波電容

2.1.4 內存知識詳解

問答1:內存由哪些元件組成?

從外觀看,內存主要由電路板、內存芯片、內存引腳(金手指)、散熱片等組成,如圖2-24所示。

978-7-111-58316-5-Chapter02-25.jpg

圖2-24 內存的外部結構

內存芯片內存芯片也叫“內存顆粒”,是電路板上的存儲裝置。本小節“問答2”將詳細介紹內存顆粒的內部結構。

電路板電路板是內存的基板,在PCB板上刻上電路,所有的內存顆粒和電阻等元件都安裝在這個電路板上。

內存引腳金手指):內存引腳是內存與主板連接的接口,因為內存引腳一般是銅制品,所以俗稱“金手指”。

定位卡口將內存插到主板內存插槽中的時候,通過定位卡口可以快速判斷內存的正反,還能避免不同型號的內存誤插。

固定卡口當把內存插在內存插槽上的時候,插槽兩邊的卡子可以咬合在固定卡口上,從而達到固定內存的目的。

散熱片散熱片是給內存顆粒散熱用的,一般內存不帶散熱片。

除了上面介紹的內存結構外,內存上還有一些標簽,如圖2-25所示。

978-7-111-58316-5-Chapter02-26.jpg

圖2-25 內存上的標簽

標簽標注著內存的類型、容量、位寬、頻率和序列號等信息。

代理商標簽很多內存上都貼有代理商標簽,從這可以看出內存的來路,在保修和退換時有一些作用。

問答2:內存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

內存的內部結構指的是內存顆粒的內部結構。內存顆粒的生產廠商主要有現代、三星、鎂光、奇夢達等。如圖2-26所示為內存芯片的內部結構。

978-7-111-58316-5-Chapter02-27.jpg

圖2-26 內存芯片的內部結構

內存顆粒與CPU一樣,都依次有序地排列著很多存儲裝置,不同的是,內存通常使用類似蓄電池的電容(Capacitor),用電容帶電狀態來表示“1”,用電容放電狀態來表示“0”。這樣的電容帶電量非常小,存儲一定量的電荷后,如果置之不理,很快就會失去電荷,所以必須每過一定時間就刷新一次電容。內存就是由無數個這樣的電容組成的。

前面介紹了能夠存儲“0”和“1”的電容,這就是電腦應用中最小的存儲單位“位(bit)”。為了能夠連續存放一個二進制數字,把連續的幾個電容組合在一起,表示為一個“存儲單元”(Cell)。一般用8個電容表示一個二進制數,這就是電腦中常用的單位“字節”(Byte)了。

問答3:DDR3內存與DDR4內存有何區別?

大家在購買內存時,會發現既有DDR4內存還有DDR3內存,那么,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呢?DDR4屬于第四代DDR內存,它與前一代內存DDR3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外形差異

首先,DDR4內存的針腳數增加到了284個,DDR3內存只有240個,由于內存整體長度不變,所以相鄰針腳之間的距離從1.00mm減到了0.85mm,而每個針腳本身的寬度為0.60±0.03mm。

另外一個明顯的差別是DDR4內存底部的金手指不再是直的,而是呈彎曲狀。從左側數,第35針開始變長,到第47針達到最長,然后從第105針開始縮短,到第117針回到最短。

最后是接口位置也發生了改變,金手指中間的“缺口”位置相比DDR3內存更加靠近中間,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止用戶插錯內存,歷代內存產品升級均如此,如圖2-27所示。

978-7-111-58316-5-Chapter02-28.jpg

圖2-27 DDR3內存和DDR4內存的外形差異

2.容量和電壓差異

DDR4內存在使用了3DS堆疊封裝技術后,單條內存的容量最大可以達到目前產品容量的8倍之多。舉例來說,目前常見的大容量內存條容量為8GB(單顆芯片512MB,共16顆),而DDR4內存則完全可以達到64GB,甚至128GB。

而電壓方面,DDR4內存將會使用20nm以下的工藝來制造,電壓從DDR3內存的1.5V降低至DDR4內存的1.2V,移動版的SO-DIMMDDDR4的電壓還會降得更低。

3.性能差異

DDR4內存最重要的使命當然是提高頻率和帶寬。DDR4內存的每個針腳都可以提供2Gbit/s(256MB/s)的帶寬,DDR4-3200則是51.2GB/s,比DDR3-1866高出了70%。

DDR3內存采用多點分支總線連接方式,DDR4內存采用點對點總線。相比之下,點對點相當于一條主管道只對應一個注水管,大大簡化了內存模塊的設計,更容易達到更高的頻率。另外,3DS封裝技術不斷擴增DDR4內存容量,從而可以很輕松地提升系統內存總量,這樣即便每通道只能支持一根內存,保障系統平衡運行也不會有問題。

問答4:什么是雙通道、三通道?

1.雙通道

雙通道內存技術,是為了滿足CPU帶寬而開發的。當時,英特爾Pentium4處理器與北橋芯片的數據傳輸采用QDR(QuadDataRate,四倍數據速率)技術,其FSB(FrontSide Bus,前端總線)頻率是外頻的4倍。英特爾Pentium4的FSB頻率分別是400MHz、533MHz、800MHz,總線帶寬分別是3.2GB/s、4.2GB/s、6.4GB/s,而DDR266、DDR333、DDR400所能提供的內存帶寬分別是2.1GB/s、2.7GB/s、3.2GB/s。在單通道內存模式下,DDR內存無法提供CPU所需要的數據帶寬,導致內存成為系統的性能瓶頸,如圖2-28所示。

978-7-111-58316-5-Chapter02-29.jpg

圖2-28 內存瓶頸

在雙通道內存模式下,雙通道DDR266、DDR333、DDR400所能提供的內存帶寬分別達到4.2GB/s、5.4GB/s、6.4GB/s。在這里可以看到,雙通道DDR400內存剛好可以滿足800MHzFSBPentium4處理器的帶寬需求,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內存瓶頸問題,增加了一個內存向CPU傳送數據的通道,也就是雙通道了。

其實,雙通道就是一種內存控制和管理技術,它依賴于芯片組的內存控制器。雙通道體系的兩個內存控制器是獨立的、具備互補性的智能內存控制器,因此兩者能并行工作,并且,這兩個內存控制器可以通過CPU分別尋址、讀取數據,從而理論上使內存的帶寬增加一倍,數據存取速度也相應增加一倍。

雙通道中的兩個獨立、具備互補性的智能內存控制器,能夠實現彼此間零等待時間。例如,當控制器B準備進行下一次存取內存的時候,控制器A就讀/寫主內存,反之亦然。兩個內存控制器的這種互補的“天性”可以讓有效等待時間縮減50%,因此雙通道技術使內存的帶寬翻了一番。如圖2-29所示為雙通道內存插槽。

978-7-111-58316-5-Chapter02-30.jpg

圖2-29 雙通道內存插槽

因此,雙通道技術的核心在于芯片組(北橋)可以在兩個不同的數據通道上分別尋址、讀取數據,內存可以達到128bit/s的帶寬。

雙通道內存一般要求按主板上內存插槽的顏色成對使用。此外,有些主板還要在BIOS進行設置,主板說明書上一般都會有說明。當系統已經實現雙通道后,有些主板在開機自檢時會有提示,讀者可以仔細看看。由于自檢速度比較快,所以可能看不到或者某些畫面屏蔽了主板自檢顯示信息,導致無法看到這些信息。但是我們可以用一些軟件查看,比如CPU- Z。可以查看通道模式信息。如圖2-30所示,在“Memory”選項卡中,如果“Channels#”選項為“Dual”,就表示已經實現了雙通道。

978-7-111-58316-5-Chapter02-31.jpg

圖2-30 軟件CPU-Z檢測內存雙通道

另外,兩條2GB的內存構成雙通道的效果會比一條4G的內存效果好。

2.三通道

隨著CPU不斷地更新,性能在不斷地增強,FSB頻率也越來越高,三通道技術應運而生。

雙通道的出現是由于單通道內存讀寫成為數據交換的瓶頸,而三通道內存技術,實際上可以看作是雙通道內存技術的后續技術發展,也就是說,雙通道內存技術已經不能滿足CPU的高速發展,三通道內存技術隨著Inte lCore i7平臺的發布而產生了。Intel之所以能夠輕松實現三通道內存技術,與IntelCore i7平臺應用的QPI直連總線技術是密切相關的,或者說QPI直連總線技術,是三通道內存技術能夠實現的一個重要因素。

與雙通道內存技術類似,三通道內存技術主要也是為了提升內存與處理器之間的通信帶寬。三通道內存將內存總線位寬擴大到了64bit×3=192bit。若同時采用DDR31600內存,內存總線帶寬可達到1600MHz×192bit/8=38.4Gb/s,因此,內存帶寬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另外,內存控制器配合三通道內存技術,就可以直接和內存進行數據交換,內存延遲的影響就能夠降低到最低的可控范圍,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改變。

三通道和雙通道在內存的應用上有所不同。若想實現三通道,主板內存條數須為3的倍數,不能為2或4。若主板上插了兩根內存條,那么該主板系統的運行模式為雙通道模式;若主板內存條數為4,主板系統會自動進入單通道模式。此外,由于每個內存模組的容量和速度均相同,因此還需要以三通道的方式將內存正確插入主板。目前,三通道技術內存已經不受單根內存容量的限制了。

若某主板支持三通道,那么該主板至少要有3個內存插槽,而且通常這3個內存插槽會采用同一種顏色。所以,在購買主板時,觀察內存插槽的個數和顏色也能對主板有一個簡單的認識。

若電腦已經正確插入了3根內存條,那么電腦會自動識別,并運行在三通道模式。此時可以通過軟件來檢測電腦是否已經運行在三通道模式。在軟件CPU-Z的“Memory”選項卡中的“Channels”選項,如果這里顯示“Triple”,就表示已經實現了三通道通道,如圖2-31所示。

978-7-111-58316-5-Chapter02-32.jpg

圖2-31 用軟件CPU-Z檢測內存三通道

2.1.5 硬盤知識詳解

問答1:硬盤外殼都有哪些信息?

硬盤的外殼主要采用不銹鋼材質制成,用來保護硬盤內部的元器件。硬盤外殼上面通常會標有硬盤的一些信息,如硬盤的品牌、參數等,如圖2-32所示。

978-7-111-58316-5-Chapter02-33.jpg

圖2-32 電腦硬盤外殼

問答2:硬盤電路中各個元器件都有哪些功能?

硬盤的電路板在硬盤的反面,上面有很多的芯片和元器件。大多數的硬盤控制電路都采用貼片式焊接。硬盤的電路板包括主軸調速電路、磁頭驅動與伺服定位電路、讀寫電路、高速緩存、控制與接口電路等,主要負責控制盤片轉動、控制磁頭讀寫、控制硬盤與CPU的通信等。其中,讀寫電路的作用就是控制磁頭進行讀寫操作;磁頭驅動電路的作用是直接控制尋道電機,使磁頭定位;主軸調速電路的作用是控制主軸電機帶動盤體以恒定速率轉動。

硬盤的電路板主要由主控制芯片、電機驅動芯片、緩存芯片、硬盤的BIOS芯片(有的集成在主控芯片中)、晶振、電源控制芯片、三極管、場效應管、貼片電阻電容組成。另外,在硬盤內部的磁頭組件上還有磁頭芯片等,如圖2-33所示。

(1)主控制芯片

主控制芯片也就是硬盤的CPU芯片,它在整個底板上塊頭最大,呈正方形,主要負責數據交換和數據處理。有的主控制芯片內部還內置BIOS模塊、數字信號處理器等。

(2)緩存芯片

緩存芯片是為了協調硬盤與主機在數據處理速度上的差異而設計的,緩存芯片在硬盤中主要負責給數據提供暫存空間,提高硬盤的讀寫效率。目前主流硬盤的緩存芯片容量有2MB和8MB,最大的達到16MB,緩存容量越大,硬盤性能越好。

978-7-111-58316-5-Chapter02-34.jpg

圖2-33 硬盤的電路板

(3)電機驅動芯片

電機驅動芯片一般是正方形模樣,比主控芯片要小很多,主要負責給硬盤的音圈電機和主軸電機供電。目前的硬盤由于轉速太高,容易導致該芯片發熱量太大而損壞。據不完全統計,70%左右的硬盤電路路障是由該芯片損壞引起的。

(4)BIOS芯片

硬盤BIOS芯片有的在電路板中,有的集成在主控制芯片中。硬盤BIOS芯片內部固化的程序可以進行硬盤的初始化,執行加電和啟動主軸電機,加電初始尋道、定位以及故障檢測等。一般,硬盤BIOS芯片的容量為1MB,用于保存與硬盤容量、接口信息等。

硬盤所有的工作流程都與BIOS程序相關,通斷電瞬間可能會導致BIOS程序丟失或紊亂。BIOS不正常會導致硬盤誤認、不能識別等各種各樣的故障現象。

(5)加速度感應器芯片

加速度感應器是用來感應跌落過程中的加速度,以使電動機及時停止轉動,并將磁頭移動到碟片外側,從而保護硬盤免受沖擊和碰撞。一般在筆記本電腦的硬盤中會設計此功能。

問答3:高性能硬盤需要什么條件?

硬盤的性能也對電腦的整體性能有著一定的影響,而硬盤的性能主要由硬盤的轉速、尋道時間、緩存決定。一般,轉速快、尋道時間和存取時間短、緩存大的硬盤性能會比較高。

1.轉速要快

電腦系統中硬盤與其他的硬件不同,它的內部有存儲數據的盤片,加電后會高速地轉動,所以硬盤的轉速是制約硬盤性能的一個重要因素。硬盤的轉速越快,磁頭在同樣的時間內處理的數據量就會越多,同等條件下硬盤的數據處理能力就會越強。

硬盤的轉速指的是硬盤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盤盤片在一分鐘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硬盤轉速的單位為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轉/每分鐘)。目前,硬盤的轉速有很多種,一般在5400~10200rpm范圍內,主流硬盤的轉速一般為7200rpm。更高轉速的硬盤一般應用在服務器或大型的工作站上。

雖然說硬盤的轉速越高,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和實際讀寫時間越短,數據傳輸速度越快,但是,硬盤轉速的不斷提高也帶來了溫度升高、電機主軸磨損加大、工作噪聲增大等負面影響。

2.尋道時間和存取時間要短

硬盤的優劣主要取決于硬盤的存取速度的高低,而硬盤的存取速度與硬盤的轉速、容量、尋道時間息息相關。假如有兩塊不同的硬盤,它們容量相同、轉速相同,那么,尋道時間短的硬盤存取數據的速度就可能會較快,該硬盤的性能就會比較好。硬盤轉速決定單位時間內磁頭所能掃過的盤片面積;容量決定了盤片數據密度的高低,容量越高,數據密度越高。

尋道時間是指硬盤在接到系統指令后,磁頭從開始移動到找到數據所在的磁道平均所用的時間,其單位為毫秒(ms)。平時所說的尋道時間實際上指的是平均尋道時間,它是鑒別硬盤性能的一個重要的參數,平均尋道時間越短,硬盤性能越好。一般,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在7.5~14ms之間。

3.緩存要大

由于CPU與硬盤之間存在巨大的速度差異,為解決硬盤在讀寫數據時CPU的等待問題,在硬盤上設置適當的高速緩存,以解決兩者之間速度不匹配的問題。硬盤緩存實際上就是硬盤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芯片,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盤內部存儲和外界接口之間的緩沖器。

硬盤緩存容量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系到硬盤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緩存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盤整體性能。例如,當硬盤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盤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若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部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目前主流硬盤的緩存容量通常為64MB,一些低價位的硬盤緩存容量通常為16MB。硬盤背面的標簽中通常會標注硬盤緩存容量的大小,如圖2-34所示的硬盤上就標注了硬盤緩存容量。

978-7-111-58316-5-Chapter02-35.jpg

圖2-34 硬盤上標注的緩存容量

問答4:固態硬盤與機械硬盤有何不同?

固態硬盤是目前較流行的硬盤類型,是采用固態電子存儲芯片陣列而制成的硬盤,它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組成。固態硬盤在接口、功能和使用方法上與機械硬盤(普通硬盤)相同。

目前,固態硬盤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采用閃存(Flash芯片)作為存儲介質,另外一種是采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如圖2-35所示是常見的SSD固態硬盤。這種SSD固態硬盤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移動,而且數據保護不受電源控制,能適應于各種環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適合個人用戶使用。第二種固態硬盤比較少見,如圖2-36所示,它是一種高性能的存儲器,而且使用壽命很長,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獨立電源來保護數據安全。

978-7-111-58316-5-Chapter02-36.jpg

圖2-35 SSD固態硬盤

978-7-111-58316-5-Chapter02-37.jpg

圖2-36 DRAM固態硬盤

固態硬盤與機械硬盤相比,具有讀寫速度快,噪聲小,工作溫度范圍大,體積小,出現機械錯誤的可能性很低,不怕碰撞、沖擊和震動等。但短時間內,固態硬盤不會完全取代機械硬盤,因為其存在價格相對較高、容量小、數據損壞后難以恢復等缺點。目前一種比較主流的做法是,將固態硬盤作為系統啟動盤使用,而存儲還是使用機械硬盤。這樣既提升了主機的速度,又保證了存儲的需求。

固態硬盤的主要品牌有三星、Intel、鎂光、威剛、金士頓、OCZ、金勝、海盜船等。

問答5:如何解讀希捷硬盤出廠日期?

不少人認為硬盤的出廠日期和保質期頗為費解,細心的朋友會發現硬盤的出廠日期是不能按照公歷計算的,這個是為什么呢?

希捷硬盤自2011年7月份開始實行2年質保。不過,硬盤廠家是按照財年計算的,較之公歷季度要延后一個季度,由于7月份是第三季度,它是2011年財年的第四財度,因此在2011年7月份之前出廠的硬盤為3年質保,如圖2-37所示。

通過解讀希捷硬盤的出廠日期,能夠知道這款硬盤究竟是何時生產的,是老款產品還是新款產品。

978-7-111-58316-5-Chapter02-38.jpg

圖2-37 硬盤的出廠日期

2.1.6 顯卡知識詳解

問答1:顯卡電路中的各個元器件有何功能?

顯卡主要由電路板和散熱器組成,電路板上面有很多的芯片和分立元器件,大多數的顯卡控制電路都采用貼片式焊接。顯卡的電路主要由顯示芯片、顯存芯片、供電電路、電源接口、PCI-E總線接口、DVI接口等組成,如圖2-38所示。

978-7-111-58316-5-Chapter02-39.jpg

圖2-38 顯卡組成

1.顯示芯片

顯示芯片即圖形處理芯片,也就是常說的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單元)。它是顯卡的“大腦”,負責絕大部分的計算工作。在整個顯卡中,GPU負責處理由電腦發來的數據,并將產生的結果顯示在顯示器上。GPU會產生大量熱量,所以它的上方通常安裝有散熱器或風扇。

2.顯存芯片

顯存即顯示內存,它與主板上的內存功能基本一樣,顯存的速度及帶寬直接影響著顯卡的速度,即使CPU性能很強勁,但是如果板載顯存達不到要求,無法將處理過的數據即時傳送,也無法得到滿意的顯示效果。顯存的容量跟速度直接關系到顯卡性能的高低,高速的CPU對顯存的容量要求就相應地更高一些,所以顯存的好壞也是衡量顯卡的重要指標。要評估一塊顯存的性能,主要從顯存類型、工作頻率、封裝和顯存位寬等方面來分析。

3.顯卡電源電路

顯卡的電源電路通常是由電容、電感線圈和場效應管(MOSFET管)這三大部分組成開關電源。開關電源的主要工作原理就是上橋和下橋的MOS管輪流導通:首先,電流通過上橋MOS管流入,利用線圈的存儲功能,將電能集聚在線圈中,最后關閉上橋MOS管,打開下橋的MOS管,線圈和電容持續給外部供電。然后又關閉下橋MOS管,再打開上橋讓電流進入,就這樣重復進行。利用開關電源供電,除了能夠為核心和顯存提供更加純凈、穩定的電流之外,還起到了降壓限流的作用,以此來保證顯卡的正常工作。

4.顯卡PCI-E總線接口

顯卡須插在主板上面才能與主板交換數據,因而就必須有與之相對應的總線接口。現在最主流的總線接口是PCI-E接口。此接口是顯卡的一種新接口規格,PCI-E3.0×16接口的數據帶寬是32GB/s,PCI-E接口還可給顯卡提供高達75W的電源供給,因此,PCI-E接口是現在比較先進的接口規范。

5.輸出接口

經顯卡處理好的圖像數據要顯示在顯示器上面,必須通過顯卡的輸出接口輸出到顯示器上,現在最常見的顯卡輸出接口主要有DVI接口、DisplayPort接口(簡稱DP接口)、HDMI接口等幾種。

問答2:常見的顯卡接口有哪幾種?

如圖2-39所示為顯卡上的接口。

VGA接口:VGA(Video Graphics Adapter,視頻圖形陣列)是模擬信號接口。早期的CRT顯示器(就是大腦袋那種)只能接收模擬信號,需要顯卡將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再傳輸給顯示器進行顯示,VGA就是傳輸模擬信號的接口。由于接口在外形上像字母“D”,因此又叫D-SUB接口。這種接口已經隨著液晶顯示器的普及,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在維修電腦時偶爾還能遇到。

DVI接口: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數字視頻接口)是數字信號接口。一般的液晶顯示器都是可以直接處理和顯示數字信號的,所以顯卡可以不通過數-模轉換器而直接把數字信號傳輸給顯示器。通常,DVI接口可以傳輸兩種信號,即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當顯示器需要模擬信號的時候,DVI接口可以通過一個轉換器連接模擬顯示器,輸出模擬信號。DVI接口可以分為兩類:DVI-D接口和DVI-I接口。其中,DVI-D只有數字接口,DVI-I有數字接口和模擬接口。目前應用以DVI-D接口為主。DVI-D接口和DVI-I接口又有單通道(Single Link)和雙通道(Dual Link)之分,平時見到的都是單通道的。

HDMI接口: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清晰度多媒體接口)也是直接傳輸數字信號的接口,最高數據傳輸速度為5Gbit/s,因此HDMI接口更適合高清晰視頻音頻的傳輸。1080p的視頻信號和8聲道的音頻信號的需求少于4Gbit/s,所以HDMI接口在視頻和音頻傳輸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DP接口:DVI接口和HDMI接口都是通過把信號轉化成TMDS(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最小化傳輸差分信號)來進行傳輸,然而在筆記本電腦領域,長久以來都是LVDS(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低壓差分信號)的天下。DP接口的推出正好完美地解決了這個難題。DP接口主要有兩大優勢:第一,DP接口在協議層上的優勢,DP接口采用的是MPA(Micro-Packet Architecture,微封包架構);第二,使用DP接口大大地簡化了筆記本電腦布線的復雜度。

978-7-111-58316-5-Chapter02-40.jpg

圖2-39 顯卡上的接口

問答3:如何看懂顯卡處理器型號的后綴

無論是N卡(NVIDIA顯卡)還是A卡(AMD顯卡),顯卡的型號命名都遵循一定的規律。生產商多會以后綴來區分顯卡的性能優劣,所以,只要認識了顯卡型號后綴的含義,就可為選購顯卡帶來很大的方便。A卡目前都采用了公版卡,型號的命名比較統一,數字越大的性能越好,而N卡大多采用后綴形式。N卡的型號后綴大概有以下5種。

LE——表示管線縮水產品。

GS——表示標準版顯卡。

GE——表示影馳顯卡,管線沒縮水,頻率接近GT,性價比還可以。

GT——表示高頻顯卡,性能穩定,但是價格比較高。

GTX——表示高端顯卡頂級型號,價格高,性能強。

問答4:什么樣的顯卡才是高性能的?

1.要有高性能的顯示芯片

顯示芯片是顯卡的核心芯片,它的主要任務就是處理系統輸入的視頻信息并對其進行構建、渲染等工作。顯示芯片的性能直接決定了顯示卡性能的高低。不同的顯示芯片,不論是其內部結構還是其性能,都存在著差異,價格差別也很大。顯示芯片在顯卡中的地位,就相當于CPU在電腦中的地位,它是整個顯卡的核心。由于顯示芯片非常復雜,目前設計制造顯示芯片的廠家主要有NVIDIA、AMD、Intel等公司,其中NVIDIA和AMD的市場占有率最高。

NVIDIA和AMD都有不少產品,性能高低讀者可以參照圖2-40所示的顯卡天梯圖。圖中位置越靠上的顯卡,性能越好。

978-7-111-58316-5-Chapter02-41.jpg

圖2-40 顯卡天梯圖

2.顯示芯片中的核心頻率要盡量高

核心頻率是指顯示芯片中的顯示核心的工作頻率,其工作頻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顯示核心的性能。但顯卡的性能是由核心頻率、顯存、像素管線、像素填充率等多方面因素所決定的,因此在顯示核心不同的情況下,核心頻率高并不代表此顯卡性能強勁。在同樣級別的芯片中,核心頻率高的則性能要強一些,提高核心頻率就是顯卡超頻的方法之一。

3.顯存容量足夠高,最好用GDDR5規格

顯存是指顯卡的內存,其主要功能是暫時存儲顯示芯片要處理的數據和處理完畢的數據。顯示核心的性能愈強,需要的顯存也就越多。目前主流顯卡主要采用GDDR5規格的顯存。顯存主要由傳統的內存制造商提供,比如三星、現代、Kingston等,容量一般為4GB、6GB或更高。一般來說,顯存容量越大越好。

4.顯存位寬盡量寬

顯存位寬是指顯存在一個時鐘周期內所能傳送數據的位數,顯存帶寬等于顯存頻率?顯存位寬/8。在顯存頻率相當的情況下,顯存位寬將決定顯存帶寬的大小。因此,位數越大,瞬間所能傳輸的數據量越大。這是顯存的重要參數之一。目前主流顯卡的顯存位寬有128bit、192bit、256bit、512bit等,其中,一些低性能的顯卡多采用128bit顯存位寬,而高性能的顯卡則采用512bit的顯存位寬。在選購顯卡時盡量選購顯存位寬大的顯卡。

5.顯存頻率越高越好

顯存頻率是指默認情況下,該顯存在顯卡上工作時的頻率。顯存頻率一定程度上反映該顯存的速度。顯存頻率隨著顯存的類型、性能的不同而不同,目前主流的GDDR5顯存的頻率一般為5000MHz、7000MHz等。

6.流處理器越多越好

流處理器直接將多媒體的圖形數據流映射到流處理器上進行處理,流處理器可以更高效地優化Shader引擎,它可以處理流數據,同樣輸出一個流數據,這個流數據可以應用在其他超標量流處理器(PS)當中,流處理器可以成組或者大量地運行,從而大幅度提升了并行處理能力。

流處理器的數量對顯卡性能有決定性作用,可以說,高、中、低端的顯卡除了核心不同外最主要的差別就在于流處理器的數量。對于同一品牌的顯示芯片來說,流處理器數量越多,顯卡性能越強勁。因此,選購顯卡時盡量選購流處理器數量多的顯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闵行区| 东莞市| 桂平市| 龙山县| 南投县| 新安县| 剑阁县| 逊克县| 乡城县| 高淳县| 淳安县| 阜南县| 沅江市| 铁岭市| 罗定市| 沈阳市| 扬中市| 嵩明县| 连云港市| 韩城市| 靖宇县| 含山县| 裕民县| 温州市| 进贤县| 博野县| 左贡县| 景泰县| 宿松县| 陇南市| 赤壁市| 任丘市| 年辖:市辖区| 高淳县| 桃园县| 门头沟区| 星子县| 什邡市| 含山县| 大兴区| 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