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京師大學堂師范科畢業(yè)儀式的議程安排以及向學部的咨呈。

宣統年間京師大學堂畢業(yè)文憑,這是北大最早的畢業(yè)證書。

嚴復(1854—1921),1902年受聘為京師大學堂譯書局總辦。1912年2月出任京師大學堂總監(jiān)督,5月改任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兼文科學長。

1912年5月3日,民國政府批準教育部呈請: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大學堂總監(jiān)督改稱大學校校長,總理校務。分科大學監(jiān)督改稱分科大學學長,分掌教務。圖為教育總長蔡元培推薦嚴復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呈文。

1912年7月,當局以水平不高、經費困難為由欲停辦北大,引起師生強烈不滿。嚴復寫下《論北京大學校不可停辦說帖》,強調大學不僅是為了造就專門人才,而且兼有“保存一切高尚之學術,以崇國家之文化”的宗旨。圖為民國初年北大最大教室的外景。

馬 良

何燏時
1912年10月,政府任命章士釗為北大校長,章未到任,由馬良(馬相伯,1840—1939)代理。他在就職演說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校舍之大之謂,非學生年齡之大之謂,亦非教員薪水之大之謂,系道德高尚,學問淵深之謂也。”
何燏時(1878—1961),1896年留學日本,1905年畢業(yè)于東京帝國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1906年春回國,歷任學部主事兼京師大學堂教習、工科監(jiān)督、北京大學工科學長。1912年12月至1913年11月任北大校長。

胡仁源(1883—1942),京師大學堂學生,后赴日本及英國留學。1913年任北大預科學長,并代理北大校長;1914年1月至1916年12月任校長。

1914年1月,胡仁源擬訂了《北京大學計劃書》,提出“開文、理、法、工四科”。要求理工科學生加強實習,畢業(yè)生須完成畢業(yè)論文,教員分赴歐美各國學習研究,努力培養(yǎng)專門學者。

1913年北大文科畢業(yè)生與教職員合影

1913年12月4日,北大隆重舉行第一次本科生畢業(yè)典禮。大總統特派代表、教育部總長、北大校長等出席。

黃 侃

朱希祖
黃侃(1886—1935),1914年起任北大教授。擅長音韻訓詁,兼通文史。著有《文心雕龍札記》《音韻略說》《聲韻通例》等。
朱希祖(1879—1944),1905年留學日本。回國后,任北大教授、史學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