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直華攝

1896年6月12日,清朝刑部侍郎李端棻(fēn)上奏《請推廣學校折》,第一次提出設立京師大學。光緒皇帝當日即向總理衙門發出上諭議奏。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清朝內務府向光緒和慈禧奏馬神廟房間修繕告竣,擬交京師大學堂接收的咨呈。

《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是京師大學堂的第一個章程,也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學制綱要。章程由梁啟超代為起草,規定:“各省學堂皆當歸大學堂統轄。”強調“中西并重”,“培養非常之才”。

孫家鼐

許景澄
孫家鼐(1827—1909),咸豐九年狀元,歷任工部、吏部尚書等,曾為光緒皇帝老師。1898—1899年任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
許景澄(1845—1900),曾任禮部、吏部侍郎,以及駐俄、德、奧、法、荷等國公使。1898年7月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1899年7月—1900年7月任暫行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

丁韙良,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1850年來華。1865—1894年任京師同文館教習、總教習。1898年被聘為京師大學堂西學總教習。

京師大學堂定于光緒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即1898年12月31日開學。圖為京師大學堂匾額。

大學堂以馬神廟(今景山東街)原乾隆女兒和嘉公主舊府第為臨時校舍。圖為校址院內。

1900年8月,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大學堂被俄、德侵略軍盤踞,校舍、圖書、儀器等遭嚴重毀壞,被迫停辦近兩年。圖為當時大學堂校門情景。

張百熙

吳汝綸
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下令恢復京師大學堂,任命張百熙為管學大臣。張百熙(1847—1907),曾任吏部、工部尚書等,于1902—1904年管理大學堂事務。
吳汝綸(1840—1903),桐城派古文家。精通理學、詩賦、考據等。1902年被聘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

1902年,張百熙主持制定了《大學堂章程》,規定大學堂分為大學預備科、專門分科和大學院三級。專門分科即大學本科,大學院相當于研究生院。

張百熙不拘成例,聘請“淹貫古今、詳悉中外”的吳汝綸擔任大學堂總教習,辜鴻銘任副總教習,孫詒讓、屠寄及日本文學博士服部宇之吉和法學博士巖谷孫藏等任教習。聘請翻譯家嚴復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林紓任譯書局筆述。圖為1903年中外教職員合影。

1903年5月,京師大學堂將同文館改為譯學館。分設英、俄、法、德、日五國語言文字專科,五年畢業。圖為譯學館舊址。

1910年3月31日,分科大學舉行開學典禮。共設經科、政法科、文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和商科等7個分科大學。科下設門(相當于系),共設十三個學門。標志著京師大學堂已初步成為現代意義的綜合性大學。圖為農科大學校門。

1902年設立的藏書樓,系中國最早的大學圖書館。1905年改成圖書館。圖為京師大學堂藏書樓印。

1903年12月,京師大學堂從速成科學生中選出第一批留學生共47人,派往日本和西洋各國留學。圖為《管學大臣張百熙等奏派學生赴東西洋各國游學折》。

1903年4月30日,師范館、仕學館學生舉行大會,聲討沙俄侵占我國東三省的罪行,要求清政府拒約抗俄。這是北大第一次愛國學生運動。

京師大學堂足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