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金融的國際法律實踐
- 彭冰
- 893字
- 2020-05-14 17:34:32
一、洗錢犯罪及反洗錢概述
“洗錢”(money laundering)一詞屬于舶來品,作為刑事術語最早誕生于美國,是指黑社會(Mafia)將非法收入與合法商業活動的現金收入混合在一起,從而使得“臟錢”看起來合法或者“干凈”的過程。[2]20世紀30年代,以阿爾·卡彭為首的黑社會組織在芝加哥開設了幾百個洗衣房,為顧客清洗衣物,并收取現金,然后將這部分現金收入連同其走私私酒所獲得的其他犯罪收入一同向稅務機關申報。美國財政部特工在試圖抓捕阿爾·卡彭時發明了“洗錢”一詞。對大規模有組織犯罪而言,都會出現將犯罪收入合法化,并且在世界經濟范圍內自由、合法地流通、增值的問題,洗錢便成為一種必然、普遍的現象。[3]然而在世界范圍內,與洗錢聯系最為緊密的還當數毒品犯罪,這與毒品犯罪的特點密切相關。
與一般犯罪相比較,毒品犯罪具有的若干特征使其難以被發現和打擊。一是無明顯的被害人,毒品買賣雙方一般都是自愿進行交易,沒有特定的報案人。二是毒品犯罪往往沒有具體的犯罪現場。各個環節行動非常隱蔽,并且呈現出流動的狀態。三是毒品犯罪的證據難以獲得。交易隱蔽且結束馬上“人走貨散”,缺乏現場勘查記錄和目擊證人。因此,傳統刑事手段不足以打擊和控制毒品犯罪。
然而,毒品交易過程會產生大量“贓錢”,早期非法毒品交易所獲得的大量收益通常都以現金的形式出現。現金的體積、重量巨大,不易搬運和攜帶,易于丟失、損毀,且作為犯罪證據易于被執法機構追蹤、查獲和沒收,這對販毒集團是一個巨大的尷尬問題。鑒于此,為了逃脫緝毒機構的追蹤和“合法地”取得、利用犯罪贓款,販毒集團就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將贓款進行周轉,或者以房地產、企業投資等方式進行國際流轉,有的還通過購買珠寶、古玩以及貴重藝術品等,以此為載體轉變現金的形態,從而使販毒所得贓款披上一層防護的盔甲,得以“漂白”。[4]經過長期的實踐總結,美國的有關權威職能部門認為:有效地打擊毒品活動的最佳方法就是追蹤和查獲與毒品貿易聯系在一起的贓款,從而剝奪其購買有關設施和腐蝕官員的能力。[5]在遏制和打擊毒品犯罪的行動中,國際社會也普遍認為,應當“剝奪從事非法販運者從其犯罪活動中得到的收益,從而消除其從事此類販運活動的主要刺激因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