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金融的國際法律實踐
- 彭冰
- 540字
- 2020-05-14 17:34:30
一、引言
第三方支付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基礎之一,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根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4)》,2013年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達到16萬億元,全年共處理互聯網支付業務150.01億筆,業務規模增長迅速。同樣,第三方支付在美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支付方式,僅PayPal公司一家就在全球203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1.52億個活躍賬戶,其2014年第二季度交易金額達到550億美元,平均每天交易量930萬筆,收入達19.5億美元。[2]
我國將第三方支付業務或者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的運營主體定義為支付機構,并且出臺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10〕第2號)進行特別規制,該辦法第3條明確規定:“非金融機構提供支付服務,應當依據本辦法規定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成為支付機構”。
美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業務模式與我國大同小異,其支付體系也是建立在既有銀行賬戶的基礎之上的,用戶無法直接通過支付機構的賬戶存取款項,而必須通過已有的銀行賬戶將資金轉入賬戶中用于支付,轉入或者收到的款項可以保留在賬戶內待日后使用。那么,美國法律對于第三方支付運營商又是如何定義呢?圍繞這個問題,本文將介紹美國法對于第三方支付運營商的法律定位、監管核心以及相應的監管規則,并與我國的規則作一些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