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一介與《儒藏》
-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 4769字
- 2020-05-18 16:45:49
2011年5月23日在教育部《儒藏》工程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教授:
教育部在北京大學招開“《儒藏》工程工作會議”,這次會議將對這項重大的學術文化工程進一步推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必須有中華文化的復興來配合。由于我國綜合實力在不斷增強,因此有可能進行一系列重大的學術文化建設,“《儒藏》編纂與研究”就是其中之一。我們知道,明清兩代學者都曾提出過編纂《儒藏》的設想,但是都未能實行。今天,我們編纂《儒藏》可以說正在實現著四百多年來中國學者、也可以說是中國人民的夢想。在教育部和北京大學校方的領導下,我作為該項目的組織者,對這項工程進展情況向各位領導和專家們作一簡要匯報。
一、《儒藏》工程實施8年來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1.工程概況
《儒藏》工程是一項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的基礎性國家文化工程,是一項全國性聯合攻關的文化工程,也是一項迄今為止人文社科領域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工程。
2003年12月30日,“2003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立項。2008年10月,教育部將《儒藏》工程確立為教育部迄今為止最為重大的人文社科學術工程,并確定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展出的重大文化成果。2009年1月,教育部將《儒藏》工程確立為“重大專項”,對工程給予經費上的持續追加和支持。2010年底,又為《儒藏》工程設立重點項目24個,一般項目147個。
《儒藏》工程包括編纂工作與研究工作。2004年啟動《儒藏》“精華編”的編纂,共收入中國四部之書及出土文獻中具有代表性的儒家典籍文獻503種和韓國、日本、越南歷史上以漢文著述的重要儒學著作168種,共671種,分編為330冊,約計2.6億字。
研究工作包括出版中、日、韓、越四國《儒學史》;出版“儒家思想與儒家經典研究”系列研究著作60種;出版學術刊物《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集刊等。
2.工程進展
在國內外50多家合作單位400多位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儒藏》“精華編”的編纂已全面展開,并基本實現了教育部對工程所作的“瞄準國內和世界先進水平,認真組織跨學科、跨學校、跨部門和跨地區的聯合攻關,積極開展實質性的國際學術合作與交流,力爭取得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的標志性成果”的要求。目前國內503種稿件已交稿325種,交稿率達到65%,其中220種稿件已通審,已通審稿件占已交稿件的68%。已出版的43冊“精華編”成果涉及經、子、集以及出土文獻等13個部類,包括了85種書稿。2011年計劃出版的31冊精華編,將包括國內27冊52種書稿,日本之部1冊8種,韓國之部1冊1種,越南之部2冊27種,共31冊。
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韓、日、越四國的《儒學史》編寫工作已全面啟動,目前9卷本的《中國儒學史》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儒家思想與儒家經典研究”即將推出第一批10種研究專著,現已發排兩種。日、韓、越三國,其中日本重要儒學著作倉石武四郎的《日本中國學之發展》已交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集刊自2009年創刊,至今已出版3輯。與《儒藏》“精華編”的編纂同時啟動的《儒藏總目》其中《經部》著錄書目14000余條,日前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儒藏》“精華編”國內503種282冊書稿的編纂工作要在2013年底全部完成,剩余178種未交稿要在今年底全部交齊。這個計劃是與2010年底所立24項重點項目和147項一般項目的結項時間相一致的。為落實計劃,確保已立項目能按時完成,今年8月至9月將對所有項目進行中期檢查。
在今年1月召開的“韓日越三國編纂工作會議”上,教育部明確提出三國48冊168種書稿要在2013年底全部交稿,2015年底完成編纂工作。以此為保證,整個《儒藏》“精華編”330冊要在2015年完成出版。
二、工程實施8年總結
教育部一再要求我們通過“《儒藏》編纂與研究”大型學術文化工程的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經驗。現把《儒藏》工程8年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作一簡要匯報。
1.《儒藏》工程在文化傳承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十七大明確將“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整個國家文化戰略的目標。胡錦濤總書記清華校慶講話中將“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視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推動先進文化建設、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舉措。
1981年9月17日,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的37號文件,明確指出:“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繼承下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時任中紀委第一書記的陳云同志就在當時多次指出:“古書如果不加標點整理,很難讀,如果老一代不在了,后代人根本看不懂,損失很大。”《儒藏》工程正是實現上列重要指示的范例。
《儒藏》收書范圍突破傳統,出版形式適應現代。《儒藏》“精華編”不僅收錄傳世文獻,同時收錄了出土文獻、域外文獻,并將這三者薈萃為一編,而又各自保持其相對的獨立性,這在中國古籍編纂史上尚屬首次,而在整理和出版形式上則以現代的學術眼光和技術手段面向世界。考慮到讓更多的學者和廣大的讀者方便利用儒家文獻,《儒藏》“精華編”選擇以附有簡明校勘記的標點排印而非影印本的形式出版,這將便于后人從事研究和泛泛閱讀。通過排印《儒藏》,還很容易發展出電子版圖書,更便于全世界的學者利用。
《儒藏》的成敗,關鍵在于質量。已正式出版的《儒藏》“精華編”,專家評定認為,其選本之精善,校勘之精當,標點之精確,可媲美或超越前人。經過仔細地調查研究首先在國內尋求內容完足、正確率高的版本為底本,精選有校勘價值的版本為校本。同時,注意充分發揮海內外合作的資源優勢,努力尋求海外孤本、善本。如已經出版的《儒藏》“精華編”第104冊所收的四種著作中,有三種底本來自海外。在校勘方面,我們“堅持少而精,以校正誤為主,酌校異同”。對已經有過整理的選目,我們在充分吸收前人校勘成果的基礎上,仍然堅持全部利用原始版本重新核校,糾謬補闕,使校勘質量進一步提高。
2.《儒藏》工程在培養人才和學科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儒藏》工程在組織運作上積極與國內兄弟院校通力合作,根據各學校研究優勢及特長分部承擔,不僅發揮了各學校研究優勢,而且夯實了各研究機構和研究者個人對文獻進行整理和準確利用的基礎,端正了學風,培養了人才。全國計有21家高校和研究機構25所科研單位參與合作,計有百所高校超過300位學者參與校點。文史哲領域計有170位教授和研究員參與了校點,近60位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參加了校點。
北京大學率先在研究生招生科目中設立了“儒家思想與儒家經典”交叉學科方向,所收的碩、博研究生在入學后必須選修古文獻學和哲學兩方面的課程。《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自2004年招收第一期交叉學科方向博士研究生,到2011年,共招收了7屆29名博士生,2屆4名碩士生,目前已畢業了10名博士,4名碩士,現已有兩名畢業的博士生留我中心。
3.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為大型學術文化工程提供了可以參考的經驗
楊光司長在2009年1月工作會議講話中說:“我們下一步準備啟動重大專項研究項目,經費更多,研究周期相對較長一些。《儒藏》工程在運行中摸索出了一套經驗,為我們下一步開展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專項計劃提供了范例。”
《儒藏》工程在實施運行過程中,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
為統一體例要求,保證校點質量,降低退改幾率,要求校點人在開始校點工作時先提交樣稿。樣稿提交后,中心即為該稿確定責任編委,建流程卡。由責任編委安排專人審讀樣稿。樣稿合格,通知校點人進行全面校點。
校點稿完成后,要經過數層把關:首先要求部類主編審讀全稿,審讀合格后,簽章向《儒藏》中心交稿。交稿后,由責任編委安排初審人對全稿進行初審。通審意見經責任編委復核。通審合格的稿件由責任編委向出版社發稿。出版社完成編、排、校工作后,將三校樣連同原稿交責任編委,責任編委安排專人對編校質量進行抽校,抽校錯誤率低于萬分之一的稿件進入復校復審環節,錯誤率高于萬分之一的稿件退出版社再校。復審復校意見經責任編委復核統一后,視具體情況安排抽審。復審復校抽審意見由責任編委復核統一,由審稿組負責人進行終審,終審合格簽章后交出版社改紅出版。原稿中心存留,最后與三校樣存檔。
從這整個工作流程看,責任編委對書稿要全程把關。因此,他們的責任重大,非常辛苦。可以說經過八年他們都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我作為項目首席專家在此對他們表示敬意。
4.《儒藏》工程在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方面的意義
《儒藏》工程作為迄今為止人文社科領域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工程,在組織運作上,積極調動了海外學術力量,韓、日、越三國計有30家高校和研究機構近百位學者參與。
《儒藏》之所以不稱“中華儒藏”,是因為儒學不只是中國獨有的文明,而是東亞國家乃至世界共有的精神財富。正如日本已故學者島田虔次曾經說:“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僅是中國的精神文明,而且是東亞的精神文明。”
《儒藏》“韓國之部”“日本之部”“越南之部”的選目都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四部分類法,將三國歷史上重要的用漢文著述的儒學著作真正納入中國傳統學術的框架當中。橋本秀美2009年8月為《光明日報》“國學版”撰文指出:“日本之部作為《儒藏》的一部分,讓我們用中國傳統學術的平臺閱讀日本古代的儒學著作,使日本古代的儒學著作真正納入中國傳統學術的框架當中,是《儒藏》這一獨創體例的深層意涵。這將會改變我們對中國以及周圍地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三、《儒藏》工程順利實施得益于教育部的正確領導和不斷創新的政策調控支持
1.經費的持續追加與支持
《儒藏》工程自立項之初,即得到教育部社科司在經費上給以巨大的支持。2004年至2008年,教育部共批撥研究經費500萬元,使《儒藏》工程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部支持力度最大的文科項目。2009年,通過對工程實際進展情況的調研,教育部將《儒藏》工程定為“重大專項”,并一次性追撥研究經費500萬元,為工程在第二個5年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經費管理上,教育部和北京大學給予工程充分的自主權和調控權,使《儒藏》工程經費使用符合了工程的實際進展,實現了經費的有效使用,為有效解決科研經費持續增加與低效使用的矛盾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式。
2.特事特辦的立項舉措
教育部社科司一直高度重視工程進展,不斷調研協調解決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去年下半年,社科司就如何保證工程質量、加快工程進度與北大和《儒藏》中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決定加大對工程的調控支持力度,為《儒藏》工程設立了24個委托重點項目,147個委托一般項目,為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古籍整理等基礎性學術成果在現行學術評價體系中難以得到應有承認的矛盾找到了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路子,為工程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目前存在的問題
1.如何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快進度。如前所說教育部為《儒藏》工程特立了24個重點項目和147個一般項目,這一舉措定會加快進度。但是有鑒于目前尚有178種書稿未交,而已交稿也還有188種書稿仍在各個流程環節之中。因此,需要我們和各合作單位一起來一環一環地抓緊。
2.我們一再明確說明校點者是書稿的第一責任人,但是所交書稿約有60%以上需要退改,還有些在中途更換校點者的。發生這種情況,大體上有三種情況:一是校點者在古籍整理方面水平有問題;二是責任心較差;三是其他工作任務太多。
3.《儒藏》研究中心現有7位責任編委,每年至少要完成800萬字的編校任務。他們要負責《儒藏》編纂流程的全過程,壓力很大,因此難免出現書稿積壓情況,急需加大人力的投入。
4.承擔《儒藏》“精華編”的各部類主編往往由于工作繁忙,沒有按照要求審閱書稿,致使書稿一再返工。
5.我本人缺乏行政組織管理能力,有時工作安排考慮不周,也影響了工作進度。我想這些問題,今后的一段時間,在教育部的領導下,我們將和各校的主編、校點者共同努力一一解決,以保證完成即定目標。
以上匯報,不當之處,請批評。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