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感官的發展
第一章
視覺
對于最初幾年的視覺感官的發展的觀察是關于對光的敏感度、色彩的辨別、眼皮的動作、覷視的方向、看出東西的遠近以及了解所看見的事物的意義。此外附加一些關于新生動物的視覺的敘說。
1.對光的敏感度
我的小孩剛生了五分鐘,正值天色昏暗,就抱著他面向窗子,他的對光的敏感度不大;因為他的眼睛輪流一開一合,合到眼皮中間只有一小縫隙。過了一會兒,在黃昏中,我看見他兩眼張得很大。同時眉頭皺起來。
在第一天全黑之前好久,這樣抱他,使他的臉朝窗子之時,我把我的手遮他的兩眼,他的面容忽然變了。因此微弱的光無疑給他印象,并且,由他的面容判斷,是個愉快的印象;因為臉被遮之時樣子變得不那么安適。
在第二天,把一支蠟燭拿近他的眼睛之時,他兩眼很快就閉上了;在第九天,小孩一醒,就把蠟燭拿近他,他的頭也很猛地轉動,避開燭光。兩眼閉得緊緊,可是,在第二天,小孩正在澡盆里,把蠟燭拿到他面前,離開他一米遠,他的兩眼還是張得很大。這樣看來,對光的敏感度,在剛醒那時刻比在過了一點時間之后大得那么多,所以同一個燭光在前一時候使他大煩惱而在后一時候卻讓他愉快。
在第十一天,燭光在他面前半米遠,他似乎很適應,因為他張大眼,不斷凝視它;后來一個發亮的帳鉤拿到他似乎在凝視的方向,因而進到他視線之內,這時候他也好像很滿意。如果我把他轉開,他就惱了,哭起來了;假如我再轉他朝光,他的臉又表示滿意。為復證起見,同一天,我抱他對燭光,一樣離開半米遠,一回在他剛醒之后,一回在他清醒,但在暗中經過些時候之后。這兩回,他都閉起雙眼來。
我把他的頭轉開,背窗子之后,他的頭常常轉向窗子:所以他喜歡不太亮的白晝天光,是很顯然的。在第六天,大多數時候是這樣轉頭向窗子,在第七天,常常重復這樣轉頭,并且每回臉轉朝窗子之時,臉上的滿意的表現是誰都不會看錯的。
我屢次觀察到:光射到正在睡覺的嬰兒臉上的時候,他們就突然把兩眼閉得更緊,但不醒來;第十天跟以后還是這樣。
關于我的小孩,我發現在通常白天的光中,瞳孔大多半時間比成人更縮小——確然直徑不到兩毫米;并且在全部的觀察時間內,他看見一片發亮的雪或是發亮的夏天的云之時,眼皮距離的減少也比成人更常有,更持久。
由第二個月以后,假如有發亮的東西出現在他的視野內,他就發出喜悅的驚呼。但是其他色彩很濃的東西也容易引起這個嬰兒的注意。在第十個月,晚上點燈的時候,他就高興;他對著光笑,并伸手要接近光亮的燈泡。
關于別人對新生兒對光的敏感度的觀察,應該提到的如下:
(1)足月生的嬰兒新生之時,假如受亮光刺激,就很快地并抽搐似地閉上兩眼。在不足月而早生兩個月的嬰孩之中,有些在第二天就能分辨光跟暗。
(2)在才生的幾個小時內,瞳孔在亮光中就縮小,在比較不亮的光中就放大。
(3)假如新生兒的一邊眼睛閉著,一邊眼睛開著,那么,開的那一邊的瞳孔放大。
(4)兩天到四天的乳兒睡在暗中之時眼皮閉得很緊,并且甚至很亮的燭光拿近他的眼睛之時,他就驚跳而醒來。
這些是庫司矛(Kussmaul)教授說的,特別是其中第一項,我能夠證實;根茲麥(Genzmer)博士說,新生兒的眼睛假如忽然受亮光刺激,就作輻輳(convergence)的動作;并且假如光忽然刺眼,或是光很快變化,眩迷眼睛,敏感的嬰兒就會感到不舒服而哭起來;這個,我能夠證實。受亮光的嬰兒眼睛輪流一閉一開,這是屢屢看到的;根茲麥并且看見兩天的嬰兒睡眠之時就這樣——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觀察,但還待再證實。反之,我從來沒看見新生兒對炫眼的亮光安靜地張眼看。有人斷言有跟這個相矛盾的經驗,也許是由于這樣斷言的人所觀察的,是生來盲目的嬰兒。
綜上所述,我們得到如下的結論:在足月的新生的人類,一出生之后,或是生下幾分鐘之后,或是至多幾小時之后,通常是有對光的感受性的;他們能在感覺上辨別光和暗;并且由視神經到動眼神經(oculomotorius)的反射徑已經起作用了——縮小瞳孔的纖維尤其是這樣。所以在這場合,是一種生成的反射,并且是雙重的,因為光射到一個瞳孔之時兩邊瞳孔都縮小。而且,在最初,剛醒來的頃刻,或是在暗中過了一些時候,對光的敏感等于對它的憎惡;可是微昧的光已經是這階段的嬰兒所追求的;因此并不是不適意的,難受的。最后,我們推斷:新生兒過了幾天之后,通常的白晝天光,或是輝煌的發亮的東西會引起他們高興;對光的憎惡消滅了,頭就更加屢屢轉向窗子了。
2.對色彩的辨別
小孩在什么年齡能夠辨別色彩,至少辨別紅、黃、綠、藍四色,這是很難斷定的。在最初幾天,確實只能覺得光暗的不同,并且只能模糊不清地覺得;還有[照伏勒錫(Flechsig)說],視神經道(tractusopticus)在足月生下的嬰兒,起初還是灰色的,并沒有神經髓狀鞘,和它的永久的顏色;到出生三四天后才有。并且就是三四天之后,對于同時來的明暗的印象的辨別還是進步得很慢的。
第一件由它的顏色而使我的男孩有印象的,大概是一個玫瑰紅的帳幕,掛在小孩面前大約一英尺(1英尺=0.3048米)遠,被太陽照得很亮,但不到炫目的程度。這是在第23天。當時小孩發笑,并且發出滿意的聲音。
因為只有光滑的、不動的、亮色的平面占據全部視野,所以它會引起愉快,必定是由于它的發亮或是它的顏色。在同一天的晚上,小孩正在對著空處看,把燭光放在他眼前,離一米遠,這使他展露十分相似的愉快面容;并且,在第42天,看見有顏色的流蘇在動,也有同樣效果;可是,在這個事例,流動也是愉快的來源。
在第85星期,我開始做有系統的檢驗,用形式相同而顏色不同的籌碼,還看不出顏色辨別力的痕跡,但無疑這個能力已經有了。雖然表示“紅”“黃”“綠”“藍”這些字音的印象很不同(小孩必定能分辨這些音),雖然他很明白“給我”的意義,但就是只要他給我“紅”和“綠”,他也不能夠給我顏色對的籌碼??墒?,我們不應當由這個推斷他的眼睛不能分別這兩個顏色;因為在這場合,有必要考慮縱使他有顏色的感覺,但把代表“紅”“綠”的字音與適當的顏色相聯結是有困難的。
在這個還沒到21個月的時候,小孩必定不僅認識強度不同的光(白、灰色、黑),而且也認識有些顏色的性質;因為他對奪目的顏色感到愉快,是顯而易見的??墒菍τ谟仔〉膬和褪撬麄円呀涢_始說話之后,沒有周詳的檢驗,是不能夠決定他們能夠分別什么顏色并把這些顏色的名字說得正對。
因此,為要發現在這方面,不同的顏色彼此關系如何,我曾經對于我的小孩做過幾百次顏色檢驗,由他兩歲的末了開始。我時常每天在清早用這些檢驗,做了一星期;隨后隔了一星期之后,又幾乎天天做,但換一種方式——這個將在下文說明。
在一切這些檢驗,我是用麥納司(Magnus)博士在他的“色覺訓練圖表”(Tafel zur Erziehung des Farbensinnes,1879)中所列的有色的橢圓形。
給他看紅、綠兩色,同時說出相當的顏色名稱,這樣做了好多回之后,只給他看這兩種顏色,問他“紅在哪里?”, “綠在哪里?”,總是輪換地問。在他生后第86和第87星期,這種檢驗絕對沒有結果。隔了22星期,在第758天,我得到對的答復11回,錯的6回。在后一天,答復7回對,5回錯;再后一天,9回對,5回錯??催@種情形,好像他大概已經能分辨這兩種顏色,或是認識它們的性質,或是認識它們的明度,并且屢屢能把適當的名稱跟這兩顏色結合。可是,使我驚奇的是:他在763天,答復對了15回,只錯了1回,并且在后一天,對了10回,沒有一回錯。因此他已經把代表“紅”“綠”的聲音印象與兩個不同的顏色印象的聯系掌握得很鞏固了。因為像上列次數的那樣比例不可能是出于偶然。
我把檢驗推進一步。紅、綠之外,我又加上黃色。三種顏色擱在附近,問他某個顏色在哪里之后,他所指的顏色都是對的。隨后,他現出不愿意繼續做的樣子;這種不愿意往往使對這么小的小孩不可能做色覺檢驗。再檢驗之時,他不注意,把這三色都相混了。在第二天,就是765天,特別是綠跟黃相混。第110星期的5天內的答復如下:

現在又加上藍,第四色。在第110星期末到第112星期開始中間八次檢驗的答復如下:

屢次,特別是在問他“藍在哪里”之時,小孩考慮了很久,注意觀察這四個顏色,然后決定,很快地給我那個顏色。顯然黃色比其他顏色更有把握認得。黃色似乎最容易區別,因此也最容易記住。我做了別的同類檢驗,也表明黃色的優越。隨后又加了紫色,作為第五色,為要容易說,叫做“lila”,并且我采用別的法子進行這個檢驗。
我把每個顏色分開放在小孩面前,問他,“那是什么?”他回答rroot(意指roth,紅), “delp, depp, gelp”(意指gelb,黃), rihn, ihn(意指grün,綠), balau,(意指blau,藍),和lilla(意指lila,紫色)。
在第112星期,四次檢驗的回答如下:

在這個檢驗,黃也是最前頭;說對9回,沒有一回叫錯。藍在最末;藍尤其跟綠和紫色相混。假如小孩不能再注意,我就停止。
以后把兩種方式合起來繼續檢驗;可是這樣做,很費時間。常常小孩對顏色不感興趣。有時由于頑皮,他不肯說出他知道的顏色的名稱,不肯將我所要的顏色指出或拿給我。在別些時候,他自己將擱有色橢圓形的盒子拿來,說wawa(意指Farbe顏色),希望我給他教一課。小孩完全注意的檢驗可惜并不多。
我又加上灰色。在第112星期和113星期,做五個檢驗,回答如下:

黃色還是第一位,22回說對,只有1回錯。對于藍色的判別最壞,15回錯,10回對??梢宰⒁獾模牵涸谶@一串檢驗,像上串一樣,紫色比綠色說對的次數更多。
我又屢次叫小孩把同顏色的橢圓形放一起。他動到這兒,動到那兒,動了好多時候之后,才把黃色、紅色、玫瑰色、綠色、紫色分好了,但是很不完善。顏色的名稱前頭加上“淺”“暗”字樣,就無法了解。因此濃的和不那么濃的顏色,淺的和暗的顏色,像以前一樣,只用通常指色彩的性質的名稱指出。由第114星期到116星期的時間內用混雜了的顏色做四個檢驗,結果如下:

藍色特別是會跟紫色相混,也跟綠色相混。一切很淡的顏色跟灰色相混,一切暗色跟黑色相混。各色被認識的,就是說得對的順序如下:黃色最好,紅色次之,紫色次之,綠色又次之,藍色最壞。
在別的日子,我像從前一樣,把單一個顏色放在他面前,問他這是什么;假如他不立刻答對,就算他錯。這樣,他把這些顏色叫做rott, delp, drün, blau, lila, grau, swarz, rosa, braun(意指紅、黃、綠、藍、紫色、灰色、黑、玫瑰色、棕色)。
在第114和115星期做四個檢驗,回答結果如下:


對于頭五個顏色,這個檢驗得到跟以前一樣的順序。藍和綠最不明確;藍被叫做drün(意指g rün,綠)和lila(紫色),綠叫做灰色;更常有的,藍跟綠都叫不出來;而黃、紅跟黑叫得又對又快。
我又讓他由藏有色橢圓形的盒子里隨意地把一個一個顏色拿出來,叫出顏色的名稱,再拿給我。才試之時,他亂拿;第二回,他就找他最喜歡的顏色——黃。
在第115星期的兩個檢驗結果如下:


結果同前面一樣。只有紅、黃、黑一定會認得。
此后兩個月,我不再檢驗。這個小孩同我一起旅行,每天大部分時間在戶外;大半時間是在加爾達湖(Lake Garda)附近。
在第121星期,偶爾檢驗他,結果比以前認識更不明確。雖然極慎重地檢驗,藍色幾乎沒有一回說對。在我們回家之后,再作檢驗,結果也壞。我把有色的籌碼放在手中,問他。他答最先的問話之時,把黃色叫對三回,完全沒錯;可是紅色叫錯了兩回,沒有一回對。
在第124星期,用一切顏色試他,最先四個檢驗的回答如下:

這時候比以前更顯然可見紅和黃比綠和藍已經認得更有把握,更不錯。在866天,并沒有勉強他,這個小孩把顏色由盒子拿出來給我,并且同時叫出它們的名稱。彼此弄錯的顏色如下:玫瑰色、灰色跟淡綠;棕色跟灰色;藍色跟紫色。
在下述檢驗,同樣,這個小孩每回將顏色由盒子拿出來給我,同時叫出名稱,絲毫沒有指點他。在第124和第125星期中的五個檢驗結果如下:

他很急切地尋求紅色和黃色,并且幾乎總是說得對;他避免藍和綠,并且總是把名稱叫錯(例如叫做lila 紫色,或swarz黑)。我把一切紅的跟黃的顏色拿開,讓他不歇氣地盡量把余下的顏色拿給我,并說出顏色的名稱,熟悉得越多越好。可是,因為現在紅和黃不見了,他由最初起,就不那么感興趣,并且遇到綠,他就說,“爸爸說!”。在一切別的場合,他總把他拿的顏色說出一個名字。假如他說錯了,我總糾正他,屢次他自己改正;可是假如他第一次說錯,在記錄內,我總算他錯。在第125和第126星期,嚴格遵行這個方法做了六個檢驗,他的判斷如下:

他先揀選出比較明亮的顏色。他把橙黃(他叫做oroos)跟黃相混,藍跟紫色相混,綠跟灰色相混,黑跟棕色也相混。
我屢屢要引他把他覺得好像一樣的顏色通通放一起,可是完全失敗。隨后我說出一個一個顏色的名稱,叫他拿給我;但這種辦法的結果也不好。(這個是在第879天)。最后我一回只拿一個顏色,問他“這是什么?”在第126、127和第128星期,做了四個檢驗,他的回答如下:


綠和藍,假如是淺的,他就跟灰色相混,假如是暗的,就跟黑相混;他對于綠和藍大概敏感度低些,無論如何,一定是不那么有興趣。藍,他還叫做lila(紫色)。并且,很難叫他不斷注意這些顏色。雖然只在早晨的最早幾小時內檢驗他,但他現在也想找別的玩意。他有時把話說錯了(這種錯誤在紀錄上用括弧標出)??墒窃诘?98天,個個顏色的名稱都說得對——當然綠和藍只是經一些猜度才說。在第129、135和138星期做了六個檢驗,他把顏色拿給我,并叫出它們的名稱。他的成績如下:

他像以前一樣,還把有些顏色相混。只有一件新的現象,就是他把綠和藍叫做garnix(意指garnichts“一點沒有什么”)?,F在他把不知道的顏色往往叫做綠,例如藍叫做綠。一束黃玫瑰花中的花,他叫做黃的;但他堅持地把葉子叫做garnix,同樣把很淡白的顏色都這樣叫——可是,這些顏色,在強度中等的光線中,在認識色彩的成年人看來,是立刻可以認出它們的種類的。
在第934天,當綠色和藍色放在他面前之時,他說了一句可以注意的話:“grin blau kann e nicht, grosse mann kann grin blau”(由其他相似的話推測,他意思是說“我不能夠把綠和藍叫得對;大人能夠”)。綠色,大多數時候叫做灰色;很少很少(并且帶疑問地)叫做紅;藍色叫做lila(紫色)。在第131和134星期,我做了三個檢驗,把顏色排出來,叫他給我某色某色;在第138和139星期,在三個檢驗中,有時他自己拿顏色,有時我拿顏色放在他面前。他的回答如下:


最后在這場合,綠色開始叫對;而藍色叫對的次數還沒有那么多。在第139、141和第146星期的三個檢驗,這個小孩自動拿顏色,叫它們的名稱,結果如下:

兩回叫錯的那個紅色是暗紅?,F在他對葉子和草地總用正確的名稱,叫做“綠”,并且在未滿三歲之前,假如注意沒有分散,藍色幾乎總是叫得對。
截至第34個月為止,顏色叫得對的次序的總結果如下:

這樣看來,四個主要顏色之中,黃和紅比綠和藍叫對早得多;并且黃先叫對——棕色看做(暗晦的)黃——隨后紅也叫對。綠、藍和紫色的感覺的比率很不同,這一件事大概不是這一個小孩特有的。紫色比綠和藍叫對的次數多得多;紫色是含有已經認得很清楚的紅,小孩可能覺得是不純凈的紅色或是暗紅色。因為實際大概是:在最早期,藍和帶點綠的藍色不是被認為藍和帶綠的藍,而是認為灰色和黑色。一切種類的綠色一直到了很后才叫得對;這可能一部分是由于網膜內血管中的血液把光吸收得多些。雖然視覺最清楚的地方,在眼睛的后部,是沒有血管的;但是其他顏色,如黃、橙黃、紅、棕色,由于到達網膜而沒有變成更暗,并且范圍廣大,比綠和藍占優勢;綠和藍最容易與灰色相混。
就是在這個小孩的第四歲中,他在早上未完全清醒之時還屢次把藍色叫做灰色;在那時刻,據我看清了是藍色。他奇怪他的淺藍襪子夜里變成了灰色。這件事,我在三天中都觀察到。
無疑,在最初能辨別彩色之前好久,灰色跟黑、白就被認識了,但是屢屢叫錯;這是因為綠和藍大概是被看做灰色。在三歲的末尾,灰色才大多數時候被叫對;而黃色卻在幾乎一年前已經差不多總是叫對了。網膜上的黃點的色質對于黃色是頂有幫助的。明亮的白天,假如閉眼,特別是在地上有雪之時,視野內只有紅色“那就是說,眼皮是半透明的,我們看見紅色”也像在暗中入睡之時我們只看見黑色一樣;可能因為這件事實,紅色也占便宜。
因此,總看起來,我們必定要斷言這個小孩在兩歲和三歲的前半年還多少缺乏對于冷色“藍綠類的顏色”的感覺;對于其他小孩們的偶然觀察跟這個結論也相吻合。無論如何,很多兒童都是先把黃色叫對,而藍色則在最后。有一個小男孩,還沒有滿四個月,就對于一種明亮的紅色比其他顏色更喜歡些[1]。一切小孩,像他一樣,在這個年齡以及以后好久,都比較更喜歡像白色的色彩。不管這些色彩是哪一種。
假如說兩歲的小孩可能對于藍和綠已經有清楚的感覺;他可能是不能夠把代表藍和綠的名稱跟他的感覺緊密地聯結起來(雖然這兩個名稱,他已經聽見過,并且用得很流利);并且假如認為這個是兩歲小孩所以不能把藍綠叫得對的唯一理由,那么,這個話是不對的;因為他在很多個月之前,代表黃和紅的名稱早已用得很正確了。假如在他的感覺上,綠和藍跟黃和紅一樣清楚,那么,他就絕不會把綠色和藍色叫錯名稱,絕不會在一切場合對紅色、黃色比對藍綠更喜歡。雖然這個小孩已經認識黃和紅,但還不知道綠和藍有什么意義。在第109和第112星期,他顯然能把紅綠分別得開;但是他也還不知道綠這個名稱是什么意思。在這時候,在他看來,綠只是不是紅的東西罷了。
我必須提到我的小孩在他三歲的開始之時在黃昏的半黑暗中間走動并運用自己的肢體的有把握和迅速到了可驚的程度;所以他對光和暗是能分辨得很清楚的。并且在他四歲開始之時,除了很暗的或很淡的顏色之外,對一切色彩的名稱都叫得對,特別是連深淺變化最多的綠色藍色也認得明白;因此那些有時看見過上述的顏色訓練和他的不少錯誤的人們都大為詫異。
其他眼睛健全的小孩在三歲對于叫顏色的名稱這件事也完全有把握。但在兩歲時候是很游移不定的。一個兩歲八個月的男孩子,各顏色對他的印象的順序如下:
1.暗紫色;2.黃;3.紅;4.藍;5.綠。
他在其他色彩之先叫出紫色,是因為紫色是暗的色彩[2]。
有一個四歲的男孩子,并沒有受過正規的觀察色彩的訓練;有一次一條光輝的彩虹明亮地襯托在灰色的天上,他父親問他看見彩虹內有什么顏色。他慢慢地,但是堅決地回答說:“紅,黃,綠,藍”。他父親是耶拿(Jena)的巴得雷本(Bardeleben)教授;告訴我這個小孩此后總很容易地從顏料中揀出這幾個主要色彩,而要他把紫色、微帶紅的黃色以及其他混合色叫出名稱卻是他的難題。
3.眼皮的動
在才生后幾天內,眼皮并不常常張開很長久。新生的小孩,就是醒著,閉眼時候比張開眼時候多得多。并且,眼皮朝上開之時,大多數時候,有個奇怪的不對稱:一眼閉而另一眼開著。在第1~11天,我常看見他眼睛輪流開合;以后就少見了??墒?,我的小孩生下還沒到24小時,有一回在黃昏中,兩眼同時張開很大。在第一個月,大多數時候,兩眼同時張開之時,張開不一樣大;在第31天,這個還是很顯而易見。并且在這時節,還是有時只有一眼張開。就是兩眼都閉上,左邊上眼皮跟右邊上眼皮常常不是同時動。
關于在一邊和兩邊的視線的提高與降低,也看到其他奇怪的不規則的(非典型的)眼皮動作。特別是在第五星期,常常視線朝下而眼皮朝上開,因此角膜上看得見白的鞏膜;這種動作,大人很難模仿;并且弄得臉上的樣子反常,幾乎使人愁慮??墒窃诘谌齻€月之前好久,視線朝下之時眼皮就照例跟隨瞳孔了。反之,小孩仰臥,視線朝他的額頭(他能夠這樣而額頭一點不皺)的時候,眼皮不一定都翻上,往往把眼簾蓋住,快到瞳孔邊,有時甚至連瞳孔都部分被蓋了;一直到了他生后第8星期,我還屢次看見他這樣。
病小孩的“翻眼睛”(rolling of the eyes),就是瞳孔朝上而上眼皮朝下,因而在兩眼皮中間只看見白的鞏膜,這是這種生理上不規則的更深一步;這也見于歇斯底里的病人。就是在第三個月末尾,當這個小孩直立地抱在手上而他朝上看,例如看高處的燈,這時候他的眼皮不完全向上揚起,而眼皮的邊接觸到瞳孔像切線似的。小孩的額頭,在生下頭幾天,常常起橫的皺紋,像猴子那樣;但在這時候,他的額頭一點不皺,或是皺得很少,并且在例外時候,視線朝上,也這樣。一直到了第98天,我的小孩才在視線朝上之時皺眉頭,但也沒到大人皺的程度;就在第8個月,眉頭也不一定皺;可是由第9個月末了以后,眉頭就總是皺了。所以這個互相呼應的動作是習得的,大概是由于這樣可以使朝上看之時不用仰頭而視野可以擴大。
雷爾曼(Raelmann)和威柯伏司基(Witkowski)也看到嬰兒生后一直到第十天,朝下看之時眼皮向上;并且他們說,在最初,眼皮上揚與角膜上揚還沒有必然的聯系:這是對的。使眼皮揚上的肌肉能夠與眼睛的下直?。?span id="mqpoyf4" class="content-word-italic">lower rectus)同時收縮;上直?。?span id="2qsxmku" class="content-word-italic">upper rectus)也可以收縮而同時使眼皮上揚的肌肉不收縮:但后來就不再能夠這樣了。所以在最初,在動眼神經的范圍內一定是各分支互相獨立;這種獨立后來失掉了。因此,到上揚眼皮的肌肉[舉瞼肌(levator palpebrae)]的神經分枝,跟那從動眼神經上支到達使視線朝上的肌肉(上直?。┑纳窠浄种П淮碳ぶ畷r也被刺激,這是習得的——因為這個對于看東西的動作有幫助,每個人都從新學習一番。同樣,據我們的觀察,在動眼神經的下支內走到使視線朝下的肌肉(下直?。┑纳窠浄种Ρ淮碳ぶ畷r,使眼皮上揚的神經分枝也受刺激,這個完全無用的刺激,雖然在其初很常見,但以后總是不然;因此成年人很難把舉瞼肌與下視?。ㄏ轮奔。┩瑫r收縮,就是說,他很難朝下看而同時眼睛張得很大。所以所說的動作,即向上看之時上眼皮朝上,向下看之時上眼皮朝下,在人類并不是生來如此。
反之,受強光刺激而閉眼,以及瞳孔受光而縮小,這些動作是生成的??墒沁@是視神經的反射作用:一個是刺激顏面神經(facialis)的眼眶分枝;一個是刺激動眼神經到眼簾的分支;因此這不是聯帶動作之例,而是純粹的感覺運動性反射(sensorimotor reflexes)。
眼皮忽然一動,很快地把眼閉上,又立刻張開,就是所謂眨眼(Winking);大家都知道新生兒或很小的嬰兒是不會眨眼的。事實確實證明:忽然把手拿近這些幼兒的眼睛,他們是安然不動眼皮的;可是長大之后,人人在這種情形之下,眼睛總閉上一剎那,甚至手才近之時就往后退縮,好像真被碰著一樣——并且就是臉前面有片玻璃隔住,也這樣——除非在成年時期特別練習控制這個反射動作弄到可以用意志抑制它不出現,才會不至眨眼或退縮。
對于我的這個小孩,我曾經觀察他什么時候第一回由于忽然來的印象,表示害怕而眨眼,并什么時候看見新印象,表示驚異而眨眼。我的經驗如下:
在他生后第6、第8、第11、第12、第22、第25、第50、第55天,他安然躺著,眼睛開著,我把手忽然拿近他的臉上,他毫無反應。在這個時期,輕輕碰到眼毛,或眼皮邊緣,或結膜,或角膜,他都立刻閉眼??墒且恢钡降?2天,眼皮閉合的速度比大人慢得很多。在第57、第58天,我看到眨眼第一回出現,是在我把頭很快地靠近他的臉的時候;可是,再試幾回,他兩眼卻開住。在第60天,大多數時候,由于東西很快靠近他的臉,他已經是很快地把兩眼同時閉而又開(就像對于忽然來的大聲音也一樣)。在這種時候,他往往把兩膀很快地向上伸,無論他是躺下或被抱在手上都這樣。一直到第14星期,特別是如此??墒?,在這時候,把我的臉很快地靠近他的臉之時,并沒看見他的頭或上身往后退;但現在眨眼總是很迅速地出現,就是很快地接連幾回把頭靠近他的臉也這樣。第15、第16星期也同此情形。據西祺門(Sigismund)說。其他小孩,假如你用一個手指向他沖,好像要打擊他的樣子,他們還不閉眼。這個不同,大概是因為:比起手掌和臉,手指在視野內占的面積太小了。索特曼(O.Soltmann)發現在第7、第8星期,對于好像要打的手來近而眼皮動這個現象第一次發生;我的觀察與他的相符合。
在小孩生下三個月之后,我才看到:他在澡盆里,水碰到他的角膜,甚至只碰到眼毛,他眼睛也就閉了;在才生幾天內,把他眼睛弄濕,雖然再三這樣,他總是不閉眼。大概是由于這種經驗(眼睛沒蓋住的部分被碰的不舒服的感覺),使他在第9星期有一個大東西忽然靠近他的眼睛,還沒碰到之時,他的眼皮就合了,這是第一次;因為很快的來近這件事自身就不是適意的。就其余的說,對于強烈的,出乎意外的印象而眨眼,一經出現之后,就作為習得的反射動作而保留著;每遇有這一種刺激,這個動作就再現。例如,在第25星期,一陣氣吹到他臉上時候,他眼眨得非常之快。他眼皮反應了以后,瞪眼朝空氣流吹來的那方向凝視,帶疑問的樣子。
好多人由于要解釋這種反射作用,以為必定先有了危險的觀念,才會發生閉眼的動作,但事實不容許我們這樣假定。如果這樣假定,那么,就不是純粹反射作用而是習慣了。要在這個時間內發生這個觀念以及閉眼的有意的沖動,是來不及的;并且9星期大的小孩也還不會有危險的觀念。他并不知道手靠近他之時視野內光暗的分配忽然變化可能跟對他本身的危險有關;就是在第25天,他對于忽然來的聲音也一樣眨眼。
萬一他有危險的觀念,他將會在我的手或頭很快靠近他之時把他的頭或上身往后忽然退縮,像他后來表現的一樣。我們也許不得不采取輔助的假設,以為小孩的祖宗在成年時期所得的經驗弄成習慣,后來這個習慣就成了遺傳的習慣在子孫的初生期就出現。這種達爾文式的見解似乎是多余的;因為與個個出乎意外的,突然的,強烈的感官印象相連結的那種不快感自身就足夠引起眼皮的閉合。理由是:只要小孩還不能夠分析他的感官印象,特別是視覺印象,只要他還不能明白地看到中等光亮的視野的迅速變化,他就不會因為這種變化而感到不快??墒撬l展夠程度,能觀察忽然的重要的變化,那么,他會體驗到一種不快感,會害怕,并且這種情感的立刻結果就是避免進攻他的東西,就是說,他會閉起眼皮。這樣看來,對突然來的光而閉眼,是跟生下頭幾天受亮光而把兩眼緊閉是一類的;只是要解釋在最初何以眼睛閉得比較久(因為新生兒不眨眼)。這個不同只是在量上;大概是因為在新生之時神經興奮傳導得比較慢,這個反射需要更長的時間,尤其是因為刺激的強度更大,歷時更久。對于成年人,炫目的光也比陌生的突然靠近引起更不快意的情感。閃電引起眼皮閉了一剎那;一片雪,被日光照得很亮,引起兩眼閉合和瞇縫眼(blinking),甚至眼皮緊緊相擠迫。
兩眼皮之間的空隙減少和緊閉兩眼時的完全閉上,大體說,是由于合眼肌肉[眼眶?。?span id="mgicbak" class="content-word-italic">muscularis orbicularis)]的收縮,而在眨眼時上眼皮的下落是由于眼皮肌肉(眼皮肌musculi palpebrales)單獨收縮;狹義的,看見光到炫目的東西的半合眼是由于眼眶肌肉的在外部分(尤其是眼眶連頰輔的肌肉)。一切這些纖維是受顏面神經的控制;它們的運動神經只有這個。因為生下第一天,亮光就使兩眼緊閉,所以視神經的反射已經完備;因此由視神經到顏面神經的這個分枝的反射徑以及到動眼神經的眼簾分枝的反射徑必定是生來就有的。
假如我們放棄危險觀念的假設(這種觀念是小孩沒有的),而以為每次驚詫,就是可樂的驚詫,由于它挾有出乎意外的性質(對于感官的突然印象)在最初頃刻是可以與恐怖歸為一類的,那么,驚詫之時眼睛快合快開就也更可以了解了。忽然的危險只是一個特例。就是在成年人,出其不意的大聲音也總是會使眼皮眨動的。
我的小孩在第25天,第一回注視他的保姆的臉,隨后又注視我的和他的母親的臉;并且我點頭的時候,他的兩眼開得更大,眼皮合而又開了幾回。在這一天,我第一次用低調沉重的聲音對他說話,這時候他也有同樣的眼睛反應。這是驚異(surprise)的反射動作。
在我小孩第7個月末了,把一把綠扇子離開他的臉半米遠,很快地一開一合,他每次都把兩眼很快地合而又開,表示絕大駭愕,一直到了我接連把這個實驗重做了好多次,才不這樣;并且就是最后這時候,對于大圓面(扇子的)的忽有忽無,還表現無量的驚異。這可以由他在激動之后一動不動和他凝視時的使勁程度看出來。眼皮的活動也對于其他新的運動發生,特別是對于有節奏的運動,也像對于聽新的聲音一樣;在這種時候,嘴往往長開著,兩眼開得很大,但是眉頭不上揚(這在第8個月)。
可是,不止驚異,強烈的觀望也使他的眼皮開到最大限度。在這個小孩的第34星期,我把他的牛奶拿去,他定睛注視它,兩眼開得很大,表示說不出的渴望樣子。并且他屢屢發出表示欲望的聲音,表示得不完善,嘴唇閉著;在兩歲時,他還有這個習慣。此外,這個小孩有強烈的欲望,驚異,或歡樂之時,兩眼看得出是比平常更發亮得多;這個現象不應該解釋為是由于血液增加而淚腺被壓迫的結果,應該說是由于伴隨心理的激動而淚腺的分泌神經[三叉神經的淚腺(ramus lacrymalis trigemini)]被激發。
關于心理發展更重要的,是下述事實,這是我證實一切嬰兒都有的;事實就是:一切嬰兒從初生以后都以張大兩眼表示高度的快感;以閉上兩眼,緊密合住表示不快感。關于前者,使我驚奇的事是:小孩一放到他母親的乳房上,甚至正要放到那里之前,他的兩眼照例就張開,并且他開始吮乳之時幾乎總是兩眼張得很大。到第3天、第16天和第21天,我看到他的眼睛張得越大了。在頭三星期,在35℃的溫水洗澡之時,他兩眼也張大;并且雖然他沒有笑,但由于兩眼皮中間的縫隙加寬,他的面孔有了一種愉快的表現。在第23天最初發生的聽得見并看得見的笑只是這種表示愉快方式(可以叫做“眼笑”的)之更進一步。有些不太強的光覺也使兩眼張大;上文已說過,這是由第一天以后屢屢觀察到的。有一個嬰兒,頭才由子宮出來就哭,3分鐘后,我把一只手指頭放進他的嘴里,壓在舌頭上。他立刻一點不哭了,開始很猛地吮吸,前此不適意的面貌忽然改觀了。這個還未完全產下的小孩似乎體驗到一種適意,于是在吮手指之時兩眼大開。一切這些觀察堅決地支持下列意見,就是:只要眼睛受得了白天的光,愉快是以張大眼來表示的——在黃昏和中等強度的人工燈光中,就是才生之時也就這樣。不適意以閉眼來表示,也是同等確實的事。
一般地說,嬰兒第一回哭,兩眼一起閉合;后來在大多數時候,一切由于疼痛或不適意的感覺,例如饑餓地哭出聲來,兩眼的眼皮都緊湊在一起,無論如何,兩眼皮中間的開縫相當減小。并且假如兩眼扭瞇(screwing up of the eyes),也不哭,也不作聲,而往往頭同時轉開(例如在兩歲半時,出牙或是檢查牙齦之時),這無疑是不適意的記號。
后來小孩對于一切突然來的強烈的感官印象,都閉眼,因為這種印象伴隨有不快感;有愉快感之時兩眼就張開。假如這個生成的表情動作常常重現,那么,它就來得越來越快,最后變成了純粹的反射動作;連著一切夠強烈的、新鮮的、突然的印象,它在快感和不快感能開展之先就出現了。
上文已經提到遺傳的由三叉神經到顏面神經的眼眶分支的反射;在小孩生下第一天,他的眼毛被碰時或是他的結膜或角膜被觸時眼皮就合起來,這表示這個反射已經有了。這個反射在起初也可能是對不適意的事物的自衛,一種不快感的表情動作;因為每次碰著眼睛的富有神經的外露部分,就是輕微的,也是出乎意外的,不愉快的。與這個相當的反射徑最初是不那么快速通過的;因為在最初,不快感大概發生在內導(centripetal)和外導(centrifugal)的過程中間——更不用說神經沖動也傳導比較慢。后來遇接觸而出現的合眼的反射會機械地發生,并無事先的不適意之感,甚至還好像是有最存心自衛的目的;好像他在說“因為我怕眼睛會受傷,所以把它閉上”;可是其實并沒有這種存心考慮過。
這個遺傳的三叉神經到顏面神經的反射與遺傳的視神經到眼簾的反射之間的不同,把遠古遺傳的[古種性的(palaeophy-letic)]反射與新代遺傳的[新種性的(neophyletic)]反射之間的不同表示得很明白。理由是:在新生兒立刻出現并且總出現的,也在無眼皮的動物出現的瞳孔對于亮光的適應,一定比眼睛被碰面合眼這個反射更早就遺傳下來;因為后者,在新生兒,沒有那么快發生??墒切律鷥合袷芘按母蝮∫粯?,兩眼受炫目的亮光刺激時就閉住,并且一般地,他覺得不適意之時也如此。大概是由這個緊閉兩眼的動作又分化出來遇著一切忽然來的感官印象而忽然暫合眼皮這個視神經到顏面神經的反射;并且這個反射是一個習得的反射,甚至可以由意志制止;所以它是與那兩個遺傳的自衛反射處于對應的地位的。
4.眼睛的動
新生兒和嬰兒的眼睛動作,就它對于空間知覺來源的歷史之關系說,是富有趣味的?;ハ酄幷摰膬膳桑烧撜撸?span id="p7goq9y" class="content-word-italic">Nat-i vists)與經驗論者(Empiricists)[3],為了支持他們的見解,都明白地從沒有經驗的幼兒求根據。生成論者主張有一種預先成立的機構在最初就使新生兒會作協調的聯合的兩眼動作。經驗論者斷言:事實不如此;新生兒的眼睛動作是不對稱的,不協調的;只是由于經驗,才學到能夠有意地使用眼睛的肌肉,并且后來成年人所有的那種雙眼視覺,由于在“定睛注視”(fixating)東西時兩眼動作相聯合,才可能發生。
我的觀察指明:只就簡單的事實說,兩派都對。有些新生兒在第一天當真幾次發生聯合的協調的兩眼動作;但是其他新生兒就不然。在有些場合,我看見同一個小孩有這兩種事實;可是我始終沒看見任何小孩所有的眼睛動作都是協調的。
我看見我的小孩在他生下第一天的末了,兩眼同時轉右,然后又轉左,好多回,向這邊,又向那邊,他的頭卻是不動;但是,他又會眼睛跟頭向同方向轉動。在這個全部時間,他的臉朝向窗子,時在黃昏。不獨如此,他生后才五分鐘,在半暗中,我抱他,臉朝窗子,他兩眼聯合地動。并且當我開始對新生兒觀察之時,我偶然看到有一個小孩在出生后35分鐘(1869年1月4日),他兩眼總是像大人慣有的那樣,一致地動。
頓得斯(Donders)和黑靈(Hering)也曾在新生兒看到這種眼睛動作。這種觀察需要忍耐;因為新生兒在最初24小時內大半睡著,而醒來之時,也又很多時候在哭,兩眼不張開。
假如我們看到了像這類的事實就認為滿意,那么,我們會達到完全錯誤的結果。我對幼兒(特別是在最初6天)的眼睛動作做了更準確,并屢屢重做的觀察之后,覺悟到幼兒的兩眼同時轉右轉左,不是像大人那么協調得完全對稱。在生下10小時的,以及生下6天的幼兒,兩眼張開之時,我看見他們兩眼聯合地動,并且只有聯合動作;可是經過更準確的觀察以后,就發現兩眼不完全一致。大體說,我看到:在新生兒,往往一邊眼跟另一邊眼各自獨立轉動,并且頭的轉動與兩眼的轉動方向相反。兩種動作是無意的動作,這是顯而易見的;并且在才生時候,兩種動作的聯合是偶然的。在生下第一天就有的兩眼共同轉左轉右的動作,也有偶然的姿態,只是一切可能的動作之中的一種動作。
就像很小嬰兒的軀干上和臉上的其他肌肉是無意地收縮,眼睛的肌肉也一樣。
因為這個理由,在小孩不哭而安臥不動之時;由于眼皮閉住,不可能有視覺或對光的感受(例如,在第10天);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還可以看到伴隨做怪臉、皺眉頭和掀動嘴唇而起的各種各樣的兩眼的不相協調的動作。有時,他兩眼半張開,但睡著了,這可以從他的呼吸有規則以及四肢的安靜看出來;但是這時候也看見他兩眼的各種無意的動作。在小孩醒時引人注意的動作之中,有確然兩眼輻輳的動作;他好像是斗眼(squinting)的小孩??墒窃谏蟮?星期的開始,最大限度的輻輳和斗眼遠沒有像在第1星期那么常見;別人也曾在好多其他新生兒看到的兩眼動作的那種不規則,還是很明顯的。瑟勒(Schoeler)在最初幾天(在第4天之前)的小孩,只看到不協調的動作,并且在第10天之前沒有完全恰好的兩眼注視一件東西之動作。在這個時候,他的觀察停止。我的小孩,在第31天,斗眼是罕見的;在第46天,很少見很少見;在第48和第50天,一樣;并且,一般地說,不規則的動作,從第55天以后是很少見的;可是小孩醒的時候,這種不規則動作是會出現的,一直到第10星期為止。但是,他在睡著時候,一直到第60天,兩眼還作活躍的不對稱的動,往往兩邊的眼皮也這樣,兩眼半開著,鼾聲不斷。到了他3個月之時,兩眼的不協調的動作不再出現了。可是,此后我只是有時觀察睡著的小孩;在第9個月,我看到偶爾有輕微地不規則的兩眼動作。
不過,眼睛肌肉的機構的這種團結起來,絕沒有使眼睛的無用的協調的動作停止不出現:這可以由幾種經驗來證明。例如,有個小孩在生下第23星期,視線幾乎照例注向他的額頭。這個小孩,頭上患了一種發癢的濕疹,在那時候,假如任何東西,就只是枕頭,碰到他的頭,如果他的兩手被抓住,那么,他的頭就會擺來擺去。
我的小孩在第9個月,沒有任何可以指出的原因,他的兩眼很容易輻輳,并且能輻輳于人拿在他鼻子前面,離開一兩寸的東西上。
在第10個月,視線的輻輳似乎受了干擾;兩眼有了一種很輕微的斗視;可是,經我指定讓小孩在戶外的時間加長,使他多向遠處看看之后,幾星期之后,這種不規則就完全沒有了。從此以后,兩眼的動作總是正常的。可以注意的,是:把我的一只手指放在我小孩的鼻尖上,他的兩眼很容易地輻輳在手指上,一直到第20個月還如此;而且在最初,這樣高度的輻輳跟瞳孔的比較放得很大同時(在成年人,就不是這樣)。
一切這些觀察絕對支持下列意見,就是:有意識的視覺對于節制兩眼動作有決定性的作用;只在視覺的神經中樞能辨別光的印象之后,才有調和的由中樞外導向肌肉的沖動從眼睛肌肉的神經[動眼神經(motor oculi),外旋神經(abducens),滑車神經(trochlearis)]出發,并且在起初,在能看見東西之前,就是說,在只有對光的感受力之時間,兩眼動作是不相聯合的,不相協調的??v使我們看見兩眼有對稱的動作,但面對著大多數或很多數的不規則的眼睛動作,我們也不能夠推斷有個預先完成的完善的神經機構,兩邊對稱的,而且像吮吸那樣一生下就會執行它的任務的機構。理由是:假如人像小雞和其他動物一樣,一出生就有這種機構,那么,為什么他會弄到要做了這許多不規則的、無目標的兩眼動作之后才能永久使用這個機構呢?
一般規律是:由諸多肌肉的同時發生的,但不協調的動作,漸漸發展出協調的動作來;兩眼的肌肉也這樣。并且在協調的動作在見物的作用中已經健全化了之后,多余不必要的動作就一點一點地消除,對兩眼的清楚視覺有用的動作就漸漸占優勢。同樣,在學走路之時,兩只腿的不規則動作越來越少見,并且,就協調的動作之中,只有最有用的,費力最少而又最得力的動作被保留下來。
奇怪的事是:雖然有了上述的事實,生成論的代表還堅持對于新生兒的研究結果是生成論的佐證,例如雷爾曼和威柯伏司基就這樣說:“說到新生兒的眼睛動作的特性,這種動作在有些方面與睡眠時的眼睛動作相似,但在好多方面又不相似;新生兒的兩眼動作往往是完全不協調的,有時只有一邊動,不過少見些,就這個范圍說,是相似的;新生兒的眼睛動作一般地相隨得快得多,并且在大多數時候,似乎是兩邊的,而往往又是協調的,這是不相似之點。就是在剛生下,兩眼皮中間的縫隙第一次自發的開大之時,我們就看到明顯的、協調的向側邊的動作,但在距離和強度上帶有不規則的性質。兩眼經過幾分鐘不斷動來動去,動作輻度大,后來的有節制的看東西的動作不這樣。在新生兒的這種動作之中,我們確然看到忽然有不協調的動作插進來,這是絕對不相聯合的動作。
我的觀察與這個話完全相合。并且觀察家對于睡眠的小孩的眼睛動作(眼皮上抬而不醒來)所報告的,在好多方面,也與這個相合,也與瑟勒的話相合;瑟勒說,“關于這種動作的方式,我們,第一件,看到相聯合的向側轉動,就是說,動作是兩邊的,并且似乎是協調的。在睡眠時,這種動作,雖然罕見,但似乎是有的;無論如何,可以斷然說兩眼的不協調的動作是最常見的。例如,我們見到兩眼慢慢地朝右邊動;可是貌似聯合的向側動作兩邊不相等,力量在變化,一會這只眼睛,一會那只眼睛力量大,因此兩眼的輻輳和分歧(divergences)輪流出現。
并且,兩眼還常常有完全變態的,正正相反的動作;一只眼睛慢慢向右動,那一只向左動;或是右眼朝上向右面左眼朝上向左。最后,還有這種兩眼的豎直向的變動,例如,右眼轉左而稍微向下,左眼轉左而稍微向上。可是,最值得注意的觀察,是:有絕對是一邊的眼睛動作;例如,右眼似乎在注視觀察者,而左眼向側邊轉動”。
雖然這些觀察是關于在睡眠中的小孩(和大人)的眼睛;但據我的經驗,一切是對于醒來的生下最初幾天的小孩們完全適用的。
5.覷視的方向
“注視”(fixate)一個光亮的東西的能力,新生兒是完全沒有的;因為他還不能隨意發動眼睛的肌肉,而“注視”一物總是有意的動作。另一方面,把頭轉向光亮的外物,使它投像于網膜上,這種能力,往往在生下第一天的小孩就有了。并且新生兒安臥不動,兩眼張開之時會對在他前面暫時拿著的燭光凝視??墒牵瑢嶋H上,很小的嬰兒只是對空處直眼睛瞪視(stares),一點不動,臉上帶發呆的樣子,他只是貌似“注視”拿到他視線內的東西,因為直眼瞪視,在東西已經拿走之時還不停止。眼光并不跟隨拿走的東西,頭也不跟東西轉動??墒?,在第7天,兩眼與頭各自轉動,并且兩眼輻輳得很厲害。
其實庫司矛曾觀察到:不足月生下(提早兩個月生下)的小孩之中,有些在第二天當昏暮之時頭不朝窗子,當把他們的身體位置改換的時候,他們就把頭屢次轉向窗子和天光;我也曾在足月生的嬰兒的第6天照例看到同樣現象;不過這個只是一種原始式的欲望,不是視線能追隨外物走。嬰兒眼睛好像追求的外物是不動的,并不是被認識做感覺的原因。寧可說這個經驗的性質是如下:身體或頭的這樣或那樣的位置與一種快感相連(在這例是一種愉快的光覺),因此嬰兒更喜歡這個位置;另一個位置,臉被遮蓋,不見光,引起不愉快,他就避免。同理,嬰兒把頭轉到母親的溫暖的、滑潤的胸懷;并且頭轉離胸懷,就是在暗中,他也覺得不適意。
所以,在有些小孩,就在最初幾天就有的頭轉向不動的、中等明亮的光,不能認為是有意的控制視線的方向。小孩在最初張開眼之時只有直眼睛瞪視;就是在第9天,眼睛避開炫目的光也不能指明他知道方向。
在這方面,我又完全同意于雷爾曼和威柯伏司基的話;他們報告說:他們一直到嬰兒生后第10天,始終沒看到真正是注視一物的動作?!坝袝r由于燭光的地位的變動,或是小孩眼睛的轉動,眼睛偶然對著光,就是說,網膜的黃點(yellow spot)上有了一個光象,但是眼睛與外物間的這種聯系,雖然好像是有意的,其實只是完全偶然的,確確實實不是由于有意識的注視”。
達爾文說:在生下第9天,小孩的兩眼睛朝向燭光,他意思只是說燭光當時放在固定的視線之內;可是他又說,一直到了第45天,似乎還沒有任何東西能使他這樣定睛注視,這一定是他錯過了注視開始的轉折點,沒有看到。
發展的第二階段可以由下列事實知道:頭從視野中的一個不動的、廣大的、光亮的面轉到另一個這樣的面。我的小孩在第11天,不斷凝視我的臉一兩分鐘,然后把頭轉向出現于視野中而靠近我臉的光。同樣,有一個小女孩,在生下第14天,先定睛凝視她父親的臉,剛剛有個人走來,她就轉向他,看見這個人的頭巾,小孩好像驚奇而把眼睛釘在頭巾上[4]。
在這時期和其后,也觀察到嬰兒喜歡視線朝上望著房上的天花板。可是,雖然人家說人類幼兒眼睛朝上看,這是他與動物根本有分別之點;但是由要看天花板而朝上望,無疑是因為小孩在母親或保姆懷抱之時他的身子是橫平的。假如始終不這樣抱嬰兒,他就很難得常常朝上看。
假如嬰兒能以眼睛跟一個走動的亮的東西轉,并且是頭不轉而兩眼聯合地轉動,那就到達了第三階段了。
我的小孩在生后第23天,正凝視距離他面前一米的穩定的燭光之時,我把蠟燭挪向左,他兩眼就轉向左;我把蠟燭挪向右,他兩眼就轉向右。我一把燭火向上挪,他兩眼就朝上向著燭光,頭一點不動。同時他的臉忽然表示非常有領會(intelligent)的樣子,這種樣子是此前沒看見過的。光挪向旁邊時,頭往往也動;但是在一般時候,只是兩眼動。也有時候,兩眼動時,跟著,頭也有輕微的相和的動作。挪動燭光,總是要很慢的,不然,他眼睛就不跟光動。
我那一天確然把這個實驗重做了20次,結果使我大大驚異;因為其他小孩到了好多月之后才會用兩眼跟光動。誠然,我從我小孩才生以后,幾乎每天試驗,這樣可能使他的兩眼輻輳的機構更早發動。
兩天以后,又七天以后,用慢慢移動的燭光,或用我的手做同樣試驗。每當移動夠慢之時,我的小孩都把視線追隨這種移動,有時只動兩眼,有時頭和兩眼一致轉動。每當他兩眼跟光轉動之時,他面容總是又帶適意的、領會的樣子,這種面容是第23天以前完全沒看到的。在那一天,也開始有了主動的覷視(looking,與直眼瞪視有別的覷視)。他覷視進入他視野以內的伸展的手、燭光和人臉,我們還不能說他“注視”,因為這個名詞是指有意的、清晰的視覺。可是從此以后,他的視線每天無須有設計的條件,就會主動地朝向如上文所說的來到視野內的光亮的物面。
應該注意:在這種進步中,大腦皮質并不起作用。理由是:郎日特(Longet)曾經很小心地把白鴿子的大腦兩半球除掉,留下四疊體(corpora quadrigemina)和腦的其余部分,這個鳥還活了18天,他看到:在暗中,不僅忽然有光束近使這只鳥的眼簾縮小并且它瞇縫了眼睛,而且他一把燭光循環形移動,它的頭也繞環轉動。這樣看,對于這種動作,大腦是不必要的。但是,四疊體也破壞了之后,試驗就沒有上述的結果了。
用這種觀察,由直眼瞪視變到覷視的界限可以看得還算準確,而由覷視變到觀察與“注視”東西的界限就沒有這么明顯。在第5星期,這個小孩覷視點著好多光的圣誕樹,很高興;在第7星期,他用兩眼追隨有人拿過的燈,一串發亮的金鏈子,或是他母親的頭的移動,比以前更快,也更準確得多。當他持久地覷視一個很近的人臉之時,他的嘴很明顯的撇住,就像大人在很吃力注意之時所常有的那樣。
就是再早一星期,在第39天,很近這個小孩面前的流蘇的搖擺使他面上表示適意并且高興地叫喊。有時他在床上大動,因而無意中把床搖晃,在他臉的上頭的流蘇也搖擺起來,他就忽然不動,并且笑起來。
在此后幾星期,他對于因反射燈光而發亮的鍍金的圖畫框子持久覷視幾分鐘;因此視線是朝上的。這樣強烈的光覺使他高興,就像搖擺的東西一樣。例如,在第62天,他對掛在天花板而搖擺的燈覷視差不多半小時,不斷發出愉快的聲音??墒?,在這場合,兩眼并沒有緊跟著各次搖擺而轉動。其實,兩眼屢屢向左或向右動,但不與燈的搖動合拍。他的愉快表現于臂膀的揮動,以及小孩只在覺得好受之時所發的聲音;他的興趣,由于他的定睛不動地看,可以知道。
前一天,這個小孩看著他母親和藹的臉幾分鐘,然后發出高興的呼聲。這好像是他第一回發現他的母親。他父親的臉在小孩“愁苦”之時總有安定的作用,在這時候(第10星期以前)也是使他高興的機會。有一個小女孩在她的第六星期也同樣[5]。
一切這些事實指明:在網膜上的不動的像與移動的像,小孩已能分別,不過還沒有清晰的視覺;調節(accomodation)作用還沒有。
到了第四階段,才有調節作用;從此以后,小孩能夠控制他眼睛的方向,使它朝著東西。他能分辨左右、上下;不久就極常用這種能力?,F在小孩在醒來并無病之時就對于新的東西用他的眼睛尋求不厭。這種尋求主要是企圖使視線有個明確的方向并且維持不變,這是最初3個月的事。一個小女孩在第10星期就尋找在呼喊她的人的臉,不過她很難把她的頭抬到直立的位置。反之,一個同樣大的小男孩[6],仰臥著,我把一根棍子在他面前舞來舞去,他不能用眼睛追隨棍子,只是對著它瞪眼。
又一個小孩,在第3星期末了以后,開始看他自己的手;在第23星期,把別人放在他手里的手指頭拿到他自己的嘴里去[7]。
在我小孩的第81天,我在離他有大約一米的地方用弄濕的手指頭摩擦一只很高的酒杯,使它發生他沒聽見過的高調的樂音,他立刻轉頭,但他的視線沒對準方向;他尋找這個方向,并且找著后,維持不變。從此以后,他眼睛追隨對他伸出而動得不快的手更活潑、更準確,甚至頭也不動??墒?,假如手動得很快,他眼睛就不能追隨(第13星期)。這個小孩似乎最喜歡用眼睛追隨的,是在房間內走來走去的人;他會把他的頭轉到90°以上而注意地追尋這個走動的人(第14星期)。
在他的第101天,有個擺子,每分鐘剛好擺四十次來回,他第一次用眼睛有把握地并且像機械那樣有規則地追隨它。這證明:眼睛向側邊轉動,需要八分之三秒??墒窃谶@個時期,他并不喜歡這么快的移動。在這個小孩的第16星期,他跟我們同乘火車旅行,他不望很快地閃過車窗的那些形象,而不斷注意地看車的兩旁邊和車頂;在我們到達之后,他就凝視他抱進的房間內新鮮的不動的東西。好多嬰兒特有的把頭向后而持久看天花板,在這個時期和第19星期特別常見(參看本章本節第七段)。用眼睛追隨動得很快的東西,對于他不斷變成越來越容易。在我陪著小孩之時,假如我忽然站起來要離開房間,他總是很快并很準確地轉頭向我,張開大眼望我,差不多可以說以有想頭的疑問的眼睛追著我(第五個月)。可是到了第29星期,我才看見他,明白無疑地,望著飛過去的麻雀。
可是過了更長久的時間,他才用眼睛追隨扔到地板的東西(他玩過了一會的玩具)。因為這里所說的是關于每個人都要自己從新發現的事,就是東西是重的,假如沒有支持就會落下這個現象,所以我特別注意這個;我把對于我小孩關于這件事的一些觀察列述于下:
第30星期 這個小孩屢次把放在手里一會的東西松手讓它掉到地板上,但到此刻為止,并沒有一回去望它。
第31星期 假如他看見或聽見任何東西掉下去,他有時把視線轉到掉下的那個方向。
第33星期 東西掉下,或是他讓東西落下,對他沒有什么印象,不過對于慢慢向下動的東西,他兩眼特別緊緊追隨它。
第34星期 他對于由他手里落下的東西,只是很少地尋望它。
第36星期 這個小孩對于扔到地上的東西還沒有經常用眼睛追隨它,也沒有注意的樣子,但他凝視任何動得很慢而他可以不斷看見的東西,例如吸煙所發的煙氣,表示極大的興趣。
第43星期 他望著扔到地板上的東西,屢次好像驚訝的樣子。
第47星期 他把放在他手里的各種各樣東西把弄了一會之后就扔下地,并且常常望著它。有一次,他接連八回把一本書扔到地板上,以他兩唇的突出表示他迫切的注意。
第63至65星期 他很多次把他不喜歡的,或玩了一會的東西扔下地,并且大多數時候望著扔下的東西。
第78星期 扔掉玩具的事情很罕見了(這個習慣放棄了)。
第124星期 在一切游玩之中,扔球使他感到極大的愉快,并且視線追隨著球,特別準確。
依照這個記錄,我的小孩,在第43星期,開始有了東西有重量的概念,當時第一次本來拿在他手中的東西落下地,使他驚訝。發現其他小孩在這方面怎么樣,是會富有興趣的事。達爾文觀察到:有個小孩,就是在第八個月,還不能好好地以視線追隨只是擺動得中等快的東西;反之,我這個小孩在生下第32天,就認識在三四寸遠的他母親的乳房;因為他并沒碰著乳房,就把嘴唇突出,并且他的兩眼就凝定地釘在那里(參看本章本節第34段),就像在第49天看見亮色的流蘇一樣,流蘇出現于他視野內之時他就停止他兩膀的舞動了。
6.看見遠近的東西
對于還沒有動他的眼睛的嬰兒,在最初2~6星期,假如把燭光或發亮的金屬面拿近他的臉,就會使他輻輳兩眼的視線并且斗眼。這個輻輳似乎與調節肌肉的努力相聯系,如根茲麥以對于水晶體影像(lens-images)的觀察所看出的。他把小孩的一只眼睛輪流地使它接受亮光或被遮蓋住而檢查那一只眼睛;他由是斷定輻輳的位置與調節的努力之間有一種預先成立的聯系。事實上,這個假設很會是對的;因為小孩剛生,一受光的刺激,他的瞳孔就縮?。贿@證明由視神經到動眼神經的反射徑在未生以前就已存在。而且,受刺激而使瞳孔縮小的動眼神經也是調節的神經,就是看見近的東西之時使毛狀?。?span id="zm9rkry" class="content-word-italic">ciliary muscle)收縮的神經;動眼神經同時也是發動眼睛的內直?。?span id="jt4y9rt" class="content-word-italic">internal rectus)的神經,因而也就是發動輻輳肌肉的神經。
因此,當亮光來近眼睛之時,只是由于從網膜刺激動眼神經,而適應(adaptation)、調節(accomodation)、輻輳(cover-gence)這整批機構就立刻發動了。光拿近小孩之時,瞳孔的縮小,水晶體的變厚,視線朝里,這三件事同時發生,只是由于從視神經前進的對于動眼神經的反射刺激,并無須假定此中牽連有小孩的一點點的選擇或存心。無論如何,是由這三種作用與光覺同時發生,才有視覺。雖然毛狀肌和輻輳肌肉的肌肉感覺多么不清楚,但亮光來近眼睛的次數越多,它就越確定地與光覺相聯結。并且,在新生兒,瞳孔縮小,不是總跟輻輳作用同出現的(參看本章第四節第十段)。
可是,到此時為止,并沒有滿足可以使網膜上有個明確的物像之條件,并且就是有這樣的像,外物也不能被看成一個有界線的面。理由如下:
就第一點說,顯而易見,燭光(或任何種亮的東西)直接來到小孩可以看得清楚的距離內,只是很少有的事。嬰兒最先認得清楚的,似乎是他母親或保姆的臉,因為這是光亮的,又最常投像于他的網膜上,同時又那么近,因而最常來到他的最清晰的視域之內。由這樣過程,小孩領會模糊的網膜像(遠的或太近的外物所投的)與界線明顯的像之間的不同。中等光亮的外物對于眼睛的距離在一定小程度之時,光的散布圈(diffusion circles)必定比較少有;在一切其他距離,都有散布圈。
就第二點說,在最初幾天或幾星期,就是完全沒有散布的網膜像,外物的形狀也還不能看得明白;只有光的感覺是清晰的感覺:這是無疑的。一切對于生來盲目而幾歲之后受手術成功的人的經驗都指明同樣的事理。因為這種人的視覺的中樞器官長久不用,使這些器官在功能上的發展一部分更快,又一部分更慢,他們的學看東西,與正常嬰兒的學看不同;但是,假如手術是在兒童時期施行,這兩種視覺過程的發展不見得有根本的不同。一個生來盲目而很大了才醫好因而能看見的人第一次企圖調節之時,就是由把提東西和觸碰東西而得到的經驗,他也不能夠直接利用。在無數的網膜像之中,他像嬰兒一樣,也一定比較最喜歡中等光亮的并散布圈最少的像。理由是:很亮的光度,像一切太強的神經刺激一樣,是不適意的;而黑暗引起的神經激奮比中等光度所引起的較弱,因而似乎更不易使眼睛注意。在光度中等的諸像之中,最先被觀察的,是界線明顯的像;因為這種像,除了引起快感之外,正由于它的明劃的界線,與一切其他的像有分別,所以相對的位置知道得更清楚,并且東西再看見之時也更容易被認得。所以在好多網膜像同時發生之時,小孩比較更喜歡比較亮些的,比較界線明確些的像;小孩們對于這些像的印象最先有,也最持久,因此其他的像就被忽視了。調節的功能是這樣發動的。隨后,眼睛就能夠逐一注視在距離它遠近不等的外物。
可是,由對于外物來近靜止的眼睛的反射性的調節轉到看見兩個距離不同的外物的有意的調節這個過渡步驟還不明了。大概是在小孩移動他的身子,或至少移動他的頭和臂膀,靠近外物之后,由于一種邏輯的過程,才第一次邁進這一步。到那時候,他會恍然大悟:“我無須更靠近這個東西,就能看見得清楚”。
然而在選擇的能力發展以前,是不能利用這種經驗的;因為“注視”是有意地將在視覺最清晰之處,即網膜上的黃點的受光點弄成清楚的物像。第一次凝視燭光的小孩并沒有選擇的能力;因此他不能夠注視。他只是被新的感覺好像受魔力迷住似的,直著眼瞪視著。
可是,能做第一次的調節動作之后,一定好久,雙眼的注視還是不準確的;因為兩眼的不規則的動作還是常見。嚴格地說,無論如何,沒到第一次有意地用視線追隨移動的東西那一天,是沒有注視,就是說,沒到第三個月的末了[根據我的和居宜納(Cuignet)的觀察],小孩不會注視。
但是在這個轉折點之后好久,對于離眼睛遠近不等的東西的知覺,以及遠近的估計,還是不完善。雖然小孩天天練習,但第三度空間的知覺還是成立得很慢;這從我對我的小孩在中間隔得很多時候的下述觀察可以看出來——我這個小孩后來視覺很敏銳。
在他生后第九星期,調節的機構已經起作用。至少我推斷是這樣;推斷是依據下列事實,就是:他的頭和兩眼完全不動,他所在的好亮的白天的天光的分量也不變,這時候,就是我的臉對小孩的臉的距離也不變動,他的瞳孔還是輪流放大縮小幾回。在這場合,顯然他在試驗,讓他兩眼輻輳的程度變多變少,使在他眼前的我的臉變得更清楚或更模糊。
第17星期 偶然捉得的東西往眼睛送。他屢次要抓離他有他臂膀兩倍長的距離的東西;并且抓同一個東西接連幾次。
第18星期 把臂膀伸得太少,夠不到東西,是常有的事。
第44星期 新的東西,不再像早先一樣拿到眼睛(和嘴)了;無論如何,這事是少見的了;反之,他注意看新的東西,并且用手摸它,嘴巴別住。當他看靠近他的生人之時(在第七個月),他的臉表示極大駭愕,嘴和眼睛開得很大,一切肌肉忽然堅持最后所有的位置,板硬不動。所以這個新的網膜像一定是很清楚,才能這樣容易跟其他人臉的網膜像分別開,這就是說,調節是完善的了。
第47星期 他把弄一根(女人的)頭發,兩眼長久盯著它,這也證明調節十分好了。
第51星期 有些人在離這個小孩一百多英尺遠的地方鋸木頭,引起他的注意,使他高興。因此可見他對遠處的視覺很敏銳,跟對近的東西一樣??墒?,他還沒有領悟看得明白的東西遠近是不等的。
第58星期 他乘幾小時的火車,再三要抓車頂上的燈,堅持不懈,并且對這件事非常高興。
第68星期 他還是在企圖抓東西之時,手屢次伸得不夠遠;他也會伸得太過左或太右,也會太高或太低。
第96星期 他在花園地上,我站在第二層樓的一個窗子邊,扔下一張紙給他。他把紙撿起來,看看它,舉起臂膀拿著紙朝我好久,表示要我接這張紙。這斷然證明他認識遠近的能力是很小的。
第108星期 他看著他所認得的一些人的小張相片,立刻認得是誰;這可見他調節的能力已經很好,因為人臉的彼此不同往往很微小,只有網膜像很清晰,才能看到這種不同。
第113星期 他認識的家具,畫在圖畫書上,離他3英寸或3英尺,他也立刻認識。
由這些觀察可以知道:在遠近知覺開始之前好久,調節作用就已經完善了,那就是說,小孩能夠把離他眼睛遠近不等的東西看得明白,而不知道這些東西的距離差多少,甚至不知道這些東西遠近不同。只是到了后期,他才知道遠近;這種認識大概是由于他身體向所看見的東西移動,以及他企圖抓遠處的東西而失敗的經驗。
可是,在一切小孩,大概對于遠近的正確估計,最初正是由這種抓東西的動作建立起來,因為由于這種企圖的次數很多,此中供給了豐富的經驗。反之,關于拿東西交給別人,還要遲得好久,才能把遠近估計得正確;因為在初期,經驗缺乏。把東西提授給別人,比從別人接受東西的行為來得晚得多。
無論如何,小孩就是在能作視覺的調節之后,他比好多動物還是要經過長久得多,才能認識他在空間內的位置關系;例如小雞生下幾小時之后,就能夠正確地知道它所要啄的谷粒的距離(參看下文第八節首段)。人類必須由好多的個人經驗繞彎地推斷出第三度空間;但像雞的那些動物生來就有一個神經機構,使它們絕無須去學會第三度空間。在人類,因為兩臂和兩腿是彼此分開的,所以有了臂腿就有了左右上下;但是因為小孩不能看見或摸到背后,所以前后的距離不是原有的。要有前后距離(即深度)的知識,需要動作,尤其是手抓東西的動作;因此這種知識要到后來才有。
到底小孩以為他第一次看見清楚(但還沒有看清離眼遠近不等)的東西是在眼內或眼外這個古老的、屢經爭論的問題,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1859年已經根據巴克黎(Berke-ley)對于空間知覺的學說答復了。他說:一個生來盲目而忽然醫好,會看見的人,起初沒有內外的概念,只會看見顏色,不看見東西。到了他由觸覺認識東西,并且有時間將他所接觸的東西與他所看過的顏色在心中聯結起來的時候,他才開始看見東西;在這以前,他不會看見東西。
這個見解的正確,由眼科專家對于盲目而經過手術才學會看東西的兒童的一切新舊報告可以知道。視覺正常的新生兒的情形也是一樣;因為,在任何時候,只要在我們經驗中,有兩個屬于不同感官的印象同時發生,我們就由這一個的存在推斷那一個的存在。因此對于在外性的認識比對于東西距離眼睛遠近不等的知識的引起和建立是早得多的?!霸谛『⒌谝淮沃拦舛群湍由希ǚ菍嶋H上)的大小減少是意味著距離的增加這個年齡,他對于觸覺的廣狹和大小的觀念不是模糊的、不明的,乃是新鮮的、強烈的”。可是,在起初還沒有遠近的知覺,也沒有由于接觸的知覺;并且在后者已經到達比較發展的階段之時,前者還完全沒有;因為對于生來盲目而后來會看見的人的經驗指明:這些病人,有些以為看見的東西是碰著他的眼睛,像摸著的東西碰著他皮膚一樣。關于這一點,約翰·穆勒的話是很對的;他說:“東西碰到他們的眼睛,只是這些病人所作的假定;因為他們是用眼睛知覺到這些東西”。由于他們對于觸覺的經驗,他們心里總覺得對于一個東西的知覺與對它的接觸是不可分解地聯合著的。可是,假如東西有些看來好像比別的東西更遠。這種病人絕不會說一切東西似乎碰到他的眼睛。因此這一類事例完全證明:小孩最初是不能把東西看做有遠近的不同的。然而因為這些病人學習用觸覺來判斷視覺印象,學得極熱烈,他們一定也學會判斷遠近。
還有一個問題也應在這里講,就是:新生兒更常是近視的,還是更常是遠視的呢?
我們有了馮·雅閣(von J?ger, 1861)和伊里(Ely)對于新生兒和嬰兒的眼睛的觀察;可是這些觀察是部分互相矛盾的。前一個人的意見以為在最初幾天,小孩眼睛的結構是近視的,因為眼睛的軸生來是過長,但是只有頭幾星期如此。他由在死后檢查人體所做的計量,也找到這個證據。他根據他用檢眼鏡(ophthalmoscope)和解剖的研究所得的證據,主張:在最初,主要是對較近距離的適應,但在更大的幼兒,主要是對更遠距離的適應(在最早幾歲)。反之,伊里(1880)用檢眼鏡檢查新生兒和幾星期的嬰兒(只查活的小兒),并且用顛茄精(belladonna)(如他所說的,這樣可以對于生來的遠視眼得到較高的百分率),發現正常視(emmetropia)、近視、遠視都是生來如此的,遠視的最多。哥尼斯坦(K?nigstein)檢查了幾乎300個小兒,他說:小孩的眼睛大概一律是遠視的(1881)。最好從新不用顛茄精再作觀察;不過,當然這種觀察是很困難的。
我的小孩生下第12天,當一支燭光在我頸后,偏在一邊之時,他的兩眼發光很亮(兩個臉孔都現暗紅)。眼睛這樣發亮,指明當時眼睛是遠視的。后來他的兩眼變成正常。
小孩在最初幾歲只把近的東西看得清楚,或是也能看清楚遠的東西,這件事對于他的整個心理發展不能沒有影響;可是現在還缺乏可以估計這種影響的材料。
只有一件事,我認為是定論,就是:雖然刺紙、安線和穿線諸如此類的練習,在德國的所謂幼稚園內熱烈地提倡,并好久是要天天習作,但是像這樣使幼小兒童長期從事細致活計,一定是對于眼睛有害的。對于三歲到六歲的兒童,讓他們因看近的東西而長時眼勞,就是在最好的光線之下,也是絕對有害。在夜晚必須用燈光之時一切努力注意近物的工作尤其要禁止,不然,調節的機構就太早只作一偏的使用,就會弄成近視。
7.對于所見的事物的領會
好多人假定:縱使嬰兒能分辨出任何單個的、看得見的東西,他看“一切東西好像畫在一張平面上似的”,他還沒有任何東西在外,在他眼睛之外這種概念;無論如何,他想不到東西會朝他自己移動;他的看見,在這時候,似乎只是一種模糊的對于光和暗的感覺;手指頭在他看來只是明亮的視野內的一個黑塊,并不由這個畫面浮突出來[8]。
關于新生兒和最初幾天的小孩,我同意這個見解;但我此外與它相反,必須辯白:這個見解說是適用于第四至第六月的嬰兒;我認為在這個時期一定已經有不僅僅是“模糊的對于光和暗的感覺”的視覺了。理由是:一來,兩眼視線的輻輳很久以前就已存在;因此小孩已能注意視野內的個別小點。二來,很久以前,兩眼已經能追隨動的東西,雖然不是有意的。三來,小孩很早已經由對于放在他面前的個別東西的喜歡或不喜歡的呼聲表示他發現了在視覺面上的變化的有顏色的,或光的和暗的區域在空間內的界線。
并且,要過了相當長久,小孩才能夠領會(interpret)有顏色的,光和暗的,大和小的,消逝的和再現的,像鑲嵌式的景象——他才能了解并領略,他才不會再對透明和發亮、反光和陰影驚訝。在這方面,正常的嬰兒學看東西,不及生來盲目而由經過外科手術再見光明的人;后者因為他對于觸覺的經驗豐富得多,所以學領會視野的意義也快得多。
我在不同時期對小孩如何領會比較常見的網膜印象這件事作些觀察,可以總合起來,作為例證。
第六個月 當我臉上和藹地向我的小孩點頭,他就笑,兩臂舞上舞下;愉快的表示是無疑問的(可是,生人招呼他,他并不這樣)。有一回,他看到鏡子里有我的影像,很注意,并且忽然回頭對著我,好像他要把鏡里的影像與原物比較,或是想證實這個臉是重復的。
第七個月 他對于在他近旁的一個生人的臉直著眼瞪視了足足一分鐘,并且更長久,兩眼固定,表示極端駭愕的樣子:因此可知他立刻領會這是奇異的東西。
第八個月 他對于瓶子(奶瓶、酒瓶和水瓶)發生極大的興趣。他長久凝眸“注視”這些瓶子;他要它,就是瓶子在兩三米遠,也認得它。這種興趣應由下列情形來解釋,就是:他現在由瓶子得到營養,他每天捉住瓶子幾回,并且看見它在近旁。因為這個,他在視野認識像瓶子的東西比其他東西(人臉除外)更容易。
第九個月 現在他對于像嬰兒的撲粉盒的盒子,也就像他對于像奶瓶的瓶子一樣;他定睛看這些盒子,伸出兩臂,張開眼睛,想要它。但是,他漸漸對他周圍的其他東西和事情發生興趣;特別是,門開門關之時,他很快地轉頭望它;對于他手拿的東西,或在動的新鮮東西比以前作更長久的注意的觀察。
第十個月 可是,與食物相關的視覺印象,他最快地并有把握地領會得正確。他兩唇突出,兩眼張得大大地,發亮,帶渴望的樣子,不斷望著預備他的食物的過程。
第十一個月 他在醒時幾乎沒有一剎那安靜;他對于進房間來或走過的每個人,都想注視他,兩眼睛總是動來動去,頭也同樣轉來轉去。
他很早就能把人臉,亮的并大的移動的東西,與視野內的其他部分辨開,并且也容易再認得它;假如這些關于孤立的視覺印象的事實指明眼睛早就有知覺外物的能力,但是下列事實(雖然是屬于更后期的)證明他領會新印象的意義,還很不正確。
第十五個月 他再三要抓燭光,但伸手不夠遠,沒碰到;在他夠近之時,就把手放在燭焰里了;可是以后永遠不這樣。
第十六個月 他在澡盆內,海綿向他頭上擠,水從他頭上流下成垂流,他用手抓它,像抓線一樣。他想用手指抓住它,姿勢很輕巧似的,似乎對他的不成功很讬異。
第十七個月 這個小孩好些次想抓離開他幾英尺的吸煙所發出的煙氣,通常帶笑,彎曲他的手指,用力去抓這個煙氣,這縷煙是浮動在他和燈之間的。這樣看,就是到這時候,他還只有不完善的對于外物的距離和固體性的概念。
第十八個月 他出乎意外地看見一個很高的穿黑衣的人,他忽然不動,直著眼瞪視那個人大約一分鐘,逃到他父親身旁,肢體一點不動,繼續凝視那個高個子。那個人一走開,他立刻說atta,就像以前一樣無拘束地高興大嚷。
在這場合,一個出其不意的視覺印象顯然引起他的恐懼,并沒有可指的理由,因為他不知道那個人對他很和藹。一直到了他兩歲的末了,他才不那么容易為穿黑衣的生人所驚擾。
第二十二個月 新的印象似乎漸漸更加引起他的注意;隱秘的東西越來越有吸引力。
第二十四個月 他很注意地觀察正在動的動物,就是動得很慢的蝸牛和甲蟲也注意。由他臉上疑問的樣子推測,這些容易用眼睛追隨的東西,似乎他全不領會它的意義。他對它很溫和,幾乎是畏怯。
雖然他已經以很多方式表現出在游戲上的想象,對于動作的了解以及對于各種各樣器具的用途的了解,比領會這些事物的圖像發展得更進步。西祺門的小孩,在兩歲的末了,了解圓形代表盤子,正方形代表一種糖果;并且在第21個月,認得他父親的影子是個圖像——他起初怕這個影子,但認得之后很高興地指著他,叫“爸爸!”。我的小孩在比這個晚得多的年齡,把正方形叫做窗戶,把三角形叫屋頂,把圓形叫做戒指,把四個點叫做小鳥們。
描摹已認識的東西的能力,就是用畫在紙上的線條或用紙剪成,也要到三歲之后才有。在這時以前,這個小孩要“寫”(raiw e意指schreiben德文“寫”),那就是說要畫;并且以為做各種各樣的記號,他就是在畫火車頭、馬、勺子、盤子、瓶子;可是沒有人幫助,他畫不成功。我知道的只有一個小孩,在四歲,沒人教他,就會用剪刀把紙剪成各種動物(如長頸鹿、跑狗、獅子、駱駝、魚),并會用鉛筆畫在紙上,畫得相當好,使人人一看就知道這些界線代表什么東西(就是他畫一個人,也能這樣)。這種才能是很罕見的,指明這個小孩生來就有對形式的鑒別力。一般的小孩在未到三歲的末期,不能夠畫一個近似的正圓的線,使它合攏。可是,這個三歲半的小孩把面包咬成動物,用棍子在沙上畫動物,用黏土塑成動物,在云里看出動物的形狀,并且沒經指點,父母、弟兄、姊妹對他一點不加刺激,他就會一連幾個月以最大恒心用力在他的藝術上[9]。
我的男孩子在他的第30個月要“寫”火車頭(他說成Loco-potive raiben)的愿欲非常持久,每天要畫,往往一天幾回;這是由于他??匆娀疖囶^。在他的三四歲,這種東西使他非常感興趣,顯然是因為由于很多的視神經纖維被光暗的變化所刺激,視野內有比較大的變化,很早就引起小孩的特別注意。在鄉村,火車頭是最大的移動的東西之一種。它也比馬動得快。因此,火車頭是他所看見的最大的動的物體,也像海上的汽輪船一樣,成了最有興趣的東西,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
關于其余,我不能夠發現幼兒怎么樣設想這種移動。好多小孩在火車頭停止之時認為它是疲乏了,在火車頭的水箱灌水之時,認為它是渴了,當它燒熱之時以為它是火爐;只要任何汽機引擎在他近旁行駛,他們都害怕。
8.新生動物的視覺
跟視覺發展不完全的新生人類相比,很小的雞沒有經驗而視覺完善的程度是可驚奇的。設法使小雞的兩眼閉住,但不損傷它,經過一天到三天;在好多例,綁帶拿開之后兩分鐘之內,它就同大雞一樣準確地追隨爬地昆蟲的移動。在2~15分之內,它就能啄任何東西,把遠近估計得幾乎到萬無一失的準確度。假如東西太遠,它會走過去,并且每回都“射中”(比方說);因為就是所啄的谷核并不比羅馬字母i字的最小點更大,它也不會啄差到比一根頭發還寬;但一啄就啄起來,是更難的工作。雖然它有時第一回嘗試就能夠用嘴把蟲子抓住吞下去,一般說,它必須啄五六回,并且啄起面包屑一兩回,才能第一次把食物吞下去。這是斯保?。⊿paulding)所報告的。
根據我的觀察,他的話也適用于生下一天的、不綁住眼睛但放在暗中的小雞;這些小雞,用不著母雞或同伴,在孵卵器內或在實驗室的桌子上,無論在任何地方,都立刻會自己有辦法。可是我不能承認斯保丁所謂無一失,至多只差不到一根頭發大。雖然這些小雞啄不到的時候很少,但可以差到兩毫米。反之,要吞咽的企圖常常失敗。在這方面,應該想到就是大雞對于啄著食物,啄到嘴里,或吞下去,都不是必定成功;這是任何人,只要細細觀察,就很容易知道的??墒牵谧畛?,準確度就很讓人驚奇。一天大的小鴨突然用嘴捉剛飛過的蒼蠅,捉到了;一天半的火雞像大火雞一樣,把它的嘴專心地有意地向著蒼蠅和其他小昆蟲(根據斯保丁)。
同樣,好多新生的哺乳類動物,在生下幾小時內,就不僅能夠轉動它的頭,而且移動它的全身朝向一個視覺印象,例如小豬。斯保丁把兩只剛生的小豬的兩眼綁住。其中一只立刻被帶到它母豬身旁;它一會就找到奶頭,就吸起奶來了。六小時以后,那一只被放在離母豬很近的地方。它半分鐘內找到母豬,在經過相當搖晃地走動之后找到。再半分鐘,它就找到奶頭了。因此,在這兩只小豬,一定是嗅覺和味覺支配動作的方向;在第二只小豬,大概也有聽覺的作用。可是斯保丁沒有明說母豬發出聲音沒有。在第二天,這兩只同母親放在一起的小豬之中,有一只的綁眼帶已經沒有了。還有一只小豬完全看不見,可是它走來走去,到處撞著東西。到下午,綁帶拿去。此后這只小豬跑來跑去,好像沒綁眼之前已經能看見的樣子。10分鐘以后,它同另一只不斷用眼睛的小豬差不多沒有分別?!鞍阉旁谝紊?,它覺得這個高度需要考慮”,跪下去,跳下來。過10分鐘以后,這只小豬同另一只小豬放在離豬圈20英尺的地方。兩只5分鐘后同時走到它們的母豬那里。
在剛說過的這個實驗中,如沒有排除嗅覺和聽覺,只能看見20分鐘的那只小豬可能是模仿那只不斷在看見的小豬;盡管有這個可能,但先跪下然后才從椅上跳下來這件很可驚奇的事實必定是由于視覺作用。在生下還沒有兩天,并且到跳下之前10分鐘內才能看見的動物的腦里,估計遠近的作用無論怎么不完善,但這個證明了:就是這么早,由于網膜印象的結果,它已經從眼睛得到第三度空間的知覺,否則這只小豬不會先跪而后跳。因為前者它并沒有視官的知覺,并且在那十分鐘內也沒有引起跳蹦的視官知覺,網膜的刺激,遠近的估計,和此后跪下跳下的肌肉動作這些作用的聯結必定是遺傳的。理由是:沒有人會相信這么小并且10分鐘前看不見東西的豬有那種發明的天才,能夠由獨立的考慮,發起一種那么合理的,又那么適宜于達到目的之動作進程。這只動物之所以跳,是因為它的祖宗曾經無數回不等待長久、不細細估計遠近就跳。人類的嬰兒沒有這種網膜刺激與協調的肌肉動作間的聯系。嬰兒只有無目標的亂動,結果由椅子摔下來。反之,小的豚鼠(Guinea-pig)不跳,也不是碰巧摔下,但是讓它自己掉下來,這是我曾經屢次證實的。
小山羊生下第一天,沒有可供模仿的榜樣,也沒有教導,就能跪、能看見,而且又快又有效率。我曾看見這些小山羊還沒有22小時大,就這樣吃奶。它們很笨拙地走到母羊邊,用鼻子聞母羊的奶頭,跪下并吸奶,不斷搖尾,并且用頭推碰。
同在新生之時,人類比動物,視覺與協調的肌肉動作的聯系的可能多得那么多,因此人類生下后需要更長期的生長,才可以使一切這些聯系發展成功。
丙司萬格(Binswanger)曾發現,人類生下第六星期之前,他大腦內還沒有完全發展的神經結的細胞(ganglionic cells);并且根據舍諾夫(Sernoff)的研究,在這時期,大腦的迴轉(convolutions)也是剛發展。所以不僅人腦在出生后繼續生長,而且它是在生后才分化,不是生前已分化;因為一直到了第二個月,人腦才有表示各別特色的形態上的異征。
像說過的這些聯系那樣復雜的機構不能在出生前就發展,因為其他已成立了遺傳的機構與它牽連的太多了。這些復雜機構都以可能的方式存在,但是最后是其中的那個最容易起作用要靠經驗了,就是,要靠外來的激發,要靠在腦脊髓系統內各別聯系神經徑的被通過的次數的多少。換言之,小孩的學習比動物多得多。
哲學家哈特曼(Eduard von Hartmann)在1872年對于這種差別就已經作下列的動聽的說法:“人類小孩似乎沒有帶來任何能力,一切都要學;可是,其實他帶來一切,無論如何,比那種爬出卵就諸事具備的低等動物帶來的多得多;然而人類小孩所帶來的件件能力都是在不成熟的狀況,因為在他有那么多要待發展,所以在九個月的胚胎生活中,只能預示點萌芽。所以在嬰兒的腦的進步性的發展中,各種傾向的成熟是與學習并肩前進的,就是說,是與從練習改變這些傾向的作用并進的;并且結果是比動物單由遺傳所能達到的更豐富更精細得多”。
這樣看來,那種立刻能利用它的網膜刺激控制跳動的動物的優越,只是表面看好像如此;因為它缺乏學習其他利用經驗的方法的能力。這種利用可以認為是一種遺傳來的邏輯過程,就是說,它是本能的(instinctive);因為動物在出生時比人類更成熟,所以它能更早無意識地做些動作;這種動作,人類要后來經由個人的經驗才學到,并且必須有意識地完成。
看見與觸碰的聯系,看見與抓捉的聯系,以及其他我們以后要說到的聯系也是一樣的道理。
然而,也不應該否認:在人類,這種復雜的聯系(受了某些感官印象之時眼睛與臂手肌肉的動作的聯系)主要也是有遺傳的稟賦的助力的。肌肉動作越是人類祖先的生活中慣有的聯系,它就越快地無須模仿就循著所需要的途徑進行。
[1] 根據根茲麥(Genzmer)《對于新生人類的感官知覺的研究》(Untersuchungen ūber die Sinneswahrnehmungen des neuborenen Mcnschen,1859)。
[2] 根據佛里曼夫人(Frau Dr.Friedmann)。
[3] 請看拉德(George T.Ladd)《生理心理學初步》(Element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1887)對于這兩個名詞的解釋。(譯者按:簡單地說,生成論者是指人的空間知覺是遺傳的,生來就有的;經驗論者是主張空間知覺是每個人從經驗中習得的。)
[4] 斯特林貝(von Strümpell)教授的夫人的報告。
[5] 斯特林貝夫人的報告。
[6] 斯特林貝夫人的報告。
[7] 張爾特(E.Schulte)的報告。
[8] 西祺門(Sigismund)著,《兒童與世界》(Kind und Welt),1856。
[9] 佛里曼夫人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