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森林碳匯實踐與低碳發展
- 呂植
- 2379字
- 2020-06-04 12:26:08
第三節
應對氣候變化給中國林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一、應對氣候變化給中國林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森林應對氣候變化的獨特作用受到了普遍關注,這將有助于促進全社會重新認識森林價值和林業工作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提高林業的社會地位,為推進林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框架公約》及《議定書》催生的全球碳市場,為創新機制促進林業發展提供了新視角。碳交易市場的產生和發展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方面,對排放的碳進行了定價,這種定價反饋給排放者,將對排放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另一方面,可降低全球溫室氣體總體減排成本。一些有能力的企業,參與碳交易將使他們在實現減排任務中獲得一定收益。森林碳匯也是全球碳交易的組成部分,這表明碳匯這種生態價值已成為可交易的環境產品。雖然由于種種原因,全球森林碳匯交易量還很有限,但依然展示了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外部性的碳匯效益內部化的可行途徑。實際上,伴隨著森林碳匯交易行為發生,森林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水土、凈化水質、提供景觀等生態價值也有望通過市場途徑實現價值補償。這種機制將有助于將森林生態效益使用者和提供者有效地結合起來,在給享用森林生態價值的企業帶來益處的同時,也給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者提供了積極的激勵。
隨著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合作的深入,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和義務,林業也已成為中國對外承諾減緩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給林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同時,發揮林業減緩作用,將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中國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國際碳交易的做法,鼓勵企業通過植樹造林獲得碳匯來抵減其排放,既可降低企業減排成本,又可促使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增強造林護林責任心,同時還將有助于拓寬林業發展的資金渠道,推進林業發展相關的制度創新。
充分發揮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不僅涉及造林、森林更新和經營活動,還涉及發展林木生物質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和利用化石能源生產的原材料等,如利用油料能源林生產的果實榨油后可轉化為生物柴油,利用定向培育的能源林、林區采伐剩余物、木材加工廢料等作為木質燃料直燃發電或供熱,利用林木半纖維素轉化為乙醇燃料作為第二代生物燃料,利用木材替代部分化石能源生產的磚、鋼材、鋁材、玻璃等原材料等。英國的一項研究表明,使用1噸木材作為建筑用材,其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約需640千瓦時能源,大約排放480千克二氧化碳,但生產和運輸1噸磚、水泥、玻璃、鋼材和鋁所需要的能源則分別是生產運輸等量木材所需能源的4、5、6、24和126倍。這些研究還認為,可以建成一種建筑,其本身儲存的碳大于在建造過程中排放的碳。特別是木材建筑物還可以和作物秸稈結合起來用于建筑中,能產生良好的隔音效果。專家認為,減緩氣候變暖將加大能源強度高的產品的生產成本,勢必增加對木材等可再生資源替代這些產品的需求,這不僅有助于減排,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而且將進一步拓展林業發展空間。
繼續參與清潔發展機制下的造林/再造林項目,在為中國引入一定量造林資金的同時,也為熟悉國際規則,開展森林碳匯計量、監測、核查、交易提供經驗,增強各地參與和實施碳匯交易的能力,為未來林業進一步借助市場機制促進生態價值補償提供借鑒。借助這些做法,還可以進一步倡導全社會通過自愿捐資或者其他方式,參與到植樹造林增加碳匯、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不僅有助于增強全社會保護和發展森林、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而且也擴大了現階段造林綠化資金渠道,有助于進一步加快中國造林綠化步伐。
二、氣候變化的影響也對中國林業發展提出諸多挑戰
氣候變化將對中國森林的生產力、物種分布和生態系統干擾(如火災和病蟲害)狀況產生重要影響。雖然這些影響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總體上是弊大于利。如果不能很好地規避這些不利影響,森林不僅不會起到減緩氣候變化的作用,還會加劇氣候變暖趨勢,并進一步惡化林業自身發展狀況。近年來,氣候變暖致使中國許多地區的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呈現了加劇趨勢,氣候變暖進一步惡化了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水資源短缺狀況,這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中國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的難度。
農林業發展之間有著緊密聯系,氣候變化對農業發展的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總體上可能減低未來糧食總產量。在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這意味著更多的森林或林地將面臨著可能被毀或被用于種植糧食、發展畜牧業上,勢必加劇土地利用方式之間的競爭。未來的工業發展、城市化等進程需要占用一部分土地,這不但會加大對林業部門管理森林和林地的壓力,還將對通過擴大森林面積增加碳匯構成一定制約。
氣候變化對森林生產力、物種分布和生態系統干擾的影響反映到林業實際工作中,主要體現在影響各地樹種選擇和種植習慣等方面,并將對全球木材、非木質林產品和各種森林服務的供給產生影響。大量的氣候和經濟綜合模型研究表明,雖然通過林業措施減緩氣候變化可帶來多種利益,并將有助于降低減緩氣候變化的實施成本,但也會帶來全球土地利用格局的變化。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平衡各種森林產品、服務與增加碳匯、應對氣候變化的需求,并對當地林業經營者形成持續有效的正向激勵,還需要林業部門對現行政策、體制和機制進行改革和創新,這對中國林業部門也將是一個挑戰。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現在每年全球工業原木采伐量大約為16億立方米(FAO,2005),到2050年上述數據可能會上升到19~31億立方米,每年大約增加0.5%~2.0%,價格也會每年增加0~0.5%,而且不同地區的木材采伐強度也會相應增加。但隨著國際社會逐步對減少發展中國家毀林和森林退化的排放采取積極的激勵機制,并將其納入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進程后,勢必會增加木材采伐利用的機會成本。
機遇和挑戰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從根本上來看,氣候變化將進一步促進中國政府關注林業,改革現行管理制度和實踐中不適應的方面。這將給中國林業發展帶來更多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