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中國尋找現代之路:中國留學生在美國(1900—1927)(第二版)
- (美)葉維麗
- 2011字
- 2020-05-14 17:35:51
第二章
專業人士:困境與希望
雖然社團活動占去了一些學生積極分子的時間,但人們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學業上。畢竟中國人留學美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習現代知識。逐漸地,學習同一科目的學生們聚到一起,依所學專業成立了社團。絕大部分人學成后回了國,其中不少人成為國內有關學科的創建人。他們和那些從歐洲和日本歸國的留學生一道,成為近現代中國的第一代專業人士。他們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在專業學術上而不是在政治上。
當然,更早一代的留學生中已經出現了某些專業領域的開拓者。其中突出的人物是耶魯大學畢業的工程師詹天佑,他被稱為“中國鐵路之父”。[1]但作為一個整體,詹天佑那代人中專業人員的數量太少;一般來說,他們所受的專業訓練也有所不足,因此很難成為中國社會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2]而20世紀頭幾十年去美國留學的這代人卻很扎實地完成了現代高等教育。僅庚款留學一項,1909—1929年間就有約1300人獲學士或更高的學位。1905—1929年間至少有110名中國學生獲得不同學科的博士學位。[3]留日和留學西歐的學生也加入了中國現代專業人才庫,只是人數較少。[4]到19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國已經有足夠多的受過系統現代教育的人,使他們能夠被視為中國社會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留美學生構成了這支力量的骨干。
這些人被視作現代專業人員并不僅僅因為他們所受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他們自身的專業身份認同??婆e考試廢除后,清廷曾特為歸國留學生開科考試,并授予功名。只有在這一“另類”科舉考試也被廢止之后,新的身份認同的建立才有可能。[5]體制的改變從根本上改寫了知識階層與政權的關系?!皩W而優則仕”這一傳統中國讀書人獲得權力和聲名的途徑不復存在了。
中國學生在美國受到正在興起的“專業主義”(professionalism)文化的影響?;貒笏麄兣υ谏鐣贤苿訉I認證和專業技能的權威。二三十年代在中國出現了各種專業學術團體,它們培育了專業意識和專業人員的身份認同,促進了掌握現代技能的工作者向現代專業人員(professionals)的轉化。專業意識和獨立于政治權力之外的自主精神構成了本章所考察的留學生們“現代身份認同”(modern identity)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現代專業化(professionalization)的學者一般都同意,現代專業(professions)[6]是工業社會的衍生品。[7]但在中國,現代專業人員的出現并不反映工業化的實現,而是對工業化的預期。盡管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為內憂外患所困擾,但追求工業化的理想始終沒有被放棄,受過專業教育的人士對此更為執著。與信仰意識形態的政治人物不同,專業知識分子歸根結底信奉的是實用主義哲學,希望“就事論事”地解決中國的種種問題,尋求的是漸變而不是革命。
但是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形勢對他們并非有利。有志的專業人士發現他們的角色受到束縛、難以施展,一些人又走上了“仕途”的老路。不過總體上說,這一代專業人員在惡劣的條件下生存了下來。他們不但成功地把一系列現代專業和學科移植到中國,并且至少在一些領域里,他們力圖使自己的專業“中國化”,一些社會學家就是這樣做的。
是哪些(中國的和美國的)社會、思想和政治力量培育和塑造了這些人?這新一代的知識階層是如何調整他們與政治權力的關系的?“專業主義”(professionalism)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作為一種組織形式是怎樣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出現和發展的?美國訓練的專業人員是如何把他們的學科改造得適合中國的需要的?這些都是本章要討論的題目。中國專業人員的故事里不僅有他們回國后如何應對動蕩的局勢和重重的困難,更與他們的志向、才能和令人矚目的成就有關。
[1] 詹天佑是留美幼童中的一員,是耶魯大學培養的工程師。有關他的情況見LaFargue, China's First Hundred: Educational Mission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1872-1881,pp.60,108,110,111-113;茅以升:《中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見龔書鐸編:《近代中國與近代文化》,第638—644頁。
[2] 與詹天佑同去美國留學的幼童中多數人或沒有來得及上大學,或沒有能夠完成大學學業。留美幼童中只有8個人完成了大學教育。有關他們的情況見LaFargue, China's First Hundred: Educational Mission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1872-1881,pp.173-176。另外一個重要的留學群體、清政府19世紀80和90年代派往歐洲的留學生也沒有受到足夠的專業訓練。1876—1897年派往英法德留學的84人中,大多數人學的是與軍事有關的科目,他們回國以后的表現不盡如人意。關于這些學生的情況,見Y. C. Wang(汪一駒),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1872-1949,pp.45-49,80,85。
[3] Tung-li Yuan(袁同禮),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1905-1960,pp.1-239.
[4] 汪一駒論述了留日和留歐學生在學術上的貢獻(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 pp.164-166)。
[5] 舒衡哲(Vera Schwarcz)認為,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出現是他們從科舉考試制度下解放出來之后(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p. 292)??婆e考試制度是1905年正式廢除的,此后清政府專門為從各國歸來的留學生開設了考試,并授予功名。關于這一考試,見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以及W. W. Yen,“The Recent Imperial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s for Returned Students”,World Chinese Students' Journal(September-October 1907)。
[6] 本譯文中的“專業”(profession)指需專門知識或特殊訓練的職業,如律師、醫生、工程師等,與大學中所學的專業(specialty)有別,這樣譯主要是為了與普通職業(occupation)相區別?!g者注
[7] 有關專業化(profession)和專業身份(professionalism)的論述,見Larson, The Rise of Professionalism; Vollmer and Mills, eds.,Professionalization; Terence J. Johnson, Professions and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