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RFID的概念與系統組成
1.RFID的概念與特點
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是一種利用射頻信號通過空間耦合(交變磁場或電磁場)實現非接觸信息傳遞,并通過所傳遞的信息達到識別目的的技術。應用RFID技術,可識別高速運動的物體,并可同時識別多個標簽,操作快捷、方便。短距離射頻產品不怕油漬、灰塵污染等惡劣的環境,可在這樣的環境中替代條碼,例如用在工廠的流水線上跟蹤物體。長距射頻產品多用于交通上,識別距離可達幾十米,如自動收費或識別車輛身份等。
RFID技術是一項易于操控,簡單實用且特別適合于自動化控制的靈活性應用技術,其具備的獨特優越性是其他識別技術無法企及的。它既可支持只讀工作模式,也可支持讀寫工作模式,且無需接觸或瞄準;可自由工作在各種惡劣環境下;可進行高度的數據集成。另外,由于該技術很難被仿冒、侵入,使得RFID技術具備了極高的安全防范能力。
與傳統條形碼識別技術相比,RFID技術有以下優勢:
1)快速掃描。條形碼一次只能有一個條形碼受到掃描;RFID辨識器可同時辨識讀取數個RFID標簽。
2)體積小型化、形狀多樣化。RFID在讀取上并不受尺寸大小與形狀限制,不需為了讀取精確度而配合紙張的固定尺寸和印刷品質。此外,RFID標簽更可往小型化與多樣形態發展,以應用于不同產品。
3)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傳統條形碼的載體是紙張,因此容易受到污染,但RFID對水、油和化學藥品等物質具有很強的抵抗性。此外,由于條形碼是附于塑料袋或外包裝紙箱上,所以特別容易受到折損;RFID卷標是將數據存在芯片中,因此可以免受污損。
4)可重復使用。現今的條形碼印刷上去之后就無法更改,RFID標簽則可以重復地新增、修改、刪除RFID卷標內儲存的數據,方便信息的更新。
5)穿透性和無屏障閱讀。在被覆蓋的情況下,RFID能夠穿透紙張、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屬或非透明的材質,并能夠進行穿透性通信。而條形碼掃描機必須在近距離而且沒有物體阻擋的情況下,才可以辨讀條形碼。
6)數據的記憶容量大。一維條形碼的容量是50 B,二維條形碼最大的容量可儲存2至3000字符,RFID最大的容量則有數MB。隨著記憶載體的發展,數據容量也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未來物品所需攜帶的資料量會越來越大,對卷標所能擴充容量的需求也相應增加。
7)安全性。由于RFID承載的是電子式信息,其數據內容可經由密碼保護,使其內容不易被偽造及變造。
2.RFID系統組成
在學校里,“校園一卡通”是射頻識別技術最成功、最典型的應用案例。如圖2-5所示。這個系統中,大家常見的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使用的卡,讀卡的機器以及發卡、充值用的計算機管理系統。“校園一卡通”的管理模式代替了傳統的做法,在學校范圍內,凡有現金、票證或需要識別身份的場合,均可采用一張射頻卡來完成,系統涵蓋了就餐、消費、考勤、洗澡堂、教室、圖書及宿舍集中用電、用水、出入門禁等方面的管理,使得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變得高效、便捷。
圖2-5 校園卡應用圖
總結校園卡的系統設計,可以得出RFID系統包括:射頻(識別)標簽(卡片)、射頻識別讀寫設備(讀寫器)、應用軟件管理系統(計算機系統)。一個典型的RFID應用系統的結構如圖2-6所示。
圖2-6 典型的RFID應用系統的結構
RFID標簽(TAG):又稱為射頻標簽、電子標簽,主要由存有識別代碼的大規模集成線路芯片(控制電路與存儲器)和收發天線構成。每個標簽具有唯一的電子編碼,附著在物體上標識目標對象。標簽是被識別的目標,是信息的載體。
RFID讀寫器(Reader):射頻識別讀寫設備,是連接信息服務系統與標簽的紐帶,主要起到目標識別和信息讀取(有時還可以寫入)的功能,包括天線、控制電路與接口電路。
應用軟件管理系統:針對各個不同應用領域的管理軟件。
- Windows Server 2003 Active Directory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Creating, Migrating, and Merging Networks
- 正在爆發的互聯網革命
- Wireshark網絡分析就這么簡單
- NB-IoT物聯網技術解析與案例詳解
- Mastering JavaFX 10
- 企業網絡安全管理
- Getting Started with Grunt:The JavaScript Task Runner
- Spring 5.0 Projects
- 2小時讀懂物聯網
- 端到端QoS網絡設計
- 網管第一課:網絡操作系統與配置管理
- 設備監控技術詳解
- 現代通信系統(第5版)
- Selenium WebDriver 3 Practical Guide
- 計算機網絡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