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案例與眾不同的顯著特征
· 先有環保主義的積極性,后有新聞專業的介入
托爾中心將公共實驗室納入本書,主要是因為它從奈特新聞挑戰項目中獲得了基金。雖然它的創始人并沒有自我定位為記者,他們的活動也完全不像傳統的新聞,他們不撰寫主流新聞故事、制作視頻或播出電臺節目,但公共實驗室社團的許多人與記者有一樣的動機——報道信息,并用于公民空間。早在多年前,主流媒體就失去了其在媒體制作、發布和發行介質上的壟斷地位。隨之而來的后果之一,就是新聞業和其他行業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公共實驗室的所作所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數據的實用性以及數據的精度是如何彰顯其實用性的
公共實驗室項目生成的數據實用性十分多變。其航空地理測繪技術可提供可靠和可信的照片證據。對于記者來說,這些技術可能是十分有用的,從中得到的內容和數據可以作為官方信源資料的備選或補充,特別是在無人機的使用仍不安全、不合法且不切實際的情況下。公共實驗室其他的硬件項目,如光譜測定儀、“漣漪”電子傳感器和近紅外相機,它們所生成的數據在精確度上暫時還未達到可與法定限制或健康標準相近的標準。對于正在做關于環境安全或合法性報道的記者來說,公共實驗室項目設備仍不成熟,暫不能使用。不過,公共實驗室成員認為他們的數據仍可以被看作是亟須完善監管的早期預警信號,或可以吸引媒體和公眾的關注。他們同時認為,參與數據收集的過程恰恰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并增強公民的環保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
· 新聞中心應當把公共實驗室的內容看作用戶生成的原創內容(UGC)
不斷進步的新聞中心正愈發老練地將用戶生成的原創照片和視頻與新聞報道相結合。從廣義上講,從不感興趣,到心存懷疑,到熱情洋溢,再到態度審慎,新聞中心的態度在不斷演變。大型媒體公司,如BBC,有信息驗證機制;而創客公司Storyful投入了2500萬美金創辦信息或事實驗證項目,向它的新聞中心客戶提供該領域里的服務。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未看到任何新聞中心使用由社區環境傳感器提供的數據,并將其納入用戶原創的UGC內容。這也許是一個好機會。
· 公共實驗室已參與到創客運動中
在公共實驗室的郵件列表和維基百科頁面上,它將眾多技術精湛的電子愛好者組織起來。這些愛好者都熱衷于運用他們的能力為大眾謀福利。他們設計硬件設施,測試樣品,提供反饋,并提出發展建議。這似乎是作家和網絡理論家克萊·舍基提出的“認知盈余”的一個正面例子。正是這種積極參與創建了維基百科,并讓眾多寶貴的開源軟件得以傳播。的確,公共實驗室硬件的發展充分借鑒了開源軟件運動的發展。初期,開源軟件項目似乎是無用且不可靠的,不料竟發展為良好的且被廣泛使用的產品。公共實驗室的參與者希望他們的硬件項目也可以遵循同樣的道路。
· 公共實驗室的工作涉及諸多領域并引來質疑
作為一個復雜的多方位的組織,公共實驗室做的事情有些像科學和工程(實驗和數據采集),也有些像新聞(制作和發布政治性的有說服力的信息)。這些領域里的實踐者用他們自己的傳統價值觀,比如準確度和可驗證度,來評價公共實驗室的活動。當公共實驗室的人們意識到這些價值觀時,他們似乎就對民眾獲得數據的權利和社區參與數據獲取有了優先的考慮。
· 開源硬件開發落后于開源軟件
與開源軟件的廣度、深度和成熟度相比,開源硬件似乎還處在嬰兒期。即使支持開源硬件的工具和生態環境在最近幾年有了很大進展(稍后本書紐約公共電臺的蟬蟲追蹤器項目的案例在這個話題上可以闡明更多細節),一些異議仍然存在。一個新的開源軟件的構建基本是不花錢的(除去基本的計算機資源),然而一個開源硬件項目從設計到建設,甚至一個測試,都需要實質的資源。
開源工具通常有硬件消耗,即使是把這些消耗除去,它們的數值仍然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