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4 軟件生存周期基本過程

軟件生存周期基本過程中的各個過程供參與或完成軟件產品開發、運作或維護的組織(軟件產品的需方、供方、開發者、操作者和維護者等)在軟件生存周期內使用。

生存周期基本過程包括5個過程。

1)獲取過程:確定需方和獲取系統、軟件產品或軟件服務的組織的活動。

2)供應過程:確定供方和向需方提供系統、軟件產品或軟件服務的組織的活動。

3)開發過程:確定開發者和定義并開發軟件產品的組織的活動。

4)運作過程:確定操作者和在規定的環境中為其用戶提供運行計算機系統服務的組織的活動。

5)維護過程:確定維護者和提供維護軟件產品服務的組織的活動。也就是對軟件的修改進行管理,使它保持合適的運行狀態。這一過程包括軟件產品的移植和退役。

2.4.1 獲取過程

獲取過程包括需方的活動和任務,此過程從確定需要獲取的系統、軟件產品或軟件服務開始,接著就是制定和發布標書,選擇供方和管理獲取過程,直到驗收系統、軟件產品或軟件服務。獲取過程包括以下幾項活動。

1.啟動

需方通過描述概念或需要以獲取、開發或增強系統、軟件產品或軟件服務來開始獲取過程。為此,應定義并分析系統需求,包括業務、組織和用戶,以及安全性、保密安全性與設計、測試有關的其他關鍵要求和應遵循的標準、規程。需方應以風險、費用和效益作為準則對下面每個方案進行分析,考慮獲取方案。

1)購買滿足需求的現貨軟件產品。

2)在內部開發軟件產品或得到軟件服務。

3)通過合同開發軟件產品或得到軟件服務。

4)上述1)、2)、3)條的結合。

5)提高現有的軟件產品或服務。

需方將準備、編制并執行一個獲取計劃,確定驗收策略和條件(準則),并將其寫成文檔。

2.招標的準備

需方編制獲取需求文檔(例如招標書),確定合同的里程碑,此時應評審和審核供方的進度,作為監督獲取的一部分。

3.合同的準備和修改

需方建立選擇供方的規程,包括標書的評價準則和符合需求的程度,并根據對供方的標書、能力評價和其他需要考慮的因素選擇一個供方。

需方應準備并與供方進行合同談判,合同涉及獲取需求,包括需交付的軟件產品或服務的費用和計劃。合同還涉及與可重復使用的現貨軟件產品相關的專利權、使用權、所有權、擔保權和許可權。

一旦合同開始執行,作為更改控制機制的一部分,需方應通過與供方談判來控制對合同的更改。對合同的更改應調查對項目計劃、費用、效益、質量和進度的影響。

4.對供方的監督

需方按照聯合評審過程和審核過程來監督供方的活動。需方應與供方合作,及時提供所有必要信息,并解決所有遺留問題。

5.驗收和完成

需方根據已確定的驗收策略和準則準備驗收,包括準備測試用例、測試數據、測試規程和測試環境,并確定供方參與的程度。

需方應對可交付軟件產品或服務進行驗收評審和驗收測試。驗收之后,需方將承擔已交付軟件產品的配置管理職責。

2.4.2 供應過程

供應過程包括供方的活動和任務。供方或者編制投標書來答復需方的招標書,或者與需方簽訂一項合同,來提供系統、軟件產品或軟件服務。接著確定為管理和保證項目所需的規程和資源,包括編制項目計劃,實施計劃,直到系統、軟件產品或軟件服務交付給需方。本過程包括下述幾項活動。

1)啟動。供方評審招標書中的需求,考慮本組織的方針和其他規章,并做出投標或接受合同的決定。

2)準備投標。供方確定并編制投標書來響應招標書,包括對本標準的剪裁建議。

3)簽訂合同。供方應與需方組織談判并簽訂提供軟件產品或服務的合同。作為更改控制機制部分,供方可以要求修改合同。

4)編制計劃。供方應對獲取需求進行評審,以確定一項框架來管理和保證項目,并保證可交付軟件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如果合同中沒有規定,供方應確定或選擇一個適合該項目的范圍、規模和復雜度的軟件生存周期模型。

供方應建立計劃需求,以便管理和保證該項目,并保證可交付軟件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計劃需求宜包括需要的資源和需方的介入。一旦建立了計劃需求,應根據對每一種選擇帶來的風險分析,考慮開發軟件產品或提供軟件服務的選擇方案。選擇方案包括以下幾個。

①利用內部資源開發軟件產品或提供軟件服務。

②通過分包合同開發軟件產品或提供軟件服務。

③從內部或外部資源獲得現成的軟件產品。

④以上①、②、③條的綜合。

供方應在計劃需求及進行方案選擇的基礎上,制訂項目管理計劃,并形成文檔。

5)實施和控制。供方實施和執行已制訂的項目管理計劃。

6)評審和評價。供方負責協調合同評審活動、接口,并與需方組織保持聯系。應按合同和項目計劃的規定與需方進行或支持非正式會議、驗收評審、驗收測試、聯合評審和審核。

供方進行驗證和確認,以及質量保證等活動。

7)交付和完成。供方按合同中的規定交付軟件產品或服務,并在所提供的支持中協助需方。

2.4.3 開發過程

開發過程包括開發者的活動和任務。過程包括需求分析、設計、編碼、集成、測試,以及與軟件產品有關的安裝和驗收等活動。如果合同中有規定,也可以包括和系統有關的活動。開發者按照合同執行或支持這種過程中的活動。本過程由下列活動組成并形成相應的文檔。

1)過程實施。如果合同中沒有規定,開發者應規定或選擇適于項目范圍、規模和復雜度的軟件生存周期模型。開發過程的活動和任務應按生存周期模型選擇和安排。

開發者應選擇、剪裁和使用那些已形成文檔的、恰當的、并由執行開發過程和支持過程的活動的組織建立的標準、方法、工具和計算機編程語言(如果合同沒有規定)。

開發者應為開發過程活動的實施制訂開發計劃。計劃應包括特定的標準、方法、工具、措施,以及與包括安全、保密安全在內的所有需求的開發、鑒定相關的職責。如有必要,可以制訂彼此獨立的計劃并執行。

2)系統需求分析。應分析待開發系統的特定的預期使用要求,以規定系統需求。

3)系統結構設計。建立系統的頂層結構。結構應標出硬件、軟件和人工操作項。應確保所有系統需求分配到各項中。應順序標出硬件配置項、軟件配置項和手工操作項。

4)軟件結構設計。開發者應把軟件項的需求轉變為一種描述其頂層結構的結構圖,并且標識出軟件的各個部件。應確保所有軟件需求分派到其軟件部件,并且進一步細化,以便詳細地設計。

5)軟件詳細設計。開發者應針對軟件的每一軟件部件進行詳細設計,將軟件部件細化到更低級別的,包含能被編碼、編譯和測試的軟件單元。應確保軟件的所有需求都被分派到軟件部件。

6)軟件編碼和測試。開發者開發每一個軟件單元和數據庫,并測試每一軟件單元和數庫用的測試規程和資料。應測試每一軟件單元和數據庫以確保滿足需求。

7)軟件集成。開發者應制訂集成計劃。把軟件單元和軟件部件集成到軟件項中。計劃應包括測試需求規程、數據、職責和進度安排。

開發者應按照集成計劃將軟件單元和軟件部件作為集合體進行集成并測試。應確保每一集合體滿足軟件項的需求并且在集成活動終了時軟件項已經集成。

開發者應為實施軟件合格性測試而對軟件項的每一鑒定需求確定測試集、測試用例(輸入、輸出和測試準則)及測試規程。開發者應確保已集成的軟件項為軟件合格性測試做好了準備。

8)軟件合格性測試。開發者應按照軟件項鑒定需求實施合格性測試。應確保對每一軟件需求的實現加以測試,以了解是否合格。

9)系統集成。需要時,軟件配置項應與硬件配置項、人工操作項和其他系統集成到系統中。被開發的集合體應根據需求進行測試。

為實施系統合格性測試應對系統的每一鑒定需求,開發確定測試集、測試用例(輸入、輸出、測試準則)和測試規程。開發者應確保已集成的系統為系統合格性測試做好了準備。

10)系統合格性測試。系統合格性測試應按照為系統規定的鑒定需求實施。應確保對每一系統需求進行測試,以判定是否合格并確保系統為交付做好了準備。

11)軟件安裝。開發者應按合同規定制訂一個在目標環境中安裝軟件產品的計劃。安裝軟件產品所必要的資源和信息應加以確定并能得到。當合同中有規定時,開發者應協助需方的安裝活動。當安裝的軟件產品正在代替現有系統時,開發者應支持合同要求的并行操作活動。

開發者應按安裝計劃安裝軟件產品,應確保軟件編碼和數據庫按合同規定初始化、執行和終止。

12)軟件驗收支持。開發者應支持需方的驗收評審和軟件產品的測試。驗收評審和測試應考慮聯合評審、審核、軟件合格性測試和系統合格性測試的結果。開發者應按合同規定完成和交付軟件產品,并按合同規定向需方提供初始的和持續的培訓與支持。

2.4.4 運作過程

運作過程包括操作者的活動和任務。本過程規定軟件產品的運行和對用戶的操作支持。因為軟件產品的運行要集成到系統的運行中,所以本過程的活動和任務涉及系統。

本過程包括過程實施、運行測試、系統運行和用戶支持等活動。

2.4.5 維護過程

維護過程包括維護者的活動和任務。當軟件產品由于某一問題或改進、更新的需要對編碼和相關文檔進行修改時,就啟動本過程。目的是改進現有產品,同時維持其完整性。本過程包括軟件產品的移植和退役。本過程隨著軟件產品的退役而結束。此過程由過程實施、問題和修改分析、修改實施、維護評審/驗收、移植和軟件退役等活動組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泉市| 中超| 曲阳县| 临夏市| 安阳市| 综艺| 长丰县| 洛川县| 湘西| 大宁县| 张家口市| 四会市| 宜昌市| 天柱县| 大埔区| 曲麻莱县| 尖扎县| 镇康县| 郁南县| 大庆市| 大同县| 喀喇沁旗| 新巴尔虎右旗| 宜阳县| 临清市| 武强县| 美姑县| 武强县| 义马市| 正定县| 彭州市| 柳河县| 眉山市| 凤山县| 石泉县| 五莲县| 库车县| 三穗县| 满洲里市| 昭平县| 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