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法治化研究
- 應培禮 鄒榮
- 3538字
- 2020-05-13 18:37:01
第三節
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法治化的沿革和現狀
列寧曾經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1]。新中國成立以后,各項事業剛剛起步,舊的教育制度已難以滿足社會主義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要求,高校的學生管理制度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從最初的初步創立、形成到不斷改革、深入,在不同歷史時期融入時代所賦予的內涵。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法治化是高校學生管理的新階段,是一個歷史產物。用歷史的觀點來分析和把握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歷史沿革,有利于從中總結經驗,加速法治化進程。
一、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初創期(1949—1956年)
從新中國成立到1956 年,黨和政府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各項事業得以有計劃地順利進行。為了滿足國家建設發展的人才需要,建設社會主義大學,改造和重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任務緊迫而又十分必要。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一)以學籍管理為中心,進行了揚棄和重整
學籍管理是指對取得學生資格的學生,從入學注冊,成績考核與記載,升、留(降)級,轉系(專業)與轉學,休學、停學、復學、退學,畢業與畢業資格審查等方面,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教育自身規律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制定出相應的規章制度,實施管理。學籍管理是高校學生管理的初始環節,同時也是確保其他學生管理工作能夠有效實施的核心環節。新中國成立之前,高校在學籍管理方面未形成全面、規范的制度體系,僅在入學、考試、學規和獎懲等方面有所涉及,且在特征上具有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轉變的濃重色彩。從1950年起,教育部開始以“指示”“復函”的方式對原有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中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揚棄,并通過頒布規范文件予以重新建構。在入學條件上,1950 年頒布的《高等學校暫行規程》作出所有學生都要參加高考統一入學的規定,同時對于具有相當工作歷史的革命干部、工農青年、少數民族學生和華僑學生等,采取免試保送入學的辦法,在其入學及學習上給予特別照顧。在處理轉專業與轉學問題上,我國先后頒布了《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1951年暑期招考轉學生辦法》(1951年)、《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學生轉學問題的指示》(1952年)、《高等教育部關于處理學生復學、轉學問題給東北師大的復函》(1956年)等文件,最終確定了對于轉學問題的原則立場:“今后對一般要求轉學的學生,必須說服教育,使其在目前的學習崗位上安心學習,不得轉學。”與此同時,文件還規定了“個別有正當理由的(如本校無適當專業者)”學生轉學的程序。
(二)輔配學籍管理工作,在學生管理其他方面開始了初步探索
在校園秩序與課外活動方面,1950 年《高等學校暫行規程》第六章規定了“社團”內容,鼓勵建立社團以發揮其促進科學文化發展的功能。在獎勵與處分方面,1953年《高等教育部關于華東區高等學校處理學生學籍問題的若干規定》明確了以警告、記過、留校察看和開除為內容的懲罰措施以及給予“優等生”稱號的獎勵制度。在就業與創業方面,1951年《政務院關于改革學制的規定》明確了高等學校畢業生之工作由政府分配,形成了畢業生工作由國家統一分配安排的就業制度。以這些規定為基礎,我國開始了高校學生管理制度體系的構建。
二、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形成期(1957—1966年)
1957—1966 年,我國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通過十年的實踐探索,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一大批“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得到了培養和錘煉,為國家的建設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高校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隨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也在這一階段得以不斷完備和形成。
(一)逐步細化和滲入學生管理的各個方面,出臺了具有針對性和規范性的管理文件
教育部于1960年頒布的《關于處理高等學校學生轉專業、轉學、休學、復學、退學等問題的規定》和1962 年頒布的《直屬高等學校學生成績考核暫行規程(草案)》,將學籍管理中的轉專業、轉學、休學、復學、考核與成績記載等內容,以專門文件的形式予以細化規定。1961 年頒布的《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開始從總體上探索實現學生管理工作的系統化建構。
(二)完善和增添新內容,形成了整體性的高校學生學籍管理制度
這一時期,更新調整的內容如下:在轉專業與轉學問題上,調整了原則立場。《關于處理高等學校學生轉專業、轉學、休學、復學、退學等問題的規定》指出:“高等學校需經常教育學生熱愛專業、熱愛學校,如無特殊困難,一般不要轉專業、轉學;……但是在處理個別學生的……問題時,……適當地照顧學生的合理要求,以解決他們學習、生活方面的具體困難和問題。”在退學問題上,逐步放手退學學生的后續安置問題。上述規定指出:“如果是調干學生,……應該按照國務院和當地人事部門的有關規定辦理。其他一般學生退學以后的一切問題,學校概不負責解決。”至此,高校學生管理的各個層面都已有所涉及并呈現規范性特征,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得以初步形成。
三、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曲折期(1966—1976年)
“文革”十年,我國的高等教育陷于停頓狀態,無論是教育理念還是教育實踐,無論是政工干部還是專業教師,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從1966年起,全國高校停止按計劃招生達六年之久,高校人員星散,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被破壞,原來實行的學生管理規定都失去了作用。在這十年里,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沒有發展,直到“文革”結束。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高校本科學生管理制度才得以恢復和重建。
四、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期(1977—1989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開始踏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征程,高等教育也在不斷的撥亂反正中逐步回到了正確的軌道。改革“文革”前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以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是這一時期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發展的主題。
(一)高校學籍管理制度總體性梳理和整合
1983 年,教育部在對1978年頒布的《高等學校學生學籍管理的暫行規定》進行總結和完善的基礎上,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辦法》。該辦法確立了我國高校學籍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則、基本方法,是對多年來高校學生學籍管理實踐的總結,是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建設的重要成果。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標志著我國精英型高等教育學生學籍管理模式的形成。
(二)改革和完善相關制度體系,促進高校現代化
1989年,國家教委印發《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試行)》,規定了15條高校學生的行為準則,加強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在資助與幫扶方面,1983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頒發《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人民助學金暫行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人民獎學金試行辦法》。這是我國高校在資助與幫扶工作上首次進行全面系統的政策規定。在就業與創業方面,1989 年,國家教委公布《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制度由原有的國家統一分配轉變為社會選擇的就業制度。至此,我國實施了四十余年的畢業生國家統一分配政策退出歷史舞臺。
五、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完善期(1990年至今)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社會的法治化和現代化步伐加快,高等教育改革隨之得到深化和發展,高校學生管理制度進入法治化和全面建設的新階段。
(一)完善了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體系內容
1990年之后,我國高校的學生管理開始逐步走向體系化建設階段,各方面的規范文件大幅增多。國家教委在這一時期連續頒發了《學校體育工作條例》《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暫行規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管理處罰暫行規定》《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等。這些條例和規定的頒行,進一步規范、豐富了學生管理的內容,使得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呈現出一個完整的系統架構。
(二)逐步實現法治化和科學化
1990年1月,國家教委出臺《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這是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規章,是近年來司法審查高校學生與學校糾紛的重要依據,是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法治化進程的開端。與此同時,1995年《教育法》、1998年《高等教育法》相繼出臺,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法治化進程得以進一步深化。2005年,教育部頒布實施《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該規定結合了發達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經驗和我國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高校學生管理制度適應時代發展,走向法治化和科學化的重要成果。
參考文獻
[1]章劍生.行政行為說明理由判解[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2]郭為祿.高等教育法制的結構與變遷[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陳新民.德國公法學基礎理論:下冊[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4]應松年.行政法學新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8.
[5]奧拓·邁耶.德國行政法[M].劉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 列寧選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