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父母和教師的100條建議
- 崔振邦
- 2768字
- 2020-05-13 18:33:45
五、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幫助學生學會自己思考,做出獨立的判斷,并作為一個負責的公民參加工作。
——哈欽斯
一個民族如果不自立、不自強,就很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國家如果不自立、不自強,就會有被侵略的危險;一個人如果不自立、不自強,就很難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
“人類通過勞動獲得獨立。所謂獨立,就是不需別人的幫助而能獨自做某事。兒童一旦獲得了獨立,就能迅速取得進步。否則,其進步就十分緩慢。”[1]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不僅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明白獨立生存的意義,形成良好的自立品質。常聽一些家長相互交流育子經驗,交流過程中一個共同的遺憾是,現在的孩子依賴性太強,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好多孩子,離開大人的照應,簡直寸步難行。自立、自強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的成果不僅會給本人帶來好處與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它會體現出一個人的價值。鄭板橋有句給兒子的臨別贈言: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漢!”作為父母,解讀鄭板橋的這句話就應明白,孩子要成為“英雄好漢”,必須從小多動手、多流汗、多吃苦,讓他們體驗生活的困苦、勞動的艱辛。
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首先取決于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幼兒期的孩子,不像嬰兒期的孩子,他們總是想表現一下自己,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完成。吃飯時,他會嚷嚷著自己吃,穿衣時也要堅持自己穿。作為家長,最好的辦法就是要積極鼓勵和加以引導,而不能什么都包辦代替,不要這也不放心,那也不忍心,而要大膽放手。18世紀英國哲學家洛克說過: “不要叫自己的孩子在軟床上睡覺,要叫他們把各種硬鋪都當做他們的軟鋪——因為在探險的時候,是不能自帶軟鋪的,戰爭中就更不待說了。如果孩子學會了睡硬鋪,那就用不著再教他,他是一輩子都會習慣睡軟鋪的。”[2]
當然,對小孩子來說,父母理應關心愛護他們,但不能溺愛;要適時幫助孩子,但不能大包大攬,使得孩子除了學習之外一無所能。“孩子能夠做的事情,讓他們自己盡量去做。對孩子總是手把手教、指手畫腳,把嚼碎的飯送到嘴邊喂食,長此下去,他們自己主動獨立地學習是不可能的。要相信兒童有驚人的力量,要尊重他們。”[3]現在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時存在“唯讀書論”,使得很多學生從小到大只知道讀書,從不接觸日常勞動,生活自理能力極差,甚至于上了大學,還需要父母或者保姆的伺候。
在大學校長國際論壇上,一位中國的校長講了這樣一件事情: 一位剛入學的大學生,媽媽在家把他所有的衣服都編上號,哪天穿哪件,寫得很清楚。一天,天氣驟然變冷,這個學生依然按照媽媽的編號穿衣服,只穿了件薄衣服,結果被凍感冒了。他很不滿意,打電話問媽媽: “為什么讓我今天穿這件?”媽媽抱歉地說: “實在對不起,我不知道今天天氣會變冷。”如此包辦,孩子畢業后走向社會父母又該怎么辦?
有教育專家曾這樣告誡家長: “那些衣裳襤褸、鞋襪不整,自己舍不得看一場戲,一味抱著慈悲心腸為兒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是最壞的教育者,這是父母送給兒童最可怕的禮物。”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已普遍不愁吃和穿。于是一些父母不是努力地培養孩子的自強意識,而是讓孩子的吃喝應有盡有。古言道: “溺愛難成才,寵兒多不幸。”家長們過于殷勤地為孩子創造優越的物質環境,實際上是將他們送入了不幸的境地。
現在,一些家長為了孩子能專心學習,自己承包了給孩子做飯、洗衣、打掃房間、整理床鋪等工作,殊不知,這既忽視了勞逸結合的科學道理,也不利于孩子養成生活自理能力。即使孩子有了勞動的興趣和欲望,一些家長也馬上予以打消,認為: 孩子能干什么,還不是幫倒忙?而有一些家長卻拿金錢刺激孩子的勞動欲望,無形中給孩子以誤導。
《北京晨報》曾報道,家住蘭州市的周女士日前收到從北京寄來的一個郵包,同事們都很羨慕她,以為周女士在北京上大學的兒子給她寄來了小禮物,只有周女士哭笑不得。“哪里是什么禮物呀!是兒子穿臟的衣服,寄來讓我洗!”周女士說: “都怪我溺愛呀!孩子從小除了學習,什么都不干!”
21世紀對孩子提出的“四個能力”之一就是“學會生活”的能力。很多家長樂此不疲地為孩子奉獻一切,往往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如何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能力的人,怎樣把孩子鍛煉成一個能在社會上游刃有余地去生活的人。
我在加拿大山區駕車旅游,經常看到路邊豎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飽的熊是死熊”。剛看到時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熊被喂飽了反而是死熊了呢?就問同車的伙伴,伙伴說:過去很多人在路邊看到熊,就十分好奇,從車里扔東西給熊吃,熊嘗到了“甜頭”后,就老在路邊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就失去了覓食的本領,到冬天沒有人喂食品時,有的熊就會被凍死、餓死。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邊豎了很多提醒人們的牌子,告訴大家,把熊喂飽了,實際上是把熊喂死了,所以說“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這件事又讓我想起了科學家所做的一個試驗,把一批白鼠分成兩組:一組白鼠每天都被喂得飽飽的,它們吃完了就睡,睡醒了再吃;另一組白鼠每天只喂半飽,因為吃不飽,這組白鼠只能到處尋覓食物,東奔西跑。半年后,科學家看到的是: 每天吃得飽飽的白鼠不是得病了,就是死掉了,而那些到處尋覓食物的白鼠卻很健康地活著。原因不言而喻,沒有吃飽的白鼠在尋覓食物的過程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強了自己的適應能力、提高了免疫力,所以擁有了健康和活力。很多為人父母者,出于對子女的過分愛護和關心,也正在把孩子當做喂飽的熊或白鼠對待。現在的很多學生,從小到大,除了會讀書,此外一無所能,既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沒有獨立行動的能力,一旦被放到陌生的環境中就完全不知所措,變得茫然而無助。究其原因,多是因為從小被溺愛。很多父母完全不明白,對于孩子一生的成功和幸福而言,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他們為孩子把一切都準備好:做飯、洗衣、打掃房間、接送上學,甚至幫著孩子把鉛筆都削好了,就是忘了最重要的東西: 如何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能力的人,一個今后在社會上能夠勇敢地打拼并取得成功的人。親愛的為人父母者,請不要把你們的孩子養成被喂得飽飽的熊或白鼠,這樣做只會把他們送上失敗的人生道路。讓我們保留一點動物的本能,只有給他們更多的機會自理,才能有日后他們更堅強的自立。說到底,強壯的體魄、健全的人格、不斷提高的生存能力,才是立足社會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而這些是“喂”不出來也是不能被給予的。[4]
[1] 蒙臺梭利: 《蒙臺梭利幼兒教育科學方法》,任代文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3頁。
[2] 約翰·洛克: 《教育漫話》,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第25頁。
[3] 小原國芳: 《小原國芳教育論著選》上卷,劉劍喬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98頁。
[4] 俞敏洪: 《想象力答案》, 《新東方英語》,2006(1)。